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课堂的救星

2015-04-08朱民杰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师生角色主动性协作

朱民杰

摘要:通过对“翻转课堂”理论的梳理和筛查,提出改变现行僵化枯燥的综英课堂现状,构建别具一格的课堂内外反转和师生角色反转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新式学习模型。研究认为,该模式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能力,提升学习主动性、效率性和愉悦感,并能充分培养协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

关键词:翻转课堂 反转教学 师生角色 主动性 协作

在过去的三年间,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对一种号称开拓教学新思路的新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进行了积极的关注和热烈的报道。相比于北美对此如火如荼的探讨和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内业界的探索却有着一定局限。“翻转课堂”从最初少数人的尝试发展成当今信息化环境中一种新型有活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是什么原因让世界教育的领跑者对“翻转课堂”产生如此大的兴致呢?在被成为MOOCS发展喷井的2012年(慕课年)以来,国内对“微课”“翻转课堂”等的研究日益充盈,卢海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中论述有道,但对于实体课堂与其现实中的实践却未曾细谈,本文将对此进行一定的补充。

一、概述及其理论简述

“翻转课堂”被称作是对传统教学的“破坏式创新”,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它“翻转”的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学与学习时间的分配,以及知识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带来的教学反转最初源自于对落后学生的关照,体现了颇具人情味的人本主义关怀。这种源起的传统,容易让人心生好感并易于接受。“翻转课堂”的基本内涵与一般特征此处不再累述,但值得强调的是其个别化教学的实践模式:它是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混合产物,它使那些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听课的人不至于落下功课;也使课堂学习内容的反复与再现成为唾手可得的事情(对具有设备条件的学生来说);由于课前的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实现最大化,个性化地单独教授也有更多机会得以实现。

理想状态下的“翻转课堂”,卢强认为,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它提倡“知识,技能与生命的深度拥抱,是师生在互动中内化技能,创生知识的过程”。这些正是“翻转课堂”的创始人在专著中所提倡的,书名本身亦即响亮的口号: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直接地将其教学理想与目标展露无疑。

“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先让学生通过教师事前录制的视频进行课前自学,课堂则组织讨论或问题讲解,使知识和技能在讨论和运用中得到内化和深化。因此,精制课程教学视频被认为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需要指出的是,反转教学并不是“一般意义的互动教学”,更不是“在线视频教学的代名词”。对以在线课堂或网络教学为代表的视频教学与反转教学的差异认识上,曾贞指出后者的视频并不属于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而只是前戏。“翻转课堂”不是用视频教学取代教师教学,不是学生无序和孤立地学习,而是师生互动和合作地学习。课堂是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与实践的场所,这些都是单向单调的视频教学所无法提供的。

“翻转课堂”课堂教学组织的灵魂在于重建对话——课堂只有成为师生对话和互动交流的场所,才能促进“意义溪流”在教师、学生间的流动,才能实现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因此,“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它更是从尊重人及其发展规律对课程教学结构的根本性改革。

二、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定位与要求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师生的新型角色定位中,教师和学生分别为“基”和“本”。教师不仅是视频的研发者与建构者,还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可见,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建构是反转教学中的基础保证;而学生在教学中根本地位的确立,则需要对其主体地位的彻底唤醒和发掘来达成。作为一名奋战在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笔者将更多地从本职角度对此基本问题进行理解。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师生角色在反转教学中的新型建构使得教师的责任不轻反重:除责任心、耐心和爱心外,还必须要成为一名懂设计的专业教育者。因此,“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尽现个性的同时,也能成为教师释放和发挥才华与能力的最佳舞台。教师是课程的总导演、总设计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中心和焦点,拒绝“一言堂”“独角戏”。“翻转”的课堂是知识进行深度构建的课堂,学生是绝对的主角,通过集中地合作讨论,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然而“翻转”的课堂又不仅仅局限于实体课堂,它通过对“预习时间”的最大化来完成对教学时间的延长。

“翻转课堂”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也许就是对教师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Content Knowledge学科知识 + Pedagogical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 + Technological Knowledge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该科学识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还要有善于统御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能力,带领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探索知识之海;再有,具备完成高质量教学视频的技术能力。

三、“翻转课堂”的效果探析

“翻转课堂”对深入学习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是一大挑战,对教和学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要求。那么,这样一种新生事物的实施效果如何呢?钟晓流等人认为:21世纪以来的三股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和宏观社会教育系统理论以及国际开放资源运动)为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环境、变革理念和开放资源。这些都是“翻转课堂”产生和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据说在历史上,西点军校就实施过类似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相关资源的限制等原因导致其失败的必然。今天的“翻转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可谓是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下,其发展也顺应了当今教学设计的总体趋势:(1)理念上从客观主义演变为建构主义;(2)形式上从线性流程演化为开放系统;(3)内容上以知识传递为主过渡到以支持学习活动的开展为主。

当前“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理工类学科,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课堂授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转变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在其发源地北美,这种模式的实施效果也展现出两面性:迈阿密大学“微观经济学”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风格与课程教学匹配良好;反观中西部基督教文理大学“统计学导论”的翻转课堂实验,结果却显示了学生学习活动舒适度有待提升。下面将从两方面探讨“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问题。

1.“翻转课堂”的“微”视频

前文提到,“翻转课堂”用于课前自学的教学视频并非课堂教学的主角,而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课前自学的视频要体现其“微”,点到即止,恰到好处。诚然,课前“微”视频这一灵感的触发得益于诸如可汗学院和TED等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和移动通讯个人终端技术、社交媒体及开放共享理念的蓬勃发展。教学视频的作用,根据张金磊的观察,是“激发、影响和告知”,总结起来言简意赅,即LECTURE:生动的(Lively)、有教育意义的(Educative)、创造性的(Creative)、引人思考的(Thought-Provoking)、可以理解的(Understandable)、相关的(Relevant)和令人兴奋的(Enjoyable)。但此阶段成败的标准,取决于学生课前通过视频讲授的学习情况是否能达到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的效果,从而完成知识传授进入内化阶段。

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也是各种教学模式存在和应用的主要依据。课前“微”视频质量必须严格把关,能否做到激发学习兴趣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和保障。研究认为,视频教学资源的长度控制在5~10分钟最让人支持和接受,而与现实课堂相关性也要被科学整合。然而,卢强的研究却提供了一定的反面例证,他发现并非所有的课程中,教学视频都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学习动机的维持和学习的持续。可见,技术条件、学科特点以及具体操作实践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这种视频前戏的实效。

最后还有个认识上的潜在误区。我国的电化教学发展数十年,CALL得到大力提倡和发展,表明现代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愈加明显;然而,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却往往被认为只是用来实现教学多元化和立体化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有些教师在实行“翻转课堂”视频教学部分时,虽然教学手段有更新,但理念仍停留在传统旧路的阶段。因此,明确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实际用途对达到“重建对话”的目标有重要意义;“翻转课堂”从来不只是形式上的变革,而是对课堂教学灵魂的再造!

2.“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视频教学阶段旨在完成知识和内容的传授进而为课堂的内化阶段做准备。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设计和安排下进行各种交流与活动,促使知识完全掌握。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和活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很重要,除了要极力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讨论氛围,也要寻找机会鼓励和培养学生表达自我和展现自我的意识和习惯。在活动设计上,要依托课程内容,划分重点,实施有针对性、能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探究任务。这些任务设计的优劣程度影响着反转教学的质量,也决定着其最终的成败。

由于在内容输入方面节省了大量时间,课堂上的时间都用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上。在这样相对密集和充分的交流过程中,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进度和程度。这也使针对某些学生的个性化辅导的“迷你型”讲授成为可能,而同时又不会耽误其他同学对其他问题更深入的自主探讨。曾贞认为这样的好处是让程度低的学生在新知学习的初级阶段就能得到针对性的即时指导,又可避免牺牲其他同学的进度。通过这种方法,2009年到2010年间,密歇根的底特律Clintondale高中的英语考试通过率从不足过半提高到81%;数学考试的通过率也从56%显著上升到87%。因此,此校决定从2011年起全校全面实行反转教学。

关于翻转教学效果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更多:美国高地村小学别具一格的“星巴克教室”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加洲河畔联合学区基于iPad的数字化互动教材让学生爱不释手;号称“翻转课堂”发源地的林地公园高中师生同时认为其作用并非只是简单的微视频介入而是整个翻转的理念;艾尔蒙湖小学的大多数教师在使用了反转教学模式半年后均表示不愿回到传统模式教学,因为“翻转课堂”让学生接受且家长满意。国内也有积极的尝试:常州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变教练,使用“翻转课堂”教授的内容是传统课堂的两倍;重庆聚奎中学八门学科一起翻,少讲多学,合作共赢。此外,南京行知中学,广州五中以及“佛山微课”等都对此进行了大胆地实验和尝试。说明“翻转课堂”取得的教学成果是可喜的和有前景的,但在国内,离探索出一条成熟的本土化具体实施模式还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四、“翻转课堂”在专业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1.理论基础与学科应用现状

“翻转课堂”出现和得以发展的理论来源,应用最多的也许是建构主义理论。而根据陈晓平的观察,其理论依据还包括“掌握学习法”和“最近发展区”。近年,“参与理念”的提出,也丰富和壮大了“翻转课堂”的理论底蕴。全良等人指出参与理念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创造思考和质疑的机会,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提高效率;此外,对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具有影响作用。另外,黄源深也提出英语课内和课外的辨证关系,并强调再三课外的功夫不容忽视。无独有偶,束定芳在探讨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目标时,提出课堂教学要与课外学习相衔接,“不能毫无关联”。那么,承载着如此充实理论依据的“翻转课堂”是否适合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教授呢?

学科适应性问题确实是目前“翻转课堂”模式的一处不容忽视的短板。理科知识点明确,一个原理、概念、公式、例题或者实验讲述清楚后容易举一反三,其学科特点便于反转教学的实施。而文科类课程的教学一般都会涉及较多陈述性、输入型的内容,而且需要师生间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再细化到文科中语言科目的教学,其适用性就面临更大的争议和讨论了。“翻转课堂”原本就是新生事物,这样的好处在于没有约束和定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大势所趋的新型理论和模式发展过程中,能参与其中的探究,为其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作出一定的贡献,对我教育工作者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翻转课堂”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面对不同学科和学生群体特点,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在英语科目的教学中,只要勇于尝试与创新,必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翻转课堂”在综英课堂中的适用性

在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要基于对当前学生状况的两个基本认识:

(1)现在的大学生都很“繁忙”,课内外活动安排紧凑,甚至有时用密不透风来形容都不为过,然而“翻转课堂”带来的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却能吸引他们。传统课堂中,教师授课的内容,进度以及模式相对固定,甚至僵化,反转教学则破除了课堂上的这种不能让人兴奋的可预见性。再有,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也为这种教学吸引力提供了支持。

(2)现在的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依赖几乎到了空前痴迷的程度。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普遍都具备较强的搜索和捕获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他们也享受其中。学生中流行一句话:有不懂,找度娘(百度)。事实上,学生在课堂并不需要教师喋喋不休地“满堂灌”,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获取知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设计初衷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在需要时提供绝对的支持。

有了以上两点认识,我们对“翻转课堂”在英语课堂的运用就更坚定和自信了。综合英语课程(在一二年级又名“基础英语”,三年级时称为“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在其四年专业生涯里要学习三年的课程,它被认为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主课,学时数和学分权重最大。然而,这样一门理应成为培养合格专业人才主阵地的重要课程,却因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因素长年为人诟病,甚至遭学生厌恶。据笔者观察,最让学习者忧虑的并不是所谓的课业负担,而是其作用和效果,即能多大程度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让学生沮丧的是课堂内容与作业缺乏实际意义且难以体现交际功能。笔者从教该门课程已逾七年,教学上作了不少尝试与实验,当接触到“翻转课堂”及其理论后,认为它有望成为一剂良方,因地制宜,探索并发展出一套成熟模式并长期沿用下去。

在课前视频安排方面,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好课文的语法和词汇难点,亦可准备好相关的聊天话题。从笔者一年多的实践反馈来看,由于有限的视频时间,输入内容不宜过多,能适当提出问题并引起注意就算达到基本目的。再说,关于语法词汇的重点难点及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完全具备自学能力,并能实现相关知识的自我储备。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在视频部分扩展相关的话题和知识,因为笔者相信一个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启发思考的视频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在这个问题上,好消息是,像综英这样的专业技能课并不一定需要过多的理论导入,因而教师在这部分要做的也许只是适可而止的文化点拨或是话题开启,并借助视频手段使主题的引导和扩展更生动有趣。可见,“翻转课堂”在综英课堂中的运用,好戏还在后头——即课堂上的翻转。

3.“翻转课堂”在综英课堂中的实践

束定芳提出外语课堂教学四大基本功能:“外语教师应该把课堂变成激励和保持学生外语兴趣的场所,一个给学生提供最大有效语言输入的场所,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展示的地方,一个学习困难可以得到解决、学习策略得到充分培训的地方”。在翻转模式的课堂环节方面,有人质疑其有效性。“翻转课堂”把各种深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转移到了课外,课堂则负责把思想交流和碰撞推向更深层次。“翻转课堂”把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课堂上让学生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或者基于游戏的学习(GBL)就是一个突破口。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并适时答疑,从而完成知识建构。就具体到综英课堂而言,笔者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则更为大胆和创新。因为,笔者所进行的不仅是课堂内外的反转,更是师生角色的反转。

第一步,分组及确定讲授内容。教师事先告知学生要讲授的单元和把单元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这时学生要做两件事:第一,组成学习小组,选出组长;第二,就老师划分的各部分内容选择其一,为课堂上的公开讲授做准备,带动全班学习。在这里需要指出组长作用的举足轻重,他们不仅要沟通内部组员,做好分工,搞好团结,还要和各组协调选题和内容上的冲突。就语言课堂的学生来说,小组活动应该并不陌生,重点是使这个组的成员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非常考验组长的综合素质。就笔者所教授的英专12级某班为例,就分组情况来看,人数3人以下不利于细化分工和集思广益,多于5人又导致个体积极性降低,因此每组4~5人为宜,该班28人分为6组,就教授内容来说,笔者对某个单元做出如下划分:第一组同学负责该单元话题或是主题的引入,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等(这部分相当灵活有趣,经常被激烈争夺);第二组主讲Text 1的宏观构架,段落大意及作者信息及其写作风格(每单元的Text 1是精读课文,设计此部分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树立和培养语篇意识和能力);第三,四组则组织对Text 1的词汇,表达等细节处的讲解(如文章较短或内容不多,则由一个组完成);第五组重点处理Text 2(该部分属于知识扩展性质,无需精读);第六组则安排本单元的口语活动(适时还可加入对练习册的讲解)。为节省搜索时间,教师可以援助学生,如把已做好的课件提供给学生自学或者自由利用。总之,此设计仅仅是一个框架,并非一成不变。教师根据每个单元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划分好讲授范围并分配给各个小组。可喜的是,在实施了三个单元这种模式的教学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大大加强,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设计和分配任务的环节。从任务开始之初,注重培养学生去思考、组织、商权、合作等能力,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在这一步骤,可见教师的工作也必不可少。首先教师必须对单元内容全面把握,然后才能科学划分,使每一部分承前启后又相对独立。另外,教师还必须花费更多时间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材料以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备后用,以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见拙。在这里,让笔者琢磨的是,是否需要制作一段教师本人介绍单元内容或者话题的微视频供学生参考。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其内容可能有潜在的导向性,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性受到一定影响。

第二步,角色反转。这部分由学生扮演老师,直接进行授课和组织互动。各组在所属的“责任田”上有了收获以后,课堂变成了展示成果的现场。各组可选派一位代表作为主讲,亦可轮流“上岗”,具体负责某个特定环节,这使得每个组员都得到施展个性和才能的机会。这一阶段,由学生们自己重装上阵,教师可以充分检查出课前自学的效果和知识储备的情况。受到McGrew教授60秒微课程的启发,笔者要求各组上讲者首先用一分钟时间交代授课计划,并说明预计所需要的时间(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和掌控能力)。接下来,分享和展示小组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与成果。在讲课结束前,鼓励主讲人与全班互动,要求在讲授范围内至少组织两、三个问题的课堂讨论和讨论。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克制个人表达欲望的过度宣泄而进行忽视观众感受的“满堂灌”。在与同伴互学(peer-learning)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能将心比心地去感受和体验到别人的付出,加上组员在台下的配合,能较好地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阮全友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将日常生活中的趣事、新闻时事、影视娱乐等内容的阅读作为课本材料的补充非常认可。这个过程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以课文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步骤。笔者正是通过以上方式赋予学生这样的自由和权力,让他们多关心身边人身边事,加深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与阮全友的观察和结论一致,笔者也发现这样做使得课堂交流讨论机会明显增加,语言内涵的探讨更为深入,语言应用和社会关注同时被带入课堂。

束定芳认为课堂活动除了要遵循有利语言学习的原则,以语言活动为主,还要使这些活动具有竞争性、挑战性、互动性等特点,做到符合学习者心理、认知等状态,进而在愉快、放松、自然和有效的语言环境和交往中学习语言。教师不要完全操纵课堂,要让学生观察语言,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而以上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又由于能够自由把握学习进度和强度,因此学生也普遍处于快乐学习和放松学习的状态。笔者也认为,以小组自主探究为依托,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使课堂成为自由愉快的交流的这种方式是让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的有益尝试,学习者真真切切地在人际协作活动的情境下实现了意义的建构。再有,学生为探索话题所准备的各种影音、文本等材料可作为永久存档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建设上学生也参与了贡献。那么在这其中,教师本人又需要做什么呢?无为!在这里,中国儒家“无为”的哲学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学生在台上讲授或者组织讨论活动时,教师只是听众的一员,他在虚心向学生学习(反哺),并仔细记录下各方面的优缺点以作分析和点评之用。此时,教师就是一个好奇的学生,他甚至可以举手发问和回答问题,过一把“学生瘾”。教师突然变成听众坐在学生中间,后者开始都有点不适应。记得第一次这样做时,学生都小心翼翼地问答。讲课的同学上台每讲完一段话,总是战战兢兢地期待老师的反应。后来笔者说了一句:you keep talking,Im not making any comments now!就这样,所有学生在试探和等待中,在期待和适应下,慢慢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体验到安全放松的交流氛围。在这样勇敢尝试与成功的体验中,学生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多人勇于尝试,乐于尝试。文秋芳指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逐步减少干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立承担学习任务的能力”。

第三步,点评与反思。由于经验的不足和知识能力方面的局限,学生的授课过程和活动的组织情况,经常显现出内容较为肤浅,无序,甚至有时场面难以控制的问题。这均属正常现象,应带着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没有人天生就是优秀的组织者或者演讲者。教师在所有小组完成各自的额定任务后,会对某些做得好的和不好的方面进行分析和点评,也会针对某些知识点和话题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扩充。这是学生最喜欢的部分,因为此时的师生的交流互动最为活跃,学生都很愿意多了解自己的表现,通过反思和改进,以期越做越好。束定芳指出课堂教学应充分给学生展示学习成就的机会,教师鼓励学生用所学语言去学习和探索其他东西,不仅是语言本身,还有知识性和技能性的东西。

到此,翻转模式在综英课堂的模型基本构筑完毕。单元学习结束,但毕竟是综合英语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追加一定量的技能训练,如听力理解、听写、翻译、写作练习等。这种模式笔者已经尝试接近一年,发现它能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师自省能力,并有助于培育出新型的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篇幅所限,这里只来得及对综英课堂翻转模式的框架进行勾勒,至于具体操作方法及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进一步的尝试后作出更详细的说明和讨论。同时,这种模式存在一个耗时较长的问题,就单元讲授覆盖率来说不如往年,但是学生的收获却可以更肯定。

五、结语

现在的大学生是数字化的生存者,他们早已步入倡导交互作用为主的web2.0时代。教师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学习与交流。综英是一门旨在促进英专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全面提高的课程,“翻转课堂”呼唤学生主体地位,提倡平等自主,互助共赢,能最大限度地培优补差,使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齐头并进,但同时,该模式也要求教师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

该研究在梳理“翻转课堂”理论基础上,结合综英课程及课堂实际,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强调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力促使学习过程中各对象更广泛深入地对话与交流。实践证明,笔者的尝试是有效且有益的。灵活自由替代枯燥单一,积极自主替代被动逼迫,交流合作替代孤军奋战,学生在趣味性和动机性更强的情况下,学习成就感和愉悦感可以得到更高的指望和期待。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它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按某一固定程式来组织教学,相反,它是灵活、开放式的。束定芳提出的“协商式大纲”“个性化学习”,特别是教师和学习者对学习目标、进度、方法、责权等明确后所签定的“学习合约”都能在此找到肥沃的土壤。诚然,该模式还亟待完善,如课前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如何更切中主题和引人入胜,课堂活动中的危机处理模式,课后的归纳总结,相应配套的学习评价以及如何拓展社交网络平台开放性、包容性等问题,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最后,笔者想用东南大学郭锋萍老师在高教社组织的2014暑期教师讲习班上的发言作结:教学设计优于知识传授,团队合作胜于单枪匹马,信息技术替代重复劳动,公开透明优化人文环境(郭锋萍,2014年7月31日于武汉)。

参考文献:

[1]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33-36.

[2]杨伟杰.翻转课堂:转变与挑战[J].教学与管理,2013,(10):93-95.

[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4]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5]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课程与教学,2013,(8):91-97.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8]陈晓平.传统教育模式被翻转的端倪——“翻转课堂”在成人高校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实践与体验[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122-124.

[9]全良,段奕冰,田国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激励措施及其效果研究[J].教学研究,2013,(2):11-14.

[10]黄源深.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于课外——英语教学谈之三[J].外语界,2007,(6):12-14.

[11]束定芳.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5-8.

[12]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1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21-29.

[14]宋艳琳,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1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16]阮全友.基于QQ平台的实践共同体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14,(3):48-53.

基金项目:广东2014年度普通高校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韶关学院2014年第十五批校级教改项目。

猜你喜欢

师生角色主动性协作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让知识自然生长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探讨核技术专业教学中强化电子技术的学习
启发式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探索
解析高中语文试卷讲评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