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创新

2015-04-09杨兴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北京100192

实事求是 2015年3期
关键词:法治干部特色

杨兴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 北京100192)

习近平对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创新

杨兴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 北京100192)

邓小平在领导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没有明确提出国家治理概念,但却蕴涵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在治理目标、法治建设、执政党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坚定继承邓小平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又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和国情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邓小平 习近平 国家治理思想 创新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国家治理概念,但却蕴涵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习近平作为新一届党的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坚定继承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又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和国情特点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分析总结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需要说明的是,习近平的这方面重要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也体现在以他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制定的重要政策决定中。以下将在这样的视角上,从四个方面略作阐述。

一、关于治理目标思想的重要创新

邓小平关于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思想,源于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国家治理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发展现实的冷静观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但是,由于极为复杂的原因,当时建立的国家治理体制整体上是政治、经济等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十年“文革”充分暴露出这一体制的严重弊端。深刻反思这一时期我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同时回击当时国内外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种种怀疑与否定,邓小平坚定地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1](P63)当然,现行的具体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最突出的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必须坚决改革,“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P333)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各方面制度,最为关键的是改革、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但是,改革绝非改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P140)“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我们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2](P337)同时,他又从实际出发,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P372)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当选为新一届党的总书记,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期”以及国内外发展带来的种种矛盾和挑战,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果断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坚定继承邓小平关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面对现实社会中多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认识一直占有市场,严重干扰人们思想和视线的复杂现实,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P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这一伟大旗帜。同时,他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3](P75)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由他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深改决定”)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3](P514)从而为落实邓小平的改革设想规划了明确时间表。与此同时,习近平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新鲜经验,就如何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目标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实现了邓小平国家治理目标思想的重要创新。

一是深刻揭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道路、理论、制度于一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3](P7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3](P75)其优越性只有在不断发展中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习近平的这一科学论述深刻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并为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是深刻揭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它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它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3](P76)这一重要思想既突出了实践在制度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又突出了理论的中介和指导作用,清晰揭示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路径,对于增强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提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成效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是深刻揭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战略与关键要件。习近平指出,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深改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P512)这一总目标深层蕴涵两个方面重要内容:一是现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战略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不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深层次破除现有体制机制的严重弊端,就没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言;二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要件在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所谓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3](P549)这一重大战略和关键要件的深刻揭示,是对怎样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回答,也是对邓小平国家治理目标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

二、关于法治建设思想的重要创新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法治”一词与法制的联系极为紧密。法制,一般是指法律、制度及其严格地被执行,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一方面是指完善的法律制度及其严格地被执行;一方面是法制精神的内化,亦即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尊崇法制、敬畏法制、维护法制、运用法制的心理自觉。法治在现实中体现为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以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社会利益和矛盾纠纷。在源头上,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成果。封建社会有法律而无法治。中国封建社会就有所谓的“汉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等,但这些法律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绝非统治者与公众共同治理国家的工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时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治理的新征程。1956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并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其他部门法也相继颁行。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1](P163)宪法和法律一直未得到有效遵守,最终导致十年“文革”动乱。“文革”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深刻反思得出的最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邓小平深刻指出:“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我们吃够了动乱的苦头”。[2](P18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2](P146)针对现实中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的突出问题,邓小平强调要“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2](P147)针对一段时间内不少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的问题,邓小平指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3](P16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系列论述,重新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新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就依法治国作出新的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法治决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它们既与邓小平推进国家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实现了重要创新和发展。

一是突出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4](P68)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只能够依靠法治提供制度化的方案。这就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崭新角度凸显了法治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国家治理、长治久安找到了根本依靠。

二是进一步阐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全面依法治理国家能不能富有成效,关键在于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障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立足于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4](PP77~79)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上实现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治理问题上的有机结合,有力澄清了这一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实践视角上则为依法推进我国国家治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三是着力突出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是我国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的深刻总结,是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根本保障,也是其他法律、法规制定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宪法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一直未占据应有的地位,现实中违宪情况屡屡发生却得不到有效治理,深层次地妨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及国家治理工作。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习近平就任新一届党的总书记后,多次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3](P88)“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3](P91)“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4](P82)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战略地位作出如此清晰的阐述,其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极其重大而深远。

四是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习近平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法治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P80)前者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后者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前者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后者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路径,既深层蕴涵邓小平有法可依及依法治理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等事务的重要思想,又深层蕴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依法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更切中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都极为突出。

五是明确提出司法公信力问题。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法治建设在稳步推进,但是司法不公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严重影响司法的公信力及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实际成为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严重社会不公现象的重要原因。立足我国司法领域的严峻现实,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4](P86)这一论述直指司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刻社会危害,不仅从另一侧面具体创新发展了邓小平的法治建设思想,而且为我国司法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三、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重要创新

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党本身的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政党的地位各不相同。在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斗,推翻帝国主义和反动封建统治,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结果;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2](P267)结束中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和国内各民族团结的结果。新中国一成立,中国共产党便开始治国理政的新探索。在百废待举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迈斯纳认为,毛泽东时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5]不可否认,这一过程中有沉痛的教训,但教训也是宝贵的财富。

邓小平深刻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针对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掷地有声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道理。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2](PP341~342)“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2](P170)但是,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组织状况,解决部分党员不合格的问题。“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各级纪律委员会和组织部门的任务不只是处理案件,更重要的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把我们的党风搞好。对于违犯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义,打击邪气。”[2](P147)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要把党员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3](P380)

在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自身建设和治理的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党的建设和治理的新的伟大工程,有力推进了党的建设和治理。习近平任总书记伊始就高度重视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高度肯定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为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建设,一再要求全党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领导全党开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了邓小平党的建设、治理思想的创新发展。

一是进一步阐明了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本领建设的迫切性。习近平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目标,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的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还会不断出现。直面这样的形势要求,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从总体上看,与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党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他特别指出党内在相当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存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四不”状态,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6]

二是进一步找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关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邓小平开创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治理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核心内容,但是到底具体如何管、如何治,何为管和治的关键,一直都处于探索之中。习近平深刻总结管党、治党的经验教训,破解了党的建设这一难题,“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要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3](P350)

三是进一步明确反腐的战略指向。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直都在坚持反腐败,但多重视大案要案,对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往往重视不够,治理不够,结果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深刻汲取这样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提出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3](P135)前者具有强大的威慑意义,后者具有基础性作用。两者一起打的本质是实现反腐全覆盖,不留盲区,为纯洁党的机体打造一道强有力的清洗网和防火墙。这一战略思想在实践中的贯彻,必将极大地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腐败,为党领导治理国家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

四是进一步提出制度反腐、法治反腐思想。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本质在于权力的任性,缺失有效的制度和法治制约。立足这样的思考,习近平特别重视制度、法治反腐的作用,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3](PP135~136)加强制度建党和法治建党是邓小平党的建设、治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明确提出“三不”反腐机制,突出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反腐,却是习近平立足现阶段党的建设新现实作出的重大创新。

四、关于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重要创新

干部队伍同样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干部队伍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作用,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7](P526)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立足当时的严峻形势,高瞻远瞩地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要注意选拔、培养和建设“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2](P251)“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2](P221)“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2](P143)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邓小平强调:一方面广大干部要抓紧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逐步具备专业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逐渐做到,包括各级党委在内,各级业务机构都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来担任领导”;[2](P265)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一定要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上来”,[2](P324)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命运的问题。为此他要求老干部把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作为第一位的、庄严的职责。“别的工作做不好,固然要做自我批评,这项工作做不好,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2](P360)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关键就要看能不能选拔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人才进入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班子。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同样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他认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效开展国家治理,“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其中,“关键在人”,就是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进而深刻总结干部队伍建设经验,将干部队伍建设概括为“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三个基本问题,并给出了初步回答。

关于“怎样是好干部”?习近平认为,好干部的标准是相对固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相对固定是指好干部必须德才兼备。发展变化是指好干部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的德才要求是不同的。革命战争年代是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改革开放初期是有知识、懂专业、锐意进取。现阶段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概括起来说,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3](P337)

关于“怎样成长为好干部”?习近平认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3](P341)成长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和品格陶冶。勤于学,敏于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同时,还要加强实践锻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成长为好干部还需要组织培养。具体就是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宗旨教育、公仆意识教育,加强管理监督和同志之间的相互批评与监督。

关于“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习近平指出,“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3](PP342~343)用好干部就是要用人得当。为此,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觉和印象,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同时,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名声在民间,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大事”上看德,“小节”中察德。再者,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对那些勇敢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人们的认识往往会不尽一致,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还有,选拔干部不能单纯凭选票,要多种方法并用。要改进对干部实绩的考察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最后,用人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把职位作为激励干部的手段,尤其不能出现干部任用结果与事业需要、群众期盼大相径庭的情况。

习近平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干部队伍建设总结出了一条基本路径,对于扭转干部队伍建设的种种偏向,端正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追求,把改革开放大业不断推向前进必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沙健孙.毛泽东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N].光明日报,2014-01-22.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哈丽云

D610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3.03

猜你喜欢

法治干部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中医的特色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