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中国都市电影中的异域想象

2015-04-08战迪

文艺争鸣 2014年12期
关键词:观光客异域都市

战迪

电影场景的跨地域性源于创作者的文化追求和思想旨归,而电影艺术无近弗远的技术特性更为其提供了绝佳的表达空间。在早期的世界电影实践中,电影创作者已然意识到异域想象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师们每到一个国家,都热衷于用镜头捕捉当地的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此后,好莱鸠电影也习惯于借用“空间转向”的策略来满足其奇观化的叙事需要。丁.是,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的地域场景在好莱坞大片中早已司空见惯,天涯若比邻的远古想象在电影的世界中变得触手可及。

尽管电影场景的跨地域性不仅仅局限于都市片中,但都市电影拍摄的跨地域取景却凝聚着更丰富,且更富于指向性的文化想象。从形式大于内容的奇观化叙事,到对不同文明冲突、碰撞、向往、融合的影像书写,当下中国都市电影借助跨国取景的便利条件,纷纷将摄影机的触角伸向熟悉而陌生的国度和地区。影片背后的那位神秘的“大影像师”在充分满足本土观众窥视心理的同时,似乎总是借助异域空间的比照来默默讲述着在地文化思潮的变动不居。

一、观光客的凝视与凝视的观光客

事实上,早期的都市电影作品中,异域空间作为借来的场景,并不承载太多的意义期待,至多不过是满足受众的窥视欲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那些陌生的文明景观和族群生活方式带给人们新奇的生命体验。作为空间的艺术,电影语言系统中对景观元素的呈现远比对题材元素、故事元素、类型元素的书写来得方便,于是,对异域景观的捕捉和借用无形中成为了电影创作中吸引观众的直观策略之一。然而,伴随着电影理念的日趋成熟,异域空间再现的可能性逐渐被异域文化读解的必要性所置换。观众在影院中的观影体验也似乎与异域旅行中的观光客十分相仿,所不同的是,观众是在影院中以虚拟的方式来凝视文明的差异,“所谓的经典就是当一种思想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长时期的适应性之后,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价值的改变,这样就获得了超越性的价值。”(1)他们“身未动,心已远”,凭借视通万里的电影画面,跨越国界、种族,在凝视他者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以经验奇遇、饱览奇观的心态反观自我存在。

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在对1840年前后西方社会大规模跨境旅游的现象观察研究后出版了《观光客的凝视> -书。他认为,人类文明中一种崭新的关系模式恰恰是在这种观光客的凝视中搭建成型,“这也是结合集体式观光凝视、旅行欲望以及摄影复制技术于一身的‘观光凝视,成为西方现代性重要一环的时刻。”(2)这种理解被借用在都市电影的观影体验中毫不牵强。影片中陌生化的异域景观赋予凝视中的观众以关乎自我、关乎生存、关乎信念的种种体验,进而演变为一种现代性遐想。诚如马歇尔·伯曼在《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书中所言,“要成为现代的,就要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发现我们自己,这种环境在向我们承诺奇遇、力量、愉快、成长。我们自身和世界的改造的同时,也在威胁着摧毁我们的一切、我们知道的一切和我们所是的一切。”(3)

早期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曾说过,“风景有时被当作插入成分剪辑在影片中,有时是作为某场戏的开场,但更多的情况是,风景被直接纳入动作的展开,既起着绘画又起着戏剧的职能。”(4)都市电影中异国情调的流动的风景绝不仅仅为观众提供了新奇的视觉体验,更为电影叙事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意象,暗含着某种关乎差异化文明省察的思想动机。在新千年以来我国的都市片创作中,无论是《刮痧》《北京遇上西雅图》《一生一世>中的美国,《巴黎宝贝》中的法国,还是《非诚勿扰》中的日本、《杜拉拉升职记》《泰囿》中的泰国,《等风来》中的尼泊尔,《分手大师>中的毛里求斯,东方与西方,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种族与宗教等主题共同形塑了新千年以来中国都市电影中的“外景现象”。影片中对异域风景的文学性处理在缝合和对接了文明差异的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寄托和期待。“观光客式的凝视”挑动和强化了观影者的文化想象。这种凝视将闲逛者的眼光加以凝聚,把陌生的国度视为文化的他者进行审视和打量,观众在摄影师镜头的导引下巡游、侦查,在收集各种景观符号的过程中核实经验,也拒绝经验。

如果说早期都市电影中的异域景观带给人们的仅仅是一种片段化、碎片化的观光经验,新世纪以来的都市电影创作中,对异域风情的描摹则大大延伸了人们的精神认知系统,鼓舞了观影者的文化想象,膨胀了他们的深层欲望,最终形成一种感知历险的动力。可以说,当代都市片既是一种供人凝视的影像,也是一种了解异质文化的特殊媒介,它无形中构建出一段段封闭却永续的幻觉系统,在以精神巡游的方式呈现他者的旅程中,赋予观众更多选择和评估的权力。尽管异域风情的影像呈现不免带有一定抽取、预设和假定成分的作者意图,但“摄影机不会撒谎”,人们总是能穿透客观的景观素材,捕捉到必要的知觉意象,在光影之隙和意象丛林中构建个人化的心灵地图。

二、本土经验与异域想象

诚如赛义德所言:“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绝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就像一场牵涉到多种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5)在早期美国电影中对中国物化景观,甚至是他们所谓的远东地区的影像关照,除了旖旎风光和东方情调的描摹外,还带有着一定的歧视色彩。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近年来,好莱坞影像系统中中国贫穷落后、愚昧残暴的刻板印象悄然褪去,代之以去政治化的正向价值。不难想见,在好莱坞电影的异域想象中,中国形象的转变恰恰是政治“示好”的文化暗示。

反观新千年以来中国都市电影中的异域场景,也颇能以本土视点投射出复杂异域想象的变迁。新世纪以来,由于媒介信息供给的民主性和多元性空前高涨,人们在官方与民间、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复杂文化观念的碰撞、交融中努力找寻价值归宿。当下,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相对滞后的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也激发出了许多不和谐的时代音符。基于此,“公平”“均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公认的社会发展路径,被倡导、实施和推广。随着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现代文明的日新月异、跨文化交流的渐涉深水,国人的现实生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传统中国恒定不变的“政治一伦理型”生存方式和精神诉求也随之被瞬问刷新。2l世纪的中国本土文化正处于价值重构之中,与既往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新语境U乎之欲出。endprint

新世纪初,郑晓龙执导的影片《刮痧>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为由头,讲述了一个因“刮痧”而引起的文明碰撞的故事。留美八年、事业有成的方大同当众殴打儿子,其父又以中国传统疗法“刮痧”为孩子治疗而产生了误会,这一切都激发了中美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导演从本土化的视角出发,对西方异化的、教条的法律和水土不服的文化观念进行了生动描摹。这一故事正体现出国人在后移民时代中所遭遇的跨文化挑战。值得玩味的是,导演并没有将美国拍摄场景选在诸如纽约、曼哈顿一类的国际化都市,而是将故事背景安放在密苏里州,导演的意图显然是因为这里素来以美国本土文化观念的顽固著称。只有脱离过于国际化的通行性场景,才更能够凸显出中美文化、制度间裂隙。可见,异域场景的选择在此时已经表现出其特有的动态叙事功能。如果说新世纪伊始的《刮痧》还在极力渲染文化的冲突,暗含着创作者对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熟人社会”的怀恋情绪的话,时隔十年之后的都市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则深刻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国人对美国成熟现代文明的向往。故事讲述了富豪女友佳佳怀孕后在美国西雅图月子会所中所经历的人情冷暖。该片中,并未像早前的都市片一样,对美国的陌生化风土人情浓墨重彩般渲染,与此相反,该片借助美国的大众文化生态这一他者形象来反观当代中国都市青年心态中扭曲、异化的一面。在中美文化的共时性对话中,影片毫不掩饰地将“小三”、拜金青年、同性恋生育、海外产子、中国知识分子的海外境遇、国内居高不下的房价等敏感话题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观影者蓦然发现,既往国产片所有意回避思想禁区在本片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突袭,在唏嘘喟叹之余,感同身受的现实体察再·次得到影像的印证,对“公平、均衡、协调”的现代性向往也在观影者的潜意识中被激发,并在影像中获得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文化上的全球化可以带来文化趋同性和文化多样性,而且后者特征更加明显。”(6)事实上,相较于西方成熟的现代社会生态,现代性文明体系与现代性经济活动间的冲突己然成为了当代中国都市社会不可规避的深层症候,亟待规范和凋适。然而,“文化传播依循了这样的规则:强势文化总是影响着弱势文化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逆向运动的现象。”(7)就像是2013年滕华涛作品《等风来》中所讲述的两位青年人在尼泊尔旅行中的心得一样,最幸福的国度或许与最富有的同度难于等同。超速的经济步伐有时也会搅动着人们原本稳固的精神家园。于是,渴望思想的回归成为了现代人不约而同的渴求。“等风来”这一名字本身就极具东方韵味。以祥和的心态聆听灵魂的声音,让意象之风拂去心灵的尘埃,或许这就是导演真切的思想意图。影片中,无论是带有功利性的自尊、自傲,抑或是“拜物”色彩浓重的金钱、荣誉、地位,都在尼泊尔这个陌生国度里简单、淳朴的幸福支点的比照下黯然失色。该片中,导演对异域风情的影像关照独具匠心,垂直地面90度的“上帝视角”以非常规的姿态满足了观影者对异域景观的窥视快感。此外,大量降格、定格手法的运用也生动再现了当地人的表情细节与生活细节,那种国人从未感受过的虔诚神情直观反映出当地人在信仰的支撑下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相形之下,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化一面也被暴露无余。诚如艾特略所言,“中国是一面镜子,你只看到镜中的自己,永远也看不到镜子的另一面——中国。”(8)同样,如果没有借助电影这一现代化传播媒介对同时期异域景观的纪实性呈现,似乎国人也很难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对现代性病症进行抚慰、探寻和疗治。

如果说,滕华涛在《等风来》中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某种关乎当代中国社会文明悲观情绪的话,徐峥导演的《泰囧》则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象征性的解决。在消费文化浪潮席卷下的中国都市社会,“雅皮士”阶层的心灵世界不禁因物质的富足、心灵的空洞和精神的苍白而怅然迷失。影片试图以“出走——归家”的浪子故事,揭示出当代青年离家的冲动、归家的渴望。走向远方是对精神家园的找寻,异域旅途上经历的一切则是一种修行、疗治和成长的仪式。最终,无论他国是天堂还是地狱,游子总是要回家的,归家的瞬间,秩序旋即恢复。影片最后以主流价值观念完成对浪子心灵的询唤和驯服。与此同时,该片想象性地对社会经济矛盾加以遮蔽,“把雅皮阶层的困境构想成一个由于人性的贪婪造成的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9)随之,诸多现实矛盾也就被创作者理想化地“象征性解决”。

三、想象的共同体与文化的超越

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似乎更意味着“西方化”或“美国化”进程的加剧。近年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以其强大的整合力对中国本土都市片创作观念施加了巨大影响,一种混合型的想象共同体在“去地区化空间”影像符号系统中渐次形成。新世纪以来中国都市片的影像空间中,趋同性与差异性、全球化与本土化比肩而存,在碰撞与交融中迸射出嘈杂的时代音符。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西方资本主义以商业文化的力量重塑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空间,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物化空间的同质化、碎片化改写就像是遍布全球的麦当劳餐厅、摩天大楼、购物广场和国际机场,消弭着世界各国的城际线的同时,也抽空了各国本土文化的内核。“那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翻版模式,以及将消费者与外界阻隔的形式都是对地区意识的破坏。”(10)

然而,相较于其他国族文明,“儒家传统似乎有一定的含混性。……在一个现代人的文化认同中,其内涵与外延似乎都很不清楚。”(11)也正是由于这一文化空间内部杂糅性与差异性的存在,才更有利于其对于外部文明的包容与影响。近年来,中国都市电影中对异域空间的影像书写有力彰显了本土文化价值的普世化面向。作品中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不同国度、民族、信仰搭建起对话的平台,以情感的普世力量维护全人类所共通的价值观念。亲情爱情、生死观念、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人性关怀的主题在《刮痧》《非诚勿扰》《一生一世》《北京遇上西雅图》《巴黎宝贝》《等风来》等影片中俯拾皆是。在这些带有异域景观的都市片中,情感不仅作为叙事的力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赋予观众以希望的高度,而且情感动力与普世文化的捆绑,阐释了一个个能够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多元主题。endprint

尽管如此,“去地域化空间”符号系统一定程度上仍旧消弭了中国的本土化风格,影片中“中国性”的缺失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传承危机。事实上,都市电影中的“异域”,绝不应该是编剧和导演杜撰出来的梦幻世界,而应当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空间。卓越的异域想象,也理应以艺术化的想象空间实现对民族生活的现实空间和异域现实空间的双重文化超越。超越民族现实生活空间对自我的束缚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与拓展,超越异域现实空间对自我的束缚则是在比照和借鉴中明晰自我的文化身份。创作者只有将这样的艺术高度呈现在具体作品中,才能够突破瓶颈,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化的角力中维护自身的独立文化品性,以“和而不同”的民族智慧兼收并蓄,与异域文化融合共生,创造独特的彰显“中国性”文化辐射力的电影文化空间。

注释:

(l)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2)[英]约翰·厄里:《凝视的观光客》,叶浩译,台北,书林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54页。

(3)转引自:顾铮:《“观光客的凝视”与“凝视的观光客”——现代大众旅游与摄影实践》,《艺术评论》2009年第5期、

(4)[俄]C.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富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 996年版,第290页。

(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页。

(6)(7)王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8)转引自:陈旭光:《华语电影大片——创作、营销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6页。

( 9)Hark,lna Rae.“Fear of Flying:Yuppie Critique andthe Buddy-road Movie in the 1980s”.The Road and Movie Book.edited by Cohan.Steven and Hark.lna Ra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p.206.

(lO)[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 26页。

(ll)[美]杜维明:《东方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 6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光客异域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