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转型发展中专业人员职责和技能的转向研究
2015-04-09周德明
周德明
(上海图书馆 上海 200031)
图书馆转型发展中专业人员职责和技能的转向研究
周德明
(上海图书馆 上海 200031)
当今,数字出版发展迅猛,各类型图书馆数字资源藏量增长明显,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日益普及。这些年我国电子书及网络出版物销量连续上涨,2013年达38亿人民币,比2012年增长22.6%[1];著名出版商Wiley公司对全球525家图书馆的采购经费分配调查表明,至2016年,用于数字资源的采购经费比例将逾50%[2];据尼尔森市场研究,我国使用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中国移动和阅读早在2012年已累计用户3.5亿,掌阅2014年用户数达3亿[3]。业界的共识是:图书馆已进入纸质与数字媒体并重的复合图书馆时代,并朝着以数字资源服务为主流业务的智慧图书馆迈进,即以海量化的全媒体信息资源为本,以基于网络的智能技术为手段,立体交互,全面感知,向读者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智慧型服务。
趋势清晰,目标明确。而要完成这种转变,不仅取决于智能技术成功植入图书馆,而且更要紧的是图书馆员工业务角色的转向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如果图书馆界的专业人员仍以今日的理念、作业方式来应对网络革命、挑战及其引发的业务转型,必将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我们只有在互联网+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业务职责定位与发力点,才有可能使一切新理念、技术、设备、方法在最终的读者服务中体现出预期的效用。那么,我们朝何处转向?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
1 读者服务馆员:文献-信息-知识
传统图书馆以馆藏文献作为服务读者的资本,衡量图书馆优劣的重要因素是藏书的多寡,员工能守护并熟悉馆藏、知晓其所在位置并提供借阅,便是履职尽责的表现。及至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一台联通互联网的电脑或设备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已大大超过图书馆所拥有全部书本的信息容量。因此,员工的检索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升为服务水平的关键。令人无奈的是,这些技能尚未被员工娴熟掌握时,越来越多的图书已在网上可便利地查阅,各类信息的获取亦唾手可得,读者的查检能力普遍提高,图书馆拥有无人可及的图书总量、借阅图书和信息检索能力等优势已一去不复返。员工的职责已绝对不能囿于文献传递和信息传递工作,因为未来图书馆可以脱离图书开展服务,而愈发同数据及蕴含于数据之中的知识内容密切相关。如此,馆员必须首先成为学科专家及信息技术能手,善于整理、拣选存于各类载体的知识内容,梳理、整序储于网络的数据,实行知识组织,并联合读者,彼此互动、加强交流,实现共同创造知识,实施知识交流共享。否则,作为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员工提供的专业贡献就无从体现。
2 分类编目馆员:卡片-系统-平台
传统图书馆以卡片目录来揭示馆藏、作为借阅服务之基础。因此,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是员工的重要职责,他们应尽可能地按照分类法细分图书,帮助读者从卡片目录中或书架上找寻到所需图书,一种图书会因分编信息的错误而可能成为“死”书。随着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系统的运用,系统自主提取的题名关键词成为读者查询图书信息的主要途径,分类编目水平的高下已不再是读者方便获取图书馆藏书的尺度。而在当下,网络已事实上成为获取图书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主要载体,即使是图书馆的联机联合检索目录(OPAC),也因为它仅仅是门户网站作用而离读者的综合查询要求渐行渐远。因此,馆员的专业职责必须转向,要将图书馆网站视为一种平台,一种与整个互联网信息交互并关联的开放平台,用新的分类编目技术与手段,将图书和信息数据化、关联化,使馆藏图书及相关信息同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关联、整合并智能化。如此,无论读者从图书馆网站抑或从互联网查询信息,皆可既查得图书馆所拥有的图书或数据,也可同时查得互联网中与之相关的信息或知识内容。换句话说,要将图书馆融入互联网,而不是独立于互联网之外。
3 信息技术馆员:无台-后台-前台
传统图书馆并无信息技术人员展现才能的舞台,计算机集成系统用于图书馆后,他们才进入业务流程。起初,只是作为运维系统的角色,在后台保障依赖系统的业务运作的正常秩序,文献信息的采集、分类编目、读者服务均与他们无甚关系。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数字图书馆及其服务渐露本色、作用明显,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已日益渗透至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移动阅读和基于数字移动终端的图书馆服务日新月异,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成为主流业务的趋势昭然若揭。采集数字资源只有了解数据本质、数字图书馆架构、移动终端的特性才能有的放矢,它需要信息技术人员的参与,以判定是否适用;分类编目工作只有掌握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标引本领才能实现图书馆数据关联化的目标,它也需要信息技术人员参谋(以业界情形看,他们甚至本身就是新颖编目技术的行家),以协助具体操作;读者服务只有依据大数据分析才能个性化、人性化,它更需要信息技术人员的参加,以确保服务效果。总之,信息技术人员应早日从后台位移至图书馆服务的前台,或者说,图书馆所有专业人员都应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体现网络时代图书馆专业服务的价值。
显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成功是完成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图书馆专业人员从现有的职责和技能转向“互联网+图书馆”需要的职责和技能,应在以下诸方面下功夫。
首先,必须加强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知识更新从未有如今日般的迅速,技能升级当要与时俱进,我们必须更换观念,认清网络革命的实质以及由此引发的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然性。信息技术,整序数据的标引技术,关联网络资源使信息语义化、使知识内容智能化,重构图书馆的知识组织能力,以及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网对网沟通的服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等等,都应是当下图书馆各岗位专业人员按需“进补”的必修课。
其次,增加具备“学科专业+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行业大多呈现跨界特征,图书馆似应以复合型人才应之,招聘时宜多多引入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员工。因为,基于数字、网络的读者服务工作不能欠缺信息技术,从事知识组织、服务的员工当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我们急需组建一支以具有跨界知识为主体的员工队伍,再加以图书馆专业服务技能的在岗培训,以匹配当今社会对图书馆职能的基本需求。
第三,大力提拔年轻员工从事管理工作。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人被称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与网络同生长、齐进步,熟悉网络、理解网络,善于通过网络沟通信息、交流情感,有着比60后等中老年们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图书馆必须摒弃论资排辈选拔干部的传统方式,坚决启用年轻人充实到管理队伍。尤其是本市公共图书馆中,45岁以下的干部比例很低,不利于图书馆转型发展,应引起高度关注。
第四,尝试实施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多数图书馆属于事业单位,事实上实行的是只进不出的用人制度。在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技能更替势头猛。许多员工因不能及时跟进而无法胜任岗位工作,形势呼吁并倒逼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建议采用每年有一定比例,譬如3%左右人员的可淘汰机制,激励更多的员工主动学习、努力工作。如若不然,估计在未来5-10年内,本市不少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大量街道乡镇图书馆将因不能满足读者新需求而逐渐消失或名存实亡。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说过:“我一直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维护图书馆天堂般模样的关键,在今日看来,绝不会是图书,甚至不是数据,而是能够与时俱进、创造性发挥图书馆职能的智慧馆员。图书馆发展转型中专业人员的职责和技能转向,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引用文献
1 张立.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 Wiley.Digital Books and Challenges of Library.http:// www.lsc.org.cn/d/2013-11/18/201311181320527.pdf.2013.
3 尼尔森市场研究.2012-2013年中国电子阅读调查报告.iGroup(微信号),2014-11-25.
1 Sohail Inayatullah.Library Futures:From Knowledge Keepers to Creators.The Futurist,2014,48(6).
2 刘炜.从被颠覆者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图书馆杂志,2015(1):4-12.
3 周德明.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一些认识和建议.上海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研究,2011(2):1-2.
周德明,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