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邓小平党员队伍建设思想研究*

2015-04-09曲洛松

实事求是 2015年3期
关键词: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党员队伍

曲洛松 史 林

(1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2辽阳市委党校 辽宁 辽阳 111000)

党员队伍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与党的政治路线有着密切联系,受政治路线的决定制约并为之服务的。首先,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党的组织路线,党的组织路线的正确与否根本上取决于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有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就有什么样的组织路线。其次,党的组织路线对政治路线的实现起着服务作用,正确的组织路线、合理的党员结构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着特殊的保证作用。正如邓小平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一文所指出的:“组织路线是保证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1](P21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会议果断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我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与此相适应,党的组织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就是使党的组织工作促进和确保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组织工作的重点在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全党同志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意识和能力上。邓小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这一时期(1978~1989年)对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述,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要包括:拨乱反正,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组织路线的思想;加强吸收青年党员,改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的思想;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党员,提高党员队伍知识结构的思想。

一、拨乱反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组织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首先大力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组织路线。

所谓拨乱,主要是指进行整党,清理“三种人”。邓小平曾说:“现在反对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还大有人在。他们基本上是林彪、‘四人帮’那样一种思想体系,认为中央现在搞的是倒退,是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大体上都是文化大革命中提起来的,是既得利益的。他们感到现在的一套对他们益处不大,所以对过去很留恋。经过工作,其中有些人可能转变过来,但不一定都能转过来。如果让转不过来的人掌权,这些人能听党的话吗?他们一遇机会就会出来翻腾的”,[1](P51)“唯恐天下不乱”,[1](P91)并将三种人归为党“最危险”的敌人,“因为:一、他们坚持原来的帮派思想,有一套煽惑性和颠覆性的政治主张;二、他们有狡猾的政治手腕,不利时会伪装自己,骗取信任,时机到来,又会煽风点火,制造新的动乱;三、他们转移、散布和隐蔽在全国许多地方,秘密的派性联系还没有完全消灭;四、他们比较年轻,也比较有文化。他们当中有些人早就扬言十年、二十年后见”。[1](P192)

事实上,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在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的推动下,党中央就开始了对林彪、“四人帮”帮派分子的清查工作。到1978年底,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负责人中,查出同“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而撤职的有9人,占全国省、市、自治区主要负责人总数的1/3左右,同时中央还调整了中央机关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领导班子,其中调整面较大的有14个省、市、自治区和23个部、委、局。党的十二大后,为了彻底肃清林彪、“四人帮”集团的余毒,中央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对党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1983年10月,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并选举产生了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这次整党的重点是继续进一步清理文革中的“三种人”和犯有严重错误的人,以纯洁党的组织。在此次整党前已清查处理40万人的基础上,通过党员重新登记的方式,对一批有严重问题和不合格的党员进行了处理,共开除党籍33896人,不予登记90069人,缓期登记145456人,给予各种处分184071人。[2](P181)

所谓反正,主要是指平反冤假错案,重新树立正确的组织路线。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的改变也正是起于文革后的纠正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由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具体负责,开始对“文革”中的大量案件进行全面的审查清理工作。1979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指出在“文革”中全国立案审查的干部达200万人左右,这些案件大多数污蔑不实,应认真清理。此后,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到1982年底,全国范围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在此期间,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全国共平反纠正了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12万多名党员撤销了原来错误给予的处分。

此外,这一时期,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党还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党员发展工作中的一些“左”的做法,如提出:对于农村中的地主、富农分子,以及反革命分子、坏分子,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的之外,一律摘掉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待遇;对城市中的原工商业者一律承认其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不再称其为“资本家”、“资产阶级工商业者”或“私方人员”,与干部、工人一视同仁,享受一样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福利待遇;对国内有海外关系的人,尤其是去台人员的国内亲属,也一律不得再歧视对待,要正确看待海外亲属关系问题,并明确指出:对这些人中积极要求入党的人,应和国内其他人民一样,按照党章规定,积极培养教育,主要看个人表现,而不是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这一时期全国共有278万地主、富农摘掉了帽子,改掉了成分,原工商业者86万人中,70万人成为劳动者,16万人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3](P435)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化解了国内长期以来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扩大了新时期党员的来源,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加强吸收青年党员,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

青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谁掌握了青年,谁就能掌握未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在青年中的工作,凭借其先进的政治纲领及强大的号召力,吸引了大批青年参加党的队伍。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党内25岁以下的党员有110.4万人,占全部党员的24.6%;26岁至45岁的党员有277万人,占61.73%;46岁以上的党员只有61.4万人,占13.67%,[3](P243)中青年党员是党员队伍的主体,党员队伍整体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旺盛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在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系列“左”的错误,青年党员在党内的比例不断下降,1964年底时,党内2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有130万人,占党员总数的比例为7.2%,而且青年党员中有一半是在军队,其他方面青年党员所占的比重更小,尤其是高等学校学生中党员过少,1958年党员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曾经达到8.7%,以后即逐年下降,到1964年底时,全国大学生中只有党员1.5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2.2%。[3](P259)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这一问题更趋严峻,如1983年,党内25岁以下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只有3.34%,部分地区这一比例更小,如上海地区只占2.25%,河北省的革命老区遵化县这一比例甚至下降到1.36%。[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问题,指出我们多年来“就是没有注意这方面的工作”。[1](P413)他从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将加强吸收青年党员,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视为“战略问题”“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提出“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是十分迫切了,再过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来一次灾难。”[1](P269)“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这些人就交不了账。”“这个问题推一年,欠的债就更多”,[1](P186)要求党的组织部门下大力气调整组织工作方针,大量吸收青年党员,解决好党员队伍的新老交替问题,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同四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

在正确的组织方针指导下,这一时期,吸收青年党员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如1984年,大庆市“各级党组织共发展党员一千四百六十二名”“在发展的党员中,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有八百三十九名,占新党员总数的57.3%。其中,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党员二百九十八名,占新党员总数的20.4%”。[5]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时,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已经得到了初步改善,以新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为例,55岁以下的中央委员占到了46.3%,十三届一中全会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的平均年龄,也由十二届一中全会时的73.8岁下降为63.6岁,整整年轻了10岁。[6](PP423~424)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吸收青年党员的高潮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婴儿潮有一定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婴儿潮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正是这一批婴儿成人之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结构最年轻的时候,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党员队伍的不断老化,一方面是数以亿计的“婴儿潮”一代青年人进入社会,走上各种工作岗位,并逐渐成为改革开放、建设四化事业的重要生力军。邓小平因势利导,果断提出大量吸收青年党员,改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的思想,既解决了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和“四化”建设不相适应的老化问题,又将大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吸收进入党内,巩固扩大了党的组织基础。

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党员,提高党员队伍的知识结构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党员队伍建设思想中最突出和可贵的是端正了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解决了知识分子这个一度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党员的决策,极大地提高了党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增强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知识分子是一个经济上没有独立利益的特殊群体,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阶级,它只能依附于某个阶级之上,是一个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阶层。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中国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服务的,其阶级属性应该是无产阶级。但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段时期内,党在观察知识分子群体时,更多地不是从他们的经济地位,而是从他们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和世界观等方面来判定其阶级属性,这是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标准的。由于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认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只是把知识分子当做统战的对象,而不是将之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组织来源。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轻视污蔑知识分子的倾向达到顶峰,“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盛行,知识分子不但不能成为党员队伍的组织来源,甚至不能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被平等对待,造成的恶果之一就是党员队伍的知识水平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党员队伍中文盲有309.6万人,[3](P243)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时,党员队伍中文盲有430多万,建国三十余年,文盲党员的数量竟不降反增。党员队伍的这种知识结构明显和新时期党所肩负的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不相匹配。

因此,“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第一个关注的问题就是科教和知识分子问题。在“文革”刚刚结束的1977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的”,[1](P49)明确推翻了“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的评价。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知识分子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1](P89)在邓小平的不懈推动下,1982年党的十二大郑重宣布: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并对党章中关于知识分子入党条件的内容作了历史性修改:民主革命时期,党章长期将知识分子视为“非劳动者”或归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建国后,八大党章规定“任何从事劳动,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中国公民”均可申请入党,但之后九大又将入党申请者的身份限定为“工人、贫农、下中农、革命军人和其他革命分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十一大仍沿用了这一规定。在修改后的十二大党章中,知识分子第一次明确地同工人、农民、军人等平列为可以申请入党者,这一修改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大批知识分子入党创造了条件。其后,党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一论断出发,强调对知识分子的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对符合入党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并从知识分子中大量选拔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

为了尽快端正对知识分子工作的认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邓小平的提议下,1981年3月,中央成立了知识分子联系小组,多次发出检查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并将是否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和单位领导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大推动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1982年,在新发展的党员中,知识分子党员所占的比例开始明显增加,“全国发展入党的各类专业技术工作者占当年发展党员总数的23.6%(不含军队),比1981年上升了2.2%,比1978年的8.3%增长了1.7倍。在新发展的知识分子党员中,中年知识分子占70%以上。”“各地还普遍注意了从25岁以下有文化的青年中发展党员”;[7]从1979年至1983年的四年中,中央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先后吸收了六千八百八十七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入党,占这几年发展的党员总数的53%,从而使中央国家机关党员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得到了较大提高”。[8]

这一时期,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党上下的一致努力下,知识分子党员大量增加,党员队伍的知识水平整体上完成了一个飞跃。1988年底,全国党员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480多万人,占党员总数的30.4%,比1949年增长362倍;[9]从1979年至1989年底,全国共有275万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有100余万知识分子进入各级领导岗位。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思想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转折特点,变于前而启于后。邓小平的党员队伍建设思想开始于“文革”结束后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彻底扭转了党内长期以来组织工作上“左”的倾向,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为了适应和保证新时期政治路线的顺利实施,邓小平又着力强调了加强吸收青年党员和知识分子党员工作,以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思想也一直为之后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所遵循和坚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2009年,党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达到23.7%,36岁至45岁的党员占21.6%,46岁至59岁的党员占29.3%,60岁以上的党员占25.4%,其中新发展党员中八成以上是35岁以下的党员,不同年龄段的党员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同年,党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达到35.7%,其中新发展党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30.9%,[10]党员队伍的知识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党的队伍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高新民,张希贤.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3]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4]大量吸收先进青年入党[N].人民日报,1984-08-27.

[5]大庆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展知识分子入党[N].人民日报,1985-01-31.

[6]李君如.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7]坚持党员标准,保证党员质量,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N].人民日报,1983-06-27.

[8]中央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克服“左”的思想影响——近四年发展知识分子党员六千余名[N].人民日报,1984-06-27.

[9]数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全国党员逾4800万[N].人民日报,1989-09-20.

[10]截至2009年底,全国党员总数达7799.5万名[N].人民日报,2010-06-29.

猜你喜欢

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党员队伍
党的“组织路线”概念是如何提出的?(上)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真理标准大讨论与政治路线的根本转变
新时期政治路线与党的建设
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我省书写新时代组织工作壮美画卷
坚持组织工作路线的辩证法
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坚持标本兼治 纯洁党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