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美国崛起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

2015-04-09杨鲁慧任绿勃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西奥多外交政策罗斯福

杨鲁慧 任绿勃

(1.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2.武汉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武汉 430223)

20世纪初美国崛起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

杨鲁慧1任绿勃2

(1.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2.武汉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武汉 430223)

大国崛起必然要从区域走向世界,成长为世界大国并发挥领导国家的政治影响力,这是历史上大国崛起所必经的发展逻辑。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是美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地区政治结构以及国内诸因素的必然产物,体系层次结构构建了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变量要素。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生态环境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并成为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形成的主要动因。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妥善处理了美国的周边关系与地区关系以及域外的大国关系,为美国崛起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对美国的崛起具有重大影响作用,保障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强化了美国在崛起中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保障了美国在地区乃至全球日渐增长的经济利益及秩序。

美国崛起;门罗主义;外交政策;西奥多·罗斯福

20世纪初美国处于确立地区主导大国地位进而走向世界大国的重要战略关键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着眼于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对美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门罗主义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拓展延伸,提出了著名的 “罗斯福推论”,从而把门罗主义的目标由地区防御型转变为地区主导型发展战略。“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为排除欧洲国家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而提出了‘门罗主义’。不过在欧洲势力退出南美之后,‘门罗主义’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美国开始在政治与经济等领域对拉美不断施加‘影响力’,最终使‘门罗主义’成为了‘美国霸权’的一个代名词。”①

自19世纪美国门罗总统发表《门罗宣言》以来,门罗主义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门罗之后历届总统都通过继承和丰富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来维护美国在西半球的利益。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为美国20世纪的大国崛起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地区环境,同时维护和增进了美国不断扩张的

国家利益,对美国的崛起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发展定律看,它们都将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周边安全环境,需要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地区的多边关系以及与传统大国的关系,由地区主导大国走向世界大国,最终完成大国崛起的历史发展进程。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发掘过去,也就是理解当下。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周边安全环境,需要处理好周边国家关系、地区多边关系以及大国关系。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对于当今中国崛起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一、体系层次结构:新古典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理论分析架构

对于新古典现实主义者而言,建构一种对外政策理论,将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和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结合起来,更好地去解释国家对外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与古典现实主义者一样,新古典现实主义者也将国家、政府、决策者等单元层次上的因素作为重要的关注对象,却又比古典现实主义者更具备方法论的研究意识。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者继承了结构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体系结构是塑造国家外交政策的首要因素的假设,并将它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在新古典现实主义那里,“外交政策理论首要的使命是对国际体系在国家行为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回答,因为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将决定其所拥有何种一般性的特征。然而,要增进对国家理解和回应外部环境的认知则需要更进一步解析决策者和国内政治结构等单元层次的变量在传到体系性压力中的作用。”②这样以来,在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探索过程中,新古典现实主义采用内嵌式纳入国内变量的理论构建方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外交政策理论分析框架。

新古典现实主义外交理论的理论路径是:“肯定国际结构对外交政策大方向的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国内因素的影响,结构信号不能准确完整地传达至决策者或者结构本身没有给出应如何回应的确切信号,因此要理解外交政策,必须解释哪些国内因素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结构信号的传达和回应。”③在其基本理论假设中,该学派指出,“对外政策是国际体系和国家两个层次之内和两个层次之间的复杂互动的结果。尽管国家的权力以及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决定性地影响国家的选择,但是按照认知、价值观等国内因素做出的选择同样能够影响对外政策。”④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主张“将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结合起来,分析国家内部结构如何对外在威胁和机遇进行过滤,国家领导人如何评估威胁、制定战略、动员社会资源以支持这些战略”⑤。

新古典现实主义明确指出,正是体系因素和国内因素的互动,推动了国家对外政策这一必然结果的产生,在这一基础上界定其理论分析的三大变量关系,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具体分析。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因素是自变量,国家对外政策是因变量,而国家单元因素则是干扰变量。国内因素不仅影响对外政策决策者对体系结构信息的认知和判断,同时还影响着政府动员国内资源去应对体系结构压力的能力。在处理国内变量与体系变量二者的关系方面,新古典现实主义一直坚持国际体系结构因素的主导地位,国内变量对结构压力起到加强、传输和削弱的作用,影响着国家对体系结构的反馈。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核心自变量可以概括为“经国内要素过滤后的相对实力结构”⑥,这才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形成变化的真正动因。新古典现实主义者认为,外交决策实际上是由国家领导人和政治精英做出的,因此决定外交政策选择的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结构即各个国家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对比,还有决策层对于这种结构的认知以及他们能够动员国内资源去应对来自结构压力的能力。因此,分析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形成,在了解国际政治结构的基础上,还必须考察国家内部的观念和政治结构等要素。

新古典现实主义将国家层面的因素以内嵌的方式融入到国际政治体系结构之中,大大提高了外交政策分析的理论化程度。新古典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代表主要有施韦勒的 “利益平衡理

论”、法利德·扎卡利亚的“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杰弗里·特里菲拉的“资源汲取模型”和柯庆生的“国内动员模型”等。施韦勒的“利益平衡论”认为,由于国家行为偏好和目标的不同,面对相似的体系结构压力时对结构压力的认知也会存在差异,因此也就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扎卡利亚所提出的“政权中心型”现实主义认为,“如果社会资源可以被国家政权以更便捷的手段占有,政府可以拥有更加集中和统一的决策能力,那么国家的外交政策才可能对既有国际体系的变化做出更为直接的回应。”⑦特里菲拉的“资源汲取模型”则指出,国家政权从国内社会获取和运用资源的能力对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影响。柯庆生的“国内动员模型”则强调,“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迁可能会迫使国家不得不采取相应的长远战略,而如果这一战略与国内政治环境产生对立,决策者会为了确保长远战略的实施而进行国内政治动员,不过此举也可能导致国家在某些领域所推行的对外政策会与既有的国际结构体系相背离。”⑧这些理论大都从对国内干扰性变量在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入手,强调国内因素的重要性,弥补了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家行为动因上的缺陷,全面客观地解释了国家在某一时期的具体对外政策的制定。

20世纪初美国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形成的变量因素主要是地区次体系层次的引入。国际体系是最大的分析结构体系,地区次体系内嵌于国际体系之中,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次体系结构是由国际体系结构所决定的。但是,在具体的地区次体系中,介入大国在地区的力量存在由于受到地理因素、技术因素、介入国力量分配等因素干扰,事实上并不等同于介入国本身的全部实力。因此,地区次体系结构又是与国际体系结构有差别的。我们在分析国家的对外政策时,对结构层次变量进行了内部分层,也就是说地区政治结构内嵌在国际政治结构中,共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国际体系结构是根基,决定着地区次体系结构;另一方面,地区次体系结构在地区层次上对国际体系结构做出的折射,是国际体系结构在地区层次的具体化。根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分析框架,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形成是由国际体系和地区次体系结构和国内层次的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国际体系和地区次体系结构是自变量,国内因素是干扰变量,对自变量起着过滤作用。西奥多·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主要是由美国在20世纪初所面对的国际结构层次的压力决定的。

二、崛起大国角色定位: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演进的动因

美国建国初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门罗主义正是沿袭了孤立主义思想原则的具体体现,是适应了19世纪初美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而形成的。门罗主义是为了防卫西半球以阻止欧洲大国干涉而提出的,它实质是保护美国在美洲地区的利益。因此,它是美国在美洲地区对外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19世纪末美国经过与英国等欧洲列强的较量,事实上已经成为美洲地区的大国。1898年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经过美西战争的考验得到了世界大国的承认。190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几乎相当于英德两国的总和,海军实力达到世界第6位。综合国力特别是硬实力的提升,导致美国开始更加主动地去维持美洲地区的秩序,承担地区主导国的责任,这推动了门罗主义在20世纪初由地区防御向地区主导的转变。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时期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国内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的扩大、罗斯福的现实主义观念、垄断利益集团对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都促使美国利用有利的国际和地区政治结构,确立和发挥地区主导作用。因此,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实际上是由国际体系结构、地区体系结构和国内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第一,从国际体系层次上看,19世纪下半叶,工业发展和技术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现代化迅速改变了全球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比,工业化的程度决定了20世纪初各个大国的发展和相对地位

的变化。这一时期,英国开始从它的霸主地位上滑落,而美国、德国等工业化较快的国家迅速崛起并大有赶超英国的势头,法国、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则相对落后。因此从整体上看,国际体系呈现出多极的形态。

美国在这一多极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是其外交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其一,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1900年英国虽然还具有超强的经济实力,从包括财源、生产力、海外殖民地以及海军力量等诸因素在内的综合实力来看,英国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主导国,但是它的全球霸主地位已不如19世纪中期前的鼎盛时期。其二,美国实力的迅速增长。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的最大变化是美国的崛起。美国先是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然后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打造了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使得其国家综合实力迅速提升。而且美国的整体工业实力也得到迅速提升,逐渐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第4位,1894年已经跃居第1位,产量等于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⑨“1890年美国的钢产量达到了930万吨,超过了英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一;到了1900年,美国的钢产量达到1030万吨,几乎相当于英国的一倍。1900年美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达到了23.6%,超过了英国的18.5%,成为世界第一。”⑩20世纪初,美国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就已经超过英国、法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有两大海洋作为天然屏障,美国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发展海军。国内经济迅猛增长使得美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张,美国的经济利益早已突破了西半球,这就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去保护日益扩展的海外贸易,同时强大的工业基础也为建造军舰提供了条件。 1893年美国的海军实力已经上升到世界第7位。“到了1900年,美国海军战舰吨位达到了33.3万吨,仅次于英法俄三国,位列世界第四。”⑪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和世界第四的海军实力,美国20世纪初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国家。这不仅是美国崛起的重要基础,也是制定大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前提。

第二,从地区次体系层次上看,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作为一个地区政策还要受到美洲地区力量结构的影响。美洲地区结构是国际体系结构的一部分,是国际体系结构在美洲地区内的具体体现,它是由地区内的力量对比决定的。一个地区子系统主要由核心部分、边缘部分和介入部分组成,三者的实力对比决定了地区次体系的结构。在美洲地区,核心部分是美国,边缘部分是其他美洲国家,而介入部分则是英、德等欧洲大国。由于美洲其他国家都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美国早已是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甚至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就是英国的势力介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迅速崛起并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开始对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发起挑战,这导致了英德矛盾的激化,加速了英国从西半球的战略撤退。英国不得不减少在美洲地区的力量存在,这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在地区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英国从西半球的最终撤出,意味着美洲地区的政治格局已经转化为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这种地区体系结构也决定了美国新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出台。

美国在美洲地区具有无与伦比的实力优势。20世纪初,从大国对美洲的介入情况来看,主要是英、德、法三国。首先,我们从国际体系结构方面对这三个国家的实力对比进行分析。由于美洲地区的特殊地缘状况,“巨大的水体极大地影响地面力量的投送能力”⑫,因此军事力量对比中主要看海军力量对比。从海军力量上看,“1900年英国的战舰吨位106.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远远超过法国的49.9万吨、美国的33.3万吨和德国的28.5万吨”⑬。英国海军的实力几乎相当于法、德、美三国战舰吨位总和。因此,20世纪初英国的海军实力仍然是世界第一,英国依旧拥有世界海上霸权。从经济实力上看,美国则领先其他三个国家。综合来看,美国比英国实力要弱,但要比德国和法国要强一些。因此,即便作为介入部分的英国、德国、法国倾其全力,占优势的只有英国而已。再加之美国本身就是地区内的国家,占有地缘战略的优势,而其他国家则要跨越大西洋,这是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欧洲人不但要投入重要的资源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免遭彼此攻击,而且跨过大西洋向北美投送力量非常困难。”⑭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的大国没有能力在美洲与美国进行抗衡。因此,美国作为

美洲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处于地区次体系的核心地位。

第三,从国家单元层次上看,外交政策的制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国家单元层次,还是要由政府来制定实施。美国外交政策主要由行政部门来制定,行政部门的权力大小决定着其动员国内资源应对国际结构压力的能力。因此,作为政府首脑和权力核心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便成为影响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形成的关键因素,他的个人政治、外交观念和性格特质影响着他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抉择。从国内政治权力结构的角度看,20世纪初美国政治权力结构呈现出中央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即总统的权力不断扩大,国会的权力日益削弱,权力逐渐向总统手中集中。西奥多·罗斯福改变了立法部门在美国政治体制中的支配地位,他坚持进步积极的和以行政部门为中心的政府理念,“通过行政权力的扩大,使总统在国家政策的制定中扮演一个更为直接的角色”⑮。总统在对外事务上的权力也得到相应的增强。罗斯福认为:“即便没有得到国会的支持,总统在这些事务上也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⑯。20世纪初美国国内政治结构呈现出总统代表的中央行政部门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一权力结构特征决定了美国外交决策较强的国内动员能力和总统作为决策核心的特征。

三、周边与大国关系: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为美国崛起创造国际环境

西奥多·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成为美国在拉美地区处理域外大国关系、域内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处理与域外大国关系方面,美国积极阻止欧洲大国对美洲事务干涉,并抓住英国从美洲撤退时机确立自己在地区的领导地位;在域内双边外交方面,美国通过积极干预地区事务,发挥地区主导作用,维护了西半球的稳定;在域内多边外交方面,美国通过倡导泛美会议的召开,以泛美会议为主要媒介倡导地区贸易互惠及和平解决争端,促进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增强了美国在地区发挥主导作用,扩大美国的地区影响力。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对外关系的处理,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为美国的大国崛起构建了一个美国主导下的相对和平、稳定、安全的地区环境。

第一,处理好拉美区域的双边关系,为大国崛起创造安全稳定环境。美国在1895-1896年的第一次委内瑞拉危机后获得西半球的优势地位,门罗主义原则也得到英国的承认,至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时期美国在西半球的优势地位就更加稳固。对此,美国并不满足于排除欧洲大国对美洲事务的干涉,而是希望在地区内发挥主导作用,更好地保护美国在拉丁美洲日益扩张的经济利益,同时确保拉丁美洲的安全和秩序。一个稳定、繁荣的西半球不仅可以避免欧洲大国的干涉,而且有利于美国在西半球经济利益的快速增长,为美国的崛起再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西奥多·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在处理与美洲地区双边关系中,更注重的是美国必要时可以在西半球扮演“警察”角色。这表明美国开始主动承担维持地区秩序的地区主导国责任,这是大国崛起过程中在地区事务上日渐成熟的标志。

掌握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为美国更好地发挥地区主导作用提供了重要条件。自美国获得加利福尼亚领土从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以来,在中美地峡修建一条运河从而连接两个大洋就成为美国的宏伟战略目标。1914年8月巴拿马运河开通是美国工程和技术力量的样本,它改变的不仅是一个热带丛林小国,而且重新改写了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开通巴拿马运河不仅关系到美国国内市场的流通和经贸的繁荣,也关系到美国本土和周边安全稳定问题,更是构筑了美国的大国崛起新时代。据美国《舆论》杂志的调查数据,“美国政府的这种强权做法在国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因为大家都认为美国非常需要这条运河”⑰。美国前众议员韦勒认为,即便是在100年后的今天,美国依然是巴拿马运河最大的受益者,“当年西奥多·罗斯福所推动的3.75亿美元 (相当于如今的80亿美元)投资对美国的农民、工人、制造商和消费者所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⑱西奥多·罗斯福一直把获

得巴拿马运河控制权作为其总统任上的最大政绩,这是为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而且这一做法体现了他的宏大战略性思维。“西奥多·罗斯福看到了这个既能促进世界贸易,又能增强我们海军实力的绝好机会。”⑲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罗斯福竭力把持道德的底线,抢在别人之前一把抓住了扼制美国咽喉的海上要道,使其在崛起过程中吸取俄国在土耳其海峡受挫的教训,避免了重蹈覆辙,为美国主导西半球创造了有利的地缘战略优势。

美西战争结束后,1899年古巴获得美军占领下的独立。1906年,古巴发生了反对政府的暴动,此时古巴总统埃斯特拉达·帕尔马请求美国援助。美国以此为契机通过对古巴政治动乱的干预,实现了其保卫美国“南大门”的安全和美国在古巴的经济利益的目的。自1899年以来,革命和动乱一直困扰着多米尼加共和国。多米尼加政府由于无力解决国内困境也开始向美国政府寻求帮助,1904年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提出对外战略新思维,美国要承担美洲国际警察职责,以维持地区秩序免受域外大国干涉的“罗斯福推论”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随后美国对多米尼加进行政治干涉并与其进行了谈判。罗斯福宣称,“美国的干涉将多米尼加人民从无休止革命骚乱的灾祸中解放出来,并给他们提供了与古巴人民同样的进步机会。”⑳多米尼加的债务危机是导致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最终成型的诱发性事件,罗斯福对这一事件的应对则是“罗斯福推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美国对多米尼加债务危机的介入,再次向美洲各国展现了美国作为地区主导国积极维持地区稳定和秩序的大国形象,为美国在地区内赢得了称赞和信任,扩大了美国的地区政治影响力。

第二,正确处理美国域内的多边关系,积极推进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建设,通过多边外交的途径来扩大美国的地区影响力。西奥多·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塑造了美洲地区的安全环境,“泛美会议”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在地区开展多边外交的典型案例,这也标志着美国开始探索发挥地区主导大国作用的新路径。1890年4月第一届泛美会议闭幕,“尽管布莱恩的议程缺乏具体的成果,但却暗示了美国强调商业与和平‘新外交’的主要方向。”㉑同时,这次会议为美国获得美洲地区的领导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多边外交。1901年10月至1902年1月,第二届泛美会议在墨西哥城召开,这次会议重组了美洲共和国商务局,扩大为美洲共和国国际事务局,由美国国务卿担任理事会主席。改组和扩大的结果,使得美洲共和国国际事务局“成为一个超国家权力的政治组织”,㉒为美国扩大在地区的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第三届泛美会议于1906年7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这次会议决定把美洲共和国国际事务局的工作由商业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从而扩大了这一机构的职能范围和权限。这次会议比第二届泛美会议又有了新的进展,无论是仲裁问题还是索取债务问题,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历届泛美会议为西奥多·罗斯福促使拉美国家接受商贸互惠、和平解决地区争端和强制仲裁等外交原则奠定了基础条件,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从而使美国开始在地区多边外交中发挥领导作用。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时期的美国政府开始谋求扩大自己在美洲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以确立自己在地区内的大国领导地位。

第三,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妥善处理与域外大国的关系。门罗主义主要是针对域外大国的干涉而提出的,多年来美国反对欧洲大国干涉美洲事务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在处理与欧洲大国关系时不仅继续反对欧洲大国对西半球事务的干涉,而且进一步确立了美国在美洲地区领导大国的地位作用。此时美国在推行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时态度更加坚定与自信,在同欧洲大国的交涉中始终占据着优势,并迫使欧洲的传统大国做出了妥协让步。具体表现为:

其一,取代英国成为西半球的主导国。英美关系自从美国独立战争以来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其间发生过1812年战争,这与英美在美洲地区长期的利益冲突有关。1895年委内瑞拉第一次危机时,英美两国矛盾冲突甚至到了战争边缘。但由于英国实力的衰落和广泛的殖民地义务,导致英国在其他地区与其它欧洲列强矛盾重重,特别是日益崛起的德国不断向英国全球霸主地位发起挑

战,英国自顾不暇的处境令其不得不在美洲问题上让步,默认美国在西半球的主导地位。正如亨利·亚当斯所言:“德国作为灰色恐怖突然出现,吓得英国人投入了美国的怀抱。”㉓190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贝尔福宣称:“据我所知,门罗主义在这个国家没有反对者。我们欢迎美国在西半球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㉔另一方面,美国也对英国的退让做出了友好的回应。1905年,作为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为此给英国首相写信指出:“你不必为两个伟大的英语国家民族间的竞争梦魇所困扰,我从未考虑将英国作为战争对象,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㉕英国在美洲的妥协退让给美国领导西半球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美国可以名正言顺地发挥地区主导国的作用。因此,“20世纪初英美重建友好,在美国外交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㉖。西奥多·罗斯福时期英国在美洲的战略撤退主要体现在向美国做出的三次让步——中美地峡运河控制权争夺、阿拉斯加边界争端、北大西洋捕鱼权问题的解决,这三次让步使得美国最终取代英国成为西半球的主导大国。

其二,阻止域外大国对美洲事务的干涉。在同域外大国的关系方面,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还体现为反对欧洲大国对美洲事务的干涉,美国凭借强大的地缘战略优势在与英、德、意等大国交涉时显得更加自信和执着,这是前所未有的。1895年美国以调停国的身份成功地化解了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之间的边界危机(即“第一次委内瑞拉危机”),从而借助这次调解行为将自己推向了拉美地区秩序维持国的地位。如果说19世纪末美国维持西半球秩序只是为了排除域外大国干涉美洲事务,而且仅是在美洲国家遭遇到欧洲大国干涉的前提下才会出面调节,其维持西半球秩序的行为还是被动的;那么20世纪初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增长和西半球局势的逆转,美国的对外战略逐渐变得更为主动和强势,尤其是罗斯福对委内瑞拉的干涉使得欧洲大国试图控制委内瑞拉的企图落空,同时也保证了委内瑞拉的领土安全和主权完整。罗斯福坚信,“权力只有在愿意和准备用它时”㉗才能使欧洲大国全面理解门罗主义的含义所在。因此,美国在委内瑞拉债务危机上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态度,并最终迫使英国和德国接受美国的仲裁安排。美国凭借美洲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优势迫使英德意三国撤军、解除封锁并接受美国的调停。由此可见,在美洲地区无论是传统大国的英国还是正崛起的德国都没有强大的实力及资源优势来与美国抗衡,美国独特的地缘战略优势进一步佐证,在这一地区的美国大国领导地位已非常稳定坚固、难以撼动。

四、大国利益与秩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对美国崛起的影响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20世纪的第一位总统,在麦金莱通过美西战争于1898年把美国带入世界强国的发展道路后,罗斯福则从美国当时所处的全球和地区国际政治结构入手,推行了新的地区主义政策。罗斯福的地区外交政策是建立在丰富发展与时俱进的门罗主义基础之上的,通过确立美国的地区领导地位和构建国际秩序目标,进一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为美国崛起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推动美国在大国崛起道路上不断前进。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利益的扩张,只有对海外扩张利益的积极作为才能推动国家的不断崛起。我们可把20世纪初美国的国家利益分为国家和周边安全、地区政治影响力、海外经济利益三种类型。国家与周边安全是大国生存的攸关利益,地区政治影响力是崛起大国至关重要的利益,而海外经济利益则是主导性大国的根本利益。西奥多·罗斯福通过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对美国这三方面的利益进行了进一步巩固及深化维护,为美国的大国崛起带来重要作用和影响。

首先,保障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政治环境,也是大国崛起最基本的基础条件,更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美国周边安全利益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欧洲列强的殖民和干涉。西奥多·罗斯福的门罗主

义外交政策以更积极和自信的姿态来应对来自欧洲大国的干涉威胁,并以地区主导国的身份干涉介入拉美地区事务以避免域外的欧洲大国渗透,展现了新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战略主动性。

美国在建国初只有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后来领土不断扩张,领土的扩张使得美国的本土安全利益不断发生变化。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后,美国获得了加利福尼亚,正式成为一个两洋国家。东西两侧有大西洋和太平洋作为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海军力量的崛起,使得美国的本土长期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状态。1903年11月,美国通过与独立后的巴拿马签订《海·约翰——比诺-瓦里亚条约》,租借了运河区,1904年巴拿马运河开始动工,这为美国控制这一战略枢纽,进而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和周边安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条件。从历史角度看,1823年门罗总统发表门罗宣言是美国维护其西半球安全的开端,其后美国一直以门罗主义为借口反对欧洲大国对美洲事务的干涉和在西半球进行势力扩张,迫使作为世界主导国的英国屡屡妥协,最终确立美国在西半球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此后,美国又通过1897年的美西战争把西班牙赶出了美洲。到了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时期,新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开始展现门罗主义的积极作为和战略主动性,美国以主导国的姿态主动干涉拉美地区的国际事务,以避免域外的欧洲大国介入干涉。西奥多·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西半球的主导大国,阻止了欧洲大国在西半球的势力扩张,坚定地捍卫了美国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为美国的大国崛起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地区环境。

其次,增强美国在地区的大国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西奥多·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主张是:为了维持西半球的地区稳定,美国在必要时可以行使地区干预权利。美国依据这一原则调停了中美洲国家的纠纷,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增强了美国在地区的政治影响力。美国作为一个地区主导大国,开始在美洲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西奥多·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不仅维持了西半球各国的稳定,体现了一个地区主导大国的责任感,而且向地区各国展现出了一个地区主导大国的风采并得到地区各国的认可,这就增强了美国崛起的政治合法性和地区认同感。

1902年,美国参议院批准了保证美国在必要时有干涉古巴内政权力的《普拉特修正案》,不久古巴也将其写入宪法和美古条约之中。1906年当古巴发生反政府暴乱时,古巴政府向美国求助,罗斯福依据《普拉特修正案》对古巴内政进行了干预,稳定了古巴的政治经济秩序。1902年委内瑞拉因为国内混乱导致对外债务危机并招致英、德、意三国的军事干涉,主权领土受到侵犯,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出面干预才迫使三国撤军接受国际仲裁。此外,西奥多·罗斯福时期,美国还通过主导1901年、1906年的第二、三届泛美会议及其常设机构开展多边外交,努力倡导美洲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并依据这一原则调停了中美洲国家的纠纷,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强化了美国在地区的政治影响力。美国作为一个地区领导型大国,开始逐步在美洲国际事务中不断塑造大国形象,履行大国责任。

再次,维护了美国的海外经济利益。20世纪初由于美国国内垄断企业资本不断扩张,迫切要求扩大海外商品资本市场。西奥多·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适应了这一要求,促进和维护美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及海外权益,使得美国的地区商业投资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初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它不仅有利于美国经济的繁荣,而且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美国的继续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为美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地区经济政治新秩序,拉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也成为推动美国可持续崛起的内在动力。

西奥多·罗斯福时期的美国,一直推行确保拉丁美洲各国对美国经济开放的政策,扩大并保护美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和贸易市场。西奥多·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促进了美洲地区的经济开放。在对美洲的投资方面,我们以美国对墨西哥的投资为例就足以说明:1897年,“美国在整个拉丁美洲的投资还不足3亿美元”㉘;“190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对墨西哥的投资已经达到了5亿美元;在1903—1910年间各种投资急剧飙升,到1910年,美国对墨西哥的投资增长到20亿美元”㉙。

而在对美洲的贸易方面,美国比内战以来任何时候发展都快。“1901年到1910年之间,美国出口美洲的总额由24100万美元增长到47900万美元。”㉚构建开放型的地区经济秩序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战略目标。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在美洲塑造了相对开放的地区经济秩序,推动并维护了美国经济繁荣和地区稳定,这也是美国成为崛起经济大国的内在驱动力所在。

注释:

①http://jjlife.joins.com/club/club_article.asp?mode=&ctg_id=&page=1&total_id=15332625.

②Fareed Zakaria,"Realism and Domestic Politics:A Review Essa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1,1992,p.197.

③刘若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进展与困境》,《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2期。

④[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⑤刘若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进展与困境》,《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2期。

⑥刘若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进展与困境》,《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2期。

⑦Fareed Zakaria,From Wealth to Power:the Unusual Origin of America's World Rol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p.93.

⑧Thomas J.Christensen,Useful Adversaries Grand Strategy,Domestic Mobilization,and Sino-American Conflict,1947-1958,New Jerse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p.12.

⑨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⑩[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第194—196页。

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第197—198页。

⑫[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⑬[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第198页。

⑭[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9页。

⑮[美]斯蒂芬·斯科夫罗内克:《总统政治——从约翰·亚当斯到比尔·克林顿的领导艺术》,黄云、姚荣、李宪光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80页。

⑯[美]西德尼·M·米尔奇斯、迈克尔·尼尔森:《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1776—2007)》,朱全红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⑰Thomas A.Bailey,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N.Y.:Meredith Corporation,1969,p.495.

⑱Jerry Weller,"After 100 years,US still the Panama Canal's biggest beneficiary",The Hill,August 14,2014,http://thehill.com/ blogs/congress-blog/economy-budget/214266-after-100-years-us-still-the-panama-canals-biggest.

⑲[美]路易斯·奥金克洛斯:《莽撞的麋鹿——西奥多·罗斯福传》,饶涛、胡晓异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⑳[美]沃尔特·拉夫伯、理查德·波伦堡、南希·沃洛奇:《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兴盛》,黄磷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㉑Mark T.Gilderhus,"The Monroe Doctrine:Meanings and Implications",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36,no.1(March),2006, p.9.

㉒洪育沂:《拉美国际关系史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㉓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368页。

㉔David Dimbleby and David Reynoles,An Ocean Apart,N.Y.:Random House Inc.,1988,p.38.

㉕黄正柏、梁军:《从冲突到和解:近代英美关系考察》,《史学集刊》2006年第5期。

㉖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战争至200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㉗[美]埃德蒙·莫里斯:《美国崛起的舵手:西奥多·罗斯福》,匡吉等译,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第150页。

㉘徐世澄主编:《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简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㉙张爽:《美国崛起之政治经济学分析(1865—1945)》,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第227页。

㉚The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Volume V,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536。转引自张爽:《美国崛起之政治经济学分析(1865—1945)》,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第215页。

Monroe's Foreign Policy Rai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Yang Luhui/Ren Lvbo

The rise of big country must go beyond region to the world and become internationally influential,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logic for all big countries.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the Monroe's foreign policy carried out by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Theodore Roosevelt is the result of US'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omestic issues.The political ecology crea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rise of the States.Monroe's foreign policy deals prope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s and neighbor countries,and created st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It secured the United States'economic profit and orders.

Rise of the United States;Monroe Doctrine;Foreign Policy;Theodore Roosevelt

D871.2

A

1009-3176(2015)05-071-(10)

(责任编辑 方卿)

2015-4-20

杨鲁慧 女(1956-)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任绿勃 男(1988-)湖北武汉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西奥多外交政策罗斯福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上帝的声音
抵达终点前,谁都可以争冠军
抵达终点前, 谁都可以争冠军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海啸来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