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也要有细节
2015-04-09张钟玉
张钟玉
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之重要性在记叙文写作中屡被提及并基本形成共识。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表情达意、刻画人物上的准确性、生动性,更在于它长久萦绕读者心中莫可名状却又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正如南师附中王栋生老师所说,“有些表达令我们终生不忘”。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缝进的是拳拳慈母心;张籍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开”一“封”间思乡心切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孔乙己付酒钱时“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更是让人无法忘怀。
其实,何止记叙文需要用细节来点亮,议论文也要有细节,好的细节同样能让议论文熠熠生辉。如果说议论文结构之严谨深入、思维之缜密深刻、语言之准确流畅、论证方法之灵活丰富是构成一篇优秀议论文的“高大上”部分,那么议论文细微处之“美丽”便是文章的神来之笔,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那么,议论文细节之美表现在哪里呢?
一、细节之美见描写
众所周知,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许多人看来,描写似乎是记叙文的专利。其实,在引用论据进行举例论证时,为了让读者有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对观点和文章有更强烈的认同,不妨对事例进行描写铺陈。例如,当代著名作家王开岭先生在《耳根的清静》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罢。
这是一段极为细致的描写。在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声音中,钟摆摇晃的声音实在不易为人察觉,作者选择回忆儿时在夜间聆听钟摆左右摇摆的声音这个细节,反衬出儿时夜晚之宁静,有“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艺术效果,而年幼的作者由此联想到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等等,便是静中生慧了。整段描写,形象印证了作者在前面提出的观点——过去的耳朵是有福的。较之空洞说理,这样的写法更具有艺术魅力。
再如他的另一篇文章《对“异想天开”的隆重表彰》,为了证明“务虚”之重要性,强调不合常态的大胆奢想、“虚”的精神冲动之可贵,作者对富兰克林那次闻名世界的实验进行了如下描绘: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的费城,一个叫富兰克林的男子,正做着一桩惊世举动:他擎着风筝,在雷雨交加的旷野上奔跑,大喊着要捉住天上的闪电,并把它装进自己的瓶子……百姓觉得这是个傻瓜,学者以为这是个疯子,可就是这位不可理喻者,最终被誉为避雷针的创始人。
作者连用四个动词“擎着”、“奔跑”、“大喊”、“装进”,生动细致地描绘了“雷电实验”的全过程,而透过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读者能形象而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拥有理想主义和探索激情、拥有超前眼光的伟大人物,并通过他接受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虚”应得到尊重与呵护,有时“实”却发轫于“虚”。
事实证明,对事例恰如其分的描写非但不会削弱议论文论证的力量,反而会给文章带来更强的可读性,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我想,“恰如其分”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要适度,字数不宜过多;二是描写要服务于思想和情感,套用王静庵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便是“一切描写见思想”了。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曾将这一写作思想贯彻于实践,课后有学生在论证“人言可畏”的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一个晚上,在她曾经山盟海誓的男人又打了她一巴掌后,她冷静地将三瓶安眠药溶进了女仆端上来的碗里面,用一根根纤弱而无辜的面条,结束了她烟花般的一生。一代影后阮玲玉走了,她的遗书上留下了4个染着鲜血的文字:“人言可畏!”
二、细节之美见词句
议论文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如思想美、思维美、结构美、论证美、语言美等等。在上述诸多议论文之耳熟能详的大美背后,有一种美却躲在文章的某个角落,兀自散发着迷人而长久的芳香,它便是议论文中个别词句之美。你是否无意间邂逅这样的词句,并被它们深深吸引?
1.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
2.一个人精神毁容了,被自己或别人的硫酸,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3.庄严被当成作秀……高贵精神被迫标价却无人拍卖。
4.我们被浩瀚信息所占领,成为它的奴婢,成为它永无休止的买家和订户。
5.这是一个思想冰封、良知引退、精神阳痿,文化成为敷衍社会冻疮的狗皮膏药,文学成为雅士不屑俗众不爱的过气玩具的国度。
6.如此磐重的务实传统并未分娩出一种严肃的实证品格和缜密的科学理性,反倒在世俗文化上脱胎出一套急功近利的习气来。
“亏他写得出来”,是这类词句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于是我们便会追问,它们是如何被写出来的,撇开常规的修辞手法分析论,我们会有全新的发现:上述让人惊艳的词句无不遵循“语言陌生化”的写作原则。所谓语言陌生化,其实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来写熟悉。如例2句,该句出自王开岭先生的文章《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文章写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抱愧跳崖自杀。一般人写一个人精神的变化,会想到“精神倒退”,或者“精神沦丧”,再生动些如“精神受污染了”,然而这些都不够新鲜,正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王开岭先生却将一个其他领域的词语——毁容——移用至此,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愉悦感。
当然,一篇文章中,语言的陌生化着力点不可过多,多了便成了辞藻的堆砌,多矫揉造作之感。只有在个别词句特别是人们最习以为常的内容上着力,才能给文章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例如,“对经济发展的反思”是时下中学生常写的一块内容,有学生这样写道: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时代的进步,却也熏黑了人的心灵,染红了人的眼睛。在采光了山石,伐尽了山林,锈蚀了天空后,商人们终究还是盯上了文化遗产蕴含的商业价值,所谓的“商品经济学”更是在中华大地上被演绎得登峰造极,高潮迭起。
三、细节之美见标题
标题是文章中一个不容小觑的细节,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可见,标题拟得准不准,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成败。我想,好的议论文标题应该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准确,二是鲜明,三是生动。
所谓拟题准确,是指所拟标题能够大致概括文章所写内容,或者说考场上阅卷老师一看标题便能推断文章写得对不对。比如,苏洵的《六国论》,韩愈的《师说》,由题目便明了作者议论的对象。笔者认为,好的议论文题目还应是鲜明的。所谓鲜明,是指从题目就能窥见作者分明而确定的态度。好比国际大专辩论赛,观点即题目,立场分明。为了让读者分辨话题型题目和观点型题目的优劣,试以今年江苏高考考生作文中最常见的两个题目为例,一为《青春》,二曰《青春不朽》,我想孰优孰劣,无须分辨。
但是,满足了正确与鲜明特质的标题,还远远不能成就议论文的细节之美。议论文的标题要想让人眼前一亮,更需生动。请看下面几个标题:《别拿常识不当干粮》(2009年广东卷作文话题“常识”)《诚信,请别走开》(2001年全国卷作文话题“诚信”)《非典型忙碌》(2004年上海卷作文话题“忙”)《冷板凳上守候成功》(2010年山东卷作文材料“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国语失落症猛于虎》(2007年湖北卷作文话题“母语”)《遗人玫瑰,手有余香》(2012年全国卷作文材料“船长与漆工”)。相信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些高考作文标题拟得极好。首先通过题目,读者都能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及作者鲜明的写作立场,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题目力避干瘪枯燥,或用比喻、拟人,或用化用、借代,或用夸张、对偶,显得靓丽新颖。
再以今年江苏高考作文话题“青春”为例,如前所述,阅卷中最常见的两个题目为《青春》和《青春不朽》,前者笼统含糊,没有立场;后者平淡无奇,令人生厌。有学生却稍作经营,写出诸如《心田半亩种青春》《逝去的永恒》《心有碧草时时春》这样的好题,一下子便俘获阅卷老师的“芳心”,让其有了“给你高分没商量”的激动。标题之美委实不可小觑。
总之,议论文也要有细节,议论文的细节也很美。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发现并成就议论文细节之美。首先要让学生“看见”,看见议论文诸多细节之美,看见成就议论文细节之美的方法,如上文提及的适度描写、追求局部词句陌生化、善用修辞手法等。其次要让学生“想见”,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没有思想的强大支撑,诸如描写、词句、标题等细节之美只会流于虚无。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思维力。最后,要让学生“实践”,多写作,多修改,让纯熟写就的议论文细节为学生的文章增光添彩!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