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深度语文”的几点看法

2015-04-09林艳红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深度文本语文

林艳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范式层出不穷!不少一线教师 “随波逐流”,课堂的模式有了,教师的风格没了;课堂的热闹多了,学生的思想少了;课件的“声色”浓了,语文的韵致淡了……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开始在自己的教改之路上进行“深度语文”的探索。所谓“深度语文”就是强调对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强调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维含量,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特级教师窦桂梅语)。我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能带领学生尝试文本的深度阅读,去触摸作品的灵魂,同时精心设计主问题,实现课堂的深度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拥有诗性的情怀。下面我就“深度语文”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深度阅读是深度语文的基石

深度语文是建立在深度阅读之上的。有学者认为“深度阅读”有三个阶梯,即“深识、深悟、深思”。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至少要达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文本的“裸读”。即不借助任何教参抑或专家的解读,独自完成文本的细读,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第二,寻找与同行和专家的差距,从而更好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细参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的深度阅读只有转化成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其价值。找到合理的切入口,教师才算真正完成了文本的“深度阅读”。

不但教师要进行“深度阅读”,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也有必要进行“深度阅读”。这两年,我选择了课本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课前进行“深度阅读”,为此,我专门开设了“品读课”,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粗读——细读(品读)——写读书笔记(或作品小评论)。经过两年的实践,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对文本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他们在读书笔记中所散发出来的真诚的气息和思想的霞光,尤其让我欣喜慨叹。因此,真正的阅读,首先是个体的阅读,然后才是群体的碰撞与提升!唯有如此,我们的“深度语文”才能得以有效的开展。

二、巧设主问题是深度语文的通道

精心设计主问题并不是深度语文的“专利”,但确是实现深度语文的重要通道。深度语文下的主问题应该是“能从整体参与性和教学全程性上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品味和体验的问题”。“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①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三种主问题设计方式:

1.提纲挈领,有高屋建瓴之势

这种主问题的设计方式主要抓住文本价值的核心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在教学《马说》时,笔者抓住一个语气词“也”字设计主问题,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作者在每一段的结尾都巧用一个“也”字,来达到言无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细细品读,你可以读出怎样丰富的内蕴?(学生自由读,部分发言略去。)

生:我觉得用了“也”不但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气愤,还有作者的无奈,你看第一段“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就像一声叹息。

生:我觉得这三句“也”是递进关系。第一句作者只是一种惋惜,第二句作者用反问句,强烈表现了对千里马不能施展才能的气愤,而最后运用设问句,语气更坚定,应该是对饲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慨。

生:我补充。我觉得这三个“也”字句是作者从旁观到深处其中的变化过程。“不以千里称也”,作者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看这件事的,所以作者只是感到惋惜。但到了“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已把自己当成了千里马,大声质问“饲马者”,感情异常激烈,所以用了反问句式。而到了最后一句“呜呼”句,作者又似乎成了一个时代的代言者,代表了所有被埋没的人才,大声疾呼,直击统治者的昏庸无知。

上面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围绕一个主问题,即《马说》中的“也”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竟轻松地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因此,“提纲挈领”的设计主问题,其妙处就在于能统摄全文,直击文章的要害,带领学生站在文本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地剖析文本的魅力,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

2.层层铺进,有环环相扣之妙

设计主问题时,运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实有抽丝剥茧之妙。

如笔者在教学余秋雨的《信客》一文时,设计了三个主问题:①联系阅读经验,说说你是如何解读信客的“客”?②阅读了文中两位信客人生沉浮后,你读懂了信客这“信”字的哪些内涵?③为什么两位信客最后都放弃了“信客”这个职业呢,你触摸到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这三个主问题呈现一定的梯度,首先从信客职业特点出发,让学生感受信客们艰苦的物质条件——冷月清风相伴,孤独寂寞独酌,从而让学生体会信客的旅程实际上是一场“风尘苦旅”;接着带领学生感受信客的职业信仰,从多个角度去体会“信”的内涵,比如“诚信”“信用”“信义”“信任”“信念”等等,由表而里,直击“信客”职业的本质;最后一个主问题,则把学生带入更为宽广的文化领域,农村狭隘的思想文化直接加速了信客这一职业的消亡,从而点出“信客之旅不仅是风尘之旅,更是精神坚守之旅,文化挣扎之旅”。这三个主问题层层推进,物质——精神——文化,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信客身上所承载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体会到这“美好人性”在城市文明的推进中所经历的艰难旅程。

3.板块推进,有各个击破之妙

用板块结构构建语文课堂,是于映潮老师最得心应手的课堂形式之一。运用板块推进的方式设计主问题,使课堂结构清晰,话题探讨充分,可以对文本的难点进行各个突破,从而实现深度教学的目的。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篇幅较长、内涵丰厚的文章,比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类作品就像一面三棱镜,每一面都可以折射出无限多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都蕴含一场精神之旅,因此运用板块式推进,可以让学生饱览作品中的“无限风光”。

三、深度对话是深度语文的核心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这里的交流既有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又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此,对话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成败。那么怎样的对话是“深度对话”呢?笔者认为,“深度对话”就是深度的智力对话,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心智水平的对话。而要实现深度对话,教师的作用就不容忽视。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把零散的思想碎片缝制出一件精致的“思想外衣”。下面以笔者教学的《满井游记》为例:

师:读了《满井游记》,你们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袁宏道?

小组1:我们看到了一个因官场不得志而寄情山水的袁宏道。(文本引述略)

小组2:我们认为作者回归自然如脱笼之鹄,是格外热爱生活、不受拘束的人,所以作者之意不在官场,而在乎自然山水也。(文本引述略)

教师要及时捕捉交流的矛盾点,即“官场与自然”的争辩,让更多的同学回归文本,寻找作者的“心灵密码”,引发更大规模更深入的探讨。在第二轮的讨论中,当有学生用文末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来佐证作者追求自由之心并非偶然时,教师又及时抓住关键词“近”,把课堂对话引向深入。

师:我们一起再来探讨这个“近”,作者的居处与满井究竟近不近?

生:近,因为文章说“出东直,至满井”,可见两地很近。

师:既然如此,那作者为什么又说“城居者未之知也”?

生:这个“近”不仅指家与满井很近,更指向作者的心与自然很近。而其他城居者家虽近心却远,要欣赏到美丽的早春,必须要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师:所以这个“近”,不但指物理距离的近,还指作者与自然的心灵距离很近!顾城有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心灵距离无论多远,都会超越千山万水,抵达彼此的内心。袁宏道也如此。虽局促在一室之内,但永远无法阻隔作者与自然的心灵相通。

师:不只是顾城,袁宏道还能从哪些诗人中找到知音?

教师不但以诗拓文,有效地解释了袁宏道的心灵密码,而且宕开一笔,让学生见树木更见森林,学生们不仅找到了“痴迷雪景”的张岱,“闲赏月色”的苏轼,“独爱早春”的杨巨源……而且也找到古今文人的一条精神气脉。从案例可见,教师不但组织课堂中的各种对话,还要及时捕捉对话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推波助澜”,或追问,在穷追不舍中读出文本的深意;或抓关键点,层层剖析,深入文本的内核;或整合资源,拓展思维容量;或拓展延伸,由此及彼,引发思维联想……总之,深度对话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

四、资源整合是深度语文的重要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再服从于“专家”和“权威”,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就是课程,“我”就是教材。因此,我们可以“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③。

如王君老师在教学九年级上的“诗词五首”时,通过一个“愁”字把五首诗词整合在一起。再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把“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和“孔乙己的长衫”进行整合阅读,学生就读出了更多的内涵。有学生说“警官的军大衣是权力的象征,孔乙己的长衫是身份的象征”,有学生说“警官的军大衣在“一脱一穿”中尽显变色本质,而孔乙己的长衫从十几年不肯脱下到最后的消失,则是人生悲剧的写照”,还有学生说“无论是军大衣还是长衫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都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悲凉,都具有讽刺的效果”等等。整合后的课堂,不但课堂的容量和文化的含量大大增加,还因为提供了新的阅读思考的角度,学生们思维异常的活跃,其发言可谓字字如玑,教与学也常达到了和谐的境界。

五、思想关怀是深度语文的终极追求

后现代课程研究提出:关怀是教育最原始的职责。关怀教育涉及到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思想的关怀”。因此,深度语文就要把唤醒学生的灵魂、拥有独特的思想、塑造独立的人格作为终极追求。

阅读的本质在于唤醒,我们要充分利用作品的魅力,唤醒学生高贵的灵魂。例如,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让学生体悟生命的鲜活与诗意;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收获失意人生的旷达与乐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让学生感受人情的薄凉,并学做一位“肃然不笑”的人等等。当前人的思想和智慧慢慢淌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的心河才会汇小溪以成江海,心智才会变得宽广而深邃。当我教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阅读的感受时,不少同学的见解颇有见地。比如“钱是时代的通行证”, “钱在孩子手里是玩具,大人在钱手中也是玩具”, “贫穷的真正可怕不是缺少了生活的希望,而是人性的扭曲与变异”,“紫色的阴影,不仅是菲利普夫妇的极端失望,也是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给孩子的心灵蒙上的阴影,更是整个社会人性异化的阴影”等等。可见,每个孩子都是自己思想王国里的国王,他们一旦被唤醒,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深度语文是一种追求,一种思想,是超越平凡、拒绝平庸的教育教学信念。在深度语文中,我们以深度阅读为基,以精巧的问题设计为径,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对话,唤醒学生的心灵,播种思想的种子,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因“深度”而生动,学生的思想因“深刻”而美丽!

注释

①阮长海:《推动初中文学作品“深度阅读”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2期(B版)。

②田贺书:《是“学生在阅读”还是“学生在学阅读”》《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期(B版)。

③王君:《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深度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