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语文教育家、国学大师蒋伯潜先生
2015-04-09钱威
钱威
蒋伯潜(1892-1956)先生学养高深,教艺精湛,著述宏富,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语文教育家和国学大师。
蒋先生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蒋氏父母是饱学之士,加上他幼惠好学,从小《四书》、《五经》就烂熟于心。1907年,少年蒋伯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刚兴办的杭州府中学堂。由于基础扎实,学习刻苦,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而冠”之年,毕业夺魁,名闻杭城。嗣后,迫于学费昂贵,只能暂时辍学,先后在富阳市阆苑小学、美新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四年。1915年夏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毕业后回浙江,先后在省立第二中学、第一中学、第六中学、杭州女中、杭州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师,并出任过杭二中、杭州师范学校校长。蒋先生备课认真,每篇课文都要写好“题解”、“注释”,“段落大意”等详细的讲授笔记,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如作文题分文体、按时序编排各类题目给学生训练。当时,蒋先生是浙江省声誉很高的语文教师,曾四次主持浙江省中学生语文毕业会考。
蒋先生还致力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编写工作。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许多教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以问题为中心”、“以文体为中心”、“以学术流变为次序”、“以文学流变为先后”等等体系都有各自的缺陷,他赞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以文章作法为准则”的教材体系,并编写了《蒋氏高初中古文》共十二册。另外,又为《世界文库》用故事体编写了《字和词》、《章和句》、《体裁和风格》、《小说与戏剧》、《骈文与散文》、《论诗》、《词曲》、《经与经学》、《诸子与理学》等十二册,作为中学生语文课外读物。(其中《小说与戏剧》等数册是蒋氏子——原杭州大学中文系蒋祖怡教授编写)还曾应金兆梓、宋云彬等之约,为《开明书店》编写过活页文学五册。
蒋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作过系统的研究。他编写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1938年春他被上海大厦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在执教“中学国文教学法”学科过程中,试图把丰富的实践经验努力上升为科学理论。其中有许多提法,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如关于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任务,蒋先生在书中明确提出“正目的”是“使学生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副目的”是了解我国“学术和文化的流变”、“道德的观念”以及“训练其思辨的能力”等。全书分绪论、本论、余论等三讲十三章,内容全面,论述精当,举例典型。
蒋先生对我国教育事业和国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从1938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济南大学、无锡国专、上海市立师专等校担任教授和系主任等职,同时被世界书局聘为特约馆外编辑、编审。在此期间,他刻苦自学,从事国学著述编纂工作,先后出版了《十三经概论》、《诸子通考》、《经学篡要》、《诸子学篡要》、《汉字的进化》等专著。1949年后任浙江图书馆研究部主任,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仍就潜心科研,著有《校仇目录学》,尚有《诸子索引》、《潜斋文录》等存稿。蒋先生在文字学、训诂学、目录学诸方面造诣颇深,成绩斐然,不少著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至今仍在重版。
蒋先生的爱国热忱和高尚师德也很值得我们晚辈怀念和效法。蒋先生一面教书,一面参加革命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蒋先生一贯主张“道德重在笃行实践,修养须从身体力行中下功夫”。他坚决反对“单靠文字上口头上的说教”。他提倡“教学相长”,更“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暗无天日的旧中国,许多青年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他勉励学生“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对人类有所贡献,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在国民党党化教育的统治下,蒋先生的远大胸怀和催人奋进的高尚师德更令人敬仰。由于蒋先生一贯重视自身的修养,所以他的晚节很好,在省图书馆工作期间曾被选为省市人民代表。
蒋伯潜先生在语文教育和国学研究方面为大家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我们需要加以整理、学习和研究,使之为开创和繁荣语文教育事业和国学研究的新局面服务。
注:本文承蒋伯潜先生爱子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恩师蒋祖怡先生热忱介绍并提供资料,今又请恩师蒋祖怡先生之子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蒋绍愚先生指教,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