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功能拓展分析

2015-04-09李守超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执政党服务型党组织

李守超

(济南军区 72241部队,山东 济南 250029)

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功能拓展分析

李守超

(济南军区 72241部队,山东 济南 250029)

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要拓展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经济功能要向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市场经济结构性战略性调整的方向拓展;政治功能要向服务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基层社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拓展;文化功能要向提升执政党主导性政治文化的认同度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拓展;社会功能要向服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方向拓展;生态功能要向服务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方向拓展。

党的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拓展功能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解决党面临的执政考验,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基层执政最大效能依靠的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实现社会与国家政权的沟通、实现利益的有效合理分配。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深化,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思路创新和方式方法转型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基层执政的功能不仅仅是巩固政权基础、完善政权体系、优化政治生活,应该拓展到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方方面面,要具有相应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要在基层执政功能转型中实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基层执政功能的合理有效拓展。

一、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经济功能

服务型执政党的理念在中国的出现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过程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体系被打破,政党、政府和社会经济的二元化特征逐步显现。在服务型政府理念形成和实践有了一定经验之后,服务型执政党呼之欲出。随着执政党基层执政的经济环境的不断变迁,经济对执政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伴随着这种大的变革,执政的经济功能需要大拓展。

1.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面临的经济环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32基层执政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必然也要受到既定经济环境的基础性作用的制约,同时也必然会影响经济环境的发展。因此,经济环境成为了影响执政的基础性因素。所谓基层执政的经济环境,就是指基层党组织在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条件和影响执政的各种经济因素,这些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即为经济基础,它构成了基层的经济现状、形成了生产力、引导着经济走向。总体而言,影响基层执政的经济环境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利益分配模式,“而且也与城乡基层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情况密切相关”[2]104。

就基本经济制度而言,在党的领导下,已经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3]8,这个论断是对基层经济的发展现状的深刻变革研究的结果。改革开放后,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如同雨后春笋般的产生、发展、壮大,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基层微小非公有制经济实体都面临着各种发展的难题,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

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言,改革开放后,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3]22,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水平有扩大趋势,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80年的0.33扩大到了2012年的0.47,已经超过联合国规定的国际警戒线;二是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具体到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而言,东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中部的1.5倍,西部的2倍多;三是同一地区的城镇和乡村内部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

就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方式而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形成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打破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改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和公平并重”发展,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3]46。

2.经济环境对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影响。人们常说,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市场经济的不断变迁和政党执政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执政党来说,同样也是把双刃剑。世界经济发展至今的实践结果表明,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能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运行的效率,对执政合法性是加分点;但是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缺陷,市场失灵、市场缺陷的存在要求执政者介入,而问题往往会出现在介入的方式上,现代市场要求服务市场,而不是管理市场。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经济环境给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带来很多机遇,有利于提升基层执政的合法性。一个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和发展,成功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体系中,而且实践成果表明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能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市场经济环境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推动的,因此,这种对市场的认同无形中也就转化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主导建设服务型政府适应了经济环境,提高了政府服务市场的有效性,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到达一种“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的效果,从目前来看,以各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的服务型政府实践效果来看,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而且“在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向服务型政府的现实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技术性支持的要求”[4]。经济持续增长为社会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从而提升了社会公众对党执政的支持。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而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公众能够最直接感触到发展改革的成果,自然会自觉地支持党的各级组织的执政。

就挑战而言,经济环境的变迁要求执政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一旦执政方式与经济变革脱轨,引起执政对经济的反作用力,阻碍经济的发展,就会大大降低执政的合法性。我们也可从亨廷顿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得出同此结论:“现代性产生稳定,但现代性却会引起不稳定”[5]。现代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着其自身规律,执政党如果无法一直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波动就会波及执政党的各级执政。

3.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经济功能的拓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提出就是应对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执政党做出的调整,目的就是保持两者的动态一致性,最大限度地保持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要对经济环境的变迁做出回应,就相应的经济方面而言,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服务:

一是要向服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拓展。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必须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身全面深化改革中去。服务型执政党执政基层,服务改革要面向基本经济结构制度的完善、面向现代市场体系的健全、面向基层经济体的利益、面向基层社会公众的收益水平的提高。基层更多的是小微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体和众多的集体制企业,完善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从政策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落实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鼓励地区特色经济立足地区资源创新发展。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区各种关爱服务体系和权益保障体系,通过各种制度化运行体系保障社会公众权益。

二是要向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拓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3]22。要形成这种机制,需要中央和基层党组织的互动协调努力。中央要引导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体现以人为本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证城镇和乡村不同群体发展权利的平等性,科学配置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分配和流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乡村的支持和帮扶力度,强化城市经济的辐射扩散和反哺支持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投向乡村。要引导基层政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模式,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的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

三是要向服务市场经济结构性战略性调整的方向拓展。各级党组织要研究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结构性问题。从大的方面讲,要用需求为导向,要优化总体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基层执政党组织来说,服务结构性调整,要带动政府熟悉本地区内的产业现状和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结合本地区优势资源,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提高区域内公共服务水平,形成本区域内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形成集群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二、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政治功能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和社会等其他方面在内的基础性条件现代化所引起的上层建筑现代化的体现。而政党政治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的最普遍存在。政党政治现代化又是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衡量政党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标准包括政党的理性化、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民主化、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等”[6]。研究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政治功能,就是要从政党执政的理论、制度、政策、参与度等方面着手。

1.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面临的政治环境。所谓政治环境,是指对执政党基层执政有影响的各种政治因素,既包括执政党自身内部的各种政治性因素,也包括影响执政的各种外在的政治性因素。因此,分析当前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面临的政治环境,既要从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内在的背景、理论、制度、实践着手,又要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制度、实践这个大背景思考。

从执政党建设方面来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执政功能的新定位。从大背景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对机遇与挑战,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如何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讲,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属性是人民性,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所在,它“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7]285,服务型执政党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时代功能的彰显。从实践来看,许多地方和社区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湖北省孝感市探索建立的“三个‘1+X’综合服务管理体系”[8],形成了以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服务群众为核心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还有以上海闸北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代表的社区党组织建设的系列探索,都为全国推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经验。

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大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3]22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治民主在党的领导和党内民主引领下日益向着更高的水平不断发展,已经由顶层设计逐步向着制度实践层面大步前进。

2.政治环境对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影响。从政治环境与党在基层执政的关系来看,党的基层执政处于政治环境之中,两者处于持续互动关系之中。政治环境的变化会带动党的基层执政相应的变化。如果政治环境变化与党的基层执政协调一致,相互带动,政治环境就会成为党的基层执政的有利因素;政治环境与党的基层执政脱节或者脱轨,相互抵制,政治环境就会成为党的基层执政的不利因素。

从政治环境总体质量健康发展的趋势来看,把握前进趋势,是有利于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一是持续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党在基层执政合法性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源于经济体制改革,重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发展,以此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适合于社会市场经济生产力大发展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核心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民对于这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认同必然会引申到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二是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利于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社会公众“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参与政治生活的理性化逐渐显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熟的党内民主系统的带动下,社会公民政治参与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基层执政是最接触社会公民的执政终端,在制度、规范、民主的前提下,服务型执政党的基层执政的服务功能也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是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以系统功能带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成长。作为子系统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这个大系统中生存、壮大,无疑是最有利的。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到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的过程中,服务型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些成果都是服务型党组织基层执政的合法性依据和创新的根本所在。

3.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政治功能的拓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要实现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政治功能的最大化,确保执政不动摇,就必须从基层民主、公民政治参与度、依法治国等三个层面依法领导和拓展服务。

一是向服务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拓展。要从关系上理顺基层民主政治与民主制度、规范、程序。基层民主制度、规范、程序是民主存在的制度载体,“没有这样一套制度,民主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9]53。要加强党的基层执政制度建设,主要是基层民主参与制度、基层决策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建设,在坚持推动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同时,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架起执政党与基层民众的桥梁,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党在基层执政服务政治功能的发挥与服务基层社会功能有效融合,从而提升党的基层执政的制度化的实效性。

二是向服务扩大基层社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向拓展。就目前基层社会公民政治参与而言,众多学者都认为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比较低,集中体现在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发展状态不平衡、参与机制不完善,形式化问题较突出等方面。因此,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扩大社会公民政治参与就是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健全公民文化培育机制,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畅通民主参与渠道与机制,健全基层选举、议事、问责等公民利益表达、利益维护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商机制,扩大社会公民有组织的参与政治,即要扩大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民主政治参与功能,在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它们合理有序地参与政治。同时要规范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坚决杜绝政府与民争利行为的发生,避免因政府行为不当引发公民非制度化、非理性化政治参与情况的发生。

三是向服务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方向拓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3]32。服务型执政党执政基层推进法治建设也要在整个国家大框架内进行,结合基层具体实际环境和需求,做好服务: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工作,形成崇尚法律、维护宪法权威的社会风尚;提升基层党组织依法执政水平工作,加强自身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促进党在基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升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工作,规范基层政府和工作人员的行政程序,实现程序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权力行使的依法、规范、透明;提升基层法治社区(农村)建设水平工作,引导法律服务创新服务理念和工作模式,建立健全社区(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三、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文化功能

所谓文化环境就是对基层执政产生影响的作为社会意识存在的各种文化因素,狭义上可以特指政治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现实的经济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关系决定,并反映他们”[10]342。毛泽东也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1]663-664有了这个基本观点,在研究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问题上,就必须不能忽略文化的作用。

1.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面临的文化环境。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往往包含复杂的内容,有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国际的等影响因素在内。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文化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处于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对历史反思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政治文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有了一个历史性飞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超跃所带来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文化意识,在社会文化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主导政治文化具有了一定的分散性,一致性正在减弱,这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非常明显。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影响着政治文化环境的变迁。传统政治文化具有两面性,其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以传承的根基,而且这部分也具有相当的适应性,结合时代新特征,它能够较好地融合进当代政治文化,并且能够保持其特殊的独立性,并对政治文化的良性发展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但其他残余下来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虽然不适应于经济基础的要求,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并对党的基层执政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有扩大趋势。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政治文化也具有封闭性,与国际政治文化的交流很少,因此,西方政治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小。改革开放后,国际间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交流频繁,西方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逐步加强,好的方面有利于推进我国政治文化的时代感和包容度,坏的方面是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政治文化的地位。

2.文化环境对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影响。政治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政党政治的格局下,政治文化对执政党执政和相关政治生活具有更加明显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正作用和负作用。“正作用表现为对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促进,负作用则表现为对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阻碍。”[10]348

从正作用方面来看,占据主导政治文化环境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结合具体国情实现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融合西方政治文化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有益价值部分,从而开启了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基层民主政治文化环境也在迅速孕育之中,基层党组织为了适应环境,必须做出相应的回应,也就是要达到党的基层执政与政治文化环境的生态平衡,增强基层执政的合法性和持续性。

负作用主要集中在传统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西方政治文化侵入性的对立特征上。传统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带来的是传统政治文化部分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滞后包含了传统的消极的、限制社会进步的保守因素,更为极端的是封建因素的存在。这种存在不认同时代的新思想、不认同时代的变革,对党的基层执政具有相当的消极作用。西方政治文化从传入中国开始,就带有意识形态的对立因素,如若不能很好地分解吸收,将会带来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领域的混乱,导致政治文化环境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基层执政的稳定。

3.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文化功能的拓展方向。针对政治文化环境对党的基层执政的两方面反作用,要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在文化功能拓展方面,就要试图在党的基层执政与政治文化环境之间寻求到平衡,即通过加强主导性政治文化的认同度来引导政治文化环境的整体提升;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提升基层社会和公民的政治文化意识和敏锐的政治文化辨别能力,从而形成服务型党组织基层执政的政治文化环境和谐氛围和稳固基础。

一是要向提升执政党主导性政治文化的认同度的方向拓展。“增强社会公众对执政党主导性政治文化的认同,不仅决定着主导性政治文化本身的生命力,而且关系到党在基层执政地位的巩固。”[2]146提升认同度,就是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提升其适应性、包容性和吸引力。就当代中国来说,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在基层通过多种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形成大众化的主导性政治文化,更多吸引社会公众的兴趣和认同。

二是要向服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拓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要在基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协调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格局,基层党组织、文化事业单位、基层文化非营利性组织、文化企业和社会公众个人,都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四、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社会功能

政治离不开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总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与发展。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那么作为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也会不断发展。“政治发展是由社会发展推动和决定的,因而,任何社会的政治最终都将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0]379作为政治系统内在组成部分的政党政治同样要发展,一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对社会环境具有相应的反作用。

1.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面临的社会环境。党的基层执政面临的社会环境,从广义上是指现时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社会的各个构成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政府与市民等等。狭义的社会环境特指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在本文中指的是对党的基层执政能够产生影响的外在的社会形态、结构、条件等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在加强社会建设篇章中要求围绕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党委领导的社会管理体系,引导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新局面。基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末端,也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基层执政的服务型党组织在改善民生、服务社会的征途中任重道远。

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是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客观现实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复杂的深刻的变化过程。建国初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成员基本被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社会流动很少。改革开放后,各阶级阶层都经历了深刻的分化、重组过程,形成了现在的“十大社会阶层”,各阶层对待党的执政态度不一,都是基层重要的社会力量。同时,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凸显,社会流动不断加速,呈现出经常化、多样化、不平衡的特征。这些都是党的基层执政不可忽视的客观现实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对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影响。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得出,我国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前后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这场变革还在持续中。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处于这样一个基本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环境处于时时刻刻的互动之中,无时无刻不受着持续深刻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基于党的基层执政的末端效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只能是更加直接的作用于其上。

社会环境的变革为党的基层执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为政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并为这种发展形成某种趋势创造条件”[10]412。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就是在基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和社会流动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为更好地服务各阶层群众,为党组织能够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提出来的。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人员的交流、流动为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最广泛的组织人员沟通提供了契机和形式多样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为党组织结构的优化创造了相应的条件。

社会环境的变革给党的基层执政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改革开放前,单一的社会结构和稳定的社会流动状态使得党组织长期习惯于依托固定的单位开展工作,缺少相应的灵活性,缺乏应对流动社会成员的措施。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脱离原有固定单位进入社会流动,脱离了党组织的涵盖范围,造成了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与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的领导功能。社会成员分化分层加剧,带来贫富差距的相对扩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增加了党的基层执政的政治风险。

3.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社会功能的拓展方向。为了实现党的基层执政与社会环境之间系统平衡,党基层执政需要对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等社会环境的变迁做出回应,也就是要拓展其自身的社会功能。

一是要向服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方向拓展。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坚持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最直接的就是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事业的进度。要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定期开展民情恳谈;坚持创新载体、结对帮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等平台,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从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养老、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方向为突破口,深化各领域综合改革,形成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

二是要向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方向拓展。社会转型带来的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日益自主的社会流动,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强化社会治理和整合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基层党组织面对这种需求,必须从领导和动员社会向着关怀和整合社会的方向努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构建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社会服务,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资源,以党员为骨干,引导群众参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通过形成系统治理方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情感关怀和利益整合功能,服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综合治理,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五、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生态功能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已经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党对人民重大关心问题的有力回应,是党执政的重要任务。建设服务型执政党,面对世界生态危机,强化执政的生态功能,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关乎民族未来。

1.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面临的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资源、生态、环境的索求几近极限,使得当前不得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资源能源短缺严重,目前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6.7%,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缺水严重,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资源能源风险更加严峻,煤炭石油将最为突出;环境污染严重,江河湖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有毒废物排放等等愈演愈烈,环境的恶化不仅危害健康,而且引发生态系统功能减弱;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储蓄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土壤沙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近些年,大河大江发生洪涝灾害不断,北方旱灾不断,沙尘暴、雾霾天气不断增多,生态系统的退化,将给中国全面发展带来严重风险。

2.生态环境对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的影响。生态环境不是游离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之外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特别是对于执政党来说,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党执政的生存环境、党执政方式的改进和党执政风险的化解。

生态环境危机,不仅仅威胁人民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需求,面对生态危机,如若党不能改进执政理念、突破思维定势、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生态化,不能通过改进执政方式领导全社会解决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人民没有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没有资源能源后盾,那么社会和公众会严重质疑党执政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就会大大增加党执政的生态风险和生态成本。

3.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生态功能的拓展方向。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游离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外的,“而是要由它们去体现、承载、落实,反过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12]。服务型执政党应对生态危机,实现基层执政的生态功能健全,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一是要向服务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方向拓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通过各种宣传载体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探索建立生态宣传立体网络体系,通过QQ群、微博、微信、宣传栏、传单、报纸、电视、广播等等渠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党的最新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以大众化的方式方法传播到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社会公众和组织形成价值观念的生态化,企事业单位形成生产方式的生态化的意识。

二是要向服务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方向拓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综合性的党组织领导核心的生态决策机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纳入各种与生态建设关联度高的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区域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建章立制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要划定生态红线,建立资源能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监察管理机制,通过有效地检查、可实施独立行政执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明军等.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党的基层执政转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J].公共行政,2004(2).

[5]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王春明.政党政治现代化的涵含和标准解析[J].前沿,2012(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罗平烺.探索建立三个“1+X”体系: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初探[J].现代领导,2014(03).

[9]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10]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刘湘溶.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02).

(责任编辑 曹 远)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Power Function of the Service-oriented Ruling Party

LI Shouchao

(Jinan Military Region,72241 Troops,Ji'nan 250029,China)

Service-oriented ruling Party in power should expand grassroots economic function,political function,cultur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Economic func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overall deepening reform of its services,urban and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tructural and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the political function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service of improving grassroots democracy institutionalization,standardization and routinization and enhance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in grassroots community and advance the rule of l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China;the cultural function should be directed to improving the dominant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building a modern esteemed public cultural system;the social func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service of promoting the cause of reform and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innovation governance system,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service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rientation system.

Party building;service-oriented ruling Party;grassroots governance;expansion function

2014-11-12

李守超(1988-),男,山东滕州人,济南军区72241部队军官训练教研室教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1.007

D262

A

1009-4326(2015)01-0030-08

猜你喜欢

执政党服务型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