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 富村民
2015-04-10余娜
文 / 本刊记者 余娜
兴产业 富村民
文 / 本刊记者 余娜
产业扶贫
产业发展滞后是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扶贫产业开发就是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指条明路,找到稳定支撑。
发展产业富民兴村 图/CFP
2015年立春前一天,西充县槐树镇凤凰村,老上访户蒲守伟正带着三个儿子在屋外挖管道准备安装天然气。前些年,因为一个“穷”字,他不停上访。如今,他没有心思再“闹下去”了,而是专心致志搞养殖。去年,三个儿子从外面回来与他一起养殖土鸡,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挣了8万多元。
“多亏了镇上的产业扶贫项目支持,我们创业才会这么顺利。我们把挣来的钱投入修建温室,准备扩大养殖规模。”谈起现在的生活,蒲守伟笑得合不拢嘴。
我省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很重要的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支撑。这就需要把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发展产业的导向,确保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尽快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记者通过在南充的走访,看到了产业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重新成为本土外出务工青年所期待的一片热土。
没有产业,脱贫无从谈起
蒲守伟的大儿子蒲正端在去年52岁的时候从工作了几十年的贵州辞职,毅然回到了凤凰村,与父亲、两个弟弟开启了养殖土鸡的创业之路。“这一切来得这么顺利,真的多亏了政府为我们做的很多工作。上次安排我们去成都培训,我还看到成都公交车上都打着咱们槐树土鸡的广告。政府的产业扶贫是我们贫困户脱贫的必由之路,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发生在蒲家父子身上的故事只是我省农村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宜宾高县以市场为导向,做大粮油、茶叶、蚕桑、竹木、畜牧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规划建设水果蔬菜基地10万亩、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20万亩、蚕桑基地20万亩、茶叶基地30万亩、竹业基地40万亩、生猪基地年出栏100万头,力争贫困户每户有1个增收项目。
眉山市东坡区连鳌村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时,发展了上千亩、6万多株优质核桃,将直接为该村634户2049名群众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看着一天天长高的树苗,76岁村民周少华掰着指头算,“要不了几年就会进入盛产期。”他嘴里笑呵呵的。
2013年,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启动,南充就主动列出脱贫时间表:2017年底全部摘“帽”。同时,下达“军令状”——不摘“穷帽”,就摘“乌纱帽”。目前,南充市已累计减少扶贫对象27万人,重点贫困村人均增收1800元,还探索出了“社区主导型发展”、扶贫互助社等典型经验在全省各地推广。
“产业培育不起来,群众收入上不去,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南充市委书记李仲彬最近在嘉陵区走村入户时强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
打工仔回乡创业
按照省上就产业扶贫制订的“因地制宜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支撑有力的支柱产业”要求,南充市围绕全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以柑橘、蔬菜、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创业,我们走了捷径。镇上的土鸡养殖业已经形成‘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成熟模式,我们申请加入了合作社,从中学习经验,直接跨越了不少步骤。”蒲正端说,这其中最要感谢的就是槐树镇林苑合作社的负责人何清。
在浙江打工多年的何清“嗅”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商机”,立马回乡开启土鸡养殖的创业之路,同时成立了林苑合作社。不过,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创业之初困难重重。不久,西充县扶贫移民工作局针对槐树镇实际,整合各类资金,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相结合的方式,从产业基础设施、种苗、养殖圈舍、养殖配套设施上加大补助投入。
林苑合作社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渐成长,另外还成立了合作社风险金,保证成员的既得利益。如今,在西充县扶贫移民工作局的支持下,槐树镇还成立了该镇独有的农业特色保险——槐树小家禽特色农业保险,由政府和私人共同买单,再次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
如今,丘陵中的槐树镇干净宽阔的水泥路通往各个养殖圈舍,青青瓦舍之间,“悠然自在”的土鸡随处可见。“我们只负责生产,产品都是客商自己来拉。每逢禽蛋市场交易日,商贩们早上5点过就把市场路口挤得水泄不通,完全不愁销路。”何清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有400多户社员,覆盖槐树镇14个村,并辐射了周边多个村。
“通过产业扶贫,全县贫困村组建扶贫互助社54个,新增种植业近2万亩,生猪、有机家禽养殖30万只,立村富民支柱产业逐步形成。”西充县扶贫移民工作局局长李洪说,单是槐树镇土鸡养殖户,一户一年就可增收1.5万元。
创新保障增收新机制
为降低风险,进一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南充在部分地区还进行了“利益联结”模式的新探索,即贫困群众以扶贫资金补助购置的果树与企业联结,企业统一租地、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群众以土地和果树入股,果树实现收益后,企业和群众按一定比例同享收益。同时,群众也可以在企业打工赚钱,实现多种收益。
高坪区溪头乡金华村五组34岁的赖明正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告别多年外出打工的经历,如今,他工作的地方就在家门口的农业产业有限公司。
按照种猪、饲养、防疫、培训、标准、收购、栽植、管护等“八个统一”原则,企业与村民建立饲养、种植合同关系,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降低农户风险,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创新两种机制为农民增收致富:采取二次返包管理模式,农户在公司租地上分户承包10亩以上进行管理,公司每年补助承包户800-1000元/亩的管理费,农户在得到每亩742元的土地租金时,还能得到劳务收入,承包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扶贫有没有成效,关键是看农民口袋鼓不鼓,看他们现在的面貌是愁还是笑。”李洪说。
作为93级的大学毕业生,杜鹏在2013年携妻女从云南回到了家乡创业,站在自家鸡场所在的山头,指着脚下新建的村道,杜鹃说:“在扶贫项目的支持下,如今我家鸡场的一环路已经完成,接下来,期待二环、三环的实现。”
新的一年,蒲守伟满怀喜悦,他和儿子们打算盘下家对面那座山头,还琢磨着找镇上互助社申请扶贫互助资金,解决扩大规模时的资金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