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理论与实践

2015-04-09赵自力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胜利抗战

赵自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河南洛阳47100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理论与实践

赵自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河南洛阳47100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自觉相统一、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相融合、思想引领与利益整合相结合、方法创新与注重实效相一致、群众组织与政权建设相协调,创新性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必胜信念、凝聚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强斗志、汇聚了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力量,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领导基础,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着眼时代发展,系统总结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经验做法,并适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意志、激励斗志和汇聚力量。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深刻指出:“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1]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政治动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主义热忱、唤起了全国民众的抗日觉悟、增强了全民参与抗战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系统回顾和科学总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历史必然

政治动员是指特定的政治主体为实现其特定时期的政治目的,运用多种手段发动和吸引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动员活动。“特定时期”作为一个时空维度,是政治动员存在的重要前提。抗日战争的特殊时空阈及蕴含的时局复杂性,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导致民族生存危机空前严重。近代以来,日本图谋吞并中国的野心根深蒂固、从未中断。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1937年又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国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时间,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在这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保家卫国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无法回避的时代主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扎实开展深入的政治动员,大力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全国人民都积极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筑起了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2.国民党的软弱无力引发全面抗战形势日益严峻。习近平指出:“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2]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入侵,国民党先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防御政策,后又在国共合作期间,蓄意制造两党两军摩擦,致使大片国土沦丧,抗战形势日趋严峻。更为重要的是,国民党由于阶级性质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惧怕民众的力量,不敢发动群众,难以调动民众抗战的热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内忧外患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在各党派、各阶层纷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并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全民族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全面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3.党深厚的经验积累奠定全面抗战胜利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十分重视政治动员工作。党的“一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工人的教育,提高工人觉悟,并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工人运动,出版《劳动周刊》指导全国工运。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人更是认识到:“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136在这个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开展政治动员的宝贵经验。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要想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必须进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政治动员“实在太重要了”[4]513,并称政治动员为“一件绝大的事”[4]481。正是在这一思想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抗战中的政治动员工作,通过灵活多样、手段各异、成效卓著的政治动员,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参与抗战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和领导基础。

二、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经验做法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党开展政治动员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战争形势的复杂变化、动员对象的范围特点、党的任务的全面拓展,积极创新政治动员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政治动员的实效成效,为夺取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自觉相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战期间政治动员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时代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更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的;这一领导地位的实现,是通过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实现的。没有党的领导,政治动员就丧失了灵魂,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党的领导及其所开展的政治动员,要真正为群众所接受、认同并自觉践行,还必须有赖群众的自觉。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就是由于全面抗战面临的严峻形势,激发了全体民众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进而使全国各种力量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体国民动员起来,进行全民抗战,才可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可以说,抗日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个过程,就是习近平提出的,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全新高度的“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历史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激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认同和自觉践行,激发了全民族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坚定了排除万难、拼搏进取的决心、汇聚起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气势磅礴的力量,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2.坚持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相融合。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二元政治目的而发动的。当时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突出。社会矛盾的两重性决定了政治动员必须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为实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而实施全民族的各革命阶级的政治动员,进而通过民族主义政策的宣传教育,唤醒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精神,实现民族力量的有效整合,争取民族革命的伟大胜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为实现“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新中国”开展有效的政治动员,进而通过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宣传教育,吸引更多的先进分子投身革命事业,为民主革命积聚力量。没有民族革命的胜利,就会丧失民族的独立,民主革命的开展就失去了根本;没有民主革命的深入,就会错失发展的机遇,贻误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有机统一起来。开展融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于一体的政治动员,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用最先进的革命理想教育和动员群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以后的民主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坚持思想引领与利益整合相结合。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82“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了。”[6]13组织开展政治动员,首要的就是要进行利益的整合,形成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追求,使得他们“至少必须在自己的利益上、在自己的生活状况上、在自己的生存条件上,暂时互相密切地结合在一起”[7]235。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利益整合对政治动员的积极作用,以动员性的经济政治政策为中介,如减租减息、“三三制”等,有效调节了各阶级各阶层在抗日秩序下的利益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民族内部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通过宣传鼓动和国民教育等方式进行思想引领,不断提高全体民众的政治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参与抗战的政治情感和爱国意识,以避免“仅有利益诱导的政治动员被误认为是收买的欺骗行为”的困境。为此,中国共产党先后颁布了《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等文件,指导各级党组织开展宣传鼓动和实施民众教育。政治宣传鼓动和教育所发挥的思想引领作用,极大地培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民众投身抗战实践、夺取抗战胜利的积极性。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思想引领校正利益整合方向,坚持以利益整合固化思想引领成效,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的重要方式。

4.坚持方法创新与注重实效相一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政治动员,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关于如何进行政治动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指出:“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4]481一句话,要使政治动员能够深入、扎实、有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为此,我们党注重采取利益驱动、宣传鼓动、国民教育、整合力量等多种手段,灵活开展政治动员,取得了较好成效。当然,再好的方式方法,都必须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党紧密结合实际,开展了针对性很强的政治动员。一是联系战争实际,教育广大军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确立了广大军民正确的思想认识;二是紧密结合时局变化、时代发展和战争进程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动员,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的任务提出具体的政治动员目标、任务和策略;三是区分不同阶层成员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动员,有效调动各个阶层群众的抗战热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注重实效基础上的方法创新,有效确保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实际成效。

5.坚持群众组织与政权建设相协调。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开展,既注重发挥群众组织的动员力量,又注重通过政权建设为动员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方面,群众组织所具有的广泛性、亲民性、渗透性等特点,使得其动员主张更容易为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依靠的重要力量。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非常强调群众组织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妇女、青年、儿童等群众组织,在政治动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特别强调:“无论是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商人、自由职业者,都要依据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斗争情绪提高的程度,将其组织在各种必要的抗日团体之内,并逐渐地发展这些团体。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4]424

另一方面,政权建设本身所具有的组织化、规范化、集中化、内敛化等特征,可以有力地、迅速地进行动员和汲取资源。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将政治动员工作与政权建设结合起来,重视利用自上而下的政权组织体系去开展政治动员。毛泽东在《乡苏怎样工作》一文中就曾指出:“乡苏维埃是苏维埃的基本组织,是苏维埃最接近群众的一级,是直接领导群众执行苏维埃各种革命任务的机关。……改善乡苏工作的方向,应该朝着最能够接近广大群众,最能够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能够动员群众执行苏维埃人服务,并且最能够争取任务完成的速度。”[8]343政权建设作为政治动员的主要形式,群众组织作为政治动员的辅助力量,两者密切协同,共同为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卓越成就

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深刻指出:“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4]513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和开展的政治动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民众参与抗战的热情,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当时我国民众文化的局限性使得民众对政治的认同程度比较低,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缺乏,狭隘的小农意识决定了广大民众不愿、不敢、不能参与政治活动,这使我们党开展政治动员缺乏必要的文化根基。1938 年11月,聂荣臻在谈到华北的民众状况时指出:“从政治上说:这个地区,过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旧的落后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比其他地方特别显得落后。人民政治生活的落后,没有斗争经验,文化闭塞,造成了政治相当的守旧与落后。一般民众,对于社会改革,表现隔膜与冷淡,富于农业社会所特有的保守观念。”[9]97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有效的抗战,无法有效地动员民众的力量,缺乏动员群众的足够意愿和能力,这从客观上造成了政治动员的外部环境相当不利。面对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人把政治动员作为当时的中心政治任务提出来,主张对民众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对此,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4]480“这一着是关系绝大的;武器等等不如人尚在其次,这一着实在是头等重要。”[4]480实践证明,我党领导的政治动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为抗战胜利打牢了深厚的思想根基。抗战时期,政治动员对唤起民众的意识,解放民众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农业社会特点的制约,中国民众的政治意识和民族意识非常淡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清楚地认识到,“偏远地区听不到炮声的人们,至今还是静悄悄地在那里过活。”[4]480没有广大民众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觉醒,没有民族的觉醒就没有抗战的胜利,没有广泛的政治动员就不可能有民族的觉醒。“今后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4]353。在毛泽东看来,“抗日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之不普遍,更不说深入。”[4]480“要胜利又忽视政治动员,叫做‘南其辕而北其辙’,结果必然取消了胜利。”[4]481因此,我党政治动员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4]481。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通过针对性的政治动员,使民众认识到了抗战的目的,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3.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稳固的领导力量。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威完全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认同程度。抗战期间,政治动员的最大功绩在于我党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成为广大民众支持和拥护的核心,使我党获得了建党以来最大范围的民众认同。一方面,通过开展适时有效的政治动员,使得占中国人口99%的工农群众第一次以政治主体的身份参与了政治生活,并把这些民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成为党的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有了最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获得了政治发展过程的主体性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便巩固了其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事业成功的胜券操握在手里。”[10]189在抗日根据地,除了工、农、妇、青四大救国组织外,所有爱国的组织、团体都合法存在并受到保护,“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职业部门也皆有他们自己的抗日救国组织,譬如教师救国会、文化届救国会、自由职业者救国会,还有和尚喇嘛的救国会。一般士绅名流、抗日闺媛不愿加入救国会或其他群众团体的时候,他们就可加入抗敌后援会,完成他们抗日的神圣职责。”[11]135这种政治参与阶层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为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客观地分析了战争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点,制定了许多抗日救国的纲领,为争取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并通过及时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民众认识到了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生活的主动权,使广大民众对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任务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为我党发展壮大争取了民众的支持,也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

4.为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潘汉年在《全面抗战中政治动员的基点》中指出:“一般的说,现代战争不能依靠单纯的军事力量,必须从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全部力量来决胜负,特别是被压迫民族,它的武器是决不可能具备得像侵略国的雄厚,所以更不能单纯倚靠军事力量来进行反抗侵略者的战争;它只有尽量地把自己的特点,与全民族的政治力量发挥出来,去补救军事上的缺陷。至于怎样来发挥它的政治力量呢?那就是政治动员。”[12]抗战爆发后,许多军民错误地估计了局势的发展,过高地估计了抗战遇到的困难,对取得战争的胜利缺乏信心。毛泽东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撰写了《论持久战》,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指出,只要我们发挥能动性,就可以用劣势装备打败拥有强大装备的日本,左右战争的进程。而要真正转变现实力量和敌优我劣的现实状况,就要实行正确的政治动员,教育和引导广大民众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中国军民在装备水平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实现了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有机整合,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结语

习近平深刻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汲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经验做法,积极发挥政治动员的积极作用,坚持以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方向、以伟大目标引领价值指向、以改革创新彰显时代关照、以群众自觉增强实效成效,不断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

[1]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2).

[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4(2).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聂荣臻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10]萧超然,晓韦,金安平.毛泽东政治发展学说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1]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2]潘汉年.全面抗战中政治动员的基点[J].战时联合旬刊,1937(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PC Political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ZHAO Zili
(Political Work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Luoyang 471003,China)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the CPC adhered to the approaches featuring the combination of party leadership and mass awareness,national revolution and democratic revolution,ideas guidance and interest integration,method innovation and effect orientation,mass organizing and regime building.This has enabled the CPC to creatively initiate effective political mobilization,solidify the people’s faith in the victory of the war and their will of resistance,and pool the spiritual strength so the whole nation to resist.In doing so the CPC has created a recipe for the success of the war through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in thinking,mass awareness and party leadership.Under the new historic situation,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analyzing dynamics in the new age,systemically summarizing the CPC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infusing new meaning into traditional wisdom.Such is the way to inspire the will and spirit,and converge the strength for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olitical Mobilization*

D231

A

1009-4326(2015)05-0001-05

(责任编辑 郭 伟)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5.001

2015-09-02

赵自力(1977-),男,河南孟州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胜利抗战
坚持就是胜利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