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的一般政治系统分析

2015-04-09蒋维兵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利益政策群众

蒋维兵

(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教研部,重庆400054)

群众路线的一般政治系统分析

蒋维兵

(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教研部,重庆40005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已经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所证实。经过几十年的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外延有一定的改变,但其主体部分仍然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这一核心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政治系统。从政治系统视角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实现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确保党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和人民性。

群众路线;政治系统;输入;转化;输出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形成于党的力量非常弱小的情况下与强大敌人进行斗争的艰苦环境中。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路线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特别强调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常态化和长效性。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最新概括: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上看,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过程系统,本文以政治学中的政治系统理论为分析视角,探究群众路线的结构功能和具体运行机制。

一、一般政治系统论

政治系统以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存在,政治过程是政治系统的动态存在方式,任何政治过程都会形成完整的政治系统,政治系统和政治过程是有机统一体。我们研究政治系统时先要掌握政治过程的相关知识,政治过程是政治行为体在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活动,许多社会科学家把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看成一个过程进行分析,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等都是社会过程论的著名代表。1908 年,美国政治学科学家 A.F.本特利在《政治的过程》一书中把政治过程作为政治分析的主线,后经过 D.B.杜鲁门等人的发展,政治过程成为政治分析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方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推广和普及,政治过程分析法受到更多学者的青睐。政治过程分析强调政治系统的动态性,政治系统与政治过程具有高度一致性。

政治系统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指政治行为主体运用这种手段把民众的要求和支持的输入通过转化变为输出,进而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一切政治生活和过程构成政治大系统,政治大系统中包括各级政治子系统,无论是政治大系统还是政治子系统都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心理的环境影响政治系统,政治系统又反作用于环境。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一个宏观的政治大系统,这个政治大系统的动态运行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过程,在这个政治过程中又形成党的整个领导和执政的政治子系统,正是由于各级政治子系统的良性运行,党的领导和执政才得以实现。政治系统分析作为政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由美国政治科学家戴维·伊斯顿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的,在《政治系统:政治学现状研究》一书中,戴维·伊斯顿打破传统的国家分析法,用一般系统论进行政治分析,初步论证了政治系统分析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强调对政府的政治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注重政治行为体的政治互动。政治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不管是整体上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大系统还是各级政府形成的政治子系统,任何一个完整的政治系统的政治过程包括六个阶段: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效果反馈、政策调整,这就是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输入—输出一般政治系统分析理论。我们可以用模型来表示政治系统运行的全过程:

输入和输出是政治系统分析模式的核心范畴,任何政治系统都是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不断调整和无限循环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的。输入主要有两种形式:支持的输入和要求的输入。支持的输入是指外部环境对政治系统运行现状的服从,要求的输入是外部环境对政治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不管是支持的输入还是要求的输入都对政治系统本身形成一定的压力,当输入变量在数量和种类上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引起整个系统发生量和质的改变,政治行为主体必须设计出恰当的方案应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压力。政治系统理论采用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法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正如世界上一切事物处于运动中一样,任何政治系统也是运动着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不断运动和循环往复,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和进步。我们正是通过把握政治系统运行的过程和规律,来分析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定、执行、完善、提高等一系列运行过程。

二、“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政治系统输入

政治系统包括输入、转化和输出三个重要变量,“输入”连接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反映环境系统的变化,起着强有力的工具作用。环境系统中的大量行为正是通过输送、反映、集中才能对政治生活形成压力,我们也只有把握了要求的输入和支持的输入的波动才能掌握环境系统对政治系统的影响。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就是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输入阶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群众路线中政治系统的输入运行机理。

1.中国语境下的“群众”是政治系统的主体。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确立了群众的主体性才创立了唯物史观。1843年12月,B.鲍威尔等人创办德文月刊《文学总汇报》,他们鼓吹“批判的批判”,把改造社会的事业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认为理论批判能够改变一切,大力宣扬自我意识哲学,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英雄史观。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社会历史发展只不过是一些人物、事件的偶然堆积,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历史命运。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鼓吹英雄创造历史,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可以指挥历史前进”,决定人类命运,而人民群众只不过是“群氓”“阿斗”,只能听任“英雄人物”摆布。1844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作撰写《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论证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的能动的实际作用是受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约,思想只有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群众作为一切政治系统运行过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利益表达:政治过程系统的起始阶段。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是一个动态的政治系统过程,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利益确立、利益满足等各个环节。从整个政治系统过程的构成来看,要求的输入实际上是政治行为体的利益表达,它是整个政治系统过程的起始阶段。利益主体只有把利益需求准确、及时、全面地传达给利益客体,利益客体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才能更好地关照到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利益表达可以说是整个政治系统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向社会公共组织、国家各级权力和行政机关等提出利益诉求,希望自己既得利益得到维护和利益要求得到实现的一种行为过程。强调民众利益表达的重要性,这是由我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决定的: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同质性社会,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在集体化、政治化运动中被同质化了;改革开放后阶级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同质性社会向现代异质性社会过渡,利益均等化格局被打破,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社会组织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整个社会出现利益多元化现象。社会转型导致利益分化,利益分化导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和谐需要利益主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之后,才能对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综合,再制定出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3.利益综合:政治系统中党群互动。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表达只是政治系统运行的起始阶段,执政当局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之前还需要进行利益综合。西方国家的政府过程学说和方法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从政治过程研究中国的政府与政治。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在研究政治过程时往往重视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以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忽视了利益综合环节。利益综合指的是把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组织、个人的分散利益诉求集中、归纳和提炼为整体的、全面的利益诉求,使不同的利益主体与整体的或社会主导性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紧密结合,掌握了公共权力的利益客体再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或政策予以满足的过程。美国政治科学家阿尔蒙德认为,任何国家的政党在利益综合过程中都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西方国家的政党面临选举压力和执政周期限制,这种利益综合活动不仅仅取决于政党本身,还受到政党制度、竞争性政党的多少、选举法、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决定了西方国家的利益综合活动具有自觉性和紧迫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利益综合活动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利益综合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利益综合活动往往是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民众等广泛参与、多层级过滤、综合平衡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有序化意见统合过程,而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利益综合过程中始终起着领导作用,确保利益综合的科学性和人民性。

三、“一切为了群众”和“到群众中去”:政治系统输出

政治系统的输入、转化和输出三个变量中,“输出”是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变量,要求和支持输入政治系统后,经过转换过程成为政治系统的输出,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输出不仅改变政治系统自身,也改变政治系统运行环境,环境的改变引起利益主体提出新的利益诉求,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又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1.“一切为了群众”:中国特色政治系统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主体,“一切为了群众”是唯物史观必然的逻辑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1094-1095中国共产党只有坚定地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最广泛地组织和动员群众,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推动全面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没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样的政党当然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当然也不会答应这样的政党来领导和执政。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4]人民也只有在得到实惠、生活改善、权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执政。

2.“到群众中去”:政治系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政策是指政权机关、政党组织、政治集团和社会公共权威等为了实现一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和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准则、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制定和执行是政治系统过程的中间阶段,本质上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方案。如果从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范畴进行审视,政策属于意识范畴,外化为符号表达的观念和信息,需要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通过文字、语言、图片、视听等媒介进行表述。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密不可分,“政策在付诸实施之前仍然只是一种具有观念形态的分配方案,其效能必须经过实际的执行过程才能得以发挥。”[5]“到群众中去”处于政策的执行阶段,是为了实现政策执行的科学性。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中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起着决定作用。政策的科学性是指政策本身是否遵循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不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我们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政策制定出来后还需要实施才能发挥政策的效用,我们除了考虑政策本身具有科学性之外,还需考虑政策执行是否具有现实可能性。美国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政策执行的第一项严重的错误就在于政策制定者制定了超越性的政策目标。”[6]103在政策执行的主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暂时搁浅,无法及时发挥政策的效用。

3.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后的效果反馈和政策调整。戴维·伊斯顿的一般政治系统理论把政治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概括为三个阶段:输入、转换和输出。这里的“输出”不仅包括政策的执行,还包括效果反馈和政策调整,仅仅实现政治系统中与支持水准相关的目标和具备制造输出的能力绝对不能确保整个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行,政府官员、政策执行者等政策输入主体必须时刻关注系统的运行现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已采取行动的阶段性结果。通过政策执行的效果反馈信息,就可以同期望达到的目标和任务进行比较,并对下一步需要采取行动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高度关注政策执行和效果反馈的交互运行,效果反馈和政策调整的交互运行。一是政策执行和效果反馈的交互运行。政策执行过程中会产生阶段性成果,当阶段性成果以信息形式向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回归时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系统中的效果反馈。效果反馈指政策执行及其后果组成的系列过程,当社会环境和外部其他因素影响系统时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如果政策制定主体没有做好效果反馈的应对和处理,那么这个系统就可能处于失效和崩溃状态。只有掌握了效果反馈的运行规律,政策执行主体才能化解系统的外部压力,进而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善治。二是效果反馈和政策调整的交互运行。反馈指信息向政策执行者回归,信息回归和处理需要一定时间,“对信息的这种反作用,导致力图调整系统行为的修正措施,这些修正措施起着刺激他人以使其一致行动的作用,然后这些其他人的反应好像又返回决策者,从而开始了另一个控制循环。”[7]438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正是根据反馈的信息建立处理外界压力的机制,作出适应新的政治运行系统的政策调整。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具体模式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发挥着巨大的政治优势,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群众路线运行系统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运行机制。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5]丁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2(1).

[6]P.F.Drucker.The Deadly Sin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J].Public Administeration Review(March-April 1980).

[7]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王爱玲)

Analysis of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Mass Line

JIANG Weibing

(Ba'nan District Party School of the CPC,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t,Chongqing 400054,China)

The mass line is the basic political line and organizational lin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hose valu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en confirmed as the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CPC. After decades of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mass line have changed to some extent,but the major part is still "everything for the masses,all rely on the masses,from the masses,and to the masses",which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mass line to form a complete political system. Analysis of the mass line of the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masses and ensures the scientificity and the people's character to establish the Party's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Mass line;political system;input;transformation;output

2014-12-03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动机制研究”(10XJC810004)的阶段性成果

蒋维兵(1976-),男,四川南充人,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1.006

D24

A

1009-4326(2015)01-0026-04

猜你喜欢

利益政策群众
政策
政策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助企政策
政策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