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之话“仁”
2015-04-09陈瑛
陈 瑛
中华美德之话“仁”
陈 瑛
在中华传统美德里,最重要、最受重视、影响最大的就是仁。
什么是仁?首先,“仁者,人也”,肯定人是万物之本,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什么神仙和皇帝。其次,“仁者爱人”,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自己的父母兄弟、夫妇子女,到师友邻居,一直到陌生的路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应当和谐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而不能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再次,仁的基本要求是以善意对待他人,从积极方面说应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说,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疑,“仁”这个观念,是作为历史的主体人的一种自觉,不仅抓住了人的社会性这个本质,提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正确方法,而且也包含着生态环境伦理的原则。几乎人类所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勤俭、忠孝和礼、智、义、信等,其中无不浸润着仁的精神,成为仁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仁是“诸家之德”“众德之名”。
自从周公提出仁,孔子发展了仁,并且制定出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以来,我们中华民族一直重视仁,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直到晚清民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无不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自己的仁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尤其是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一直以仁作为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并且付诸实践,团结互助、同心同德,战胜了种种天灾人祸,支撑着我们民族的大厦,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今天的仁,就是“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她仍然是一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仍然作为一个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列入我国宪法,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的核心。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应当培育和践行“仁”的品德。
培育和践行“仁”,最重要的是心里永远装着人民群众,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天,就体现为听党的话,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事业之中,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来说,就是要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站好自己的岗,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更要从孝老爱亲开始,友善地对待每个人,力所能及地为身边人做一件好事,送出一份温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之中。
(作者为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