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耻感”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15-04-09邵献平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耻感耻辱爱国

燕 梅,邵献平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从“耻感”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燕 梅,邵献平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耻感,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个人来说是,它关系到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以及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尊重;对社会和国家来说,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兴盛衰弱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耻感对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耻感的丧失不仅影响个人的荣誉和尊严,甚至对国家的尊严和荣誉都有损害。因此,利用耻感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生;耻感;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一、对有关“耻感”的认识

1.耻感的内涵。耻感,首先作为一种情绪心理,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它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萌芽而产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一种表现。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1]80就把耻感看成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羞耻作为一种情感时,它是对耻辱的恐惧[2]124。也就是说,耻感是个体对可耻之事所产生的一种恐惧心理,有了这种恐惧,人们便有可能会停止可耻的行为。耻感是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同时伴随着耳、面发红发热等生理反应。其次,耻感作为道德范畴的一部分,是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和荣辱观而产生的个体认知体验,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的行为主体是有自我意识的人,调节范围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调节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等。古人有云“夫耻,德之基也。”耻感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起点,也是一个人有道德能力的体现,是道德伦理的底线,是成就德行的重要基石。

2.耻感的分类。耻感,按照发生的对象可分为个人耻感和国家耻感。个人耻感是个体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标准之间产生的落差,是个体在认为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时内心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国家耻感,简称国耻,是一个国家在遭受外敌入侵、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时所蒙受的耻辱,或因国内的软弱和腐败而使国家蒙受的耻辱。

3.个人之耻与国家之耻的关系。个人之耻与国家之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当个体行为不当,给整个国家带来耻辱时,个人的耻辱就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会使整个国家也蒙受耻辱。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3]31当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知荣明耻,则我们的国家便不会受到耻辱,但是如果人人都不知道羞耻,那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反过来,由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当一个国家受到羞辱时,作为国家中的一份子的个人,同样也会感到深深的耻辱。马克思说:“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当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直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4]407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历史,中华儿女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只有“知耻”,才能够唤起洗刷耻辱、捍卫尊严的巨大勇气,才能激发个人与社会的无穷潜力,从而战胜脆弱、打败敌人,建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4.耻感的作用与意义。耻感,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对个人来说是,关系到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以及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尊重;对社会和国家来说,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兴盛衰弱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二、耻感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1.耻感与爱国情感的培养。耻感是以一定的荣辱观、是非观及善恶观为基础和前提的,也就是说,一个知耻的人,他的内心已有了基本的善恶、是非标准,懂得什么是荣、什么是辱的事情,那么,他对于一切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言行、事件和人物就会持有一种否定感、憎恶感和仇恨感。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必须知荣辱、明廉耻,如此才能够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荣誉,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而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总会千方百计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持民族气节,不怕威逼利诱,表现出对国家这个共同体所拥有的一种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这种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就是爱国情感。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性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性基础。耻感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感,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国家的荣誉为自己的荣誉,以国家的耻辱为自己的耻辱。

2.耻感与爱国认知的提高。爱国情感是对爱国的感性认识,是对爱国认识的起点。爱国认知则是对爱国的理性认识,是更深刻的理解。它是爱国情感的理性升华,具有抽象性、间接性,主要目的在于从本质上理解爱国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5]286这充分说明了提高爱国认知的重要性。耻感作为一种对善的认知,对是非荣辱的认知,在爱国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有利于国家建设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有损于国家形象和尊严的,是可耻的。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行己有耻,不辱使命,努力捍卫国家的尊严和荣誉。通过对这些爱国人物和事迹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提高爱国觉悟。尽管时代在变迁,有关荣辱的道德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作为维护人格、国格尊严和荣誉的道德要求,知耻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3.耻感与爱国行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爱国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看一个人是否爱国,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只有将爱国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化作为爱国之行,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爱国主义,才是真正的爱国。康有为曾说:“人知有所不为,皆赖有知耻心,如无知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6]101羞耻之心,是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精神力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和纠正不良行为,抵制无耻之为,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去履行义务。心怀耻感,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至于做出卑躬屈膝、丧权辱国之事。此外,耻感还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催人奋进。一个蒙受过耻辱的人或国家,才可能有卧薪尝胆顽强拼搏的毅力和决心,才能向造成耻辱的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拼搏,才能洗刷耻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以及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三、耻感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资源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为中国能以自创的文化绵永其独立自主的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7]11中华民族的文明何以历经沧桑而不灭,饱经忧患而崛起,绵延至今?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耻感一直在激发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化爱国情感为爱国力量,并在具体实践中身体力行。耻德历来被人们所重视,管子将“耻”列为“国之四维”的最末一维,表现了耻感在国家治安中的基础性地位。知耻,才能反躬自省,树立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国家发展和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从历史上探究,耻感在爱国主义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己有耻,不辱使命。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修身文化,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强调道德修养,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到历代圣贤的著述中,无一不以“修身”为本。而修身最根本的是要心正,“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心正,即好善疾恶、去恶为善。国家安定与否,社会和谐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心的善良和行为的正当。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仁人志士常将“行己有耻”作为修身养德的重要手段,用耻感约束自己的言行,趋荣避辱,行当荣之事,避为辱之行,身负国家,心怀天下。立德,才能得到别人拥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中国历史上,秦桧之流献媚人主,窃弄国柄,搜刮民脂民膏,富可敌国,荼毒生民,奸邪卖国,为后人所唾弃,人们皆恶之、辱之,以致后人发出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感叹,表达了自身忠歼分明的态度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2.忍辱负重,先国后家。忍辱负重,先国后家指的是当个人在受到无端的攻击和羞辱时,能以大局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去私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需要个人拥有高尚的节操,能够宠辱不惊,毁誉不干扰自己的操守,在艰难困苦之时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之时能够做到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国文臣蔺相如在遭受武将廉颇的毁谤和侮辱时,不以私人意气争高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对廉颇容忍退让。廉颇知道后,满面羞愧,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共同为赵国效力。汉武帝时苏武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者,在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扣留,并迫使他投降。在留胡的十九年中,苏武受尽了屈辱和折磨,始终忠于祖国,宁死不屈,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誓死不背叛祖国。历史上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都是舍小我成大我,不畏艰难险阻,精忠报国,事迹可歌可泣。

3.抗暴御辱,共赴国难。历史上掀起的几次有关“耻感”讨论的高潮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明末清初之时,每一次都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息息相关。每当国家遭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处于危难之际,总有有识之士提醒告诫人们勿忘国耻,共同抵抗侵略,洗刷耻辱。这种爱国情怀在中国近代史尤为突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尊严也丧失殆尽。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来说,“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8]427“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9]632于是,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无数爱国志士怀着满腔热情,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的实践之中。林则徐、邓世昌、刘永福等民族英雄以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等等,都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抗暴御辱、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耻感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耻感对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耻感的丧失不仅影响个人的荣誉和尊严,甚至对国家的尊严和荣誉都有损害。因此,利用耻感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1.养耻修德,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我国古人说的“养耻”,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修养途径。耻感是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养耻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保持人格独立,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明德知耻。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知荣明耻,修养德行。一个人知道了荣辱之别,明白了是非界限,也就在思想上形成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只有知耻,才能向善而行,趋荣避辱,激发学生们的正直和勇气,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拥有荣誉感的中国人,才能够为国争光。当大学生拥有极高的个人荣誉感和价值感的时候,他们也必然是真正的爱国者。

二要知耻笃行。爱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的,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口头上。爱国并不遥远,也并不虚无,正如苏步青先生所说:“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热爱祖国体现在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个人层面价值观的首选和必选项,需要大学生时刻用耻感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拒绝有损于人格和国格的言行。

2.自强不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耻感作为作用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品德,其本质是自律和激励,是一种引导人们在人格修养上自强不息、臻于至善的精神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爱国更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一是努力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民族精髓,从历史发展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有言:“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10]502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也曾深刻指出:“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心也。”[11]67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越深刻,爱国情感就越深厚。

二是了解祖国现状与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人有了耻感意识,对于自身,可维护人格尊严,保持情操,爱憎分明,不失良心;对于社会,便会产生深沉而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范仲淹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顾炎武有“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梁启超、鲁迅等人对国民心态的忧虑,都是基于现实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的产生,首先来源于道德意识上的耻感。与那些没有耻感而放浪形骸、颓废虚无的人生态度不同,他们心中始终萦绕着耻感意识,正因为有耻感意识作为精神和心灵的堤防,才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拥有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勿忘国耻,维护祖国统一。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务院于5月13日发布通知9月3日全国放假一天,进行纪念活动。这一通知的意义不在于又有了一天的假期,而在于提醒我们,在当今和平年代仍然要铭记过去,勿忘国耻,努力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礼记·哀公问》中就有记载: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这是说耻辱感是捍卫国家尊严的基础、追求自强的动力。一个知耻并能进行深刻自省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人们往往倾向于记忆荣耀、胜利和辉煌,而试图努力忘记耻辱和失败。然而,一个健忘而又没有耻辱感的民族是没有多大前途的。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一个自强的民族,必然善于从耻辱的历史中获得启迪和激励,吸取经验和教训,谋求更好的发展。虽然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并不能抹灭它的发生和影响,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化耻辱为爱国热情,奋发图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龚自珍全集.明良论: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康有为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Theory of College Students'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View of Shame

YAN Mei,SHAO Xianping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Shame,whether for a person or a country or a society,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For individuals,it is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and dignity,and to the respect for one's existence value and importance.For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it is related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the rise of the nation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Sha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atriotic sentiment.The loss of shame affects not only the honor and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but also national dignity and honor.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the patriotic senti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shame.

college students;shame;patriotism;education value

G414

A

1009-4326(2015)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6.030

(责任编辑 王爱玲)

2015-09-07

燕 梅(1990-),女,河南济源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耻感耻辱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消失的耻感
真正的耻辱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夜读
耻辱戒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消失的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