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理想信念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5-04-09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

袁 垚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邓小平理想信念观及其现实意义

袁 垚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一直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想信念观。邓小平理想信念观科学地回答了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怎样坚守理想信念等要义,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重温邓小平理想信念观有助于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邓小平;理想;信念;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属于人的精神生活的范畴,是人们对其确认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极大的信赖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观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动机和奋斗目标,更是为实现目标而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一直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邓小平是一个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者,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所形成的丰富而独特的理想信念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理想信念观一是围绕“信什么”的问题形成了本体论;二是围绕“为什么信”的问题形成了认识论;三是围绕“怎么信”的问题形成了方法论。这三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邓小平理想信念观的完备体系。

一、邓小平理想信念观的本体论

作为举世公认的世纪伟人和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历来都高度重视理想信念的作用与培育。纵观邓小平波澜壮阔、“三起三落”的一生,可谓是屡经磨难、历经坎坷。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着邓小平不屈不挠从逆境中走出来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邓小平是一个坚定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抑或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始终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是因为这种理想信念铸成了邓小平坚韧执着、果断勇敢、百折不挠的人格品质,并化为其一生中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支撑。邓小平理想信念观的本体论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1.笃信马克思主义。少年时的邓小平就勤奋好学。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充,眼界的开阔,邓小平变得相信科学、能言善辩,还在内心深处萌发了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1911年夏秋,四川人民掀起了“保路运动”,全川罢市,学校罢课放假,广安人民生活在一片动乱之中,社会的黑暗留给邓小平以强烈的印象。生活在这个动荡时代的邓小平已经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15岁那年,也就是1919年,他积极参加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高潮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邓小平在五四运动中受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两面旗帜的影响,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科学,只要每个青年都掌握一种科学本领,立志改变国家现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不怕帝国主义欺辱的富强国家。于是年轻的邓小平心中逐渐萌发了一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1]19正是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深感无产阶级被压榨的悲惨境遇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同时又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他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如《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使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2年夏,邓小平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法国建立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2月,邓小平担任了中国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刊物《赤光》的编辑员;1924年7月,邓小平成为了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自此,邓小平便把自己的人生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也踏实了追求与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之路。

1926年,邓小平从法国来到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故乡——苏维埃俄国,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学习并研究了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通史、社会发展史、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非常珍惜在莫斯科的学习机会,他后来回忆在西欧团体工作时,每当感觉到工作能力不足时,以至于出现错误时,就惋惜没有更早去俄学习,所以他认为只要呆在俄国一天,就要努力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务必使自己对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这次学习对邓小平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为邓小平从一个满怀激情的爱国青年到后来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最终更成为一名具有坚定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奠定了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正如邓小平回忆时所说:“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浸入,一直就是相信共产主义的。”[1]331926年底,由于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邓小平奉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此开始了为实现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奋斗。无论是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邓小平都始终没有动摇过坚定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始终把自己奉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正如1978年邓小平在东南亚进行国事访问回答“中国到公元2000年的时候还会是共产主义的国家吗?”这一问题时说道:“我不知道公元2000年的时候是什么情况,无论如何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还将是马列主义者。”[2]1551986年9月2 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麦克·华莱士采访时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3]173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对自己作了一个总结,他说:“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如果从一九二二年算起,我在共产主义旗帜下已经工作了六十多年。”[3]271

2.坚信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还表现在对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并且从未动摇过。邓小平坚定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把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与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0世纪80年末90年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时,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传播各种错误思潮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使一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在国际国内异常严峻的形势下,邓小平顶着巨大压力临危不惧,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家的气魄,再一次捍卫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同志商量其退休事宜时,非常坚决地指出:“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只讲一个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3]320-321邓小平还强调,中国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富强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任何势力也动摇不了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胜利,最终通向共产主义。

二、邓小平理想信念观的认识论

邓小平整个一生都是一个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都终其一生,不改其志。邓小平之所以有这种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绝非出于盲目崇拜,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及这种科学性产生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支撑作用基础之上,建立在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基础之上。对于“为什么信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就构成了邓小平理想信念观的认识论。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3]382。邓小平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3]382。

2.“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110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又说到:“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3]137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伟大的革命前辈与先贤们才能顽强奋斗、不怕牺牲以百折不挠的惊人意志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63

3.“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4]267在邓小平看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是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在理想信念上,邓小平则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许多人就没有理想。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这使它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相互牵制和抵消。……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4]267。在经济上,邓小平说:“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3]123并且,“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3]207-208

三、邓小平理想信念观的方法论

坚定理想信念不是光喊口号,更不是一劳永逸的。邓小平一生追求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但他并没有把理想信念仅仅停留追求和接收的层面,而是把坚定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并矢志不渝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理想信念观的形成不是完全自发的过程而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引,从而形成了方法论。从信什么,到为什么信,再到如何信,构成了一种逻辑的必然。邓小平理想信念观方法论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1.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学习和终身学习才能获得。要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必须认真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夯实这一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全党提出要求:“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153,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精学,要学管用的,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3]146。20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西方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潮乘机而入企图来侵蚀马克思主义,一些人经不住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侵蚀,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意味深长地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是要讲。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3]369他进一步强调:“现在我还想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这不仅是专对新干部,对老干部也同样适用,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3]146“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3]147

2.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要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邓小平不仅自己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而且还主张用共同的理想信念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有了铁的纪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其一,邓小平强调要注重对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就必须加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4]367

其二,邓小平注重加强对人民军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我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装备上、物质条件上与强大敌对势力相比都处于弱势地位,但是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强大的敌人,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我们军队来说,有坚定的信念现在仍然是一个建军的原则,仍然不能丢掉,这是中国自己的特点。”[3]190198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指出:“我确信,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我们的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3]334

其三,邓小平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与栋梁,他们的理想信念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关系到祖国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3]110“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3]111“只要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改善对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把国家的真实情况和达到美好的将来的必由之路清楚地告诉他们,在全体青年中间发扬艰苦奋斗的正气,反对自私自利的歪风,并且努力纠正我们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那末,我们就一定能够帮助广大的青年自觉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勇敢地、愉快地迎接自己的战斗任务。”[5]278

3.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要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会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同志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但是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脱离了,造成了严重的“左”的错误,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只有与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先进性才能体现出来。对此,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3]63“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3]2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邓小平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辉煌雄辩的证明。

四、邓小平理想信念观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坚定的马克思理想信念观,在他光辉传奇的一生和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用他的一生来诠释他所追求和捍卫的坚定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相当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动摇了,甚至丧失或扭曲,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极为不利。因此,重温邓小平的理想信念观无疑对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认真学习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邓小平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且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信念。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与攻坚期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必然会触及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原有的旧的利益格局与复杂关系。李克强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记者问时指出:“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正是由于这种比触及灵魂还难的改革导致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动摇,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交融、交锋及西方资本主义的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阴谋,更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价值取向混乱,丧失理想信念、迷失方向、不知所措。为此,有必要在全国全党范围内再次开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活动,特别是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党的十八大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与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6]此外,我们还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控制,牢牢掌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好马克思主义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要积极同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3]311邓小平坚定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最现实的意义就是要坚定“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一要坚定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道路自信的最强有力现实依据。二要坚定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展示了其无比优越的科学性。三要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至今的最伟大的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最集中最具优势的表现。坚定“三个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三个自信”,就是一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目标,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中国特色,展现中国气派,开辟中国前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人生纪实:上[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2]金羽,李惠让,温乐群.海外人士心中的邓小平[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光明日报,2013-12-05.

DENG Xiaoping's Ideal and Faith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YUAN Yao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Firm and lofty ideal and faith are always powerful spiritual pillar of DENG Xiaoping and the memb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DENG Xiaoping was a staunch Marxist and conscientiously put Marxist ideal and faith to th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s,forming a complete view of the ideal and belief,which scientifically answers the questions of what are ideals and beliefs,why do we firmly believe the ideals and beliefs and how to stick to the ideal and belief.These ar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t beliefs in China.Review of DENG Xiaoping's ideals and beliefs will contribute to strengthening our communist belief,devoting self-consciously ourselves to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alize the China dream of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DENG Xiaoping;ideal;faith;communism belief;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A849

A

1009-4326(2015)02-0006-05

(责任编辑 郭 伟)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2.002

2015-01-29

袁 垚(1987-),男,江苏射阳人,南通大学政治学院201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