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2015-04-10朱维香
朱维香
摘 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成为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另外一些城镇盲目追求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的发展途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基于以往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实际现状,以及今后阶段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需要,结合我省“五水共治”重大举措,如何采取措施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市城镇化取得快速发展,是浙江省中等城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金华城区、义乌、东阳、永康、兰溪等城市工业比较发达,浙中城市群建设已经列入浙江省区域规划重点,将建设成为浙江省的第四极,全市形成了汽摩配、医药化工、五金工具、电子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影视文化等较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
为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2014年本市提出了“以打造全省第四大都市区为切入点,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具有鲜明金华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实现浙中崛起、赶超发展。
二、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及产生原因
(一)城镇化的推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1)城镇绿地严重不足。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不仅是美化城市景观和市容的需要,更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必需的。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可利用绿地越来越少,导致城镇绿地严重不足。(2)城镇空气污染严重。城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了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空气中充斥着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雾霾天数不断增加,PM2.5数值经常超标,空气污染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3)城镇水污染严重。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在有监测的河流中,近占2/3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的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许多河段鱼虾绝迹。(4)噪声污染增加。城镇道路拥堵、繁忙,产生交通噪声;高速运转的机器设备产生工业噪声;来自建筑施工现场各种建筑机械工作时产生建筑噪声;人口高度聚集,在各种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产生生活噪声。(5)固体废弃物污染。近年来城镇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有增无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落后于城镇的发展和功能需要,废弃物的细粒,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含量,加重了大气的尘污染;无序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成分由于挥发及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导致大气污染。
(二)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1)城镇用地规划不尽合理。整个地区土地总体规划对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扩张预见性不够,与城镇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的衔接也不够理想,经常出现用地不符合规划现象。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目标未能够很好协调,环境污染未能得到很好控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现象。(2)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污染加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忽视资源的产出率和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产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造成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环境公害。(3)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欠缺。随着工业、建筑业、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产生的大量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污水,而城镇环境处理设施未能及时跟上,导致各类垃圾、污水等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也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展开。环境保护意识欠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缺乏。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路径选择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集聚,促进城镇集约发展;加强内部存量土地的再利用,盘活存量,结合我省“三改一拆”活动,加大旧城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旧城居住环境;在综合评价本地区特色、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建立“一心、两带、三片、多廊道”的金华市生态环境空间格局,确定需重点保护的生态环境保护区。(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城镇化道路。城镇建设要执行更高的环保标准,重点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给企业设置较高的环保门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绿色施工,在城镇建筑上强制使用环保材料,并注重建筑物周边的绿化建设等。(3)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五水共治”活动为契机,加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确保污水与固废的无害化处理。力争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面消除垃圾河,基本完成黑、臭河治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69%以上;城市环境噪声符合功能区划要求。(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构建。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例如:实施新型环境准入制度,实行环评的属地审批、备案和豁免管理;推进环评服务体系和环境监测市场化改革;研究完善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体现生态文明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减量化处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四边三化”体制机制等。(5)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引导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宣传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保的自觉性。要加强社会监督,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企业生产环境,加大对“三高”企业的环评力度,要充分发挥公众团体、民间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拉动、公众参与”的态势,使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程治理的良好局面。
结束语:面对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佐军 盛三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
[2] 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