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
2015-04-09陈爱如
陈爱如,张 洁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社会教育是每个人必经的教育,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而至终老,[1]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重点在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提供给青少年所有具有教育性的社会经验总和。[2]当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也是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区各方面的共同协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是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最好体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社会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
一、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涵
“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3]。
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实践自古就有,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均设有各类青少年社会教育场所和机构。目前我国设有的各类青少年社会教育场所和机构按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大众传媒机构,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第二类是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包括博物馆、纪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第三类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机构,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等;第四类是文体艺术教育机构,包括戏剧院、电影院、文化馆、体育馆、少年宫、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第五类是特殊教育机构,包括盲校、聋哑学校、工读学校、少管所、监狱等。
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范围是全体青少年①,就当前一个时期青少年组成情况来看,其范围应该包括四类,第一类是在校青少年;第二类是社会无业青少年;第三类是离校已就业青少年;第四类是特殊青少年。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1.理论上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方式的冲突,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青少年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4]在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始终是党和政府尤为重视和关心的课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CCYL)及其直接领导的中国少年先锋队(China's Young Pioneers)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和少年儿童群众组织,尤为关注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实践社会,因此,社会教育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提升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又要着眼于青少年社会化的完成,还要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配合。[1]研究并通过社会工作视角充分发掘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总结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困难、不足和需求,亦有助于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合理化建议。
2.实践上的必要性
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引入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规范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建立一整套的标准和服务体系。社会工作机构的参与能够使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有专业的服务提供方,有专业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事务社会工作者。其实,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就提出了社会教育即社会工作的口号。德国学者Lutz Rössner将社会教育视为是社会工作,并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称社会教育学为“社会工作科学”。[5]Lutz Rössner认为,社会教育就是针对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因此,青少年社会教育就是为青少年服务的社会工作,这种服务主要目的是让青少年在参与中了解社会工作的目的与作用、了解社会工作的事实与过程,并学会在社会工作中去分析其行为的现实价值。[1,5]可见社会工作与社会教育本就联系紧密。社会教育学家A Kosmale也认为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具有统一性。此外,我国香港地区早已在社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运用社会工作,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实务方法和操作程序。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青少年社会教育在当前一个时期的中国内地,只有上海、深圳等沿海大城市和中部地区的武汉是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共青团武汉市委根据武汉市青少年的社会需要,按照“人在情境中”“天赋潜能”,及“全方位维权”等社会工作理念,本着社会本位与青少年个人本位双向互动的原则,确立了引领、赋权、矫治、发展四大目标。[6]而在其他地区,近年来也有所发展,但十分缓慢。如山东省“花young年华·青年空间”就尝试吸纳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加盟,以期提升本地的青少年教育水平,然而调查显示青少年对社会教育的认识仍然不多,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较多,青少年社会教育场所和机构供不应求;[7]陕西省从事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专业社工不多,宝鸡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协会及其分布全市的“青春驿站”成为陕西一枝独秀的社工品牌,但当地青少年对社会教育机构和职能不了解、不利用的情况居多,各地社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公私社会教育机构混乱,审批、监管、评价机制均不健全,教育内容亦略显陈旧。[8]
此外,中西部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成为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一个新群体。特别是部分高校院系团委结合学院专业特色,通过开展专业技能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国际社工日”纪念活动等有效载体,并通过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各年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大学生新生成长小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地方文化传播等。总的来看,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中社会工作的运用还处在分散化、表面化的状态。
(二)问题
研究者认为,我国社会教育在实践中往往“乏力或缺失”[1],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当然也有同样的问题,真正做到社会教育的社区化、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9]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是专业人才匮乏,专业素质不高。目前从事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很多人都没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没有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主要采取行政化的方式开展社会教育工作。
二是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和方法有广泛的认知偏差和误解。青少年社会教育还停留在社区、妇联、共青团、少先队的半行政化服务阶段,相关方面不了解社会工作,缺乏认同,存在误解。有调查显示,由于社会认知和认同的不足,大部分家长、教师只注重学校教育,青少年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占主导地位的学校教育所占有,难以接触到丰富多彩、有意义的社会教育。[10]
三是制度建设未配套,法制不健全。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和支持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很多时候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难以顺利开展服务工作。相比较而言,美国里根和克林顿政府更直接介入教育,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社会教育的长远发展,实现社会教育的法制化。[10]
四是地域、领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投入有限,途径单一。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缺乏向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极少通过聘请专业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的方式,引入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难以科学、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服务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当前,上海通过政府买单,基本100%的学生可以走进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社会教育场所和机构,而安徽不到8%,还有一些地县级市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11]
五是自律与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第三方评估在多地已经开展,但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各机构或地方协会自主制定评估标准,且执行效果差,自律不足,整个社会工作督导与评估体系尚未有效形成。
六是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造成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者的压力,潜在的社会工作消费市场大却无法容纳就业者。有研究显示,济南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最终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比例低于10%,如果去掉从事与社会工作沾边的街道、社区等工作的学生,再去掉以社会工作为跳板或者尝试并最终离开社会工作行业的学生,社会工作的人才流失率之高就可见一斑了。[12]
七是青少年社会教育场所和机构自身也存在缺点以及专业上的限制,难以提供专业科学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在青少年社会教育过程中,社会工作机构不是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唯一提供方,亦不是直接提供方。如前文所述,青少年社会教育场所和机构主要分为大众传媒机构、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机构、文体艺术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机构等五类。以上五类机构和场所才是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直接提供方,他们,也包括关注关心青少年发展的政府、学校和社区,往往由于自身特点和专业所限,无法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服务。
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策略
(一)介入的领域
社会工作要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首先就要保证社会工作者可以涉足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可以通过一定的平台、运用专业的方法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工作专业活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根据年龄阶段分为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根据生理特点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根据行业领域分为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等。[13]其中,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方法和技巧与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都有重要联系和广泛运用。
1.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
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应充分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结合“生物进化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通过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野外训练基地,组织开展小组工作、团体建设(如入团仪式、班级建设)、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专题夏令营等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起到典型引领、习惯养成、朋辈影响、角色扮演等教育意义,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同时可以对极少数偏差青少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个案工作。
2.家庭社会工作领域
家庭社会工作始终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一颗明珠。其工作对象一般是整个家庭,旨在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建立家庭支持,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只有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谈及社会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到,青少年的问题不仅仅是青少年的问题,由个人问题而引申出家庭问题是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家庭社会工作多从家庭整体来系统地观察青少年、理解青少年,甚至是行为偏差的青少年。随着当代中国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家庭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始终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内容。家庭社会工作者充分吸收“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沟通理论”“家庭冲突理论”等,通过开展“单亲母亲支持小组”“亲子互动小组”“贫困家庭助学小组”等活动,通过为家庭提供家庭救助、开设家长学校、反对家庭暴力,甚至提供家庭能力建设等方式构建现代和谐家庭,这些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和配合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
3.学校社会工作领域
学校社会工作秉承尊重学生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的理念,认同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天赋,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但始终相信学生自己可以改善生活、发展自我、取得成功。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师生平等,应相互尊重和关心,学生之间也是有互动的,学校里的学生群体同样是一个系统,学校应关心每一个孩子,给他们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关心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学校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遵守学校社会工作的伦理准则,并不断学习、成长。学校社会工作者以“偏差行为理论”“角色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保护学生基本权益、预防学生问题行为、治疗学生身心障碍、矫正学生偏差行为、连接学生支持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目标。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学校实现其教育目的,确保学校教育质量,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接受社会教育的能力,并为当下和未来做好充足准备,拥有美好人生。
4.矫正社会工作领域
矫正社会工作主要针对罪犯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方法,为其提供心理疏导、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社会融入等服务,使他们改善身心状态、修正行为模式、适应新生活。接纳、非批判、个别化、可塑性是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促使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是矫正社会工作开展的核心理念。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应该去关注那些偏差青少年,特别是那些因失学、失管、失业而失足的青少年。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认为: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应该抛弃成见,不把案主看作是有问题的人,发现他们的优势、长处和身边的资源,将视角转向各种可能性,与案主一同探寻促成案主改变的所有有利因素,如案主自身的品质、特征、美德、天赋、自豪感、丰富的自然资源、人际资源及制度性资源等,并协助案主运用这些优势实现目标。[14]矫正社会工作者通过法律援助、个案辅导、团体治疗、就业辅导、评估报告等工作方法对案主进行矫正,对于青少年更是要通过定期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公益劳动等形式加强对其教育矫正工作,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教育同样是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二)介入的策略
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是为了增强人的社会功能,青少年的社会功能水平主要依靠他们所习得的应付人生需要和满足环境需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发挥往往都取决于青少年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同他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青少年这种与周围环境的构成状态恰恰是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就是要关注人与环境的构成状态、人与环境的关系。要解决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社区化、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就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营造社会氛围、依托教育组织、促进青少年内省。
1.营造社会氛围
(1)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大力宣传社会工作,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认识;要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物质保障,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机构等NGO组织的发展,提供或开发青少年社会工作岗位或者由政府购买服务,提高社工的市场需求;要大力支持理论研究,尽快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估和自律机制,统筹社会资源,减少地域、领域发展不平衡。
(2)家庭要追求和谐稳定。家庭成员间应互帮互助,改变家庭内不良的互动结构和家庭成员间不良的互动方式,在家庭发生矛盾时,要敢于面对,有意愿邀请家庭社会工作者提供家庭治疗。
(3)学校要做好智力支持。要努力创新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要提供社会支持,切实减轻青少年学生课业压力;高等院校要继续加强专业社会工作建设和研究;高等学府和高等教育者要转变学术型倾向,鼓励专业应用型发展方向,不断增加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录取比例;要重新构建社会评价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在设有共青团、少先队、心理咨询中心的同时,可以向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充分发挥驻校社工的重要作用。
(4)社区要强化宣传落实。要建设教育场所,配备教育人员,要营造教育氛围,要注重地方文化熏陶,社区还需要关注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成人,特别要为“失学、失管、失业”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政策支持,要及时聘请社区社会工作者从宏观上指导社区建设。
2.依托教育组织
(1)大众传媒机构要做好舆论导向。要合理利用网络与电视媒介,发挥电视与网络媒介的积极功能。既要广泛传播对青少年有利的、能够正确教育青少年的信息和咨询,又要大力宣传社会工作和社会教育。
(2)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机构要融入生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青年”,加强与学校、社区的联系,努力拓展机构的社会教育功能。一方面要用“真人、真事、真情”感染青少年,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和吸引青年志愿者和“四好少年”通过主动参与志愿讲解、综合服务等直接的场馆服务受教育、长才干。
(3)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机构要扩大影响。要努力做到“全民性、终身性、自主性、广泛性”的影响力,可以使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将科学文化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尽可能多的青少年。
(4)文体艺术教育机构要喜闻乐见。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节目,满足青少年娱乐、休闲的切实需求,提供完善的运动健身设施,发展群众体育,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场地场所。
(5)特殊教育机构要以人为本。做到平等、接纳、非批判,可以充分发挥“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要用优势视角看待青少年,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严格要求自己、教育青少年,同时确保他们能够接受法律所允许的社会教育的权利。
3.促使青少年内省
(1)在校青少年要努力学习。要不断总结学习技巧,学会学习,在课业学习和社会学习上均取得进步;广大中小学生要打牢教育基础,同时要积极走出去,去亲近自然,接受公民教育、环保教育和生命教育;三校生、高职专科学生要努力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广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更要躬身社会,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调研等形式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山区、西部的孩子带去知识、温暖和信心。
(2)社会无业青少年要就业发展。要通过提高自身受教育能力,寻求社会合理支持;一方面,失学、失管青少年要懂得通过合法途径要求完成义务教育;另一方面,社区闲散青少年、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要努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及时搜集最新资讯,学通一门社会紧缺的技术,要有决心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失业现状。
(3)离校已就业青少年要踏实向上。要能扎根基层、坚守岗位,要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奉献青春,要体现教育的价值,这其中包括一些知识、技能教育的价值,要更多地体现通过青少年时期所受的社会教育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价值。
(4)特殊青少年要自信、自强、活泼、开朗。一方面,身患残疾的青少年要敢于面对挫折、勇于挑战困难,将在社会教育中认知的各类顽强拼搏的榜样作为标杆,告诉自己,“我一定行”;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失足的青少年更要自强不息,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罪行的基础上,敢于正视、勇于面对,不要给自己贴标签,积极主动的向矫正社会工作者袒露心声,努力自信,对未来仍充满希望,告诉自己,“我还年轻,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注释
①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同时结合共青团、少先队的标准,文章将青少年定义为6~28周岁的人群,其中6~14周岁大致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称之为少年,15~28周岁大致相当于接受义务教育后不足28周岁的人群称作青年。
[1]龚超.香港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探源及启示[J].青年探索,2010(4):33—41.
[2]余双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5—10.
[3]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13.
[4]马云鹏,王雷.对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现状的审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0(12):7—9.
[5]詹栋樑.社会教育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3:6—11.
[6]李晓凤.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教育经验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14—21.
[7]张荣.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28—33.
[8]褚宸舸.重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5):53—59.
[9]廖根深.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与建设策略[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3):18—22.
[10]刘蓓.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63—67.
[11]郝涛.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与出路[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5):1—3.
[12]丛伶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基于济南市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流向的思考[D].济南:山东大学,2014:2.
[1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21.
[14]高春凤.优势视角介入“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思考——以香港“协青社”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4):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