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乌模式”对推进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2015-04-09欧阳斌霍尔果斯海关新疆伊宁835211

实事求是 2015年3期
关键词:义乌中心发展

欧阳斌(霍尔果斯海关 新疆 伊宁 835211)

“义乌模式”对推进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欧阳斌
(霍尔果斯海关新疆 伊宁 835211)

新疆定位丝绸之路核心区,着力打造“五中心、三基地、一通道”。霍尔果斯口岸区域是新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关键节点和核心支点,是伊犁州建设“四港一谷”的先行区和排头兵。对于霍尔果斯口岸来说,合作中心发展又是其区域发展的重点和龙头。而“义乌模式”主要是“主体市场”和“商圈”的打造模式,因此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就是建成国际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引导培育和发展壮大关联产业,形成“中心商圈”,以促进霍尔果斯市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将其打造为丝路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疆 义乌模式 霍尔果斯 启示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是跨境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心,主要功能是贸易洽谈、商品展示和销售、仓储运输、宾馆饭店、商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和举办各类区域性国际经贸洽谈会等。其中“商品展示和销售”功能是其余六项功能的“根本”和“源头”,围绕此功能的成功实现,其余功能“贸易洽谈、仓储运输、宾馆饭店、商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举办各类区域性国际经贸洽谈会”才会被引领带动和实现,逐步形成七项功能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和共进共退的局面。这也就达到了中哈两国建设合作中心目的之一,即满足双方不同层次居民需求的商品充实市场。合作中心自项目开工建设和正式运营以来,建设运营项目均为商品交易市场,同时商品不断丰富,交易规模不断增大,就是实证。2012年4月18日,合作中心正式运营,全年进出区人员为23.5万人次、进出区运输工具为4.2万辆次、货运量为462吨、贸易额524万美元(2012年8月8日起)。2013年,进出区旅客41.09万人次、监管进出区车辆29 958辆次;货运量858.98吨,贸易额903.51万美元。2014年,进出区旅客235.7万人次,与2013年相比(下同)增长4.7倍;监管进出区车辆11.3万辆次,同比增加2.7倍;出口货运量为1.3万吨,增加14倍;贸易额1.62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倍;过境货物0.05万吨。目前,合作中心中方区域已入驻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约240亿元,拟用地面积1 949亩,建筑面积322.14万平方米,涉及商品展示、酒店宾馆、餐饮娱乐、商业设施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其中,中方运营区域入驻项目7个,已建成投入运营项目5个,分别为大型商场4家(江源国际时代广场、中科国际购物中心、嘉联黄金口岸商业中心、金港国际皮草城),入驻商户千余家,以经营日用百货、服装、电子产品等为主,也有不断增加的来自韩国、迪拜、土耳其、法国、格鲁吉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烟、酒、箱包、名表、食品、化妆品、电子产品等高档商品;大型综合体1家(苏新中心),拥有酒店式公寓、写字楼、商贸中心一体。在建项目2个(枫叶国际商业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区内已建成项目有义乌国际商贸城、东方劲秀国际会展中心等,预计2015年上半年正式投入运营。其他在建项目有庆华国际商务中心、上合国际风情园、三宝机电产品、亚晟星级酒店、炳森国际酒店、金大门国际购物中心展示中心、旭阳国际城市综合体、游客服务中心等,建成后将陆续投入运营。

如何建设好商品交易市场,使其充分发挥好“商品展示和销售”功能,从而带动其他功能有效发挥,全面促进合作中心科学高效发展,是亟需研究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研究国内专业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会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也是“终南捷径”。义乌专业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义乌模式”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吸纳。

一、“义乌模式”的基本情况

义乌地处浙江省中部,是隶属地级市金华的县级市。改革开放前,由于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缺乏区位和交通优势,国家投资少,工业基础薄弱,不享受特殊优惠政策,也没有大规模的外商投资,是一个经济落后、地瘠人贫的农业小县。当地人自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形成了从事“鸡毛换糖”小生意的传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长为居“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和全国百强县(市)前列的经济强市,被国家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培育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011年3月初,国务院批准在义乌开展以创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下简称“义乌试点”),演绎了“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点石成金、强者恒强”的奇迹,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义乌模式”。

1.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义乌专业市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经过六易其址、11次扩建、六代更替,市场的场地规模、摊位总数、商品种类、年交易额等持续稳步增长,市场总体功能逐步健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管理、经营业态和营销方式等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市场档次大幅提升,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市场规模和辐射能力开始逐步超越并领跑其他市场。尤其是2002年开始建设的第五代及后续第六代市场——国际商贸城,义乌专业市场的硬件设施、规模质量、交易方式、服务体系等实现了发展的大跨越,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洽谈订单、商品展示和现代物流等为主的新型流通方式迅速发展,会展、金融、购物旅游、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市场的现代化服务、管理体系和功能配套体系日益完善,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采购基地、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小企业品牌产品的销售中心和世界小商品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平台,成为国内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商品批发市场之一。

目前,义乌已形成了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1个专业市场(义乌农贸城、家具市场、木材市场、义乌装饰城、物资市场、通信市场、家电市场、汽车城、二手车交易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版物交易中心)、14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巨大市场网络体系。全市市场经营总面积达550万平方米,商位7.5万个。市场内汇集了26个大类、4 202个种类、33 217个细类、180多万种单品,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余家生产企业的6 000余个知名品牌在这里常年展示商品,日均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国际商贸城购物旅游中心是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2011年共接待旅游团队5 516个,游客达21.11万人,其中境外1 021个团,2.02万人。2013年,全市集贸市场成交总额879.5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683亿元,市场成交额连续23年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市场首位。全市所有专业市场、专业街和电子商务的销售总额在2 000亿以上。

下一步,义乌专业市场正在按照“集聚、培育和提升”的总体思路,大力建设总面积达12.98平方公里的国际生产资料市场,重点推进海量数据储存与信息处理中心、原辅材料供应、成套机械装备供应、零部件和总成供应、工量具供应、“义乌指数”信息发布平台等六大板块,实现从终端销售领域向原材料供应、技术技能培训等上游领域的延伸;加快建设国际电子商务城,坚持与实体市场、物流平台、支付平台和信用平台等相结合,努力把网上市场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2.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打造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义乌商圈”。义乌专业市场以小商品市场为纽带,通过提供共享式交易平台、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和代理采购连锁配送等途径,将国内外众多小商品生产者和贸易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既包括前向的产品销售区域,也包括后向的产业支撑区域,辐射周边及国内外其他许多地区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义乌商圈”,即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小商品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可以纳入“义乌商圈”范畴的经济主体和区域的共同特征是:它们或借助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一平台,把自身的产品销往各地,带动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或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小商品;或凭借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展来料加工,进行劳务输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招商引资,寻求跨区际合作,拓展国外市场。“义乌商圈”作为一个跨区域的分工协作网络,其竞争力在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通过分工与专业化,节约了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获得了规模经济,从而使资源在“义乌商圈”内部能够快速有效的流动和配置,并通过全球化贸易,使商圈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辐射范围持续扩大。

由于“商圈”内部构成要素丰富多样,各经济主体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包括商品贸易、产业分工、物流配送、金融服务、劳务合作、技术转移、政务交流等等,其紧密程度并不受地理位置和距离远近等因素的限制,而主要取决于相互之间的价值关联度,这也就决定“义乌商圈”具备了无限拓展性。“义乌商圈”的形成和拓展带动了浙中城市群的建设、促进了浙江省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推进了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拓展了相关经济主体和区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空间。目前,“义乌商圈”已延伸至国内各主要城市以及欧美、亚洲、非洲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可供全球共享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政务流平台。义乌专业市场也因此拥有了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可以说,“义乌商圈”这一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的形成和拓展,使义乌小商品市场和义乌城市发展具有了世界意义。所以,对接义乌专业市场,就是接轨世界市场。

二、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经验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尊重市场规律,占据主导地位,牢牢把握市场建设的主动权,掌控市场商位和货运场站等事关义乌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的调控权,理性调控主导市场公平和公正,防止市场垄断的出现,抑制了不经商者控制摊位使用权、轮番加价转租的“炒摊”等行为,避免由于商位和物流价格的无序上涨导致商务成本过快上升,从而确保市场有序发展、规范管理和改造提升,确保了市场的持续繁荣。

2.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始终遵循抓市场就是抓经济的理念,将市场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地位,把商贸业作为义乌的主导产业,一如既往地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扩展和业态提升,尤其是坚持“兴商建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延续性与各历史时期具体策略和重点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丰富其内涵,起到了关键作用。主要采取了适时推进“引商转工”和“工商联动”、明确国际化导向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等做法,较好地将总体发展战略的延续性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策略的具体化相结合,既维护了总体发展战略和城市性质的稳定性,又体现了具体历史发展阶段的灵活性,为小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和转型、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3.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在义乌,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微观基础,是历届党委、政府的工作着力点。在总结和推广“义乌发展经验”时,浙江省和义乌市的干部群众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义乌经验千万条,培育市场主体是第一条,核心就在于培育了市场主体,提高了市场主体,放开了市场主体,善待了市场主体,依靠了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可以说“得市场主体者得天下”。义乌正是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指引下,抓住了“市场主体的培育”这一根本,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声誉广受好评,走上了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从而创造了发展奇迹。

4.实行“划行归市”管理。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按照市场自身特有的规律,将经营同类商品的摊位聚集在一起,以吸引和方便客商集中采购,降低交易成本。不仅如此,经营不同种类商品的批发商也倾向于在空间上集聚,这与小商品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划行归市”,将市场内所有的摊位和数十万种商品,归口划分为数十个交易区经营,按行业分类登记,集中安排摊位就市。“划行归市”获得了多重效应:首先,有效避免了市场的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使市场内商品的规格更多和款式更齐,商户之间的竞争更为充分,商品价格的透明度更高,从而有利于防止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也便于小商品生产厂家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使价廉物美的产品能够真正获得市场,促进市场繁荣兴旺、做强做大;再次,有利于快速发挥市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义乌发展经验”对促进合作中心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义乌专业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发现其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做法、理念和举措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于促进合作中心科学高效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1.转变职能,力求党政有为。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和事后监管。积极尝试在管理机制、服务模式、综合执法、效能评估、市场监管、权益保障、信息公开和调解援助等方面建立符合实际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但对市场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牢牢把握市场建设的主动权,掌控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的调控权,从而确保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二是尽快出台合作中心发展总体方案。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明确合作中心战略定位,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制定出详细的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总揽全局,调控有度,把握好发展方向,强化宗旨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对经过实践检验顺应发展需求的要一以贯之。同时,要积极跟进配套文件的研究制定与发布实施。扎实做好推进合作中心科学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制定合作中心发展总体方案过程中,要着重认真学习研读目前国内前沿经济区域的改革创新要点和成功经验做法,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和珠海横琴新区等,重点要在政府服务引导、财税优惠奖励、金融改革创新、投资扩大促进、创新监管服务、支持产业(包括单方、双方合作)发展、股权投资管理、商事登记管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奖励等方面,借鉴吸纳目前国内最前沿经济区域的开放创新政策设计和成功实践经验,同时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三是建设研究咨询管理“智库”,组建专家顾问工作团队。建议考虑尽快成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经济发展研究机构,聘请专家学者兼任霍尔果斯市政府顾问,广泛加强与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新疆社科院和中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积极将合作中心发展问题融入其研究范围,紧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前沿,不断学习实践,利用专家团队做好理论研究、科学决策和宣传实践等智力支持工作,科学高效促地进合作中心的改革创新发展。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基层执行工作,要组建由理论专家、政策设计制定工作人员、具体执行人员、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等相关方面专家及人员组成的具体执行工作机构和团队,紧紧围绕公共政策设计、执行、评估和修正的循环过程做好基础工作。

四是建立高效快捷的工作机制。合作中心独特的区域位置决定其建设发展不可能是某一国的单独行动,更不是各部门、各单位相互孤立、各自为政的行动,而应该是中哈两国间,中央事权单位和地方政府等多层次紧密相连、相互配合、互促共进的全方位推进。对内,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把握好协调好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平衡,尊重并调动中央事权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促进地方发展。对外,建议参考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工作机制模式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考虑建立中哈合作中心协调理事会,最好由自治区主要负责人或国务院副总理级主管领导挂帅(哈方对等安排),定期举行会议,严格执行合作中心“宪法”——中哈两国签订的协议、协定等文件,及时协调解决园区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达到“政策沟通”,共同推进合作中心的科学高效发展。只有内外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相互尊重,才能高效推进、互利共赢。

五是进一步提升合作中心关注度和影响力。合作中心是元首工程,也是国内目前最开放的经济区域之一,但是同其他开放经济区域相比(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等),它的发展很缓慢,对外影响力和关注度明显落后。例如,合作中心自2006年批复后仍处于建设运营初期,国家有关部委关注度不高,整体规划和各产业具体优惠政策至今未出台,各项具体工作管理办法和操作模式不明晰。地方政府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先进经济区域发展成功经验做法,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合作中心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找到找准根源,积极主动向自治区和国务院说明情况,要充分引起上级的高度关注,促请“乌鲁木齐”“北京”不断发出关注、指导的“声音”,创造指挥有力、协调有效、奋发有为的工作环境,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和科学发展。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会、协会等研究机构、商会组织、媒体机构和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的广泛深入联系交流,不断宣讲通告合作中心研究情况和发展进展,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激发民间力量,大力营造合作中心与国内其他先进经济区域尤其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齐头并进之势。在具体招商引资工作方面,要梳理整合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的一系列鼓励产业和优惠政策,要根据不同需求类型分层级分类别制作招商引资宣传册,要由简入繁,分类有别,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既要有专家专业宣讲,又要有普通市民口口相传;既要简洁明了,又要重点突出。

2.科学管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坚持做到“小政府,大市场,大服务”。地方政府要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抓住“市场主体的培育”这一根本,要把“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微观基础”作为政府部门工作的着力点。要重点把握合作中心“新”的特点——新经济区域、新管理模式、新管理政策,高度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积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新要求、新任务”,扎实解决好实践中所有参与对象的基本诉求。要通过多种方式随时了解掌握公民诉求,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陈”,畅通沟通渠道,及时调整优化完善管理规定,科学规划并实施公共政策的设计、检验、评估和修正整个循环过程,逐步从根本上解决运营管理问题,切实发挥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合作中心的建设发展。

二是创造宽松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政府在推进合作中心发展中,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对经济的干涉最小化,要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创造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形成自由的经济政策,激发丰富多彩的创造力。重点要抓住小商品贸易的准入门槛低、风险小、效率高、资本积累快等特点,减少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制约,达到“三低”:低成本、低税费、低价格,赋予市场经营户一个宽松的成长和发展环境,使之成为市场主体成长和壮大的助推剂,不断促进合作中心发展。市场建设的成功之道在于商人,它不是建出来的,是由商人跑出来的,所以要尊重、培养和保护商户,充分发挥群众力量。重点要建立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做好企业宣传、对外联络、行业自律、发展研究等基础工作的同时,注重向地方政府甚至国务院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建议,建立各层级(经济开发区,自治区,国务院)简单对话渠道,利用“民间声音”进退自由的优势办成地方政府逐级请示办理缓慢甚至办不成的事,促其成为推进合作中心科学高效发展的一只有生力量。政府和市场运营企业要秉承长期稳定、互惠互利、成就双赢的合作原则,推出一系列招商优惠政策,始终把吸引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牢固树立亲商、安商、扶商和富商的理念,继续在优化服务、改善环境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让经营者、投资者、采购者、管理者都能获益,达到共赢和多赢的局面。

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义乌第六代市场为蓝本,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做好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数字化、国际化、标准化、人性化”的要求,突出“绿色、环保和节能”理念,在市场服务体系、交通组织、能源利用等方面实现功能创新。如设置国际商务中心、外商接待中心、名特优新产品发布中心和市场金融结算中心等,努力实现“国际化”;除宽带入户外,还应设置数字化中心、网上交易中心、电子导购等相应功能,充分体现“数字化”;在经营管理中导入IS09001质量管理标准,体现“标准化”特色;市场内部的“日”字型流线更畅通,无死角,增设集系统化、专业化、休闲化、娱乐化于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于市场的休闲内街,并设置较为完善的公交内环线,方便整个市场的融合,且在辅助功能上设置了空间预留,为将来市场发展留足空间,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特点;导入可开启移动天窗、雨水回收器,安装太阳能电板等,体现“环保、节能”理念。此外,还要通过引入现代物流链与功能,为小商品外贸出口提供更为完善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包括物流信息服务、物流仓储服务,以及包装加工和口岸等物流增值服务。引进义乌市场划行归市等先进的市场管理模式,完善和配套优质齐全的市场服务体系,创新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推广、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物流、统一电商管理的综合管理模式,以现代化的运营理念,以独特成熟的商业新模式,保障商户利益最大化和市场的繁荣兴旺。

四是推陈出新,积极打造新型国际专业市场。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平台优势,从合作中心实际出发,培育发展自身优势,放大合作中心联系国内外市场的纽带与窗口作用,加强国内市场合作和国际贸易合作,打造立足中亚、面向西亚、南亚、欧洲和俄罗斯等地区、辐射全球的重要的综合市场平台,发展成为位于欧亚大陆核心区域的繁荣发达的商贸市场——“中亚国际商贸城”,建成“商贸中心”。发展中,要顺应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化、会展经济风云万变、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直销等新兴经营模式快速兴起等变化,着力推动市场功能、交易主体、交易规模、交易手段等的不断创新与提升,使市场由单纯的商品供应者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市场功能逐步向商品展销、信息集散、价格形成、旅游服务、产品创新、技术交流、标准制订、规则输出等复合型方向拓展,交易方式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方式转变;要着力推进市场功能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打造创意中心、技术中心、展贸中心、品牌中心等,使之向产业链流通渠道的高端发展,走商贸物流、批零结合以及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道路。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合作中心的优势是跨区,是一线放开,面临更加开放的信息流、货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市场发展应该注重加强与国际市场、电子商务和金融创新的相互融合与联动发展,打造具有“1+1>2”效应的新型国际专业市场。其中,要特别重视加强与国际市场组织的密切联系,广泛吸纳全球市场的有效资源。

3.建立“合作中心商圈”,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合作中心要在结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化现代服务业(贸易、旅游、金融、物流、展会、医疗、文化科教等)和工业(出口加工、制造、维修等),产业间要分工协作、合作互惠,要素流动要整合顺畅,形成“小市场带动大产业”的集成概念,使之形成主导产业群,发挥蝴蝶效应,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电子商务。通过大数据应用,发展数据经济。积极开展展销会、博览会、贸易洽谈会、商品发布会、时装发布会等国际、国内会展业务,发展会展经济,建成“会展中心”。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推动人民币在合作中心实现全面计价、流通和结算发展,开展国际融资、离岸金融、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金融业务,围绕市场培育发挥作用,大力发展银行总部经济,在短时间内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达到“货币流通”的目标。发挥合作中心配套区(综合保税区)功能优势,围绕市场平台,发展本地带动相关制造产业、物流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汇集资金、技术、人才、资讯等要素的能力,以商促工、贸工互动,建设围绕合作中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既要将合作中心专业市场建设成具有产业依托型市场,又要打牢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发展的最牢固、最持久的基础,不断提升合作中心竞争优势。打造吸纳商贸、物流、金融等各行业专业人才的优良软、硬环境,建设专业人才集聚的高地,形成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集聚区,建成“人才中心”。

4.推进改革创新,建设中哈(霍尔果斯)自由贸易园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自由贸易园区是党中央从改革开放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建设自贸园区的根本任务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重点不在于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洼地模式,而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并通过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合作中心区域定位非常特殊,优势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潜力大,发展势头良好,是目前国内最符合建设自由贸易园区条件的区域,应积极探索在其基础上建设自由贸易园区。要认真研究制定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建设目的和制度创新领域,重点突出自身特色及将来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并作好科学规划。要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区和配套区的依托联动作用。在自由贸易园区功能规划上可采取“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双功能区模式,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管理的与哈方相邻中心区+围网管理的配套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模式,其中合作中心区域主要为探索扩大投资、金融、文化、社会及其他专业等服务领域开放为主的服务贸易区域,配套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主要为探索货物贸易便利化为主的货物贸易及生产性服务业区域。这一模式有利于开展货物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和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达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长远目的和作用。

[1]陆立军.浙中崛起——基于浙中城市群和“义乌商圈”的理论与实践创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国务院研究室义乌报告课题组.义乌报告——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市场典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编辑:张新友

F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3.08

猜你喜欢

义乌中心发展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义乌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