APP下载

行为活化治疗老年糖尿病伴发抑郁及其对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影响

2015-04-10高志勤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共病变化率心理治疗

张 艳 高志勤 金 梅

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2 医院精神科(江苏苏州) 213003 E-mail:29066356@qq.com

老年群体中,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1-2]。随着对身-心疾病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糖尿病与抑郁间存在着共病现象[3-4],约1/3 的DM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3],抑郁患病率显著高于非DM 者;并使DM 患者的血糖控制更为困难、同时增加其罹患痴呆的风险。DM 患者共病抑郁的发生机制,除生物学因素外[5],可能与某些心理-社会性因素有关,如社会支持、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人格等有关[6],故在治疗上主张在伴轻中度抑郁时,应以心理治疗、而非抗抑郁药治疗为主[7]。尤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其往往同时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临床用药种类较为繁杂,使用抗抑郁药可增加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风险;且部分抗抑郁药对血糖有升高作用,或增加对降糖药物的敏感性而诱发低血糖[8]。

相关的心理治疗措施,以支持性心理治疗(Supportive psychotherapy,SP)应用较为普遍[7],但国外一些研究发现,SP 辅助血糖控制的作用相对较好、而对抑郁症状的缓解效果有待提升[9-10]。行为活化(Behavioral activation,BA)是近年再度受到重视的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疗效则与认知治疗相近或更优[11];BA 的另一优势在于其可操作性强,易为非专科医疗人员、甚至社工掌握[12]。本研究拟对BA 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共病抑郁的疗效进行比较性观察;同时对与BA 疗效机制相关的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功能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内科长期住院治疗的、军队离退休干部DM 患者。入组标准:①男性;②年龄60~75岁;③符合1999年WHO 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④存在轻、中度抑郁,Beck 抑郁问卷(BDI)评分5~20 分[16];⑤抑郁病程≤6月;⑥无意识或智能障碍,能理解与配合检查。排除标准:①DM 起病前即有抑郁史或其他精神障碍史;②重症抑郁或有消极意念、自杀自伤行为者。共入组72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BA、SP 支持治疗。研究期间,SP 组有3 例自动退出研究,最近纳入统计分析者69 例。

BA 组:36 例,平均年龄(65.6±2.4)岁;受教育年限(13.0±0.5)年;DM 病程(6.2±4.3)年;空腹血糖(7.6±1.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0.8)%;抑郁病程(2.8±1.6)月。SP 组:33 例,平均年龄(67.7±5.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2.6±0.9)年;DM 病程(7.0±5.7)年;空腹血糖(7.5±1.7)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0.7)%;抑郁病程(3.4±1.9)月。经检验,两组以上各项无显著差异(P 均>0.05)。本研究为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心理治疗的实施 研究对象根据分组结果,分别接受BA、SP 治疗。疗程6 周;治疗时间安排为第1、2 周每周2 次,第3~6 周每周1 次,共8 次;每次治疗时间30~45 分钟。治疗由接受过统一培训的专职人员负责进行。①BA 按2011年Lejuez等[13]修订的简版操作步骤进行。简单介绍BA 治疗机制,使患者认识到增加积极性行为可改善情绪;每次治疗前根据情绪状态异常内容,相应安排活动;应结合患者的兴趣、价值观、生活目标,兼顾年龄,职业,文化,生活环境的特点。活动组织要点是帮助患者对特定问题采用积极有效行为、而非消极或破坏性行为;活动结束后记录日志,对活动后快乐感、掌控感评级;最后布置需半小时左右完成的课外作业步强化,下次治疗时查看课外作业的完成记录,完成良好者予奖励;②SP 治疗者首先应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家庭情况、生活习惯;方法以听取患者倾诉为主,可引导患者暴露情绪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释和劝告;帮助患者认识面临的困难,消除患者紧张感,指导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松弛治疗等简单方式,缓解不良情绪;鼓励人际交流。

1.2.2 量表评定 于治疗前、治疗后6 周各进行1次评定,包括BDI、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Behavioral inhibition/activation system scale,BIS/BAS)。BIS/BAS 采用由李彦章等[14]编制的版本,共18 个条目,1~4 级评分,经在中国试用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其中BIS 有5 个条目,总分5~20 分;BAS 包含行为激活-驱力、行为激活-奖赏反应、行为激活-愉悦追求3 个维度,共13 个条目,总分13~52 分。BIS/BAS 总分越高,行为抑制/激活系统作用越强。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6.0 进行分析。组内计数、计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t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简单相关系数。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DI、BIS/BAS 评分的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前BIS、BAS、BDI 评分无显著差异(t=0.664,0.423,0.187;P=0.509,0.674,0.852),组间有良好的均衡性。治疗6 周时,BA 组、SP 组BDI(t = 9.319,7.041;P = 0.000)、BIS(t = 3.677,3.075;P=0.001,0.004)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BA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t =4.484,2.308;P =0.000,0.028),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DI、BIS/BAS 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DI、BIS/BAS 评分比较(±s)

注:* P <0.05,**P <0.01,***P <0.001

BA 组(n=36)SP 组(n=33)项 目 BIS BAS BDI BIS BAS BDI治疗前(0 周) 11.3±2.6 33.1±8.4 12.1±2.9 10.8±3.8 32.3±7.4 12.21±3.03治疗后(6 周) 9.7±2.3*** 35.1±6.8*** 8.2±2.2*** 9.4±2.7** 33.5±6.7* 9.91±1.84***t 3.677 4.484 9.319 3.075 2.308 7.041 P 0.001 0.000 0.000 0.004 0.028 0.000

2.2 两组BDI、BIS/BAS 评分治疗前后变化率比较

BA 组BDI、BAS评分的变化率[(32.0±20.3)%,(11.4±14.7)%]与SP 组比较[(17.3±13.9)%,(5.0±1.0)%],显著较高(t = 3.189,2.167;P=0.029,0.044),而两组BIS 评分变化率[(12.1±21.2)%,(6.8±25.3)%]无显著差异(t=0.948,P=0.346)。

2.3 相关分析

BA 组、SP 组BDI 评分变化率均与BAS 评分变化率负相关(r =-0.415,-0.353;P =0.011,0.043),而与BIS 评分变化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r =0.266,0.210;P=0.114,0.230)。

3 讨 论

BA 是建立在行为理论对抑郁的病因假说基础上的。该假说认为,抑郁是由于不良环境刺激,减少了健康行为在个人行为清单中的比例、而逃避行为的比例增加的结果;也就是说抑郁症的行为学本质是健康或非抑郁行为强化不足,而负性或退缩性行为过度强化[12];与认知学派认为抑郁系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负性认知所导致的观点有所不同。目前认为,抑郁个体的行为特征是:当其识别到来自环境刺激是一种厌恶、威胁性的,即采取回避性应对行为,即触发-反应-回避模式(Trigger-response-avioding pattern,TRAP)。BA 治疗即针对于此,目的是打破TRAP 循环,使其采用适应性方式来应对不良刺激,形成触发- 反应- 选择性应对模式(Trigger- response- alternative cope,TRAC)[12]。BA 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化的努力,使患者识别回避行为在特定背景下启动的过程,而代替以较少起较低负性情绪的行为,再过渡到能够激发积极情绪的行为,最后通过不断强化增加积极的外显行为,使患者在生活中,能在继续逃避还是健康行动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与行动,并加以扩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DM 伴抑郁患者在接受BA 或SP 治疗后,BDI 评分均有显著的下降,提示两者均对DM 患者共病的抑郁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反映了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与非DM人群中观察到的、心理治疗有效性报道结果一致[15]。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BA 与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支持治疗,在疗效上是否存在差异性。本结果显示,接受BA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终点时,BDI 减分率显著高于SP治疗组,可以初步认为BA 对缓解DM 患者的抑郁障碍,效果更佳。Ekers 等[16]对17 篇行为干预随机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BA 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短程支持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相仿;另1 项对34 篇BA 治疗文献的系统评价,也确认了BA 对抑郁症有更优的效果[17];国内较早由李玉霞[18]报道的研究结果,也支持BA 对抑郁治疗的有效性。

Gray 为代表的人格生物学理论认为,人体存在两大机制调节控制个体的行为:①大脑中央边缘区域的、多巴胺系统为主的BAS,BAS 一旦激活就产生趋近行为,并体会到正向情绪,如兴奋、快乐、希望等;②与中隔-海马回系统有关的BIS,当BIS 被激发时会抑制个体停止或减慢自己的行为反应,同时产生抑郁、焦虑、害怕等负性情绪[19]。既往在不同群体中的研究也发现,抑郁障碍发生可能与BAS 的抑制和/或BIS 的过度激活有关[20]。循此思路,本研究对BA、SP 治疗过程中BAS/BIS 的变化情况也进行了观察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心理治疗的内在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BA、SP 均可对BAS/BIS 产生影响,即可降低患者BIS 的过度激活及BAS 的过度抑制。进一步分析则可发现,与BA 对抑郁有更好的疗效一致、BA 对患者BAS 的激活作用也显著强于SP。更为有力的证据来自相关分析结果,发现BDI 减分率与对BAS 变化率间存在平行关系。综合上述结果,我们初步推测,BA 对患者BAS 有更强的激活作用,并很可能是其疗效较SP 更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研究中,BA 组、SP 组患者治疗后BIS 变化率的差异并不显著,两组BDI 减分率与BIS 变化率的相关性也并不显著。有研究发现,BIS 对抑郁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作用、相对不强[21],并认为BIS虽然与抑郁有关,但与焦虑症状的密切性可能更为显著。另有研究发现[22],焦虑共病抑郁患者BIS 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抑郁者、而两者BAS 则相近,由此认为BAS 水平的降低可能对抑郁有相对的特异性,而BIS 水平的增高则更多地反映了焦虑-抑郁的混合状态。国外1 项新近研究发现,BAS 功能降低与抑郁的关系是稳定的,但如控制了焦虑症状,BIS 与抑郁间往往缺乏持续的稳定表现[23],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本研究结果。

随着社会老年化趋势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DM 患者的群体在日益增加,并成为社会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老年DM 患者中频发的抑郁症状,如何进行及时又合理、适度的控制,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老年DM 伴抑郁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需进一步思考的是,BA 相对于其他心理治疗方式,有易于学习、操作简单的特点,故在非精神专科易于推广应用,甚至可延伸至居家治疗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更大范围内将其推广应用需加以深入研究。

[1]温晓莉,么桂兰.中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319-1320

[2]曾伟杰,支峭原,魏巍.行为干预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幸福感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1431-1433

[3]Nouwen A,Winkley K,Twisk J,et al.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onset of depress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Diabetologia,2010,53(12):2480-2486

[4]金梅,陈方斌,施建安,等.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487-489

[5]徐乐平,纪菊英,宋梓祥,等.抑郁症伴或不伴糖尿病患者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1,44(2):112-115

[6]Rustad J K,Musselman D L,Nemeroff C B.The relationship of depression and diabetes:Pathophysiological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1,36(9):1276-1286

[7]郭永平,汪年松.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及心理干预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435-1437

[8]Egede L E,Ellis C.Diabetes and depression:Global perspectiv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0,87(3):302-312

[9]Cochran J,Corm V S.Meta-analysis of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following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training[J].Diabet Educat,2008,34(5):815-823

[10]Lin EH,Katon W,Rutter C,el a1.Effects of enhanced depression treatment on diabetes self-care[J].Ann Fam Med,2006,4(1):46-53

[11]张骏,杨彦春.抑郁症行为活化治疗的现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280-283

[12]杨廷燕,李彦章,任燕玲,等.行为激活疗法治疗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11):1049-1050

[13]Lejuez C W,Hopko D R,Acierno R,et a1.Ten year revision of the brief behavioral activation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Revised treatment manua1[J].Behav Modif,2011,2(2):111-161

[14]李彦章,张燕,姜英,等.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8):613-615

[15]Cape J,Whittington C,Buszewicz M,et a1.Brie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J].BMC Med,2010,8(1):38-45

[16]Ekers D,Richards D,Gilbody S.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of behavioural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Psychol Med,2008,38(4):611-623

[17]Mazzucchelli T G,Kane R T,Rees C S.Behavioral activation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 in adults:A meta- analysis and review[J].Clin Psycho1,2009,16(2):383-411

[18]李玉霞.行为激活技术对抑郁症的疗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1164-1165

[19]Vergara C,Robes J E.Motivation and goal orientation in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J].Cogn Emot,2011,25(12):1281-1290

[20]李彦章,景璐石,米沙,等.青少年抑郁症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7):504-506

[21]Kimbrel N A,Nelson-Gray R O,Mitchell T.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and maternal style as predictors of psychopathology[J].Pers Indiv Differ,2007,42(10):1139-1149

[22]李彦章,向娟,罗海燕.临床抑郁青少年行为抑制和行为激活系统的特点[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193-195

[23]Bijttebier P,Beck I,Claes L,et a1.Gray's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personality-psychopathology associations[J].Clin Psychol Rev,2009,29(5):421-430

猜你喜欢

共病变化率心理治疗
老年共病管理理念在老年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浅议我国结核病共病及管理
抑郁状态与慢病共病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及干预疗效
基于电流变化率的交流滤波器失谐元件在线辨识方法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心理治疗的常见误区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老年癌症患者共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