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真、善、美”意蕴

2015-04-09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意蕴统一马克思

姜 威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真、善、美”意蕴

姜 威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该理论蕴含着三层意蕴:真,合规律性;善,合道德性;美,合目的性。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真、善、美统一的路径是指导我们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意蕴;统一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光辉的部分,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从未直截了当提及过这一思想,但是在其经济学中如劳动理论、异化理论,哲学中如实践观,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论等论述中都隐含着这一理论精粹。尤其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他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背后的巨大代价——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至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所具有的“真、善、美”意蕴,即合规律性、合道德性与合目的性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而实现这“三个意蕴”的统一,则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一、意蕴之“真”:合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假说,其产生有着完善而成熟的理论背景及深刻的现实条件。具体来讲,理解“真”的意蕴,需研究其对两大规律,即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1.理论基础。一是对历史上“人与自然”观的批判继承。“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等诸多学科永恒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对此进行了论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有特定形态的“物”,如水、火、气等,他们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是却将人的主体性排除在外。后来的哲学家们都认识到了传统唯物主义所存在的问题,如黑格尔是较早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思考的哲学家,他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但是有点“矫枉过正”,夸大了人的这种“主体性”——将自然界看成“自我意识”的抽象与外化,因而陷入了另一个极端——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首先肯定了黑格尔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但是也对黑格尔这种将人与自然关系“本末倒置”的作法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人“所以只创造或设立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然界”[1]167。引起马克思注意的还有费尔巴哈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未能看到“人与自然”的形成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不能将自然看成是孤立的、静止的。正是在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中,马克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辩证的“人与自然”观,为其进一步论述生态文明奠定了基础。

二是交织在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中。若说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是其对自然规律的把握,那么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则体现在其“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中。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代价,不同时期代价的主要类型和表现是不同的,如在原始社会,社会代价主要体现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既是自然的选择更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在农业文明时期,社会代价主要表现为因农耕而对土地的开垦、对植被的破坏,但在工业文明时期,社会代价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征,但最主要的是由于工业迅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资源的耗费、对环境的破坏。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代价,且代价再也不能被发展的光辉所掩盖,才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2.现实条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现实条件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的时期,工业文明带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愈发尝到征服自然的喜悦,人们也愈来愈享受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体地位,贪婪是这一时期人们的普遍表现,为了追求更大程度的发展,人们肆意地耗费资源,破坏环境。马克思认为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的表现是:立足于私有制的经济性,征服自然的观念性,以及追求最大利益的阶级性。而私有制及私有制导致的异化则是其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和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蔑视和实际的贬低。”[2]448-449也就是说,除非彻底消除私有制,否则人们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马克思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也要通过彻底变革这种制度来解决。

二、意蕴之善:合道德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两大规律”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在其对道德的追求,具体来讲体现在其自然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以及社会情怀中。

1.倡导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人与自然完全统一,这种统一是机械的、被动的,主要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比如原始社会及农业社会。这一时期的人虽然处于被动地位,但是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对融洽,只不过是处于较低水平的“融洽”。另一种则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这种关系在工业文明时期尤为突出。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由服从变为征服,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开采,更体现在对自然的破坏而无动于衷。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这一点,认为人与自然应回归统一。而马克思此时所讲的统一与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的统一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对之前统一关系的超越,二者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关系,即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但是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善待自然的统一,体现了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是人道的自然主义。

2.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马克思既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原本是统一的,只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的畸形发展使二者的关系破裂。实现这两大关系的和解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社会关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条件,其状态直接影响并多方面规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对抗与和谐,必然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与和谐,在工业革命以来尤其如此。”[3]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人与社会关系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还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人与人关系和谐的路径,首先要废除私有制,“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观念的整个社会控制实现完全的变革。”[4]384-385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在制度合理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需要做到两点:代内和谐与代际和谐,即既要保证不损害同代人的利益,又不能剥夺后代子孙更好发展的权利。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提供了循环利用资源以解决人与人之间因为资源而产生矛盾的问题:“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产业部门或另一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5]94

3.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我国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指引了方向。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只有正确处理好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和谐社会。除此之外,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6]116,对于我们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参考。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表面上看是强调对生态的保护,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和谐。

三、意蕴之美:合目的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之美,除了表现在“真”、“善”及真与善的统一,更体现为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只有在这一社会制度下人们“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并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926-927。马克思深刻批判、揭露了生态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私有制,认识根源——征服自然,以及阶级根源——追逐利益,而这些在共产主义社会都是不存在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81。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回归统一,只不过这种统一是积极的、人道的统一,是人们出于自主自愿的与自然的统一。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人自身本质的确证。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关键时期,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重建,势在必行。

四、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它的提出关注人类生存、发展最密切的问题,它不仅关注自然,更关注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而这一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真、善、美的统一。现阶段,我们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实现其真、善、美的统一。

1.做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工业文明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代价,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马克思本人将生态环境的破坏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1]134,因此他主张“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4]385,马克思这一想法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的。而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来讲,最大的问题不是制度问题,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看成是生态问题完全解决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则是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虽然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关键是要形成适合我国的生态文明观,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刘思华教授指出:“我们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7]477这也是刘思华在全面分析国内现状后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是无法根本解决的,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多的保障。前者的核心是“资本”,而后者的核心是“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切身的关注和实现,“在社会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按需生产、按劳分配使人的尺度、自然的尺度都被纳入生产的计划安排之内,从而保障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对协调状态”[8]。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口中“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完全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但是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国外来讲程度较轻,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弥补过去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直接影响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我们必须为过去的代价埋单,同时也要为后来人创造条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一个挑战。

3.以人为本,确立人在生态文明重建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表面上看与人没有多大关系,但研究其提出的时代背景不难发现,它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一部分人的“异化”有关,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他的所有理论的提出都是源起于人,关注于人,回归于人的,生态文明观也不例外。生态文明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所以其解决也要依靠人。因此,首先要确立人在生态文明观中的地位。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有占有并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权利。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承“发展前制定合理的计划,发展中不过度占有资源,发展后不肆意破坏环境”的原则。人人有责,生态文明重建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不能只靠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强制的手段,也不能单方面靠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转变发展方式,也不能仅仅依赖于个人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和个人习惯的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各层次、各方面主体的共同努力。

4.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四大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自然、社会”三大关系的和谐,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做到三大关系的和谐,首先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妥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人都要树立生态文明观。要做到四大文明的协调发展,首先要看到物质文明的决定作用,一方面,它是其他文明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文明。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环节中就要做足工作,从根源上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模式。在这一点上,我国已经取得很多的成效,比如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等。其次,要发挥好精神文明的引导作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使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再次,要利用好政治文明的保障作用,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向共产主义社会努力。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真”——合规律性,是我们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前提;“善”——合道德性,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诉求;“美”——合目的性,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方向,在从这三个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尝试实现三者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该理论所具有的丰富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黄克亮.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生态文明观研究[J].探求,2010(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刘思华.企业生态环境优化技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8]李艳艳.传统生态文明观四问[J].江汉论坛,2012(4).

Truth,Goodness and Beauty of the Theory of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IANG 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00,China)

Theory of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theory contains three layers of meaning:true,conforming to regularity;goodness,conforming to morality;beauty,conforming to purposivenes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se three angles,and the exploration of how to implement the unity of truth,goodness,beauty of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is a guide for us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rxist;ecological civilization;implication;unity

A811

A

1009-4326(2015)05-0066-04

(责任编辑 王爱玲)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5.016

2015-08-02

姜 威(1989-),男,山东烟台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意蕴统一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