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国内门巴族文化的研究综述
2015-04-09乔永春
乔永春
门巴意为“门”地方的人,在藏文史料中常见其名,这是藏族对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门隅地方居民的传统称呼,在门巴族喇嘛阿旺平措所著的《门隅教史》一书中,对其族源、历史、文化以及与藏族之间的关系都有过大致性的描述。伴随人口的增加、外来文明的侵入,门巴族的传统生活区域在不断外延的同时,也有部分族民选择远行他乡,开创新的民族繁衍领地,时至今日,门巴族的人口在分布上除遍及西藏自治区的门隅、上珞渝、林芝等区域以外,在全国大多数省市都可寻找到其族人的踪迹。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门巴族开始正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参与到祖国的大家庭建设中来。伴随门巴族悠久发展史的是门巴族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其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进入了深层次的研究,而笔者就是在集聚前人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能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线性的思路,让世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门巴族文化。
一、综合性论著
文化是辨识一个民族基本特征的重要符号,它是伴随着该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门巴族只所以能够被追认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这和其拥有悠久而完整的特色文化是分不开的。而要想全面的窥测和认识门巴族的文化历史轮廓,首要关注的就是和门巴族文化相关性的、综合性的论著。近三十年来,在研究门巴族文化的综合性论著方面,影响较大的、研究价值较高的,当首推由国家民委组织编订的《门巴族简史》[1]一书了,该书的筹划、编排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然中经几次波折、停停写写,一直推到1987年方才完成终稿、交付成书。该书虽短短不足一百三十余页,但对门巴族的远古神话传说、生计方式、婚姻与家庭、宗教信仰及文学艺术等文化特点却有清晰而完整的勾括,2007年该书又经著名学者蒋彬、陈立明、曹晓燕的联手修订,不但在学术价值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在全书内容上也有了新的增补,所以,时至今日,该书显然已成了后来学者研究门巴族历史、文化的必备之工具书。而与此书在内容编排和介绍范围上极近相似的论著要数张江华所著的《门巴族》[2]一书了,该书在内容上更加偏重于门巴族生活文化的介绍,把《门巴族简史》中简略描绘的门巴族尊崇舅权的习俗、崇拜生殖器的信仰以及丧葬习俗及禁忌特点都做了深入展开,因而,该书可以说是前者在内容上的补充与修正。而由国家民委组织编订的《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3](分一、二两部)一书,也是研究门巴族文化的综合性论著。该书的编成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索文清、李坚尚等一批民族学学者深入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错那、墨脱、米林、隆子和察隅等门巴族生活区域的详情调查,所以,书中所呈现的门巴族历史文化资料难能可贵也真实可信。书在内容编排上也遵守着调查所深入县区的先后顺序,因而,书的每一章节都是一个门巴族生活区域的完整单位,而在门巴族文化介绍上更是呈现出每个区域所具有的不同特色,基本上籍凭此书便可对不同地区的门巴族文化风貌有个大致窥测,甚至也可以跨区作横向对比。所以,该书对于研究不同区域门巴族群众生产、生活特色的文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与该书类似的论著还有陈立明编写的《西藏边疆跨境民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4]一书。
除以上所举之书,由于乃昌带队的西藏民族学院门巴族民间文学调查组整理编订而成的《门巴族民间文学资料》[5]、《门巴族文学作品选》[6]、 《西藏民间故事 <门巴族珞巴族专辑 >》[7]等书,以一种更专注、更深入的角度对门巴族远古神话传说、悠久民间故事、特有萨玛酒歌以及门巴族著名民间叙事诗《太波噶列》、门巴族著名民间戏剧《阿拉卡教父子》等门巴族传统文化做出了详情叙述和深入研究,该系列作品的出现填补了门巴族文学史上专集作品的空白,而类似于此类论著的著作还有李坚尚的《珞巴族、门巴族民间故事选》、[8]冀文正的《西藏民间故事》(第六集)[9]、关东升主编的 《中国民族文化大观 <门巴族 >》[10]等书。而由陈立明编著的《走入喜马拉雅纵林-西藏门巴族、珞巴族文化之旅》[11]一书,则以一种近似游记的考察随笔写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墨脱、德兴地区门巴族群众的生活习俗画卷,该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全景式的交代作者沿途的所见所闻,对墨脱、德兴地区门巴族的迁徙历史、宗教纷争、戏曲文化、生活习俗等都有着笔之处,因而该书所提供的资料对于研究门巴族历史、文化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与该书类似的论著是赵胜启的 《灵异的墨脱》[12]、《门隅恋歌》[13]以及冀文正的《门巴族风情录》[14]等书。最后,由陈立明、曹晓燕合著的 《西藏民俗文化》[15]一书,在内容上分章节对门巴族的饮食、服饰、居住、婚俗、生育、丧葬、节日及游艺等习俗文化作了充分介绍,所以,要想全面的了解门巴族的文化特色,该书是个不错的参考。
二、专题性论著
门巴族生活的两大主要聚居区墨脱及门隅,曾因山河阻扰、交通不便被称为“高原孤岛”或“隐秘之地”,然而,千余年前这里便有文明曙光的照耀,门巴族祖先们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为后人们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历史传说。门巴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因而,这使得门巴族文明在走向外界时除受山河阻扰之外,又多了一重阻碍,同时,邻近外来文明对这里的影响除保留太多古老的面貌之外,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太多新的刻痕。历史到了近代,门巴族开始作为一个平等的政治群体参与到祖国大家庭中来,祖国人民也急需揭开其神秘面纱,一睹其文明的本来面貌,因而,对其族源历史、社会文化等的调查研究就成了一些民族工作者积极行进的任务。而在此部分,笔者将就近三十年来一些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专家学者们在门巴族文化专题性研究方面所取的成果论著进行内容上的简单介绍及成果上的大致概述。
(一)门巴族戏曲文化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门巴戏的相关性论著上,陈立明的《门巴族民间戏剧考察-兼论藏戏与门巴戏的异与同》[16]一文对门巴戏的成戏渊源进行了研究,并对门巴族著名戏曲《中索羌》和《噶玛如巴斯朗巴多》的演出过程和戏曲特点展开了介绍,而且对藏戏与门巴戏的异同进行了对比,最后对门巴戏《卓娃桑姆》的起源做出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刘志群的《西藏门巴戏》[17]一文对门巴戏的历史沿革、著名曲目、艺术特点、演出习俗及审美特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解读了门巴戏独有的风格,使得对门巴戏的研究开始走向完整性。王希华的《初探门巴戏和藏戏艺术之特点》[18]一文对门巴戏的现状做出了实地调查研究,并以此为根据对门巴戏和藏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异同对比,并于文章结尾之处呼吁人们要对门巴引起戏足够重视,而与此文发出相同呼声的是彭措顿丹著,宋晓嵇翻译的《门巴戏形态实录》[19]一文,该文对门巴戏一线演员进行了访谈调查,并对门巴戏表演中演员的手势和动作要领进行了介绍和解读,作者对门巴戏发展前景的忧虑也在文章结尾之处体现出来,并以文章点睛之笔来呼吁人们要重视门巴戏的传承。此外,于乃昌的《门巴族民间戏剧的审美启示》[20]一文对门巴戏的历史进行了交代,并以门巴族的传统戏曲《阿拉卡教》为范本对门巴戏曲源于神话传说、表演不受时空拘束、舞蹈动作幽默连贯等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门巴戏在美学上具有自由奔放之美的特点。
(二)门巴族丧葬文化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门巴族丧葬的相关性论著上,陈立明的《关于门巴族丧葬的考察与思考》[21]一文对门巴族丧葬的种类、形式、特点、意义及适用范围都做了简略概述,对墨脱门巴族流行的土葬(复合葬)和门隅门巴族流行的水葬过程也做了简略介绍,并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作者对门巴族丧葬与灵魂观的关系、门巴族丧葬的发展演变、墨脱与门隅葬俗相异的原因等三点内容摆正了自己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媛的《门巴族丧葬习俗中的文化内涵探析》[22]一文延续了陈立明的研究风格,首先对门巴族丧葬习俗所体现出的总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简略概括,而后把重点放在了对墨脱和门隅地区门巴族丧葬习俗的研究上,最后以此为基础得出了门巴族丧葬习俗中所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社会心态、宗教信仰及个体需求等的文化内涵。而赵思思的《人类学视野下的错那门巴族丧葬文化》[23]一文对西藏错那地区门巴族的丧葬文化从人类学中民族文化背景和丧葬社会功能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了天葬未在门隅盛行的原因以及宗教对错那地区水葬的影响,最后还用人类学中比较方法的理论来论证西藏错那地区门巴族丧葬文化的排他性和独有性。
(三)门巴族宗教信仰文化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门巴族宗教信仰的相关性论著上,陈立明的《略论门巴族藏族宗教文化交流》[24]一文通过对比藏族与门巴族所信苯教在教名称谓、崇拜主神、教理思想、祭坛祭日以及主祭巫师的相近和相同性来判定门巴族所尊苯教是由藏族苯教演变而来,同样,随着佛教传入西藏,门巴族尊崇佛过程也沿袭了这一规律、但由于门巴族生活区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文中又举出了大量实例来说明门巴族在宗教信仰上所具有的独特性。而陈立明的《藏传佛教在门隅的传播和影响》[25]一文对藏传佛教传入门隅地区的历史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交代,其中对达旺寺在门隅地方的扩建及扩建后对门隅地方政教合一体制形成所起的作用也交代的清清楚楚,藏传佛教传入门隅之后对门巴族社会发展及制度、对宗教信仰及传承的影响该文也多有着笔之处。于乃昌的《神灵感应中的人体文化——论门巴族的宗教舞蹈》[26]一文在交代了门巴族宗教信仰演变史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门巴族民间舞蹈“呛木”(跳神)所体现出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以及原始苯教信仰崇拜等的特点,由于该文刊出较早,对后来研究门巴族宗教信仰的学者们来说无异是起到了指向牌的作用,王希华 (索朗次仁)的《门巴巴羌》[27]一文在对门巴族巴羌的研究上又向前了一步,补充了于乃昌对此研究的缺憾。此外,刘志群的《西藏门巴族生殖崇拜及其祭祀活动》[28]一文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了其所在西藏错那县勒布区调查时所获取的资料,该文详述了门巴族社会历史发展和宗教信仰演变的情况,对门巴族早期傩戏及宗教舞蹈中表现出的生殖崇拜以及门巴族“屋脊神”的祭祀习俗及仪式都有详情着笔,该文开启的视角,为学者研究门巴族生殖崇拜打开了大门,类似的研究成果论著还有陈立明的《门巴族生殖崇拜文化探析》[29]、《从 “房脊神”看门巴族的生殖崇拜》[30]等文。
(四)门巴族婚姻与家庭文化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门巴族婚俗的相关性论著上,陈景源的《门巴族的婚俗》[31]一文首先指引了课题研究方向,该文虽简短不足一千余字,但却把门巴族的婚姻基本形态及其流程步骤介绍得清清楚楚。陈乃文的《门巴族婚姻与家庭》[32]一文可以说是陈景源的《门巴族的婚俗》一文在内容上的扩充,其把门巴族婚俗中的订婚、聘礼、婚龄及婚期、婚礼过程、通婚范围及招赘婚都展开了来写,基本上清晰、完整地交代了门巴族的整个婚俗过程,其对门巴族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多妻制家庭、一妻多夫制家庭及其这些类别家庭的财产继承、生育儿女、离婚转房等的研究也相当深入、比较全面,与该文研究点比较类似的还有陈立明的《试论门巴族的家庭与婚姻》[33]、赵晓红的《门巴族婚俗拾零》[34]等文。除此之外,姚兴奇的 《墨脱婚俗考》[35]一文根据婚姻的性质、构成方式及结合手段等特点将门巴族婚姻划分为自愿婚、包办婚、转房婚等十二种类型,其在门巴族婚前、婚仪、离婚及说媒等习俗上也略有着笔。而刘庆慧、陈进、觉安拉姆、金彩虹四人合著的《门巴族婚俗文化特征及其与藏族婚俗的关系研究》[36]一文是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西藏错那县勒布区门巴族现代的婚姻状况进行的访谈调查并撰写的调查报告,并用调查所得数据推定出门巴族婚俗文化的特点,进而以此为依据将门巴族婚俗文化与藏族婚俗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是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在门巴族婚俗文化研究上的尝试。
(五)门巴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门巴族民间文学的相关性论著上,于乐闻的《门巴族民间文学概况》[37]一文对门巴族的神话传说、萨玛酒歌、古典情歌、叙事诗及门巴戏剧都做了史实介绍及简略概述,该文自1980年刊出以来,影响很大,为门巴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指引一个方向。琼华的《门巴族民歌选》[38]一文继承了于乐闻门巴族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小方向,对门隅地区门巴族所传承的萨玛酒歌在做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摘选了其中五篇进行了唱本藏文版的忠实记录。张力凤、赵胜启的《浓烈的门巴族萨玛酒歌》[39]一文延承了琼华的门巴族萨玛酒歌的研究、对调查所整理出的藏文版萨玛酒歌白鹤之歌、宝贝之歌、欢聚之歌、流浪之歌、牧人之歌以及挽留之歌等进行了汉文版的翻译,并对这六首萨玛酒歌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及歌者夙愿都进行了简单分析介绍,并以此揭开了萨玛酒歌的神秘内含。而张力凤、赵胜启的另一篇论著《<太波嘎列>——恢弘的门巴族叙事长歌》[40]一文对门巴族的民间叙事长歌展开了深入介绍,该文对叙事诗《太波嘎列》的由来传说、成歌背景、章节分划以及每个章节所描绘出的自然情境、人文夙愿都做了详情介绍。吕昭义的《色目村门巴族魔女神话传说初探》[41]一文对色目村门巴族魔女神话传说的内容、起源及文化意义做了详情概述和深入研究,开启了门巴族文化研究的又一个新命题。此外,于乃昌的《仓央嘉措生平疏议》[42]、白明琦的《仓央嘉措诗歌特点及其成因》[43]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的相关研究上对门巴族民间诗歌的内容、格式及诗歌特点等也有简单介绍。
(六)门巴族文化变迁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门巴族文化变迁的相关性论著上,陈立明的《门巴族珞巴族传统文化及其在新时期的变化》[44]一文讲到了门巴族传统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传统民间风俗等在受到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变化、交通条件改善等新背景、新模式、新条件的影响下门巴族文化所面临的选择和调整。李旺旺的《墨脱门巴族文化变迁研究》[45]一文延承了陈立明对门巴族文化变迁研究的观点,其利用自己亲临墨脱实地调查的机会对陈立明的研究观点进行了新的补充和拓展,其在文中对墨脱门巴族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宗教信仰、婚俗家庭,社会制度等精神文化的变化频率和原因都做了深入调查和详情记录,并对变化后的现状做了清晰描述,与此文在研究点相近,但研究地点、范围不同的是向华娟的《勒布门巴族婚姻与家庭的变迁研究》[46]一文。此外,周云水的《论西藏勒布门巴族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思考》[47]一文在对错那县勒布乡门巴族文化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门巴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是文化内源要大力鼓舞创新,文化外源要大力增强互动,并对当前勒布门巴族传统文化变迁面貌做了充分的描述,刘志群的《错那门巴族:文化艺术的调查及其对外开放和开发的可行性研究》[48]一文较早地对门巴族文化在新时期的转变提出了对策性研究,只是在内容范围上调查取证资料过于狭窄,因而,笔者对其放在最后简述。
三、其他论著
在研究门巴族文化的其他相关性论著方面,近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是丰富而多元的,因文章篇数较少不足以形成分类规模,所以,笔者将它们放在一块进行综合性概述,这对于想了解门巴族文化的普通人以及想从事门巴族文化研究的众学者来说,如若搜集分散资料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那么,笔者在该部分对近三十年来分散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作出补充性概述就成了笔者目前力所能及并且心有所向的愿望体现了。笔者在本部分所举证的论著在内容上实质上是先前综合性和专题性论著的补充和扩展,笔者若有失察失笔余漏之处,望读者予以更正及补充。
在门巴族体育文化上,陈立明的《门巴族的传统体育与游戏》[49]一文对门巴族传统体育和游戏的种类做了详情的介绍。在门巴族服饰文化上,朗润芳的《门巴族和珞巴族服饰文化比较》[50]一文在比较门、珞两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对门巴族制造服饰的原料和色彩、服饰的式样、图案以及服饰所代表的内涵都做了深入研究和详情表述。在门巴族酿酒文化上,彭瑛、张白平合著的《酒香浓烈的门巴族酒文化》[51]一文对门巴族的酿酒技艺、酒的种类、待客酒俗、婚礼酒俗、萨玛酒歌等都做了充分介绍。在门巴族崇马文化上,于乃昌的《门巴族歌谣中的马文化情结》[52]一文通过对萨玛酒歌中赞扬马的诗句的分析,得出门巴族民众对马的尊崇和喜爱,以及马对门巴族日常生活、门巴族文化对外传播、外来文化引进门隅地区的重要作用。在门巴族民间音乐上,章小燕的《错那县勒乡民间音乐探析》[53]一文从音乐的角度对错那县勒布乡门巴族民间歌谣和戏曲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来探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所反映的勒门地方人文风貌。在门巴族狩猎文化上,姚兴奇的《门巴族狩猎文化中的禁忌》[54]一文对门巴族狩猎文化中禁忌的由来、禁忌的种类、禁忌的内容、禁忌的作用等都做了充分的介绍和评述。在门巴族舞蹈文化上,拉巴卓玛的《错那勒布区门巴族歌舞简介》[55]一文对门巴族萨玛酒歌舞、贺新房舞、民间戏曲舞等进行了简单表述。
此外,在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马宁的《门巴族、珞巴族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认知情况调查》[56]和《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57]两篇文章都对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其中第二篇文章在总结以往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的基础上又提出发挥高校优势资源培养本族非遗保护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实施政策导向性保护等新的对策。在门巴族文化对外交流上,陈立明的《试论门、珞文化交流》[58]一文在深挖门、珞两族文化交流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门、珞两族文化交流的渠道、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试探性研究。在门巴族尊崇“舅权”文化上,李旺旺的《门巴族“舅权”制度初探-基于对墨脱门巴族田野调查的研究》[59]一文对门巴族舅权制度的产生、外在表现及发展演变都做了访谈调查,并且呈现的调查资料与以往史料所载相关内容相比具有很大实用性和新颖性。最后,在一些涉及门巴族文化种类比较齐全但又浅略的论著,如,吕昭义、红梅合著的《藏南群山峡谷中的居民——门巴族》、[60]明伟的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民族——门巴族》[61]、杨辉麟的《墨脱有一个门巴族》[62]等此类论著再此不作展开介绍。
四、门巴族文化研究的特点及问题
(一)门巴族文化研究呈现的特点
从研究进程上来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藏学在国内受关注度的提高,门巴族文化作为藏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称得上是开始步入了萌芽期,在这个时段出现了一些学术水平比较高的专著和论文,这些论著的出现为后来学者提供了构架性和引导性的建议。步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门巴族文化的研究逐渐步入了快速成长期,一些影响比较大,研究水平比较高的代表性论著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并且在所撰写的论文数量上这一时期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进入二十一世纪头十年,门巴族文化的研究虽然在进度上有所放缓,但却步入了方法上的拓宽期,一些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方法应用于门巴族文化研究的频率逐渐提高,使门巴族文化研究这一课题有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但随着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到来,由于老一辈研究门巴族文化的学者开始退出学术舞台,新一辈研究者的知识和理论水平还不够成熟,所以,门巴族文化的研究也开始步入了滞缓期,所以,最近几年还没有见到像先前那样影响较大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出现了。
从研究层面上来讲,近三十年来,针对门巴族文化研究的专题已经涉及到门巴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有针对门巴族民间戏曲的研究、有针对门巴族丧葬习俗的研究、有针对门巴族婚姻家庭的研究、有针对门巴族宗教信仰的研究、还有针对门巴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等等,可以说近三十年的研究已经把门巴族文化的大概面貌、枝枝叶叶给描绘的清清楚楚,更是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水平较高的代表性著作;另外,对与门巴族文化紧密相关的其他课题的研究也有了很深入的关注,比如,针对门巴族文化变迁的研究、门巴族传统文化与仓央嘉措情歌关系的研究、门巴族、珞巴族文化交流的研究以及门巴族文化与藏族文化交流的研究等等,这些相关课题研究的展开,赋予了门巴族文化更多新的意义。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过去比较单一的学术性研究方法,在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角度方法在研究门巴族文化中的运用,已经使得针对门巴族文化的研究也变得不再单一,这些跨学科方法大胆的启用,一方面解决和完善了门巴族文化研究的细节性问题,另一方面,也检验和扩展了所用方法的实用范围性。
从研究人员的成份和结构上来讲,最初,能够说明门巴族文化主要问题的多是一些看得懂藏文文献的藏族人,后来这一人员成份有了很大的改变,新加入此课题研究的不但有汉族人,还有羌族人、回族人以及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人员结构上,更是包括了专门研究者、业余研究者、高校教职工以及在校研究生等新老成员。所以,对门巴族文化研究课题的发展历程,已经在过去的近三十年中展现出了强劲的活力,但是,因为要出于政治层面、文化层面以及社会道德层面的考虑,过去近三十年来对门巴族文化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二)门巴族文化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近三十年来,针对门巴族文化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第一手调查资料的缺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一些初研究门巴族文化课题的学者和专家们在所使用的研究资料中,很大成分都来源于藏文、汉文古书典籍的文献记载,但就是这仅有的文献资料来源也存在着零散分布和严重不足的特点,后来,一些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学者和专家在介入这一课题的研究时,把自身学科所使用的田野调查方法开始运用到这一课题上,但出于语言、交通以及政治阻碍的考虑,这些研究者并未能全面深入到门巴族生活区第一线去亲自调查取证,更不能随意拍照、录像,留下更为可观的实质性资料,所以,有关门巴族文化研究的第一手实用资料来源渠道就相对来说比较缺乏。
其次,研究专题的单一性和重叠性比较突出。近三十年来,研究门巴族文化课题的学者和专家不在少数,但他们所涉及的专题却很是单一,比如,大部分学者和专家只专注于研究课题相对容易取材和论证的门巴族民间戏曲和文学的问题,或者是门巴族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的问题,却很少涉及门巴族饮食、服饰等其他专题的研究,这样不但造成了研究专题的单一性,也造成了研究成果的重叠性,如此下去,可能会造成对课题研究意义的偏离性。
再次,研究方法的传统性和单一性,在过去的近三十年中,对藏族天葬习俗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依然是以传统的文献论证为主,后来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田野调查、现场考究等研究方法的加入使得这一课题的在方法使用上有所扩展,但就这一课题研究的前景来看,单单只运用这些方法还是显然不够的,应该引进更多科目的研究方法,使得这一课题的研究增加更多的鲜活性。
最后,在研究人员的培养上要注重严谨性。最近几年来,在一些重要的学术领域开始活跃着研究生的身影,他们的激情和才华赋予了所研究领域更多的活力和见解,当然,在门巴族文化的研究上也并不例外,许多藏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已经发表了不少新的研究性成果,但是,从他们所发表的论著的影响效果来看,成绩并不理想,他们中参与课题研究的大部分人员在学识积累和方法运用上还很欠火候,有的甚至在道德底线上都很坚守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而门巴族文化课题的研究又是一个中印两国都很敏感的政治命题,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安定,所以,作为后来者、接班者,在对研究人员的培养上要把握好度,要有严谨性。
结 语
门巴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门巴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门巴族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去挖掘和认识门巴族的过去和现在,而恰巧近三十年来,国内对门巴族文化的研究成果似乎已经能够很好地契合这一研究目的,但苦于历史的向前发展、时代特征的变换,对门巴族文化在每个时代特殊背景下所呈现的面貌以及所彰显的意义都有待做更为清晰的考证,甚至是时代变换对门巴族文化变迁所留下的烙印也有待做更为深入的考究。近三十年来的研究,也苦于文献资料的分散不足、一手资料的来源可贵,政治上敏感性、文化上禁闭性、道德上难以逾越性的阻碍,所以对门巴族文化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旧事重提,旧题重做”的层面,所以,要想打破这一研究怪圈,跨越这一研究层面,就必须在过去近三十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总结和突破,而笔者对近三十年来门巴族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大致的梳理,就是为了理清思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简便的入学门径,以期服务于学术,服务于社会。
[1]《门巴族简史》编写组.门巴族简史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
[2]张江华.门巴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3]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
[4]陈立明.西藏边疆跨境民族调查现状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5]于乃昌.门巴族民间文学资料 [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79年
[6]于乃昌.门巴族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7]于乃昌.西藏民间故事门巴族珞巴族专辑[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8]李坚尚.珞巴族、门巴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9]冀文正.西藏民间故事门巴卷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关东升.中国民族文化大观门巴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11]陈立明.走入喜马拉雅纵林——西藏门巴族、珞巴族文化之旅[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
[12]赵胜启.灵异的墨脱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赵胜启.门隅恋歌[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冀文正.门巴族风情录[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2年
[15]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
[16]陈立明.门巴族民间戏剧考察-兼论藏戏与门巴戏的异与同 [J].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7]刘志群.西藏门巴戏 [J].中华艺术论丛,2009年第1期
[18]王希华.初探门巴戏与藏戏之特点[J].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
[19]彭措顿丹.门巴戏形态实录 [J].艺术动态,1987年第2期
[20]于乃昌.门巴族民间戏剧的审美启示 [J].民族艺术,1993年第1期
[21]陈立明.关于门巴族丧葬的考察与思考 [J].西藏研究,1991年第1期
[22]张媛.门巴族丧葬习俗中的文化内涵探析 [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23]赵思思.人类学视野下错那门巴族丧葬文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4]陈立明.略论门巴族藏族宗教文化交流 [J].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
[25]陈立明.藏传佛教在门隅的传播和影响 [J].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
[26]于乃昌.神灵感应中的人体文化——论门巴族的宗教舞蹈[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27]王希华.门巴巴羌[J].西藏艺术研究,1992年第3期
[28]刘志群.西藏门巴族生殖崇拜及其祭祀活动 [J].民族艺术,1995年第1期
[29]陈立明.门巴族生殖崇拜文化探析[J].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30]陈立明.从“房脊神”看门巴族的生殖崇拜[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31]陈景源.门巴族的婚俗[J].中国民族,1981年第5期
[32]陈乃文.门巴族婚姻与家庭 [J].西藏研究,1985年第1期
[33]陈立明.试论门巴族的家庭与婚姻[J].中国藏学,1990年第2期
[34]赵晓红.门巴族婚俗拾零[J].丝绸之路,2009年第13期
[35]姚兴奇.墨脱婚俗考 [J].西藏艺术研究,1991年第3期
[36]刘庆慧、陈进、觉安拉姆、金彩虹.门巴族婚俗文化特征及其与藏族婚俗关系研究 [J].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7]于乐闻.门巴族民间文学概况[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38]琼华.门巴族民歌选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39]张力凤、赵胜启.浓烈的门巴族萨玛酒歌 [J].西藏文学,2007年第2期
[40]张力凤、赵胜启.太波嘎列——恢弘的门巴族叙事长歌[J].西藏文学,2005年第6期
[41]吕昭义.色目村门巴族魔女神话传说初探 [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2期
[42]于乃昌.仓央嘉措生平疏议 [J].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
[43]白明琦.仓央嘉措诗歌特点及其成因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44]陈立明.门巴族珞巴族传统文化及其在新时期的变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45]李旺旺.墨脱门巴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硕士论文,2009年
[46]向华娟.勒布门巴族婚姻与家庭的变迁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
[47]周云水.论西藏勒布门巴族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思考 [J].西藏发展论坛,2008年第1期
[48]刘志群.错那门巴族:文化艺术的调查及其对外开放和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J].西藏艺术研究,1992年第4期
[49]陈立明.门巴族的传统体育与游戏 [J].体育文史,1995年第2期
[50]朗润芳.门巴族和珞巴族服饰文化比较 [J].西藏民俗,2002年第1期
[51]彭英、张白平.酒香浓烈的门巴族酒文化 [J].酿酒,2010年第6期
[52]于乃昌.门巴族歌谣中的马文化情结 [J].西藏民俗,2000年第1期
[53]章小燕.错那县勒乡民间音乐探析 [J].西藏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
[54]姚兴奇.门巴族狩猎文化中的禁忌[J].西藏研究,1992年第10期
[55]拉巴卓玛.错那勒布区门巴族歌舞简介 [J].西藏艺术研究,1995年第3期
[56]马宁.门巴族、珞巴族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认知情况调查[J].西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57]马宁.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J].西藏研究,2008年第3期
[58]陈立明.试论门、珞文化交流 [J].民族学研究,1995年第1期
[59]李旺旺.门巴族“舅权”制度初探-基于对墨脱门巴族田野调查的研究 [D].西藏民族学院硕士论文,2009年
[60]吕昭义、红梅.藏南群山峡谷中的居民——门巴族[J].今日民族,2007年第2期
[61]明伟.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民族——门巴族[J].中国民族教育,2008年第10期
[62]杨辉麟.墨脱有一个门巴族 [J].西藏民俗,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