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崛起关键期塑造大国心态的思考

2015-04-09刘儒鹏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国民大国心态

刘儒鹏

(中共中央党校 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 100091)

关于中国崛起关键期塑造大国心态的思考

刘儒鹏

(中共中央党校 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 100091)

在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国内民众依然是大国心态与受害者心态的相互交织。一方面是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骄傲,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百年屈辱史的自卑,这对于崛起中的中国会起到损害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对国民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平常心、自信心、责任心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来,为中国的真正崛起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中国崛起;大国民心态;平常心;自信心;责任心

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正如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那么在中国即将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关键时期,中国民众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尤其是心理上的准备?本文将探讨一下对于国民大国心态的塑造问题。

一、当前国民心态的形成背景与表现形式

1.历史背景。中国当前的国民心态主要由当前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骄傲与百年屈辱史的受迫害心理相互交织而成。中国在晚清以前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确实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产,辽阔的国土,无不显示出这个国家的富庶。“在中古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的更先进和更优越。……形成了一个由受过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管理的统一的等级制政府,这一切使中国社会发达具有一种内聚力,以致外国来客羡慕不已。”[1]4-5到了明代,朝贡制度更是加强了国人的优越性。“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东亚封贡体系。”[2]21凭借这种体系,周边小国依附中国获得经济上的极大实惠,而中国则是以一种高姿态对其进行认可。即便此过程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统治者依然乐此不疲。这种优越感使得统治者和臣民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鄙视其他各国。也正是在这种沾沾自喜的封闭环境中,古老的帝国与世界大势渐行渐远,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给了古老的中国一个重重的耳光,中国开始了百年的屈辱史。尤其是1895年的甲午中日海战更是让中国教训深刻。曾经是中国的小学生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居然可以打败中国,这让依然怀揣天朝上国梦的国民无法接受。从中央之国到任人宰割的边缘国家,中国人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才重拾自尊。然而,一方面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成就,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的屈辱感、受害者心理,两者的相互交织一直延续至今并对中国的内外政策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心理虽然为中国的前进提供动力,让中国人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建设强大国家,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不完全是出于国家利益而是为了“争一口气”,国民感情极其脆弱,稍不留意就会触动埋在心底的屈辱记忆。这种心态无论在国家还是民众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2.激进的内外政策。“受伤的历史记忆造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看世界的视角,它使决策者选择直接抛弃那些与自己信念体系不符合的信息,或者是对其进行歪曲,以便使之与自己的信念体系相符合。所以在决策中出现对与决策者信念体系不符但却至关重要的信息竟然熟视无睹的现象。”[3]比如,中国建国之初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在1957年的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在15年后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15年后,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无敌于天下了,没有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的和平了。”[4]42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究其原因就是受害者心理在作怪。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完全不顾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是为了争一口气,带来的后果也是极为惨重的。建国之初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上,也存在这种心理。中国一直以来主张推翻现有的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因而一直未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与各国的交往不断增强,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务实。中国逐渐成为现有国际制度的受益者,开始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并在许多国际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民族主义时有浮现。在民众身上,这种心理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民族主义倾向加重。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火炬传递在海外遇到了抵制。那种抵制的场景一下子让人联想到中国受了欺负,国内各种抗议活动此起彼伏,民众打出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旗号。2012年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更是民众受害者心理的大爆发。民众激进的行为一方面体现在抵制日货、打砸日本商店,殴打购买日货的国人等暴力事件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打出了“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回钓鱼岛”“宁可大陆遍地坟,也要杀光日本人”等激进的标语。

曾经的辉煌历史以及近代以来的屈辱经历,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国民敏感的神经,从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民众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民族的尊严,但是我们要认清“民族尊严主要来源于国家实力,或者说是建立在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落后必被欺凌,自强才有自尊。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在国力落后的情况下,指望以文化方面的‘优越感’保持自尊,只能是一种虚骄,一种自欺欺人。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所维持的自尊自然不可能维持多久,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的衰落是无可挽回的。”[5]46

二、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所需要的大国心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依然低下,但是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大国,至少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亚太大国。中国人民的目标一直以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的崛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塑造大国心态必不可少。经济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硬实力的组成部分,而大国心态则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心态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内外政策的制定、国民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这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影响至深。如果中国依然是受害者心理与大国心态的交织,会损害中国已经取得的大国地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国心态呢?

学界对于大国心态也有着共识,陶东风认为大国心态“是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有定力,按原则办事而不意气用事,讲理性而不是动辄抒情。与别国平等交往,既不想当霸主也决不当奴隶。”[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认为,“大国心态总体上说就是一国的国民既要有自信心,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又要有包容心,吸纳别人的文明。”[7]其实概括起来,大国心态有着以下内容:

1.平常心。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既不死守天朝上国梦也不再有复仇心态。以一种平常、理性的心态去看待、思考事情。我们既不能忘记中国的百年屈辱史,也要走出这段历史阴影,认识到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免于侵略。只有踏踏实实地发展本国的经济,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依赖不断加强,利益相互交织,因此利益的冲突摩擦也会大大加强,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的火炬传递在海外遭到抵制为例,这里面既有西方国家对中国了解不够深刻因而带有偏见的原因,又有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感与失落感。而我们举办奥运会,实现中国的百年奥运梦想,也绝不能单单为了显示国力,或者说重现当年万国来朝的胜景。

面对别国的批评我们要有平常心,面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我们也应该有平常心。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表现是非常突出的,年均9.9%的增长率,超过6亿人脱离贫困,中国已经达到了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但是我们要深知中国基础差、底子薄的历史现状,不能因为小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大国,要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一极,中国确实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极就像磁铁——他们通过实力(硬实力)和内在的吸引力(软实力)去吸引别国。从这个角度讲只有美国可以称之为极……中国和欧盟甚至连极的候选国都不是,尽管从其他角度看他们确实是世界大国。”[8]因此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以一种不骄傲、不气馁、不卑不亢的平常心态去看待中国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2.自信心与进取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已经充分说明在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下,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要以自信的姿态去谋求国家利益。当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中国都还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国内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而从国际上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并未从此阴影中走出来,“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危险的不确定的时期。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之间的不良循环日渐突出,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9]。而中国的周边环境也日益复杂,朝鲜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此起彼伏。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2011年《新闻周刊》上一篇题为“中国威胁”的文章中,把“中国的经济、外交威胁列为高等威胁,军事、资源、网络威胁列为中等威胁,教育则列为低等威胁”[10]。因此,我们更要以极大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正如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所要求的那样“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1]15。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表明,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是十分危险的,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确保国家的长久不衰。当今的世界形势更是瞬息万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责任心与全球参与意识。作为一个大国,责任心很重要,国家应当承担起与国家实力相当的责任与义务。本国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世界的发展,否则这种发展是不能长久的。以日本为例,其经济总量曾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却始终不是一个综合性大国。其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深深伤害了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感情,这是一个国家缺少担当的体现。反观中国,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就提出了要做负责任大国的口号,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国家走出金融危机做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更是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为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确保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问题上,中国发挥着主导作用,为地区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睦邻友好的负责任态度赢得了世界的信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坚持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决不当头”的外交方针需要做出调整。中国巨大的经济块头已经无法隐藏,在一些必要的时候中国应该主动牵头建设一些有利于地区发展或世界和平的制度。这也并不会和上述外交原则相矛盾。“决不当头”主要是指中国不称霸,但在解决朝鲜核问题时的牵头作用就是适时调整外交方针很好的例子。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未来走向疑虑甚多,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曾问道“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们的战略意图又是什么,10年,20年,50年以后中国又将走向何处?”[12]中国只有不断加强同其他国家的交往,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发挥自身的建设性作用,逐渐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去,才能打消这种疑虑。

三、如何塑造成熟的大国心态

一个国家尤其是崛起中的国家,在其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非难。面对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西方国家给中国贴上的标签,我们一方面要给以强有力的回应,另一方面应该意识到这是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下,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其他国家出于生存压力的自然反应。中国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那么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国心态必不可少。塑造成熟的大国心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打造中国软实力。要把塑造大国心态提升到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一个国家要成为真正的大国不仅要靠经济、军事等看得见的硬实力,更要靠制度、文化的吸引力等软实力。文化的软实力体现在民众身上便是一种国民形象、国民心态以及国民品格。“每个民族和每个个体一样,都需要维护自己的品格……如果一个民族的品格不是心胸宽阔、忠贞、诚实、善良和勇敢,那么它就会被其他民族所轻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就会无足轻重。”[13]10

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是俯拾皆是,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远朋不来则修文德以来之”;孙子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都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典准则。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合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惠互利、诚心相待。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具有广远的开放性。天生的文化优势、长期的文化中心主义熏陶赋予了中国一种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即勇于接受外来新鲜事物和异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开放的产物,在文化上中国真正实现了有学无类、有教无类。”[14]72正是这种包容心态,汲取各国文化之长才造就了盛唐气势,才有了中国文化强大的辐射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国软实力、构建健康国民心态的的基础。

2.要充分发挥媒体的正确引导作用。媒体在引导大众舆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媒体在这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电视剧基本上都是渲染民族主义情绪的抗日体裁,空喊口号,有着挥之不去的受害者心理的情节,这对于民众往往起到误导作用。

尤其是在新媒体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便捷性,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许多媒体利用激进的观点来吸引读者眼球。读者来不及认真分辨就做出了非理性的判断,而微信、微博等快速分享平台使得这种错误的观点迅速传播开来。移动设备使得每个人都成了媒体人,同时这种媒体人又具有“隐身”的特性,这都为不负责任的言论充斥网络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报道更需要客观和公正,不能发泄情绪和不必要的联想和夸大,这样才能引导公众心态回到正常轨道上去。”[15]

成熟、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一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的各种非议、刁难还会继续,这需要我们保持平常心、自信心与责任心,以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为导向,以更包容的心态走向世界。

[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蒋葆英,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2]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钱皓.龙文化、大国心态、中美关系:对中国受害者心理的历史与理论考释[J].国际观察,2004(2).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俞祖华.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陶东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大国心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13(03).

[7]蒋海洋.中国国民是否具有大国心态[J].人民论坛,2007(01) .

[8]Shambaugh, David.Thinking about China’s Future[J].International Spectator,2011,47(2).

[9]John Bellamy Foster,Robertw McChesney.The Global Stagnation and China[J].Monthly Review: 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2012,63(10).

[10]Isaac Stone Fish. The China Threat[J].Newsweek,2011,157(4).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A].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12]Ratner,Ely.The Emergent Security Threat Reshaping China’s Rise[J].Washington Quarterly,2011,34(1).

[13]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李红艳,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14]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5]杨琳,王莹,刘新宇.塑造大国心态[J].瞭望新闻周刊,2004(39).

(责任编辑 王先霞)

Thoughts for Shaping Great Power Mentality During the Crucial Period of China's Rise

LIU Rupe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CCPS,Beijing 100091,China)

During the crucial period of China's rise,Chinese people are mixed with the great power mentality and the victim mentality. On the one hand,they are proud of 5000 years history of China,and on the other hand,they feel inferior because of the hundreds of years of humiliation. All of these are harmful to the rise of China. So it is necessary to shape a healthy mentality through explor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media and join the global governance with a normal state of mind,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lf-confidence,so as to establish a good mental preparation for the rise of China.

the rise of China;great power mentality;the normal state of mind;self-confidence;sense of responsibility

2014-10-27

刘儒鹏(1986—),男,山东滕州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政治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与大国关系。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1.011

D82

A

1009-4326(2015)01-0053-04

猜你喜欢

国民大国心态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吐槽大国
高地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多想记住你的脸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还是“看掐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