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批判性媒介素养构建
——基于西方媒体对华报道倾向性的解读

2015-04-09甘璐瑶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倾向性对华批判性

□ 甘璐瑶

公民批判性媒介素养构建
——基于西方媒体对华报道倾向性的解读

□ 甘璐瑶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内容呈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在全球范围内损害我国国家形象,对国内而言则有损公民的身份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本文以美国学者W·兰斯·班尼特以在《新闻:政治的幻想》中提出的西方新闻的三种倾向性为基础,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对华报道的戏剧化、片断化、权威—无序的倾向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公民了解西方媒体背后的政治和商业利益支撑、辨析其内容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引导公众在媒介参与过程中建立公民意识,在认知和行动层面上构建批判性媒介素养。

批判性;媒介素养;西方媒体;倾向性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攀升,中国正凭借自己独特的影响力一次次地成为国际社会的视线焦点。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也不断在西方世界蔓延,近些年,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警惕度不断增加,西方媒体对中国“妖魔化”的报道也不断增加,而国内一些公民在面对这些负面信息时如“一击即倒”的靶子,对国家的不满情绪甚至崇洋媚外之心高涨,造成身份认同危机。面对这些带有严重倾向性的新闻报道,本国公民迫切需要建立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解构西方新闻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立场,识破其背后的阴谋,加强对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认同。

一、批判性媒介素养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F.R.Leavis)在其《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描述英国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当时流行的大众媒介文本为批判对象的,比如新闻、广告、流行小说等等。①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媒介素养的“批判”范式,进一步巩固和明确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批判性”意义。总的来说,批判性媒介素养强调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对媒体信息中包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思考和批判性解读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新媒介环境中,批判性媒介素养拥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要求人们在认知层面成为一个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者,学会批判地理解媒介再现和媒介话语,在行动层面上使用媒介来表达自我、参与社会。正如凯勒(Douglas keller)所言,“批判性媒介素养不仅可以教会人们从媒介中学到知识、抵抗媒介操纵、用建设性的方式利用媒介内容,也有助于培养更加主动和具有社会参与能力的良好公民”。②

二、西方新闻的倾向性及其在对华报道中的体现

美国学者W·兰斯·班尼特在认为西方新闻有四种倾向性,分别是:个人化、戏剧化、片段化、权力—无序的倾向性。其中的个人化倾向主要指媒体往往从个人的奋斗、成败的表层进行报道,突出领导人的光辉魅力,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西方媒体对其国内的报道,而后三种倾向则更明显体现在西方媒体对其他国家的报道中,因此笔者在这里重点讨论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后三种倾向性。

(一)戏剧化倾向

戏剧技巧经常运用在影视里,而在西方新闻里,这种技巧却被频繁运用,表现人类的冲突、艰辛、脆弱或者干脆沦落成闹剧。③在对华报道中,负面、耸人听闻甚至凭空捏造的具有戏剧化色彩的新闻一直被西方媒体钟爱。如在2011年初埃及政局发生动荡后不久,法新社等一些西方媒体纷纷刊登中国发生“茉莉花革命”的照片,这些大多是中国人几年前反日游行的照片,或者是“台独”分子2月在高雄抗议陈云访台的照片,甚至把中国内地劳务市场上工人找工作的照片拿来滥竽充数,照片呈现出群情激昂的场景,试图传递中国已经“埃及化”的急迫情势。④这种凭空捏造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戏剧化色彩,试图给外界呈现一个古怪、动荡、对外界充满敌意的中国。对我国而言,则让一些不明真相的公众陷入恐惧、激动、不安的情绪当中。

(二)片断化倾向

片断化指的是新闻与新闻之间彼此孤立,没有联系,新闻中的信息十分琐碎,很难形成完整统一的整体画卷。在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中,看似混乱和毫无章法的片断式新闻报道其实有着十分明显的内容偏向。如在2013年10月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后,2014年初,路透社对中国的报道中频繁出现“China security chief blames Uighur Islamists for Tiananmen attack”,“China says Tiananmen attackers carried out reconnaissance trips”,“China says will stamp out Dalai Lama’s voice in Tibet”这样的报道。这些看似毫无联系、各自独立的报道实际上并不杂乱无章,它们联合起来给中国受众塑造一种中国社会矛盾不断的媒介真实,给国际社会塑造一个动荡不安的中国。

(三)权威—无序的倾向

权威—无序的倾向实际上是对以上两种倾向性的进一步升华,是不同倾向性一起作用产生的复杂结果。在这种模式下,所谓的权威者占据新闻报道的中心,为公众解释那些无序的、片断的、危险的事情,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在通过这些“权威的解说”呈现给观众。近年来西方媒体大肆攻击中国对非政策,其报道的内容就有权威—无序倾向。如2012年8月,赞比亚一煤矿发生骚乱,导致一名中国工人死亡,美联社的报道称,“中国公司在当地无序开采,导致环境被严重破坏,早已引起当地群众不满,但由于中国公司与当地政府有着牢固的关系,所以仍然继续开采”。⑤而中国某家媒体的记者前往现场调查,发现导致这一事件的真正原因是个别中国工人与当地人发生争执,最终导致相互间的群殴。在此类报道中,西方媒体往往用一种“权威”的高度,对中国社会及政府指手画脚,甚至把一些偶发和零碎事件与中国政府相联系,其居心不言自明。

三、构建批判性媒介素养应对西方媒体倾向性报道

西方媒体对华倾向性报道从根本上看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媒介素养要求公众在面对这些报道时,对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思考和批判性解读,甚至积极表达自我,参与社会讨论。然而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意味着公众首先要在认识层面上了解媒介信息中包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什么、从何而来,进而在行动层面上建立公民意识,把批判性媒介素养转化为公民自觉行动。

(一)了解西方媒体组织背后的利益支撑

美国媒介素养中心(CML)曾经归纳媒介素养的五个核心概念,其中第五个核心概念便是“Media are organized to gain profit and/or power”(媒介组织的目的是为了盈利或者权力)。⑥这是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也是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必备技能,于公众而言,只有对“传播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明白媒介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属性,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西方媒体总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首先,西方新闻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追根溯源,西方新闻学就是在政党报刊风行之后开展起来的,西方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新闻的政治功能,西方新闻的政治功能异常强大。近些年,西方媒体对中国疆独、藏独等问题密切关注,对中国人权和环境等问题一再追问,在这些问题上,西方媒体和西方政府一唱一和,无一例外都体现着西方新闻强烈的政治功能。

其次,商业性是西方媒体的突出特征。美国学者麦克切斯尼说,“商业至上原则已经从经济领域渗透到当代新闻事业中来,多数记者和编辑就是以此作为主导价值观的”。⑦对于市场导向的西方新闻而言,哪里有利益新闻就偏向哪里,哪里有需求新闻就满足哪里,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此外,西方的媒介集团通过兼并与重组壮大自己的力量,对广告的依赖逐渐加大,这使得西方媒体必须更多地依赖于一些特定的利益集团,在发布新闻时必须照顾到这些集团的利益。近些年西方媒体不断出现对中国“反垄断”的呼声,质疑“中国制造”的质量,仔细思考,这仅仅是媒体对客观真实的报道吗?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勾连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辨析西方对华报道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从内容生产层面来说,新闻生产的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而符号是具有遮蔽性、多义性的,所言之事不一定等于被言之物,在这个过程中符号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特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受众接受到的媒介信息并不一定是媒体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经过了把关人层层筛选,由多种因素相互渗透、碰撞和影响的结果,是通过符号建构出来的“媒介真实”,西方媒体善于利用这种“真实”左右我们对事实的判断,企图塑造我们对国家的偏激态度与看法。西方媒体的新闻理念是:好的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瞒自己的意见。⑧对于公众来说,批判性媒介素养要求人们了解媒介信息的生产过程,真正明白“What makes news”, 从而不被西方带有倾向性的新闻影响自身的价值判断。

(三)在媒介参与中建立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不仅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是确立自我思想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它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权利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⑨在媒介参与的过程中,公民意识有助于人们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把批判性思维转化为自觉行动,在网络空间乃至现实生活中发出理性的声音,用行动引导舆论,服务社会。面对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人云亦云,在社交媒体及网络空间发表偏激和片面言论,小则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其他成员的意见和观点;大则形成 “塔西佗陷阱”,导致政府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丧失权威和公信力。因此,批判性媒介素养的行动层面上,公众应当建立公民意识,以一颗责任之心和主体意识去辨析媒体语言,抵御西方媒体倾向性报道对公民情绪的蓄意操纵,并且积极参与社会讨论,用批判性媒介素养的“盾”抵御西方媒体倾向性报道的“矛”。

结语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公民批判性媒介素养从宏观上来看具有关乎社会稳定、民族兴衰的重大意义。如今,媒介的赋权使得公民媒介接近权得以实现,公民的发声机会越来越多,但是盲目和不理性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西方媒体对我国的各种负面报道更是给这种躁动煽风点火,使“塔西佗陷阱”急速滋生和膨胀,给社会带来危害。在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舆论环境中,批判性媒介素养在于培养成熟和理性的公民,用冷静和理性的视角看待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积极发表观点和意见,不被西方媒体报道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影响。

注释:

① 魏薇. 大学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建构[D].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⑥Douglas Kallner. Toward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Coreconcepts, debates,orgamzations , and policy.Discourse: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2005(3):372—382

③W·兰斯·班尼特. 新闻:政治的幻想[M].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47

④单仁平. 外媒对华报道总犯低级错误[EB/OL].[2011-3-26],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26/c_121234816.htm

⑤高原. 谈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偏差与失真[J]. 新闻战线,2013(5)

⑦新华网,自由放任助长媒体丑闻[[EB/OL].[2013-3-22].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3-03/22/c_115119438.htm

⑧胡辉平. 传播偏见与媒介素养教育[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⑨陈安妮. 从单向度到多维度:论数字化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形成[J]. 东南传播,2014(5)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倾向性对华批判性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美行业协会众声反对白宫新的对华关税威胁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一种面向博客群的主题倾向性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