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传媒外访新闻如何“接地气”
——2014中国领导人外访成果报道分析

2015-04-09敖康达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接地气李克强成果

□ 敖康达

地方传媒外访新闻如何“接地气”
——2014中国领导人外访成果报道分析

□ 敖康达

随着中国“走出去”的外交政策不断深化,我国领导人出访外国,跟友好国家进行经贸人文交流,或者接待外国元首访华的频率日益频繁。而国与国之间的元首互访,必定会为两国人民带来长远的福祉。作为中方的媒体,我们更加注重中外元首,无论是中方元首外访,或是外国元首访华会为普罗大众带来什么切身的好处与便利,我们都应该让老百姓从这类新闻里获取到与他们切身相关的资讯。

在高规格的外交活动中,中央级以及省级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基本能够在现场进行采拍,收录第一手的现场声,捕捉最鲜活的领导人互动,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会议公报,访问成果等官方发布的文字材料,然后作宏观性、整体性的报道,主要涉及国家层面上,两国元首会晤达成哪些成果、贸易额提升多少、两国以后发展的总体路线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地方媒体在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时,大多是摘录中央媒体已经报道出来的内容。如果说中央级媒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全国各级以及各地民众,从宏观上分析国家元首互动产生的影响是理所当然;那么地方媒体更多是面向生活在当地的群众,如果再按照中央级媒体的角度报道国家元首外访,或者外国元首访华所带来的影响,在当地群众的角度看,新闻贴近性难免欠缺,也会产生同质化的问题。两国贸易额增长多少,对于在城市、区县生活的普通民众来说,感觉自然不如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所带来的影响深;中外文化交流长远发展的前景对某一个地区的民众的吸引度,也没有著名的外国歌剧或者音乐会能在那个地方上演来得直接。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本台采编人员尝试搜索元首互动成果与当地民众兴趣点的交集,在遵循相关报道口径的前提下,将领导人外访新闻以平民化的角度重新演绎,提升其在普罗大众中的关注度和接受度。

一、详细阅读官方发布的元首外访与亮点解读

本台的新尝试始于2014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英国。在访问的头两天,笔者值班时,也是按照以往的做法,简单介绍中英双方礼节性的互动、所参与的活动,而对中英双方所达成的成果只是简单介绍了“两国签订300亿美元的经贸协议”。这样的报道,充其量只能表达总理李克强在英国访问时,受到了礼遇。然而出于外交礼仪,国家元首之间的见面会晤都是以礼遇居多,至于真正的中英关系的发展势头是怎样,还是要在双方所达成的成果中体现。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一贯宗旨,维护好我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应当成为所有外交人员的重要职责。中国政府的外交活动

所取得的成果,应该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有责任把这些直接的影响传达给电视观众,让他们第一时间知道总理外访会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直接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结束访问英国转往下一站希腊的那一天,当班节目编审在早编会提出一个想法,希望在当晚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播出一条梳理性的新闻片,从比较平民化的角度,总结李克强总理访英将会如何改善普通市民的生活。要完成这条新闻片,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报道总理访英的官方口径,最直接的就是参考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把这些中央媒体的文字报道通盘读遍,再把官方通讯社的相关解读文章过一遍,从中找一些微观的、能与普通市民日常生活联系得上的成果,分门别类列出。通读中英两国在这次李克强访问后取得的成果性文件,我们发现如何摘录文件大有讲究,我们要做出自己的特色,“通稿独用”显得非常重要。

这份成果性文件里,列出了300多亿美元的经贸协议包含哪些方面,具体有哪些项目。笔者发现这些具体的项目包含能引起老百姓兴趣的元素。比如里面提到中国向英国出口高铁技术,协助英国修建高速铁路,以技术置换英国的资源,为期20年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等。我国仍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发展以及市民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此次我们向英国出口技术,满足我国人民的能源需求,在相当程度上更新了观众对英国的印象。而在中英两国人文交流方面,成果文件更加列有具体性操作指引,包括简化中国公民赴英国签证的手续,也优化英方签证的服务。这一点相较于笼统地说“加强中英两国人文交流”的行话,对普罗大众更切身,而且牵涉到具体的操作办法。

二、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切入 辅以资料字幕重新包装

了解到成果文件里面比较具体、与市民生活能拉上关系而且可操作的成果之后,笔者开始组织文稿,而整个文稿的切入点,就是这次总理李克强访英之旅为观众带来的好处。这样的引子,有助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因为常人都有寻找好处的心理。正文分为能源、人民币、签证等几个市民日常生活会接触到的领域,让观众了解总理外访能为他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提高时政新闻在老百姓群体当中的渗透力。此外,在片尾再点出美国近年积极重返亚太制衡中国,而这时候,美国传统上的铁杆盟友英国却识时务地跟中国在经贸人文领域越走越近,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中英关系的发展势头非常良好。

整理好文稿内容,我们还需要配上画面,这时画面就相当于包装的功能。我们不像之前做动态报道那样,只用央视、新华社等通讯社提供的视频作为图像支撑,还需要根据所提到的每一个领域去找相关的、鲜活的资料画面。而作为综述性的稿件,如果整体只靠旁述和资料镜头,有可能难以把问题说清楚,甚至显得沉闷。所以除了使用资料画面,笔者还增加了标题式提示字幕,强化每一个具体成果对普通市民的正面影响。而在简化签证手续以及优化签证服务部分,虽然旁述只是一句带过,但是在画面上笔者还是将具体如何简化手续、有哪些优化签证服务的措施标出来,在7-8秒的时间里,观众可以看清这4-5点措施,增加新闻片的有效信息量。

经过对中央媒体播发的通稿吃透后梳理,然后使用电视手段再包装,在当时使本台有关李克强访英的报道能够不同于本地其他传媒,为本地观众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视角,效果不错。

三、再度尝试 在报道口径范围内重新演绎成常态

恰好10多天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7月初国事访问韩国,而且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没有访问朝鲜就访问韩国,反映出中韩关系上了一个台阶。要体现两国交流更进一步,笔者沿用不久前处理李克强访英成果的手法,再次从新华社和央视的官方公报中发掘一个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成果,分成经济、文化、人员交流、饮食等类别梳理成文稿。汽车、泡菜、韩剧均是普通老百姓感兴趣的生活元素,把这些元素融入习近平主席访韩成果的梳理片,会大大增加新闻片的贴近性与可视性。

习近平访韩之后的几天,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官方报道中美双方达成三百多项合作成果,中央媒体按照成果文件宏观报道,而老百姓更关注诸如孩子出国留学、孩子篮球兴趣发展、孩子文娱生活丰富等切身的事情,这种通过深挖官方公报,按照当地观众的关注点整理出接地气内容的综述性稿件,能够在政务宣传与受众兴趣中找到交集,能制作出既符合我国口径,又吸引观众的元首外访新闻。

四、根据自身平台特性选取接地气的新闻点

国内传媒众多,有体现官方报道严肃性、针对成熟人群和关注时政新闻的中央级媒体;有不具备新闻采写能力,通过甄选不同角度的新闻报道影响舆论导向的商业性门户网站;也有影响力只及一方的地方级传媒。所以在政治方向跟政府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各类传媒会针对各自的受众群,在领导人的同一个外访活动中,选取不同的角度,满足各自目标受众的需求。

中央级媒体具有公信力与权威性,官方话语特色明显;商业门户网站透过独具民生视角特色的栏目,并设置相关的社交媒体关键词,实现网民互动和及时评论,更好地联系群众,利用每一个网民的社交网络影响更多人,形成滚雪球效应,扩大并延伸信息的传播范围。再研究笔者所处的地方级传媒,虽然也属官方媒体性质,不过地方媒体的受众更加关心与本地区息息相关的资讯,而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官方渠道的信息大家更多地从新媒体上获得,那么地方媒体在报道国家领导人外访类新闻时,有意识地挑选独特的角度,做一些中央媒体和新媒体未曾接触的新闻点,并且以电视语言传播给观众,尤为必要。梳理领导人外访成果,并做平民化延伸与解读无疑是有益的尝试。我们能使一方受众知道,远在北京或者国外签署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成果文件,原来也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1.黄卓坚.远文近做——《广州日报》国际新闻的探索.2013

2.孙聪,吴洋.国家领导人网络专题报道探析——央视网和新浪网习近平出访报道比较[J] .青年记者.2013(10)

(作者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接地气李克强成果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