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基督教徒宗教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5-04-08汪梦婷
汪梦婷
摘要:采用“基督徒的宗教性问卷”,对131名湖州市基督徒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2位基督徒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分析表明,基督徒的宗教性整体水平较高,处于中上水平,但存在个体差异;湖州市基督教徒的宗教性及其神灵信仰、价值追求、行为参与、超然体验四个维度在受教育程度、皈依年限、父母宗教信仰上存在显著差异;皈依年限和户籍所在地对宗教性有预测作用;皈依原因各有不同,主要有家庭因素、健康需求、心理需要、宗教魅力等。
关键词:基督教 基督徒 宗教性 影响因素
宗教信仰是一种与特定社会现状息息相关,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现象。而宗教心理学探讨的就是“人的心理、精神上对宗教的体验,人的各种宗教经验和感受”。研究者通常会把宗教倾向或宗教态度视为宗教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称之为宗教性(religiosity或re-ligiousness),宗教性是判断是否信仰宗教和信仰程度的重要指标。宗教性作为心理学术语,是对宗教信仰者的一种人格多层面的描述。它是对传统宗教信仰者个体人格独特属性的综合概括,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信徒及其虔诚度的标准。
本文借鉴的是沈洋(2007)对宗教性的定义,他将宗教性一般结构要素以知情意行为标准分为:神灵信仰、超然体验、价值追求和行为参与。
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截至2010年,我国基督教徒已有2305万人次,且以惊人的涨幅不断增长,基督教徒已遍布我国各个地区各个阶层,浙江温州、河南南阳等地甚至出现全村等大规模信奉耶稣的情况。此外,基督宗教团体中出现的极端、异端和邪教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因此,基督教徒宗教性现状如何,有何影响因素,以及教徒皈依原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试图对基督教徒的宗教性予以研究,深入了解基督教徒的宗教性程度,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维护个人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服务,也对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民众思想动态,防止邪教滋生萌芽,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提供有效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在湖州市吴兴区、长兴县、南浔区的各大教堂中抽取158名受洗后基督徒作为被试者,有效问卷131份,有效率为82.9%。其中,男性54人,女性77人;城市42人,乡村85人。深入访谈则根据典型性与方便性选择访谈对象,分别在以上几个教堂开展研究,最终有12人接受了访谈,其中男性5名,女性7名,年龄跨度从14岁到68岁。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陈永胜的《基督教徒宗教性调查问卷》,该量表包括神灵信仰、超然体验、价值追求以及行为参与四个维度。采用自陈作答形式,计分为五级计分制。该量表信效度指标良好。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访谈记录一般采用笔记与录音相结合的方式,录音材料当天整理成文本资料。
2 结果
2.1 问卷结果
由表1可得,基督教徒宗教性总分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及小学以下水平的被试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受教育程度的被试。除价值追求维度外,神灵信仰、超然体验以及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在不同文化水平被试中均呈现显著差异。
由表2可得,皈依年限在基督教徒的宗教性总体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皈依五年以下的被试的宗教性显著低于其他皈依年限的被試。从具体维度来看,在神灵信仰维度中,皈依五年以下的被试与其他皈依年限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超然体验维度中,皈依五年以下与皈依十一年及其以上的被试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将宗教性总分作为因变量,个人成学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对于宗教性的预测中,皈依年限和户籍所在地两个因子进入了方程。其中皈依年限的单独解释率为13.0%,与户籍所在地的联合解释率为16.8%,即两个变量能联合预测佛教徒宗教性的16.8%的变异量。
2.2 访谈结果
神灵信仰。所有的受访者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坚称上帝是真正存在的。他们相信上帝与其同在,赞同圣经的教义信条,并将这些教义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少数的受访者(多数为青少年)表示虽有时候会怀疑上帝的真实性,但坚信上帝的教诲和领人向善的教义是正确的。“上帝无
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他就在我的灵内,指引着我人生的方向。
价值追求。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能够将基督教所宣扬的或理想中的人类美德作为个人追求的道德标准和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人处世也以他人为中心,较少计较个人得失;教众通常互帮互助,共通有无。在访谈中表明,少部分宗教性高的基督徒不过分追求人世享乐,以上帝旨意恪守自己,追求天国的幸福,即精神上的永恒归宿。“成为上帝的信徒,被上帝选中是我的荣耀,我自然要听从主的训诫。比如说,没有信主的人闯了红灯乱扔垃圾,没发现可能会沾沾自喜,而我作为上帝的子民,从本质就不会这么做,上帝无时无刻不与我同在,我不做会让他不悦的事……”大多数的基督徒在宗教教义潜移默化下,将个人追求内化,与宗教的价值相结合。“离婚后我内心空虚,闷闷不乐,自从信靠了基督,我明白了这是上帝给我安排好的路,我只要信奉他,顺服他,主自会有安排,心里也舒服多了”。
行为参与。基督教作为一种制度性宗教,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能严格遵守基督教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主要有阅读《神经》、参加礼拜聚会、祷告以及传播福音等。相比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基督教的宗教活动更具有社会联结性,因此教众的参与度也更高。“我喜欢在教堂里呆着,这里老人家也多,大家在一起也热闹,比在家里好多了。而且弟兄姊妹相处融洽,在一起又是为了主,我内心更喜欢。”而基督教的宗教活动群体性强,对于教众的约束力也更大。受访者J:“我和公公婆婆一起住,他们全家都信基督,我也信了这个,一开始并不喜欢去参加聚会,但是婆婆每次都会叫上我,我也就跟着去了。”经了解,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与常人并无很大差别,他们的社会交往功能并没有被限制或者退化,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在关注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他们还会参与慈善事业,利用网络、报纸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为宗教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超然体验。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能够体验到上帝的强大威力,并且感受到他与自己同在。绝大多数受访者(除一名受访者外)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上帝与自己有心灵上的交流,在祷告、礼拜、读经等宗教活动中则更容易受到感召。“在我没有信主的时候,早上怎么叫也起不来,懒懒散散经常迟到。自从我信主之后,每天早上听到闹钟我就会爬起来祷告,冥冥之中好像有一力量推动着你……”也有受访者认为在一些特定场合下更能感应到,多数是由生活中的(如生病、车祸、中奖等)突发事件引发的。“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有一辆大卡车停在路边,我就钻进去玩,个子小所以司机也没有看到我,就发动了车子,我当时吓呆了,站在原地不会动,车轮从我的脚上碾过,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一股力量在保护着我,说不上来的感受,事后去医院,检查后只是轻微伤,医生都震惊了……我坚信那是主在做功……”
3 讨论
3.1 不同教育程度的被试宗教性总分存在显著差异,除了超然体验外,剩余三个维度均呈现显著差异。被试的宗教性总体得分,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呈现上升趋势,学历越高则宗教性越高。
第一,基督教作为外邦的舶来品,文化背景与传统中国文化有一定区别,对于相关教义的理解也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
第二,文化程度高的基督徒,接受西方以及相关新鲜事物的能力越强,也能更好地追求宗教信仰。而超然体验这一维度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并不显著,也不难以理解。对于基督教徒而言,教义声明上帝一直伴随其左右,相较其他宗教,超然体验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获得,对这一点的理解程度与文化水平并无关联。
3.2 关于皈依年限,本研究发现,基督徒在宗教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在神灵信仰和超然体验维度中,皈依年份越长则宗教性水平越高。这与沈洋的结果相符。皈依年限越长则个人信仰宗教的时间越长,信仰时间越长则对教义教规越认同,则神灵信仰维度的得分就越高;而皈依的时间越久,对信奉上帝的过程也越来越熟悉,就越有可能体会到更多的超然体验,更有感悟。时间流逝也会培养教众的信仰习惯,在教会中,年长的教徒往往更愿意担当组织者角色。
3.3 深度访谈结果揭示,个体对宗教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以及个体的主观判断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宗教性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对相关教义理解精当,接受能力较强的受访者表现出的个体宗教性更高水平。这类教徒在反复思索中全盘接受宗教教义,而非掺杂个人理解致使教义走向世俗化,也能更好地感知上帝,拥有较好的宗教性。而“先赋”基督徒要比“自致”基督徒的宗教水平更好,也符合杨宝琰的研究结果。显然,基督教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宗教,教义教规对信徒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宗教生活与信徒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形成一种交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生活参与度高的信徒,则拥有更高的宗教性水平。而一些宗教上的超然体验,对培养教徒的宗教性起着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超然体验让信徒更好地感知到上帝的存在,从而坚定了信仰的真实性,也为培养神灵信仰奠定了基础,更好地促进了宗教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璇.基督教徒的宗教性、價值观与身份认同[D].西北师范大学,2008.
[2]宋安.基督教传播[D].厦门大学,2006.
[3]陈艳玲.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