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意义、来源及表征
2015-04-09李月明
李月明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一、为什么要有文化自信
1.坚持中国道路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是制度之母。坚持中国道路不能偏,要求我们坚持中华文化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求我们必须在传承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建构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政治文明。西方强调的所有价值并不是西方的独特发明,包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在内的文明元素和思想理念,中国从来都不缺乏,而且随着数千年历史的延续,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制度性的结构,未必落后于西方的制度设计。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长期的艰辛探索和反复的历史考验中摸索出来的,既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与中国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华文化有充分的自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党才能够带领人民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根据新的形势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优秀的思想理念是中国精神的价值源泉。中国历史中我们所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此外,中华文化还包含着许多崇高的价值追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理念等,这些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人文理念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演化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思想引领和舆论推动作用,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国精神,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3.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提出,体现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是文化自信。文化承载着历史、现在与未来,其价值追求和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能力。中国梦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也必然要以中华文化为内驱力和支撑力。我们要发挥好文化的教化功能和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
“中国梦”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着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文化上明确自己的定位,即我们究竟以什么样的文化为引领,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之间的碰撞、交锋也更加频繁,如果我们一味迎合西方的文化,就会导致我们失去文化自信,成为他人的文化附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地选择自己的文化定位,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坚定自己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二、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1.高度的文化认同。高度的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得以实现的根本。文化认同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一定民族地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高度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受益于中华文化的哺育,应该对这种文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能够看到它对整个社会的价值,相信其对人类文明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球化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着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人们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这些变化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在社会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甚至一些文化精英们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而否定5 000年的中华文明,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受到严重的干扰。因此,重建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在当前就变得十分迫切。
2.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5 000年的历史与传承是文化自信永不枯竭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确如此,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价值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人们价值判断的准则,而且这些思想和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或者被历史赋予新的内涵,显示出其延续性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灿烂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在诸多古代文明中堪称奇迹,因为如古代印度、古代波斯、古代巴比伦等其他古代文明,发展到后来不是中断了,就是始终无法整合统一,或者被外来文明所改造,唯有中华文明始终得到延续并不断发展。而且,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对周边国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今日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个更大的“汉字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等国家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曾经效仿中国的政治制度,或视中国为宗主国。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也长期被“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学习和模仿,有些甚至被直接搬用。例如唐代的历法《宣明历》曾在日本被使用了700年。面对如此灿烂与辉煌的中华文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与自豪,理应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今天,中国正在重新崛起,说明这个持续了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也必须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继承,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弘扬,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文化软实力也逐步提升。当前,世界各国都兴起了“汉语热”,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此外,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也日益深入人心。国际形象是一个国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以友好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展现在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援助,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认可和尊重。这一系列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国家形象得到彻底的改变,当今中国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再一次证明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大大增强。
三、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
虽然我国拥有灿烂与辉煌的民族文化传统,也不缺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国际影响力,但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没有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而且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以及对西方的盲目崇拜,我们应有的自信还在进一步丧失,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那么,文化自信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关键词尤为重要:
总之,无论c是Γ上的哪一种端点,Φ0(z)总以它为常点,因而Φ0(z)在D内全纯.又因Φ1(z),Χ(z)都连续到L上,且Χ(z)≠0,故Φ0(z)也必连续到L上.
1.理性。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良好的文化心态,即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不自卑不自负,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尊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自觉。有了理性的认知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良好的文化心态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当前我国存在的两种不健康的文化心态都是缺乏文化自觉的表现。
一种是文化自卑,文化自卑的主要表现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怀疑、否定乃至自轻自贱。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即便是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与成就时,中国社会仍然饱受文化自卑的困扰。这种自卑或者表现为主张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表现为主张全盘西化以迎合西方。自卑论者试图通过否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只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崩塌,其结果是国民价值混乱,民族意志瓦解,国家的软实力大大降低,这实际上是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国进行文化扩张推波助澜,使中国成为国际文化斗争的牺牲品。
另一种就是文化自负,其主要表现为对待自身文化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的态度。文化自负会导致信息闭塞和盲目排外,造成自我封闭。历史上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曾导致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对外界的茫然无知,以致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时不知所措,这种对外来文化恐惧和戒备的心理实际上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自负必然会阻滞改革甚至导致中国社会的停滞。
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当前,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交锋也更为激烈,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文化交流中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不断进行文化反思和比较,克服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的错误心态,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包容。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兼容并蓄的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腐朽愚昧的成分,我们要坚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加以改造创新,使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
(2)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我国的多元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虽然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价值冲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多元文化的存在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增强其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有利于调节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引领社会共识、规范价值取向、整合多元文化的重要功能。因此,对多元文化的整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社会多元价值观更高层面的融合与凝聚,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共建共享。
(3)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截然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敞开胸怀,积极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气度和胸怀。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交流层次也逐步加深,这为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时,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要具备世界眼光、发展眼光,从我国的现实需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既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又紧跟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文化也是如此。发展的眼光是文化自信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体现。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永远先进的,文化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中华民族5 000年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要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舞台,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争取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华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打造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时,不可忽视维护人类共有利益,弘扬人类共有精神,要努力使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良性互动成为人类生活的主题。要加强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亲近全球社会的共同价值,这就需要中国文化接受世界文化的审视和价值判断,同时也意味着要积极履行自己对全球社会的各种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今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靠中国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融入全球社会,在言论和观念方面与世界各国展开广泛的、深入的交流。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仅仅体现于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还必须体现在对价值观念的贡献上。虽然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在科学技术方面或许稍逊一筹,但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却有着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西方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屡屡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今天,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等更显示出他们的当代价值。所以,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世界文化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还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必将成为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将为世界文化贡献更多份额。当今中国的发展模式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模式,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2]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2(03).
[3]丁国旗.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J].湖南社会科学,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