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关系

2015-04-09王亚宁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余时间犯罪学校

王亚宁

(新疆警察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

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关系

王亚宁

(新疆警察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

学校的社会控制功能对未成年人的向心力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但是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可能为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因此,必须充分探究现行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作用和因学校教育的疏漏、不足可能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因素,并寻找切实的解决方案,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作用。

学校教育;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控制

在由国家、社会、个人、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系统工程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最为重要,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前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机构,在教育力量、时间、内容和形式上都比其他教育方式更直接、全面、专业、适时,更能发挥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预防作用。同时,学校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有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因此,研究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意义重大。为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新疆未成年人犯罪与教育转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新疆3个少年犯管教所及第二监狱(女监)、第六监狱(新收犯)、喀什监狱、伊犁监狱的全部在押未成年犯及其延伸群体(入监时是未成年人,现仍在服刑的成年犯)作了全覆盖重点调研,同工读学校学生及家长、各级法院、公安国保、社区司法矫正等人员和机构广泛细致接触,共发放综合类问卷1028份,与未成年犯、工读学生及救助孩童个别访谈100多人,同一线管教干警座谈13 场120余人次,对学校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

(一)学校的社会控制功能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机会。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使人的行为保持与公众认可的社会规范的一致性的过程。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因为有诸如学校、家庭、教会等外在社会控制机制将其抑制。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在这些外在控制机构中,由于未成年人绝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时间均在学校,所以学校发挥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控制作用比其他社会力量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学校通过对未成年人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培养、法律知识的宣讲、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多种方式,塑造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升未成年人在违法犯罪诱因面前的辨认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其次,学校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可以有效掌控未成年人的时间,将未成年人置于学校管理控制之下,减少未成年人与各种不良犯罪诱因接触的机会,限制未成年人的出轨行为。课题组调研中,近八成受访者肯定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于预防学生犯罪具有积极作用,其中,439位受访者认为 “很有帮助”,占总体的43.1%;362位受访者认为“有一点帮助”,占总体的35.1%。 也印证了学校的社会控制功能对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作用。

(二)学校的向心力会阻止未成年人过早流向社会。

特拉维斯·赫希认为,社会是通过“依附、承诺、参与、信念”等四个“社会纽带”来完成对人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其中“依附”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社会纽带。所谓依附是指与某种社会关系的连接。人是社会动物,与社会关系的连接是人的本能的需求。当一个人与某种社会关系连接在一起,对这种社会关系产生亲密感情时,就会非常在意这种社会关系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就会认可并遵守这种社会关系所制定的规范。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首先,学校是其正式走上社会之前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学校有别于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亲密关系,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使未成年人对学校产生依附感,因此,未成年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学校所获得的评价,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通过遵守学校、班级的各种规范,达到老师和同学一致认同的价值目标来获得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未成年人在学校的向心力下产生的对学校的依附感,还会使未成年人认同学校是自己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减少未成年人主动脱离学校管控的可能,避免未成年人过早走向社会;其次,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师生亲密关系为未成年人解决各类困惑问题、缓解心理压力疏通了渠道,使未成年人愿意求助于学校和教师,学校和老师可以及时得到未成年人的异常信息,并及时对未成年人可能做出偏差行为的思想进行疏导、化解,防患于未然之时。第三,学校如果能有效地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也会将未成年人的注意力锁定在学校,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

二、当前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关系

当前,无工作、无学上的闲散人员已成为未成年人案前的主要标识。相当一部分本应在学校读书的未成年人游离于校墙之外,处于“无学愿上、无学可上、无业可就、无人管理”的状态,最终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犯罪的道路。2011至2013年,新疆地区案发前处于辍学、无业、农民等闲散人员状态的未成年犯分别占到已生效判决的80.4%、81.63%、79.1%,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关系密切。

(一)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未成年人自我否定自我放弃。

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导向,但在目前的升学模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的前提下,导致父母、同学、老师、社会都简单的将“成绩的好坏”作为对未成年人奋斗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未成年人的主要标准。课题组调研中,555位受访者选择所就读的学校教育理念是“分数、升学率最重要”,占到被访总体的54.4%。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存在学习障碍的未成年人常常被打上差下生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孤立和歧视。未成年人也会在各种负面评价之下不断自我否定,随着这种自我否定的不断强化,未成年人会因此逐渐厌倦学校,抗拒学习,企望通过旷课、逃学、辍学等方式暂时逃避“学业失败”的评价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更有未成年人会通过犯罪的方式来宣泄学习障碍所带来的挫败感,获得所谓的成就感。同时吸引师生因此对自己进行关注,进而弥补、安抚自己的被忽视感。

(二)师生情感的疏离降低未成年人对学校的依附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之所以崇敬老师是因为被老师丰厚的知识素养、高尚的道德力量所吸引和感召。近年来,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的增多,部分老师的学习能力跟不上知识的更迭速度,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未能充分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部分教师道德素质滑坡不能率先垂范等原因,未成年人对老师的崇拜、敬仰、敬畏之情大打折扣,过去那种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大大降低。有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缺少关爱和重视,体罚学生,实施嘲笑、孤立、不闻不问等冷暴力,甚至导致出现师生关系对立、冷漠、紧张的情况。课题组调研反映出虽然有479人(占总体47.1%)的被访未成年犯认为“老师关心学生,愿意对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但是,选择“老师尊重学生,愿意和学生做朋友的”仅有302人,占总体的29.7%;认为“老师有耐心,会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功课”的仅有304人,占总体的29.9%;“老师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的为209人,占总体的20.6%;出现问题愿意需求老师帮助和解决的为243人,仅占24%;“和老师成为朋友”的37人,仅占3.6%。“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情感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力量,师生之间保持相互关爱、关心的接触和良性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和沟通,增进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信赖和依附感。而师生情感的疏离甚至对立,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老师所讲授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形成学生“反感老师—对学习无兴趣—厌学—逃学—辍学—接触不良诱因—犯罪”的恶性循环;二是会使学生对学校和老师所讲授的行为规范产生质疑,不愿遵守或有意挑战;三是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愿求助于老师,使我们错失很多发现问题苗头的机会。总之,师生情感的疏离会降低未成年人对学校的依附感,致使学校和老师引导、调节学生行为的能力大大降低。

(三)教育内容的欠缺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塑造。

1.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内容的疏漏。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对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健康人格、体魄和道德标准,有效防止性疾病的传播、遏制性犯罪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虽然绝大部分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但更多的局限于对生理发育的讲解,对于“什么是性行为、如何正确对待性行为、在性行为中如何保护自己”等内容讲授很少、甚至不讲授,很多未成年人无法通过学校获得正确的性知识、性道德的教育和相关的疏导。青春期未成年人逐渐因为性发育成熟出现性需求,开始向往异性,渴求获得性知识。由于性心理、性道德发育往往落后于性生理的发育,如果不能从专业教育机构那里适时、适度的获得相关青春期知识和性知识的满足,未成年人只能通过未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分享及网络、影视、纸媒等大众传播渠道来获取,这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从非专业教育机构获得青春期知识,尤其是性知识的方式,常常给未成年人造成一种神秘感,未成年人好奇心、模仿欲强,容易激发未成年人尝试的欲望;二是,非专业机构传播的青春期知识和性知识,在“内容”和“度”上并非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有时可能不但不能化解未成年人对性的迷茫,反而成为未成年人盲从和模仿性犯罪的样本。课题组调研中,有近三成受访未成年犯认为“学校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的不足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2.人文教育的欠缺。人文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做人处事”的教育,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为未来积累知识,我们教学的目的,应当创造我们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人”。如何塑造一个“人”呢?一是要教育学生要有社会道德信仰,人有了道德信仰才会有敬畏意识,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二是要教育学生关爱自然和生命,培养未成年人生命尊严意识,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有人说:“没有科学,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可见人文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性。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文教育,实质上是培养未成年人学会热爱知识、尊重生命和社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具备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和“授业”本应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是在目前社会普遍认同的狭隘的成功指向的背景下,我们普遍追求传授知识的“业”,而忽视了教会学生立身、为人、处事的“道”,虽然一再的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实际上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德育教育、人格塑造”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课题调研中,仅有284人认为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好、道德情操等方面”,仅占被调研总数的27.9%。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非教育工作者一家之力就能解决,但教育工作者对塑造未成年人人文素质的作用意义重大,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身体力行、有所作为,将目光放的长远一些,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四)管理乏力减弱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控制力。

1.班级人数限额尚未得到真正落实。在发达国家,一般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的人数为22-26人,并通过教育立法和教师劳动保护条例来保证,不允许超过[2]。目前,各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人数虽然有规定,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有限等原因,班级人数爆满已成为普遍现象。过多的班级人数使老师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关注度非常有限,这就造成部分老师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有意无意放弃对某些存在学习障碍和行为偏差的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一些辍学、逃课现象也因此未得到及时制止。事实上这些被边缘化、被放弃的学生更渴求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支持,一旦觉得自己已被老师放弃,很容易对学校和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逆反情绪,对学校教育的信赖、依附心理逐渐减弱甚至荡然无存,索性破罐破摔,厌学、逃学,自我放弃,无所顾忌。

2.家校联动的有效教育管理方式尚未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3]。“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培养过程中,仅仅依靠家庭或仅仅依靠学校都是不够的。目前,很多学校也在尝试家校联动,但更多是停留在让家长参与学校的会议或活动,真正建立家校及时沟通信息,联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机制的不多。学校不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同样家长也不完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校相互的不了解,要么会给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留下真空地带,要么会造成家校教育缺乏一致性的情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只有家校合力,发挥整体教育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4]。

3.学生课余时间未能得到充分引导。课题组调研中发现,目前未成年人如何度过课余时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于课余时间做什么的问题,被访者中,754人选择 “参加文体活动、其他活动”或“和别人一起玩”,占总体的72.4%;有97人选择“学习或做作业”,占总体的9.5%;97人没有自主地支配时间而是“听老师或家长安排”,占总体的9.5%,在“其他”选项的补充说明中,被提到最多的课余活动是去网吧。可以看出,被访者课余时间主要局限于自发性的文体活动和单纯的玩,课余时间并未得到专业教育机构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安排。二是,不知道到哪里度过课余时间。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在放学后就关闭校门,不允许在校内逗留;市场经济下少年宫大多沦为各种收费培训班的场地;很多小区又不具备进行文体活动的条件;当前适合未成年人不收费的公益性场馆少之又少;各类经营性收费文体场馆也使未成年人望而却步,对农村孩子来说尤甚。因此,网吧、游戏厅等相对收费较低的场所成为未成年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三是,不知道由谁来组织安排未成年人的课余时间。我国没有法律法规明确应该由谁、由哪个机构来负责安排、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对孩子们走出校门后的行为往往不再管理和负责,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大多由家长负责安排,或者自行安排,随意性很大。尤其在寒暑假期间,学生放假而家长并不放假,孩子们的业余时间成了三不管的真空地带。课余时间管理真空现象一方面给孩子们造成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给不良诱因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制造了时间条件。

三、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思考

(一)倡导教育人性化,做到因材施教。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依附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未成年人教育的艺术就是要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能,点燃每一个孩子自我发展和为社会负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彻底摒除“强制、对立”和“放弃、冷漠”的教育方式,倡导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教师多采用肯定、鼓励、支持的教育模式,从学业、思想、生活、未来发展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感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老师温暖、宽容、真诚的情感,以教师的真心换取学生的真情,强化学生对老师、学校的亲近感和依附感,从而使学生主动自愿地接受老师和学校的管理、教育。

2.引导学习障碍学生接受职业化、技能化教育,拓宽就业渠道。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往往扼杀了一部分学生的未来发展,他们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学校和老师应当注重防止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因课业上的挫折和失败而否定教育的价值,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对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评估,遴选出适合他的未来职业发展定位,引导他参加校内外课业以外的各类生活导向学习经验的兴趣班、特长班,培养他对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兴趣、爱好,并掌握初步的技能,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满足其成就感,更可以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为这些学生进入职业院校、技术院校学习打下心理基础,为他们顺利踏入社会创造条件。

(二)切实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塑造未成年人健康人格。

1.增强德育、法制教育实效性。坚持发挥德育和法制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作用,重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启发学生感悟积极认知自我的重要性,明白与重视自我的发展,并学会正确认知评价和接纳自我;针对不同年龄段普遍开设有针对性的法制课,让未成年人初步了解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和后果;通过灵活多样的德育法制教育方式,如:模拟法庭、参观少年犯管教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案释法等,加强德育、法制课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使孩子们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真正领悟德育法制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增强德育法制课的实效性。

2.引导掌控未成年人业余时间。未成年犯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日常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特征。所以,学校除了正常的课业传授之外,应当充分掌控未成年人的课余时间,引导未成年人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自身发展和传统价值目标的追求上来。学校应当和社区、家庭配合,积极开展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各类文体和社会活动。除开放学校体育运动场馆,让未成年人参加各类符合未成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爱好培养、生活技能培养外,学校还可积极和社区联系,让未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发展建设规划等具有建设性的活动,强化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的诱惑。我们的邻国俄罗斯主要通过补充教育来引导未成年人度过课余时间,并将未成年人课余时间的补充教育上升到“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它主要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类补充教育机构,向未成年人课余时间提供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补充教育,对未成年人进行兴趣爱好、职业能力、社会经验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即发展未成年人个性倾向性、能力和兴趣,使其明确社会和职业自我定位,又有效地掌控了未成年人业余时间,使其远离犯罪诱因,值得我们借鉴。

(三)普及未成年人青春期教育辅导工作。

第一,改变性教育方法落后、机制单一,效果不明显的现状。为未成年人制定系列性性教育方案。将性教育的时间提前到幼儿园阶段,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逐步深入性教育的内容。将性教育的重心放在发生性关系的年龄、性行为中的自我保护和严格控制性行为上,使未成年人对性、性行为从小就有正确的认识,弱化未成年人对性的好奇心,减少未成年人的性犯罪诱因。第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作用。目前,很多中小学校都配备心理健康辅导站,但辅导站工作人员却未必有专业的身份。很多辅导站只是有名无实,未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应当每学年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团体辅导,有针对性的及时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治。

(四)建立学校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评估预警及预防与矫治系统。

美国犯罪学专家罗伯特·阿格纽(Agnew)的“一般压力理论”认为:人的犯罪实际上是用来应对因不良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社会情感压力的一种应付机制。这些社会情感压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未能达到积极地评价目标。主要包括通过合法手段未能得到金钱满足的压力;地位和尊重未能达到期望的评价目标所来的压力。自治,统治自己的力量所带来的压力三个方面。第二,积极刺激的失去。也就是丧失了生活中对自己有重要价值的人或物。如:亲人、好友的逝去,某些贵重物品或具有特殊意义物品的丢失、毁损。积极刺激失去所带来的压力,会使人试图去阻止或恢复这种损失,或者对那些有意无意去除积极刺激的人进行报复。第三,消极刺激的出现。如:父母离异,患重大疾病,被虐待,被孤立,师生、同学间关系紧张等。因此,各学校可以根据一般压力理论,建立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评估预警及预防矫治系统。在学生一入学即对学生从家庭环境、成长条件、积极刺激失去和消极刺激的产生等多方面进行测评,为每一位学生建好测评档案。此后,定期将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偏差行为的信息收集归档进行研判。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化解、帮助和矫治,尽可能将未成年人犯罪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

(五)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联动预防体制。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但教育的主体并非只有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体制才能全方位的堵塞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才能及时有效的干预、化解、矫治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最重要的作用是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对未成年人的课内外时间的引导控制,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犯罪或产生偏差行为的信息及时沟通和干预、化解、矫治。使未成年人课内外的时间都有人管控,未成年人可能出现偏差行为的信息都有人及时收集、研判和相互沟通,才能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真正做到及时、有效。

四、结论

学校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的社会控制机构,主要通过对未成年人的向心力使未成年人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依附感,认同学校并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教育来发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作用。学校必须通过探索有效地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建立学校和未成年人以及老师和未成年人之间的亲密情感,使学校对未成年人产生向心力作用最大化,才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域发挥学校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钟 其.转型社会青少年犯罪成因剖析[J].浙江学刊,2007,(5).

[2]韦 钰.回答在北京教师培训中提出的一些问题[EB/OL].http://blog.ci123.com/weiyu/entry/10061.2006-1-27.

[3]高 娜.让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增添光彩[J].课外阅读(中下),2012,(12).

[4]陈兴年.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J].科技咨询(科技管理),2011,(7).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Juvenile Crim inality

WANG Ya-Ning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juvenile criminality are double-edged swords,the school's social control function and the centripetal forc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juvenile criminality,but italso has some deficiencies in itsmanagement,probably causing juvenile criminality.Therefore,we must fully probe to the functions oversights and deficiencies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find out the effective solutions so that we can greatly give play to school education function to prevent juvenile criminality.

School Education;Juvenile Criminality;Social Control

D917.6

:A

:1674-5612(2015)01-0039-07

(责任编辑:吴良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 《新疆未成年人犯罪与教育转化问题研究》(13ASH023)

2014-10-03

王亚宁,(1973- ),女,硕士,新疆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刑事法学、反恐学。

猜你喜欢

课余时间犯罪学校
保研学霸兼职送外卖逾万单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欢乐的课余时间
Mobile Phone Using Among Youngsters
学校推介
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现状及对策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