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国内学界瓦窑堡会议研究综述
2015-04-09杨彬彬马玉婕
杨彬彬,马玉婕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部,北京100044)
近20年国内学界瓦窑堡会议研究综述
杨彬彬,马玉婕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部,北京100044)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近2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瓦窑堡会议相关研究成果表明,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建、政治路线与军事路线的转变、党的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路线转变;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5年12月17日在瓦窑堡召开的会议,在抗日战争中乃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国内学界对其研究有之,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尚未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瓦窑堡会议召开80周年,现将近20年国内学界关于瓦窑堡会议的相关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一、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
瓦窑堡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35年底,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相当复杂。一方面,日本肆无忌惮地在中国进行扩张,并发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另一方面,与国民党的妥协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随着“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全国爱国救亡运动走向高涨。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瓦窑堡会议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1.瓦窑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国内学界关于瓦窑堡会议召开历史背景的观点基本一致,但是基于论证逻辑和观点的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其相同点都是通过描述日本侵华的严峻形势,表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民族而言,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石仲泉、王崇文、关雯心、王续添等都表达了类似观点。
关于历史背景论述的不同点则与学者论证重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石仲泉从日本侵华的严峻形势以及张浩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季米特洛夫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报告等角度,对瓦窑堡会议的召开背景做了全面的阐释,揭示了整个会议与不同历史因素之间的关联性[1]。通过对大量史实的细致梳理,将瓦窑堡会议期间的历史事件及其细节完整再现。
而王崇文对瓦窑堡会议召开背景的论述则主要集中在国共两党对待日本侵华的态度和政策方针上,以此为基础对瓦窑堡会议期间提出的“抗日反蒋”方针进行背景原因分析[2]。通过对瓦窑堡会议相关文件材料的细致梳理揭示这一政策出台的深层次原因。
与前两者不同,关雯心在《试述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文中主要揭示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自觉性,适时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付诸实践”[3]。通过对当时历史环境的解读揭示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2.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系。长期以来学界对瓦窑堡会议的关注点集中在其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系上,这是瓦窑堡会议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学者们也充分肯定了瓦窑堡会议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关雯心认为,“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石”[3]。王续添在《求同存异与团结斗争的政治学》一文中,认为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认知和政治选择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瓦窑堡会议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是为实现求同存异的目标将团结和斗争相结合而促成的政治策略的转换[4]。他们都强调了瓦窑堡会议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正式确认的历史地位。
3.瓦窑堡会议与国共合作的关系。瓦窑堡会议所确立的全民族抗战的策略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基础,这一策略的确立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这就造成了瓦窑堡会议期间的关于路线方针的大讨论,尤其是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方面,还表现在对待国民党的策略方面,瓦窑堡会议如何对政策做出调适,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
瓦窑堡会议对国共合作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董世明对瓦窑堡会议到1937年夏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策略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瓦窑堡会议肯定了实行“上层统战”与“下层统战”策略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5],目的都是“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6]56。
有的学者对瓦窑堡会议期间提出的“抗日反蒋”方针进行了分析,王崇文在《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方针透析》一文中认为,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的提法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相互矛盾的,而瓦窑堡会议仍坚持这一方针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主要是对蒋介石的仇视心态、信息闭塞和阶级斗争的思维的主导[]。
二、瓦窑堡会议与路线转变研究
革命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革命战略的调整和政策的积极调适,瓦窑堡会议是继遵义会议之后的又一重要会议,它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转变,对全民族抗战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1.政治路线的转变。对张闻天与政治路线转变之间关系研究。张兆宪在《张闻天对瓦窑堡会议的贡献》一文中,通过对新史料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认为张闻天作为瓦窑堡会议的主持者和会议决议的起草者,“在新的民族革命高潮到来之前,他能把过去的错误变为总结历史教训的宝贵财富,从而促成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根本转变”[7],故而将其视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伟大奠基人之一。在这一方面,石仲泉还提到由于在张浩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时,毛泽东、周恩来正在前线指挥直罗镇战役,为此“张闻天派专人将张浩传达的内容予以通报。这为统一中央领导层的思想,召开瓦窑堡会议作了重要准备”[1]。这也充分体现了张闻天在瓦窑堡会议期间扮演的重要角色。
对瓦窑堡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知和选择的研究。王续添从政治学的视角对瓦窑堡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知和政治选择做了细致分析,认为1935年夏到1937年夏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从发现差异到求同存异,实现了从斗争的政治学向团结斗争的政治学的转换”[4]。
对瓦窑堡会议的政治地位的研究。石仲泉认为,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这次会议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的“左”倾错误,适应形势变化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从而在全民族抗战来临的新时期掌握了主动权[1]。王行道则认为,瓦窑堡会议的一大贡献就是“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政策,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8]
2.军事路线的转变。关于瓦窑堡会议的军事地位。国内学界对瓦窑堡会议的政治地位着墨较多,而对其军事地位缺乏关注。徐占权和徐婧认为,“瓦窑堡会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全党全军的指导地位,赋予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军委在军事上拥有完全的决策权、临机处置权,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军事路线的贯彻落实。”[9]
石仲泉还深入研究了毛泽东起草的并在瓦窑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认为其中把国内革命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把扩大红军同对日作战结合起来等思想,成为“后来红军东征、西征的指导方针”[1]。从瓦窑堡会议后红军的实际作战情况分析军事路线的转变。
三、瓦窑堡会议与党的建设研究
国内学界就瓦窑堡会议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不同学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党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而做出积极调整,瓦窑堡会议期间所作出的关于党的建设的政策主张,对当下党的建设仍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尤其是瓦窑堡会议关于扩大党组织的决定和对党的先进性的分析,对新时期新形势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党组织建设的问题。王宇雄和张益民在《实现党的广泛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统一》一文中,主要就瓦窑堡会议关于党组织扩大的问题开展了讨论,认为为了应对日本侵华的严峻形势,瓦窑堡会议上提出的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即“把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并进一步作出用共产主义教育非无产阶级党员的决定。这一系列的决定和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保持了党的先进性,适应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新形势”[10]。
2.党的先进性问题。不断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对党的建设内容和重点进行积极的调整,这是党的建设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而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党情、国情、世情面前一直站在时代前列,就需要在鲜活的历史中找寻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根本之处就是学会分析现实的历史条件和民意诉求对党提出的调整的任务,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出发,探讨有效的回应机制。
薛晓建在《从瓦窑堡会议决议看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瓦窑堡会议实现了党建理论中的党员成分问题的合理解决,最终认可“注意成分但不惟成分”[11],尤其注重从思想上建党,从而确立了党建的新原则和方法。同时,他认为,瓦窑堡会议精神在于将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与巩固和扩大党组织结合起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导下实现了党建理论的新发展[11]。
王行道认为,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和论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并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任务是瓦窑堡会议的两大历史性贡献,并认为这是“从党的性质上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8],实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的协调统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断壮大提供了可靠保障。
3.党的建设的地位。贺小娜和任晓伟认为,“党的建设的好坏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的兴衰”[12],“瓦窑堡会议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新认识体现和映衬出一个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只有这样的党才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12]。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角度肯定了党的建设的意义。
四、瓦窑堡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目前学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研究瓦窑堡会议的成果还不是很多,还缺少对瓦窑堡会议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一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脉络的分析角度进行探讨,应当立足瓦窑堡会议的历史背景,从这次会议的政策调整中透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尤其是通过对民族资产阶级态度和策略的转换,来构建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本土化实践,此外,党的组织扩大与中国国情之间的权衡契合,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畴和重要内容。
1.瓦窑堡会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催化作用。刘晶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重新解读瓦窑堡会议决议及毛泽东在会后所作的《论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和中国共产党的策略任务》的报告,也就是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刘晶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突破》一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并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大难题,毛泽东所做的策略报告深化了1925年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正是在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来源、表现及其特点再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区分了资产阶级的两部分,从而提出了革命转变的新思路”[13],体现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策略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探索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转折,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3]。
2.瓦窑堡会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学界还对瓦窑堡会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进行了探讨。与刘晶芳着重研究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和策略的转变不同,贺小娜和任晓伟主要总结了瓦窑堡会议中把握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关系以及党的建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意义[12]。
五、瓦窑堡会议研究的其他方面
此外,一些学者还对瓦窑堡会议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尚金州指出,瓦窑堡会议研究了主力红军与东北抗日联军互相配合的问题,并认为1935年12月23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立了主力红军东征直接对日作战、加紧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14]。李存福还以瓦窑堡会议为界限,对会议前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进行了细致分析,主要是对整体历史脉络把握之后的一个时间性的节点划分,并指出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党的宗教政策也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了重大调整[15]。
将瓦窑堡会议作为重要历史节点也是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因此,关于瓦窑堡会议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时间节点的定位性辐射研究,更要注重对这一历史性会议的整体性把握和多视角分析。
综上所述,从检索的结果来看,1995年之前关于瓦窑堡会议研究的不是很多,成果有限。近20年来学界对瓦窑堡会议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对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建,政治路线与军事路线的转变,党的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阐释,运用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深刻揭示了瓦窑堡会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并对瓦窑堡会议期间的一些个别主张和政策进行了辩证分析。对瓦窑堡会议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解读,形成多维视角的立体化研究成果,将瓦窑堡这一具有重要地位的会议完整地再现,并将其精神和启示进行深入挖掘,以更强的自觉性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实施。
[1]石仲泉.中央瓦窑堡会议和二、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4).
[2]王崇文.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方针透析[J].党史文苑,2009(14).
[3]关雯心.试述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4]王续添.求同存异与团结斗争的政治学:瓦窑堡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知和政治选择[J].教学与研究,2010(12).
[5]董世明.瓦窑堡会议后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策略思想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1995(1).
[6]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7]张兆宪.张闻天对瓦窑堡会议的贡献[J].中共党史研究,1996(5).
[8]王行道.瓦窑堡会议的两大历史性贡献[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5).
[9]徐占权,徐婧.论瓦窑堡会议的军事地位[J].军事历史研究,2013(3).
[10]王宇雄,张益民.实现党的广泛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统一:学习瓦窑堡会议关于党组织扩大问题的体会[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5).
[12]薛晓建.从瓦窑堡会议决议看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
[13]贺小娜,任晓伟.论瓦窑堡会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3(26).
[14]刘晶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突破:重读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J].史学集刊,2011(3).
[15]尚金州.瓦窑堡会议前后的毛泽东与东北抗联[J].沈阳干部学刊,2013(4).
[16]李存福.“瓦窑堡会议”前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Research Overview About Wayaobao Conference by Domestic Academe in the Last 20 Years YANG Binbin,MA Yujie
(Graduate Faculty,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Beijing 100044,China)
Wayaobao conferenc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matur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is article tries to comb the domest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20 years about Wayaobao conference,so that we can reveal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Wayaobao confer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the political line and the shift in the military line,the Party's construction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Then we can interpret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Wayaobao conference on China's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Based on the new world situation,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Party situation,we should explore the spirit of Wayaobao conference and the profound implementation for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layout in the new period.
Wayaobao conference;the national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route change;the party's construction;sinicization of Marxism
D231
A
1009-4326(2015)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6.003
(责任编辑 郭 伟)
2015-10-23
杨彬彬(1990-),男,山东德州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部20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