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思想的演进及成果*①

2015-04-09韦统义宋瀛陈鹏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实事求是 2015年3期
关键词:机遇期领导集体机遇

韦统义 宋瀛 陈鹏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1)

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思想的演进及成果*①

韦统义宋瀛陈鹏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71)

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共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丰富的战略机遇期思想,以及基于其上的战略决策。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思想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和思想演进,其实践成果是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一,是新的历史时期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借鉴。

中共领导集体 战略机遇期 思想 演进 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中共领导集体形成了深刻、丰富的战略机遇期思想,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自觉地抓住和用好了战略机遇期,实现了国民经济上台阶和社会大发展。这些历史成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我国仍将处于战略机遇期,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还将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思想和实践成果,抓住和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一、中共领导集体对战略机遇期的深入思考和战略决策

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存、发展或实现某些方面重大突破时所面临的有利时期。它是各种因素和各种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内涵和条件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谁能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谁就能够获得新发展和新突破;谁能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谁就能够延续和拓展战略机遇期。这是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经验。

抓住战略机遇是中共治国理政的一贯思路,并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终结近代以来内无民主、外无国权的屈辱历史,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是全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并逐步探索自身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以及应对新生政权如何自立的重大历史挑战。正是在回应这些重大历史挑战中,历经毛泽东等几代领导集体,中共领导集体形成和发展出系统的分析判断战略机遇期的思想认识和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治国理政思路,指导新中国成功地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验基础。

新中国对于战略机遇期的探索首起毛泽东,探索时间主要在“一五”计划的最后两年以及“二五”计划和“三五计划”期间。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判断是以世界进入原子能历史新时期和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为背景的。他说:“我们要利用目前国际休战时间,利用这国际和平时期,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加快我们的发展,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1](P522)围绕这一认识,1956年9月党的八大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形成了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加强国民经济技术基础的战略目标,掀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国防技术发展的高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及战略实践,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催生了中国尖端技术的发展,孕育了中国的新兴工业,为国民经济自立起到了固基立本的作用。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发现和利用机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邓小平一直强调分析问题要有战略眼光。“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2](P355)他还认为中国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不仅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快慢,而且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前途和命运。他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2](P381)由此,我国掀起了又一轮更加坚定和更加有力的改革开放。在党的十四大上,中共中央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并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等三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些战略决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一举扭转了“6·4”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事业沉闷的局面,经济社会发展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对于战略机遇,江泽民曾从不同层面作出过论述。就战略机遇的重要性来说,他指出“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3](P123)关于当前我国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共中央作出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强大动力。

胡锦涛基于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提出:“无论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了机遇,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时代的弄潮;而丧失了机遇,原来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会不进则退,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4]胡锦涛的论述不仅强调了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重大战略意义,还强调了抓住战略机遇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说:“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5]结合现实国情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我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伟大征程。这一战略决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共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明确了要形成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战略主张。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升华。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战略机遇期的成功把握,党的十八大重申,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始终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十八届三中会则进一步提出我国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互利共赢新格局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等重大战略决策。这些战略决策,为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转型攻坚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互利共赢格局,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思想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1.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的探索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阶层挽救国家危难、实现国家富强的总目标,但真正能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根本的战略转机的却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和根本机遇。中国共产党不仅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部机遇,而且积极抓住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的外部机遇,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在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新中国建国六十多年来,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走过弯路,但无论是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还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主题、是主流,都在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经验基础。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得以走得更快、走得更好的原因。

2.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的探索体现了我党从抓住机遇到创造机遇,形成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伟大历史转变。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实践表明,在既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中,尽管多极化发展趋势明显,但某些国家对于单极世界的追求始终不遗余力。因而,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和运转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力。在这一大背景下,把握战略机遇对于不同国家来讲具有不同的行为内涵和意义,是主动性的适应为我所用,还是主动性的创造为我所立。这既是国家竞争的内容,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征,更是不同国家在发展层次和发展战略主动性的基本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制定了一边倒的我国国际战略与政策,紧紧抓住融入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机遇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借助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产业基础。邓小平基于时代主题的判断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开放自己融入世界,紧紧抓住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历史契机,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以更为积极、自信的状态实现了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的目标,成为世贸组织的重要一员。胡锦涛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思考是在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下进行的,他的思考不仅完成了我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向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的转变,而且要牢牢把握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和谐世界和国际范围内包容性增长的主张,正是这种转变的体现。习近平关于文明共融的思考,不仅是文明自觉的体现,更是从文明发展的高度为广大非西方文明的国度和非资本主义文明的国度发展积极争取有利的空间。

3.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的探索包含着强烈的制度竞争和国家竞争优势的思想。所谓战略机遇,在国家层次来讲,同一国际环境对于不同发展层次国家意味着不同内涵的机遇,但对于同等发展层次国家来讲则有相似的内涵,这是国家竞争和制度竞争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不管战略机遇对于不同发展层次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来讲无论有多么不同的机遇内涵,但发展成果对于所有国家和人民来讲都是相同的考量依据和标准。因而,能不能抓住和用好相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战略机遇期和相同国家的共同战略机遇期,能够深刻地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制度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是基于这一深层次的忧虑和担心,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反之,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发展好自己,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P381)邓小平这一具有导向性的思维深刻地影响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战略机遇期地位和重要性的判断,也使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分析维度上进一步上升到获取国家竞争优势和如何主动有力地创造国家竞争优势的层面上。无论是胡锦涛和谐世界的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倡议,还是习近平的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中欧特别是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共赢的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内容。

4.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的探索呈现出承前启后的思维演进的特征。中共领导集体对于战略机遇期的探索都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都集中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尽管他们的探索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各有不同,但都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并呈现出承前启后思维演进的特征。其演进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从毛泽东重视工业化和国防科技发展到邓小平等强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邓小平的制度竞争到江泽民、胡锦涛的国家竞争优势、制度竞争优势的获取,从毛泽东的抓住和平时期的机遇到邓小平的分析问题要有战略眼光再到胡锦涛的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的主动权、再到习近平首倡的融合欧亚共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从毛泽东的抓住和平时期到邓小平的机遇认识再到胡锦涛的战略机遇期概念范畴的逐步严整等层面。

三、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探索的实践和理论成果

中共领导集体对战略机遇期的实践探索,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体现了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一。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终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有益经验。

1.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的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物质基础。中共领导集体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经济社会腾飞,用切实的发展成果说服了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能救中国,社会主义能养活中国的国内外敌视和怀疑社会主义的人,证明了社会主义不仅能救中国、养活中国,还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领导集体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式道路,表明社会主义还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仅是我们过去的成功财富,还是我们未来深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光明前进道路的精神动力。

2.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的探索,形成了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的系统理论和思想。中共领导集体关于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思想和战略决策,是建立在中共领导集体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形势、国情和民情的审时度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的,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行动指南。这些科学判断,使我国在社会主义不同建设时期分别抓住和用好了建国初期中苏友好、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相对缓和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冷战行将结束和结束的相对缓和时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以及经济社会腾飞的历史壮举。这表明中共领导集体对于什么是战略机遇期、如何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思想。

3.中共领导集体战略机遇期的探索,完成了中国从弱国、落后国家向大国、强国的历史转变,积淀了国家软实力和大国心理,体现出了大国气度、大国担当和国家硬实力。对于中共领导集体对战略机遇期的探索,如果说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尚处于抓住战略机遇期积蓄力量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领导集体就不仅仅在于“抓”住战略机遇期,更在于创造有利于我们发展的战略机遇。体现了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为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拓发展空间和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世界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人道主义救援、反贫困等方面做出的不懈的积极努力,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和平崛起、和谐发展的大国气度和大国担当。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胡锦涛.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N].人民日报,2003-11-25.

[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责任编辑:李月明

D616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3.13

①*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和践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A07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机遇期领导集体机遇
论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源起、现状与未来
RCEP与房地产机遇
迎来境外贷款业务机遇期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全球价值链重塑战略机遇期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民间投资迎来大有作为的机遇期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