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写作衔接教学研究情况综述
2015-04-09江跃
江跃
衔接教学在教学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肩负着引导学生适应高一级学习的重任,近年来日趋成为众多学者和教师研究的对象,其中对中小学写作衔接教学的研究也日趋增多。如果能衔接好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那么对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培养必定有极大的帮助,基于此,笔者梳理了我国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献,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写作衔接教学的概念
关于中小学写作衔接教学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看似乎较为明确,即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不同阶段写作教学的关联性,然而如果我们对这种笼统的理解稍加推敲,就会发现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其“衔接”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的。
1.学段教学的衔接
如前文所述,较多的研究是从字面上来看中小学写作衔接教学的,即在学段转换期进行的关联教学,如王有声在《五年级作文教师的希望——谈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衔接》一文中提及的小学中、高年级转换时,从四到五年级的作文衔接问题,也就新课程改革推行后,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之间的衔接;以此类推,这种衔接还包括朱永芳在《试谈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中提及的小学和初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以及《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一文中莫培玲所说的初、高中之间的衔接。
2.文体教学的衔接
一些教师和学者针对写作教学这一语文学科课型进行了细致探究,史降宁在硕士论文《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中提出了 “衔接”的另一个角度——文体,即中小学生文体写作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前后阶段之间的衔接,具体来说,小学到初中阶段的衔接主要是从小学生对于文体写作学习的自发状态过渡到初中生对于文体写作的自觉状态。初中到高中阶段的衔接主要是指从初中阶段对于文体常识的掌握与了解过渡到高中阶段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与应用,也就是由精确掌握文体写作到淡化文体写作的阶段过渡。
3.能力培养的衔接
也有研究者从能力的角度对中小学写作衔接教学进行了分析。吴然宏在其硕士论文《论中学作文教学的“衔接”——观念、问题与策略》中提出,作文教学中的相互衔接是指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前后阶段之间的衔接,即写作训练的前后环节或写作能力发展的前后阶段之间的衔接,他认为在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系统中,“衔接”是普遍存在的。任苏民在《略论中小学作文思维训练的衔接》中提出的思维能力就是能力培养的衔接之一。
4.篇章结构的衔接
还有一些研究者从文章学的角度着手,注重文章写作时篇章结构上的衔接教学,例如刘煜平在《巧用教材 提高作文的衔接》中详细阐述了文章的内容段落、层次之间的街接与过渡,涉及到表达方式发生变化的转换处、叙方式发生变化的起止处等方面的衔接。
二、写作衔接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中小学写作衔接教学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正如廖文红《浅谈衔接教育与作文评价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一文所说,写作教学过渡中缺乏有机的连贯性与评价方式的一致性,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老师都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文;何捷在《小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衔接》中更为直白地指出小学习作教学体系和中学写作教学体系就像两个没有交集的圆,各自为政,互不兼容。具体来说,这一问题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点:
1.从课程目标和内容角度来看:课标有缺陷,教材不衔接
《做好初小作文衔接,提高教学质量》一文中张玉宏指出,“课标”在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规定上跨度很大,要求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忽视了具体的学情,此外,师生所用的教材也不衔接,没有延续性。叶彪在其硕士论文《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践研究》中也指出当前的写作教学都是附在阅读教学之后,教材编写者还是延续着以阅读促写作的思路,由此导致写作教学教材的简化和滞后。
2.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差异显著,脱离学情
李菁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在《增进了解 梯形过渡 有效衔接——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建议》中指出中小学教师对彼此教学的状况并不很了解,不同阶段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作文评价标准和评价习惯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要求过宽,以鼓励为主;而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则要求过严,以求好为主。
3.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存在过渡期,不适应新要求
卢扬帆在《关于中小学作文衔接的一点思考》中指出学生从“写实”、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阶段上升到“写真”、抽象思维为主的中学阶段,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难以达到下一阶段课程标准和教师要求。《关于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中苏红梅同样指出学生在高一有一个过渡期,不会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在高中立刻成熟起来。但是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变化与需求常常如胡雪峰《为初高中作文教学架好桥梁》一文所说的,都在无形中被当前的写作教学衔接教育忽略了。
三、写作衔接教学低效的原因
当前的写作衔接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探究其产生的缘由,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应试理念驱使
李海清、范俊敏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刍议》中认为作文衔接问题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小,究其原因在于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就瞄准高考,练习话题作文写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的目的显而易见。在《为初高中作文教学架好桥梁》一文中,胡雪峰也指出,初三语文老师一味地强化训练中考作文, 不顾及初中向高中写作的过渡, 而高一的老师也只围着“高考”进行写作教学。这种目的性极强的教学极大程度地忽视了衔接在写作教学中的功效。
2.课程难度陡增
吕绿杨《小学“习作”与初中“写作”之比较——从课标阶段目标谈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衔接》一文提到,小学的“习作”是一种模仿,初中段的“写作”则是一种创造,仅从“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分析来看,小学和初中的写作目的、观察生活、表达方式、文章体裁、写作修改等方面皆存在差异;同样的,韦柳萍经过研究在《初中阶段如何为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做准备》中指出,初高中作文教学要求各有侧重,无论是字数限制还是作文的题材、体裁、深度和高度等要求都有所不同,从初中到高中是一种由己及人、由情及理、由浅及深的跨越。伴随跨越而来的往往是陡增的难度,这种难度经常会让学生无法适应,失去信心。
3.学生学情限制
赵媛媛认为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无论是从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来讲,还是从对小学生语文水平的要求来讲,会出现对待问题思考不深入,发散性思维能力太强,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不足,作文空洞,只知叙事,不会总结其中的道理,说理肤浅等问题(《从作文教学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张利也提出各学段前后衔接时期正是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出现较多的时期,高一学生需要重视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等方面的转变,不能固守初中的“传统”,(《中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衔接教育研究》)。可见,进入新学段的学生,在学习初期自身学情往往会影响其发展。
4.教师教、研低效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即使写作衔接教学在理念、课程和学情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如果处理得当,很可能降低上述问题的负面影响,张热明在《抓住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点》中就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的衔接。然而遗憾的是,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衔接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大部分处于低效或缺位状态。
例如《论中学写作教学中的持续发展与顺利衔接》中,吴然宏提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根本问题,即忽视写作训练的持续发展、漠视写作教学中的相互“衔接”、无视写作主体的需求和特点、写作与修改分离、按考试模式实施写作训练。周卫华在《对中小学衔接中教师评价差异的分析及反思——以作文课为例》中指出,不同阶段的教师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写作衔接教学的缺失或低效。陈郁新《中小学作文的衔接教学》一文还提出教师缺乏对学情了解;不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不善于比较研究,缺乏对教学方法、内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的比较研究,致使衔接教学产生“滞留空间”。此外,教师研究的缺失还体现在陈慕在《作文教学乱象浅谈》中提到的,对国家课程标准中写作部分缺乏深入探究,使得学段衔接、教学目标和作文评价出现了诸多乱象。
四、优化写作衔接教学的策略
针对写作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一线教师和相关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多解决策略,从策略执行者的角度对其加以整理,可概括为下列几点:
政府:整合学区,统一教材
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各自为政的衔接段,基于此,宁雪丹在《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究》中号召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下,实现学片中小幼共同体一体化管理,来加强衔接段的教学的延续性。张玉宏的《做好初小作文衔接,提高教学质量》一文,则进一步强调政府应当将九年一贯制落到实处,尽量让学生使用统一的教材。
学生:转变身份,主动适应
处于衔接段的学生不能被动接受安排,也需要像张玉宏在《做好初小作文衔接,提高教学质量》中提到的,需要强化升学意识,小学生要想着为初中负责,初中生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及时跟从老师的思路,尽量让自己的作文向老师要求的方面去做,主动适应新的要求和变化。
教师:深化教研,注重引导
写作教学在各个学段的衔接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教师来搭建桥梁的,所以充分发挥教师在衔接教学中的效能,对于把握教学时机,发挥衔接功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何捷才会在《小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衔接》一文中提出,要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小学教师要主动变革教学思想、方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写作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在衔接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不同学段间加强互动了解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究》中,宁雪丹认为小学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小学阶段各年级的作文侧重点基础上,主动走进初一语文课堂,深入调查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确定哪些作文能力可以在小学做好铺垫。《增进了解 梯形过渡 有效衔接——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建议》中李菁认为中小学教师需要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实现资源共享,尝试同题授课和换位体验等。
2.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研究
课程标准是写作教学的整体性规划和教学目的的体现,深化课程标准的研究,才能提高衔接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周平以《据课标重学情讲协调重发展——从作文教学实践看初高中教学衔接》一文提倡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以此为基础,判断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水平,从而完成衔接教学。吕巧玲,汪莉的研究成果《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策略初探》也直白说明研读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重要保证。
3.培养观察和积累能力
在开展写作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有几种关键性的能力被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以观察和积累能力最为重要。叶彪在《观察指导——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钥匙》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价值和方法;魏书香在《关于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几点思考》中提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开源”工作,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阅读积累等方面上,让通过阅读积累等变得善于表达。
4.着眼兴趣,优化教学策略
兴趣是学生克服衔接段不适应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鲍献青在《中小学作文教学有效衔接初探》中认为,中小学写作教学衔接需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给予学生空间,让学生根据爱好结成小组进行学习;或者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践写作;还可以通过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让学生因崇拜老师而喜欢写作。伍义在《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浅谈》中提出了师生共赏美文佳作,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实施多样修改,多以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等教学策略。
当然,相关的策略不能一一详尽,总的来说,吴然宏在《论中学作文教学的“衔接”——观念、问题与策略》中将其概括为六个部分:第一,教师的写作教学指导过程;第二,学生的写作操作过程;第三,学生的文体写作训练;第四,学生的写作心理发展;第五,学生的写作素养积累与写作技巧掌握;第六,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等。不论哪个角度,其着眼点都是通过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调动写作兴趣。
5.利用媒介创造写作机会
创造条件让学生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同样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正如《浅论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中韩福丽所说,教师要有效借助外力,不能拘泥于简单而枯燥的教学手段,要学会去利用多媒体工具;还可以像鲍献青在《中小学作文教学有效衔接初探》中总结的那样,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日志随笔,养成勤写、多改的好习惯。
五、反思和建议
纵观我国当前写作衔接教学的研究情况,衔接教学价值和作用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并且对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然而问题是,现有的研究缺乏具有说服力的代表性成果,大部分研究主要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或者研究设想,流于“我觉得”的形式,且存在较大程度的雷同,缺乏深入而细致的实证性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推动写作衔接教学的深入发展。
首先,细化衔接的分类,推动衔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深入。
现有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学段间——小升初、初升高两个时期,或者说仅仅局限于初一和高一两个年级,而对写作能力培养、不同文体写作、文章结构内容、甚至不同年级间如何进行衔接教学鲜有涉及,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其次,开展实证研究,用实践和数据推动研究科学化。
语文学科的特性使得与其相关的研究更多局限于经验层面,缺少实实在在的问卷调查、访谈研究、数据分析等科学性较强的探索,例如现有的策略的有效性如何,几乎没有案例能够说明。而上述质与量的研究是否运用,关系着写作衔接教学能否深入和有效。
最后,组织小初高团队,实施跨学段教研。
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个人化的探究,研究者大多只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其中一个学段任教,缺乏小初高循环教学经验,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写作衔接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此,研究者需要打破学段界限,以团队方式,以小初高一体化方式开展研究。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