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育改善精神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
2015-04-10祁国阳江芳萍杨雀屏周振和
祁国阳 江芳萍 杨雀屏 周振和 王 军
中国.江苏省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214151 E-mail:wuxiyqp@sina.cn △通讯作者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职业倦怠现象,是工作人员在工作的压力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状态,是源自心理的疲乏[1]。存在职业倦怠者表现为工作热情不足、情绪烦躁易怒、责任心差、对服务对象缺乏耐心等,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2-3]。Maslach 等人将职业倦怠看作一种综合病征,包括情感枯竭、冷漠以及个人职业效能减退。职业倦怠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所表现,研究显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比其他工作更为常见[4-5]。职业倦怠若进一步加重,有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6]。精神科医务人员接触的患者是特殊群体,相应压力更大。国内外研究也表明,精神科医务人员焦虑抑郁状态较其他人群明显[7-8]。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情绪与行为发生的中介,正常的认知方式可以诱发正常的情绪反应,而异常的认知则将导致异常的情绪反应与行为方式[9]。《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编撰影响较大的启蒙学教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10]。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正性激励以及在正能量的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传统文化的唤醒和传扬,《弟子规》在各行各业中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甚至已有学者建议将其引入学校礼仪课教学之中。关于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到尊重关爱病人、刻苦钻研业务、树立高尚医德,在《弟子规》中也都有明确的指示。不少研究发现,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提升员工的职业情感及职业素养[11-12]。我们通过对60 例精神科医务人员进行《弟子规》教育,探讨通过学习《弟子规》教育,是否可以改善职业倦怠的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0 名试验者选自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年龄≥18岁,平均(30.5±5.1)岁,受教育年限(13.14±4.2)年,男女比例21/39,职业27/33,平均工龄(5.3±2.0)年;不符合《CCMD-3》中关于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无脑血管病、其它脑部疾病及重大躯体疾病。对照组选择志愿者,均为机关、医技等非一线职工60 例作为对照组。在人口学资料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年龄(t =1.55,P >0.05)、受教育年限(t=0.27,P >0.05)、性别(χ2=1.12,P >0.05)。
1.2 方法
1.2.1 情绪状态评定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 项、焦虑量表(HAMA)14 项对试验者及对照组进行评分,评定被试的情绪状况。
1.2.2 工作倦怠状况评定问卷(MBI-GS)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 和Jaskson 联合开发,包含3 个纬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经国内研究者李超平修订为15 道题,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3 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 及0.82,该量表在国内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3]。情绪衰竭分量表包括5 道题,主要反映由于工作而导致个体情绪方面的不良反应,如疲劳、衰竭等状态;去人性化分量表包括4 道题,主要反映个体对待工作对象的负性情绪反应及不良人际关系;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包括6 道题,反应个体对工作成就的自我评价。该量表采用利克特7 分等级量表,0 代表“从不”,6 代表“每天”。情绪衰竭、人格解体采用正向计分,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强;其中个人成就感采用反向计分,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强。
1.2.3 实施过程 《弟子规》教育流程:对试验组进行《弟子规》教育,历时共计6月:①导师统一化培训阶段:每周2 次,每次1 小时,时间为期1 个月;由医院领导层对全体党支部书记进行《弟子规》全文学习及含义讲解,并从《弟子规》中确立与医务人员密切相关的重点经文,进行导师讲解统一化培训。培训结束后,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需进行“重点经文答疑解惑”书面测试;②广宣传学习记忆阶段: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时间为期1 个月。院部组织每周1 次集中学习《弟子规》,共4 次课程,每次约1.5 小时。第1、2 次为全文释义讲解,第3、4 次为全院集中观看视频-感悟《弟子规》系列。院部通过标语、板报、内网等对《弟子规》进行宣传;③学习理解行动阶段:时间为期1月,第1、2 周在进行医务人员德育规范-传统文化《弟子规》重点经文测试。第3、4 周开展“记忆达人”《弟子规》全文和标准释义竞赛,评优评先树立学习积极分子;④行动内化提升阶段:为期1月,每周1 次,针对《弟子规》7 个章节中的重点经文请医务人员结合临床工作实际,谈谈自身感受,每次15 分钟。并且每位医务人员结合自身实际从医德、医术、医患或医护等人际交往方面选题撰写一篇心得感悟;⑤树立典型习惯阶段:为期2 个月,先请每位医务人员根据自己撰写的心得感悟,制定“自我修养提升行动计划”付诸行动并上交支部书,第1 个月每周1 次,由科室成员在晨会上谈谈“自我提升一周小结”。每月邀请患者一起参加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医生、好护士”。第2 个月根据评选出的好医生、好护士的“自我修养提升行动计划”,总结提炼“医务人员自我修养提升规范”。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 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 检验。
2 结 果
2.1 试验组《弟子规》教育前后情绪状态与对照组比较
分别计算试验组教育前、后以及对照组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评分的平均得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受教育前与对照组在HAMD 均分及HAMA 均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试验组受教育前与受教育后在HAMD 均分及HAMA 均分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提示精神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平素情绪状态较机关、医技等非一线部门职工差。
表1 试验组教育前与对照组《弟子规》情绪状态均数比较(n=60,±s)
表1 试验组教育前与对照组《弟子规》情绪状态均数比较(n=60,±s)
项 目 试验组教育前 对照组t P HAMD 12.80±5.50 9.98±5.68 2.61 0.010 HAMA 13.59±10.18 9.02±4.31 3.09 0.003
表2 试验组教育前与教育后《弟子规》情绪状态均数比较(n=60,±s)
表2 试验组教育前与教育后《弟子规》情绪状态均数比较(n=60,±s)
项 目 教育前 教育后t P HAMD 12.80±5.50 11.00±5.84 1.72 0.088 HAMA 13.59±10.18 11.42±5.17 1.37 0.174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职业倦怠状况比较(n=60,±s)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职业倦怠状况比较(n=60,±s)
项 目 试验组 对照组t P情绪衰竭11.85±2.48 7.81±2.40 9.172 0.00去人性化 7.86±3.69 6.02±1.54 3.34 0.00个人成就感20.32±6.19 19.05±6.71 0.94 0.35
表4 试验组《弟子规》教育前后职业倦怠状况比较(n=60,±s)
表4 试验组《弟子规》教育前后职业倦怠状况比较(n=60,±s)
项 目 教育前 教育后t P情绪衰竭11.85±2.48 8.27±2.27 8.36 0.000去人性化 7.86±3.69 6.12±2.72 2.65 0.010个人成就感20.32±6.19 21.39±5.60 1.98 0.053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弟子规》教育前后职业倦怠状况比较
分别计算试验组教育前、后以及对照组在MBI-GS 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受教育前与对照组和试验组受教育后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两个维度均分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在个人成就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05)。提示精神科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程度比非一线职工较强,而《弟子规》教育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程度,见表3和表4。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一线医务人员在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上比非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差,王香平等人在一项涉及2460 多名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的调查研究中指出,临床医生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医技及管理者[14],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由于我国存在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精神科医护人员任务繁重,工作量大,除了正常的医疗任务外还要承担带教、科研等多种任务,应付各级各类的理论及操作考试,且许多工作是利用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来完成的,且还要应对各种绩效考核指标,让医务人员长期处在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丝毫不敢松懈。Rudow 指出,工作负荷会带来压力感和焦虑体验[15]。精神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可能影响着医患关系,影响医疗质量,严重的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医院管理除了量化管理、理性管理外,也应该注重人性化管理,关心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开展一些健康教育及减压培训等。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一线医务人员《弟子规》教育前、后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差异不大,可能《弟子规》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尝试,要作为焦虑抑郁障碍的治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职业倦怠最早由Freudenberger 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16]。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比非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程度重。主要表现在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两个维度方面。曾有研究表明,在精神科医护人员中易出现自我效能感降低、情感耗竭、成就感低下[17-19]。职业倦怠是医务工作者常见的一种职业综合病症,不但能严重影响工作绩效,同时对本人身心健康不利。精神科一线医务工作者长期从事高危险同时又很枯燥的职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总是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全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同时会伴随着工作热情不高、服务质量下降。而且精神疾病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治愈率较低,致残率较高,再加上社会对精神疾病依然存在误解及歧视,使得精神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成就感未显著高于其他非临床一线工作人员。
《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情感与职业素养等方面应该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尝试。本研究结果显示,《弟子规》教育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两个维度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以《弟子规》传统文化经典为基础的德育教育通过正性激励作用能改善精神科医务人员的负性情绪反应及不良的人际关系。《弟子规》由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部分组成,讲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弟子规》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教育我们对待长者像父母一样,对待同龄人像兄弟姐们一样,对待年幼者像子女一样“,真正把病人当亲人。体现的正是我们医务人员厚德博爱向上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弟子规》中“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勿为难,勿轻略”等主张则有利于教导医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言语忍,忿自泯”,这对于医者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宜人的内外环境很有教益。以《弟子规》传统文化经典为基础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对医务人员起到正确的思想导向作用,还能起到一定的心理疏导及安慰作用,对稳定医务人员的情绪,改善人际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导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欠佳,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很多,目前许多研究也在进行一些积极地干预来尝试改善这种状况,如提高一线医务人员的待遇、提供更人性化的后勤服务,改进管理流程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给医务人员自主安排工作的权利,但是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从正能量的宣传教育引导入手来改善医务人员的情绪状况是一种新的尝试。总之,通过对精神科医务人员实施《弟子规》教育,证明传统经典《弟子规》教育对于改善职业倦怠具有积极效果,《弟子规》教育对管理者来讲是一种改善精神科医务人员认知方法的积极尝试,有利于医务人员形成高度的职业情感来约束情绪,使理智战胜情绪[20],是减轻职业倦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倍受重视之际,进一步加强诸如《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m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2]杨文,赵勇,蒋守涛,等.医生工作压力现状与职业倦怠的研究[J].中国康复,2006,21(6):390-391
[3]秦敬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4):92-93
[4]王惠,张宁.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97-399
[5]闫丽娜,苏便苓,李震中,等.医务人员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04-206
[6]Jia-NaWang,Wei Sun,Tie-Shuang Chi,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doctors:A cross-sectional survey[J].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10,83(8):905-911
[7]徐清芝,徐敏,乔元,等.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抑郁情绪与工作压力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4):250-252
[8]Hamaideh S H.Burnout,social support,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Jordanian mental health nurses[J].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1,32(4):234-242
[9]Beck A T,Haigh E A P.Advances in cognitive theory and therapy:The generic cognitive model[J].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4,10:1-24
[10]王汉卫,刘海娜.从《弟子规》的改编看蒙学读物的华文教学价值[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0(4):63-68
[11]黄强,张慧.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38-40
[12]李文燕.德能教育对于培养护士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J].现代阅读,2012,15(13):15-16
[13]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14]王香平,花蕾,王建敏.北京市2460 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779-781
[15]张红卫,李雪晶.精神科医生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3,13(2):163-166
[16]刘逍然,崔海华,朱丽君.专科与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及人格因素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86-88
[17]崔海华,尹艳芳,卢春爱,等.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01-703
[18]李于林.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34-61
[19]Younes N,Hardy M C,Falissard B,et al.Deferring mental health practice among general practitioners.private psychiatrists and public psychiatrists[J].BMC Public Health,2005,5:104
[20]贾婷,陈玖,杨来启,等.精神科护士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