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2015-04-09杨力源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民族主义中国化

杨力源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杨力源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内在联系。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条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使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反对帝国主义与建立民族国家的革命目标,明确了中国内部的民族政策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也得到了升华,它将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各革命阶级合作的基础,唤醒了亿万中国民众投身中国革命以及融入国际主义情怀,塑造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独特地位。

民族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族主义是一种重视民族、善于利用和增强民族情感的思想和行为。民族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的作用与地位也不尽相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救亡图存”是这个社会的主题。然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缺乏明确的理论构建。因此,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需要依附于其他的思想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与处理中国问题的思想武器传入中国,其要对中国社会发生作用,就必须“中国化”“民族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双向互动,共同致力于“救亡图存、国富民强”的历史任务,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民族国家而奋斗。

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前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早已存在。“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1]194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一方面表现为“华夏中心”观、“华尊夷卑”观以及“华夷之辨”与“夷夏大防”的观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天下统一”“因俗而治”“和而不同”等观念。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华夏”中心与“四夷”边缘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一客观事实。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中国开始由“华夏”中心与“四夷”边缘的国家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转变。1840年,鸦片战争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让许多有识之士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民族主义观念遭到解构,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众所周知,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有两个思想源头:一是法国的民族主义,二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引进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侧重于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其理由是法国的民族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之中,而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产生于争取民族统一、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的斗争之中。相比较而言,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更接近于中国。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传入中国的作用,就是与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相融合,迅速培养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用以抵御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救亡图存、国富民强”的历史任务。因此“救亡图存、国富民强”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题中之义。另外,1902 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之中,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然而,民族主义在解决“救亡图存、国富民强”的问题时,缺乏系统的方案,对于“中国向何处去”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其要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就必须依附于其他的思想形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围绕“救亡图存、国富民强”的目标上下求索。其中,“近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潮经历了经世致用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在这一历程中,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就当时来说都属于中国的进步人士,其目的也都是为了寻求‘救亡图存、国富民强’的思想武器以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课题。”[2]但是这些“救国”方案在实践中都没有取得成功,并且中国的情况也一天天地坏下去。这时,先进的中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思想武器,才能使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境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然而,当时的中国出于对西方列强瓜分狂潮的回应,弥漫着各种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救国方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让众多主义与救国方案褪掉光环。十月革命后,苏俄对中国的态度有别于西方列强,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加之,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已经通过苏俄革命体现出来,它顺理成章地“一枝独秀”,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信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来解决中国问题,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不断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方案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轨迹决定的。

另外,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一大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受到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提供了现实可能。当时学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其前期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民族主义烙印。中共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早期谈到他自己的追求时提到:“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砺行其所知。”[3]230周恩来在讲到其赴法勤工俭学的目的时,说道:“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4]23-24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但是由于其自身缺乏理论基础,不能独立地指导中国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所以它必须依附于其他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以“救亡图存、国富民强”为主题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轨迹决定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影响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都是学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观察与处理中国问题的思想武器,自然而然地要承担起“救国”的历史任务。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反抗帝国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民族主义是现实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生的“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中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5]3因此,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确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造成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帝国主义的入侵。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反对帝国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地位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一种主义、一种思想,要想掌握中国民众,就必须契合这一条原则。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能够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1921 年7月,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奋斗目标——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一目标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契合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心理。

2.确立了建立民族国家的革命目标。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目标。中国近代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这个目标前赴后继,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目标。但由于当时中共的“民族-国家”观念不成熟,并且在民族政策上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在考虑建国目标时,主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先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后再与本部民主共和国合在一起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1940年,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6]663从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主张。

3.确立了中国内部的民族政策。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推崇建立民族国家,然而,中国传统民族主义除了有“华夏中心”观、“华尊夷卑”观以及“华夷之辨”与“夷夏大防”的观念外,还有“天下统一”“因俗而治”“和而不同”等观念,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客观事实。于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就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决,建立一个中华民族国家。在多民族的国家里,一般都有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之分。民族主义在其内部也有地方民族主义与大民族主义之分。这两种内部民族主义需要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发挥好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团结,促进民族国家发展。因此,采取积极的民族政策处理好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用民族区域自治来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边疆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

4.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非常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凝聚国人的文化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的评价:“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6]623,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6]623。中国共产党主张对于传统文化既继承又批判。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6]707-708中国共产党在选择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时,就明确要建立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了更好地体现其科学性,必须走民族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促使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确立了建立民族国家的革命目标;确立了中国内部的民族政策;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得到升华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发展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有其世界性的一面,也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带领中华民族革命的过程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使其得到了升华。

1.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带有了反封建的性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然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共同造就的。中华民族为了彻底地打倒帝国主义,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民族国家,除了要进行彻底的反帝斗争外,还要进行反封建的民主斗争,打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而农民则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6]637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主张打倒帝国主义,同时也主张推翻封建主义,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民族国家。

2.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粘合剂。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一切革命阶级联合的结果。然而,近代中国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政党和社会团体,他们都有各自的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实现他们之间的联合显得非常困难。找到思想上的共识是联合的第一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题就是“救亡图存、富国强民”。这是当时一切中国先进的社团组织所共同追求的。中国共产党作为联合各革命阶级的倡导者,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一、二次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都有效地发挥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粘合作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共识,有效地联合了各革命阶级。

3.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唤醒了亿万民众。近代中国的社会民众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对于形形色色的主义与思想没有过多的感受。但是“救国”“保家”“护种”对于他们来说却显得非常具体。因此,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动员社会大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有效武器。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社会群众了解我们党,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纲领寓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话语当中,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指出:“民族主义是中国要求解放,脱离帝国主义的压迫,更具体的说,中国要关税自主,要取消租界,要撤退外兵,要反抗外国资本家的压迫。”[7]326这样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与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唤醒了亿万群众,为中国革命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4.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带上了国际主义情怀。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比较大,具有较强的国际主义情怀。正如《共产党宣言》里面所强调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其国际主义也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民族是全世界被资本帝国主义压迫者之一,中国民族运动也是全世界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之一,所以此时我们的民族运动,已经不是封建时代一个闭关的单纯的民族运动,而是一个国际的民族运动,而是和全世界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及被压迫的弱小民族共同起来推翻资本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之一部分。”[8]869-870中国的近代民族主义不仅谋求自身的解放,同时还带有一定的国际主义情怀。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得到了升华,它将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封建主义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各革命阶级合作的基础,唤醒了亿万中国民众投身中国革命。另外,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还带有一定的国际主义情怀。这些都塑造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独特地位。

[1]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孙建华.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可能性[J].科学社会主义,2009(6).

[3]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5]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8]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YANG Liyuan
(Institute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produced certain inner link in the process of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encouraging the CPC to establish the objective of revolution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state,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inside China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culture.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meanwhile,has also been sublimated,which combined anti -imperialism and anti-feudalism,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s revolutionary class cooperation,raised the spirit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involved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thus shaped its unique position in the 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

Nationalism;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sinicization of Marxism

B27

A

1009-4326(2015)02-0026-04

(责任编辑 郭 伟)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2.005

2015-01-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2014118010202)的阶段性成果

杨力源(1989-),男,回族,湖南汉寿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民族主义中国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