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地方政府财政伦理问题研究

2015-04-09聂晓光

市场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河北河北省伦理

◇聂晓光

河北省地方政府财政伦理问题研究

◇聂晓光

摘要:财政伦理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政府聚焦的难题之一,也是公众舆论所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政府再造理念和责任政府理念的发展,各界人士纷纷强烈呼吁政府财政伦理制度的建设。本文通过运用正义伦理中正义原则、正当、公平公正等相关理论从伦理角度对河北省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伦理问题加以深刻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河北地方政府面对工作中严重的财政问题应加快完善财政伦理的建设,通过发扬伦理正义,从“正当”角度完善财政监察和审批程序,运用多种途径让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财政伦理正义观,依据“公正公平”原则,把官员手中的资源配置权放给市场,注重加强财政伦理法律规范约束体系建设,将财政伦理朝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以更好地提高河北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河北省;地方政府;财政伦理

近年来,河北省财政伦理问题高发不断,一方面造成公共财政资金极大损失,广大民众的民事利益备受影响,导致民众对政府的极其不信任;另一方面也严重破坏政府形象,影响党和政府的纯洁性和廉洁性建设。广东省、山东省等多地政府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财政伦理规范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财政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伦理规范制度建设。河北省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要对政府财政工作进行一定反思,注重加强财政伦理规范建设。

一、财政伦理内涵

(一)财政的界定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财政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履行职能时所进行的收支活动。财政具有公共属性,国家财政包括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发行公债两形式。政府支出是政府购买(主要是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障、贫困救济和补助方面支出)。

(二)财政伦理

财政伦理是指一系列指导政府财政活动行为的道德责任义务的观念,这种观念要求财政分配中应依照以符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社会普遍利益价值,即政府在具体的财政分配中应注重实现正当、公平、正义原则,不能牺牲最少受惠者的相关利益来满足财政伦理体系中其他人对更多利益的占有。

二、河北地方政府财政伦理出现的问题

(一)河北省多地政府出现“吃空饷”现象,上万人非法吃“政府饭”

在2013年6月份“吃空饷”专项整治工作中,河北省尤为严重,两批清理总数高达55793人,占总比34.4%,在30个省份中居首位,其中有代表性的较严重的地方政府有邢台市宁晋县,共清理出292名非法领取工资人员,其中长期请病假、事假仍在领取工资的有15人,死亡后不核销的有29人,已达到退休年龄尚未办理退休手续的有231人,刑事拘留后仍停职留薪的有4人,违规提前入编的有4人,考入研究生的在职人员有8人;邯郸市磁县共清理出188人,包括已经死亡但未核销人员147人,工作调动后仍在原单位领取工资的有41人;沧州黄骅市62名干部提前离岗,不再担任职务仍然能在原单位领取工资。河北省财政资金仅此一项开支每年已超过上亿元人民币,给公共财政资金造成极大损失。

(二)河北省多地政府出现官员挪用公款现象

近年来,地方检察院先后查办河北地方政府多起“涉挪用公款”案件,如河北廊坊原常务副市长蒋洪江挪用公款200万至今去向不明。河北武安7名乡镇干部私自将市政府拨给资金、农用补助、土地赔偿款一部分据为己有,利用公款旅游,甚至公款招待肆意挥霍。时任武安市伯延镇的村委副书记、财政办主任和该镇双玉泉村的党支部书记和办事员携公款到桂林游玩后将余款用于村上招待等费用支出。近日,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检察院侦结一起村党支部书记参与赌博挪用公款120余万元大案,引起民众强烈不满。这些财政伦理问题给政府带来极大损失,破坏政府形象的同时也导致广大民众的民事利益备受损失。

(三)河北省地方政府存在不正当权力寻租现象

根据群众举报,河北省平乡县时任工商银行行长的张跃峰为谋私利与村民签订不法土地协议,他在一年中先后两次与村民庞明贤商议并签订土地利用协议书以及相关的补充协议,将该县城某地皮的使用权出让到庞明贤的名下,再利用张的私权来具体办理该块土地从招标到拍卖的一系列法定手续,由庞来承担所有费用。同时张跃峰经过相关运作以庞明贤为名再次与平乡县土地资源局签订一份正式的土地出让合同。为此庞明贤支付300万元的保证金给张跃峰。河北省很多地方政府类似权力寻租现象层出不穷。

(四)河北省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明目张胆贪污受贿

河北集体腐败案曾轰动一时,犯案人员包括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丛福奎、省交通厅副厅长张建、省国税局局长李真以及河北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大批高层官员纷纷落马被严重查处,这批官员主要涉及贪腐受贿,涉案金额多达百亿。贪污涉案金额上亿的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在家中搜出上亿元现金和惊人的黄金,在北京和秦皇岛等地的房屋多达68套,贪腐程度令人发指。十八届中央纪委原委员、河北省委原常委、组织部原部长梁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这些高官贪污受贿问题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纯洁性和廉洁性建设。

三、河北省地方政府财政伦理问题的原因

(一)河北地方政府相关编制机构严重缺乏正当性

“吃空饷”的财政伦理问题多是由于编制机构在工作中缺乏公正性,机关下设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一系列配合工作,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隐瞒各单位编制情况,违法办理出编手续,人事管理部门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工资福利核定不实,缺乏对“吃空饷”人员工资福利发放方面的监督。地方社保机构缺乏对于退休干部及工作人员的领取养老保险的信息核实。地方民政部门在负责治理过程中涉及财政伦理方面的政策不够公开公示。地方公安部门对于应提供相关人口失踪,在押人员和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人员信息以及提供涉及户籍信息的服务不够负责。地方财政部门在统计人员信息和办理相关账务处理时存在故意隐瞒情况。

(二)挪用公款是源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开支缺乏公正公开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表明,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及权利层系必须符合公民自由和机会平等。财政开支缺乏透明性和民主性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财政预算方面,预算事项、标准由政府制定,以本级党政领导和上级政府为主体进行内部操作,加上河北很多地方政府往往搞形式民主参与,把注意力放在对财政公开和公民参与公开预算的宣传效应和轰动效应上,广大公民根本没有实质性参与到财政政务中[2]。财政的公正透明无法实现,影响财政运行中廉洁高效服务体系的构建,这些明显不利用公民进行参与,有悖于服务型政府和政务公开建设,不利于为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严重影响政府的可信度和效率。

(三)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缺乏关于伦理方面诉求

资源配置自带公共属性,当前我国政府权力和市场的边界模糊,很多重要资源配置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他们具有明显的可行性优势,利益集团想尽办法利用政府“权力寻租”,地方政府官员面对种种利益时,出于对自身利益关注,导致“钱权交易”时常发生,政府没有承担社会伦理责任,对民众利益造成巨大侵害,致使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削弱公众对政府的信心,权力寻租和制度方面有很大关联,河北地方政府财政制度缺乏伦理规范建设,在财政制度系统中,政府公职人员手中关于公共资源分配权力高度的集中,严重导致政府官员权力寻租行为。

(四)法律机制缺乏正义伦理约束是导致贪污腐败的重要原因

罗尔斯强调在制度系统中要注重公平正义,河北地方政府财政制度缺乏伦理规范约束,地方政府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决策都是小集体或个人决定,官员权力过大,预算开支决策往往是重要领导指示,滋生腐败恶化,加上财政运行中缺乏监督和民主性,落马官员在事发前很容易利用手中权力贪污受贿。另一方面我国在财政监督管理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资产在财政运行实施中覆盖不全,财政监督机制很少追踪全过程,监督关口较为靠后,不注重前移发展,没有监督重点,监督方式不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预算公开工作不到位,缺乏社会监督。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部门对财政支出情况督查不力,导致其他部门不能很好地执行预算制度,使得不少官员蒙混过关。

四、针对河北地方政府财政伦理问题的对策

(一)从“正当”角度继续改进财政审批程序

河北地方政府在具体的财政分配中要以正当原则为指导,不能牺牲广大民众的相关利益来满足财政伦理体系中政府官员对更多利益的占有。财政检察制度方面应加强监督机构的工作到位,监督机构应注重听取工作人员的工作汇报,及时进行有关决议会议的列席活动,定期召开听取意见座谈会,必要时对个别官员进行个别谈话,大量调阅并注意复制有关资料,适时进行民主测评问卷调查,注重走访调研,可以商请其他机构进行协助透明度。监督工作人员要对干部、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人或事引起特别注意,必要时进行个别谈话,抓好重点人和事,向刚离职的干部领导,关键领域、重要部门相关人员,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办案人员了解更多情况。关于河北地方政府财审批制度的改进方面,财政审批部门要详细核实各单位人员编制情况,认真核定工资福利详细情况,建立健全防范“吃空饷”长效机制,明确政府各级部门的管理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审批过程,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按地方规定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通过多种途径让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财政伦理正义观

河北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在财政伦理教育方面的经验。如美国,专门成立财政伦理机构,建立财政伦理审查委员会,定期制订相关人员负责本部门或机关的伦理方案。设立财政伦理教育处,以确保行政系统的所有员工能接受高质量的财政伦理教育。在日本,专门增设财政伦理演习班,教育处定期更新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财政伦理培训项目,政府进行一年一度的财政伦理调查,并向国会定期汇报。我们要大力促进工作人员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形成,以更好为广大人民提供服务。河北地方政府可以定期开展财政伦理公开主题活动,加强伦理方面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教育,坚持求真务实、勤勉敬业、锐意进取的公仆服务理念,杜绝一切官僚主义、铺张浪费、形式主义的落后作风。

(三)依据“公正公平”原则,把官员手中的资源配置权放给市场

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理论强调机会的公平。我国当前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政府掌握大量资源配置权,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发展。河北地方政府在公共资源管理上要遵循公正公平的基本伦理价值理念,要促进市场竞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加市场准入许可经营的范围,增加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活力,凡是能够通过市场间接手段能做到的,政府要就减少直接干预,通过多种手段来明晰厘定公共资源产权,依法设定配置规则对公共资源的产权主体和客体进行划分,明确产权客体的支配范围,将经过经营收益的资源使用权及经营权能够受让给新的产权主体,防止政府高度集中资源配置权。

(四)河北地方政府要加强财政伦理法律规范约束体系建设

河北地方政府在财政工作中应通过法律制度约束体系为伦理意识的形成提供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手段将财政伦理朝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不断调整相关工作人员职责方面的道德操守,重视发展财政伦理专职人员。注重更新工作指标和考核办法,确保财政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在以后的财政工作中要注重转变财政相关职能以适应当前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提高财政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财政各项工作操作程序的规范化,发展财政监督专职人员改变当前财政监督检查力量薄弱的现状,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监督机构和税务机构、审计机构、监察机构以及政法机构的联合执法配合水平,采用多种工作方法统筹财政伦理监督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发展民众公共监督体系,坚持狠抓落实财政伦理监督工作,并且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伦理监督的长效机制还要建立完善财政监督透明度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河北地方政府财政伦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五、总结

河北地方政府财政问题整治中要注重对官员加强道德约束,并促进财政伦理法律规范约束体系建设,让他们树立正确伦理价值观,对于财政问题的防治将更有效。国内外实践证明,将伦理法制化才能更好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水平,才能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才能更加赢得民心。

参考文献:

[1]王赵铭.公共财政的伦理学解读[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项目基金:2015年度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得到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立项基金项目的资助

猜你喜欢

河北河北省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