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融合的湘西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2015-04-08蒋才芳黄喜林

关键词:旅游品牌产业融合湘西

蒋才芳 黄喜林

摘要: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境内风景优美、植被葱郁、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这为湘西自治州保护环境,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分析了湘西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概况,探讨了湘西州产业融合下旅游品牌建设现状,并提出了加强湘西州旅游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 湘西 旅游品牌 建设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地处湖南西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贵州、重庆接壤,是湖南的西北门户。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等多个民族,多民族长期聚居创造了璀璨的湘西文化,是我国文化王国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该地区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族,历史上曾爆发了多次当地居民联合起来反抗中原政权压迫的各种起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为湘西自治州保护美好环境,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

1 湘西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1.1 文化产业

在千百年历史传承中,质朴勇敢的湘西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明,土家摆手舞、茅古斯舞、民族手工艺品、剪纸等众多元素构成了湘西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历史传承。湘西州历史上名人辈出,以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的沈从文、当代画坛大师黄永玉等为代表的湘西人为中国政治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以及湘西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旅行者游玩时探新、探奇的文化需求,湘西州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不断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多样。2013年,先后举办了吉首国际鼓文化节、首届凤凰边城音乐节、中国凤凰第六届世界围棋巅峰对决赛、矮寨大桥巅峰绝技平衡术挑战活动、中国凤凰苗族“四月八”跳花节等重大节庆活动,2014年又强势推出了“烟雨凤凰”大型实景剧演出、凤凰古城“偶遇节”、苗族奇人矮寨大桥高空上刀山等活动,有效丰富了湘西州文化产业内涵。

1.2 旅游产业

目前学界对湘西州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划分尚无统一定论,本文认为,湘西州旅游业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期、飞速发展期和稳定升级期三个阶段。从1957年自治州成立到1999年底是起步发展期,该阶段湘西州经历了全力打造张家界景区、景区成名后脱离行政管辖区域、湘西旅游开发跌入低谷、湘西旅游业在迷惘中徘徊的几年等时期。从1999年底到2008年是湘西州旅游的飞速发展期,1999年底,香港振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资2.8亿元,与永顺县政府签订《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合同》,取得猛洞河风景区50年经营权,再次拉开了湘西旅游开发序幕;2001年,张家界黄龙洞旅游公司以8.33亿元取得凤凰古城50年经营权,实力强劲的旅游开发公司入驻,为湘西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湘西州积极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发展旅游产业,使湘西旅游品牌得到迅猛发展。2008年以后是湘西旅游业的稳定升级期,根据前期已有基础,湘西州旅游行业夯基础、重宣传、创品牌、扩影响,常吉、张花、吉怀等高速相继建成通车,与贵州铜仁共建鳳凰-铜仁机场,积极推动景区景点行业规范建设,旅游产业不断创新升级。

湘西州是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风景优美、植被葱郁、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凤凰古城、德夯苗寨、龙山秦简、土司王城、矮寨大桥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代表着湘西州旅游的整体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近年来,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猛,2013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2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4.9亿元,分别增长23.2%和37.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7.3万人次,增长8.9%。旅游收入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4.59%。旅游业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对2013年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09.1%[1]。

2 旅游品牌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2.1 旅游品牌建设能促进旅游产品清晰定位

品牌建设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对品牌的定位,建设旅游品牌根本目的是增强旅游者对旅游地景区建设、行业管理、当地文化的认同以及增强在游玩过程中区别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旅游感受和体验。基于这种思路,创建旅游品牌时,需清晰定位当地旅游功能分区,大力挖掘本地区优势资源,根据客源市场及游客层次,分析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满足游客旅行需要。

2.2 旅游品牌对区域产业融合具有推动作用

旅游品牌的创建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当前旅游需求层次提高和转型阶段,体验式旅游,特别是文化旅游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追捧,创建和维护文化旅游品牌,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和从业人员积极配合,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助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2.3 旅游品牌能较大程度开拓旅游市场资源

旅游品牌是对旅游地形象的展示,也是旅游地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方面良好的旅游品牌对旅游者心理具有较大的影响,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开展旅游相关活动,不断开拓新的游客资源市场;另一方面,游客的到来也对旅游地品牌建设升级具有反作用力,鞭策其改善经营环境,加强景区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推进旅游品牌和客源市场建设。

3 湘西州产业融合下旅游品牌建设现状

3.1 湘西旅游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湘西州旅游行业在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政策指引和旅游企业注资开发的双重作用下,湘西州旅游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001年,全年共接待中外旅游者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8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72亿元的3.03%。全年接待来州旅游的外国人及港澳台同胞2249人次,旅游创汇101.21万美元,全州旅行社总数达8家,星级涉外旅游饭店10家。而仅仅十年过后的2011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2],分别是2001年的8.79倍和35.27倍。到2011年,前往湘西州旅游的国内游客已经覆盖全国26个省市区,旅游品牌打造和创建工作都成效显著。

3.2 湘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湘西州越来越注重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统一规划范畴。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传统旅游景区景点融入了湘西民族文化元素建设后,景区形象、游客满意度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动力。一是产业间融合度在逐步增强。相较于传统式的旅游建设,古城凤凰上演的大型山水实景剧《烟雨凤凰》、在猛洞河取景拍摄MV由湘西州籍演艺名人宋祖英演唱的歌曲《家乡有条猛洞河》、德夯苗寨每天进行的苗族婚嫁礼仪、民族服饰、祭祖拜神等表演、极好地发挥了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增强了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度。二是景点景区建设有目共睹。在景区景点建设中,融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演艺等元素,以此吸引游客注意。如德夯盘古峰因为盘古开天辟的传说及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而得名;问天台则来自屈原的《天问》,相传屈原被流放到沅澧一带,后登问天台作出了著名的《天问》。三是通过文化名人效应来扩大旅游宣传。如将被誉为“画坛鬼才”的黄永玉的画室夺翠楼建在凤凰城沱江边,既增加了凤凰城市文化品味又满足了游客探寻大师作画环境的好奇心,是文化和旅游双重效应完美的结合。

4 湘西州产业融合下创建旅游品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湘西旅游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型的旅游模式,即历史遗迹、民族传说、自然山水环境等景区景点来吸引游客。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和旅游消费层次的提高,旅游产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湘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美秀丽的自然环境,而在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二者融合发展,促进湘西旅游品牌建设方面,湘西州还略显不足。

4.1 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受传统文化观念束缚,很少有人将文化也看成是生产力,并且是当前促进湘西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生产力,认为文化产品仅仅体现在影视作品、文艺演出、广告宣传上,而忽视了其做为商品所固有的文化价值属性。从当前情况来看,湘西州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仅有《烟雨凤凰》实景剧演出、龙山秦简博物馆和依托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成名的永顺王村镇等少数几个景区景点。思想意识的滞后,较大程度阻碍了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湘西民风淳朴,民族习俗保存相对较为原汁原味,如位于深山绝壁上的苗家村落——保靖县吕洞村,若非2014年农历春节期间经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直播吕洞村》,世人很难知道在大山深处尚保存有这么一块未经雕琢而发展潜力巨大的璞玉。

4.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受地理位置、自身经济条件及发展基础、国家相关规划等内外因素影响,与省内的长沙、湘潭、张家界等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相比,湘西旅游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主要表现为交通路网建设迟缓,旅游地停车场规划滞后,景區建设超前规划不够等。同时,还存在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以至于对民间民俗传统技艺几近失传。如著名的湘西猴儿鼓,随着年长一辈逐渐逝去,年轻一代多外出谋生或疏于学习,这一曾在湘西民间广为流传的敲鼓技艺目前能按照节拍熟练敲打的人已经不多,急需有关部门投入资金和精力整理抢救,保护传统技艺。十分具有苗族特色的“四月歌会”、“七月八赶秋”等节日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宣传上,没有形成旅游爱好者定期向往的重大旅游品牌。

4.3 品牌宣传着力点尚未找准

湘西旅游资源丰富,但形成统一品牌,组合旅游推销拳头产品力度还有待加强。目前为世人熟知的宣传口号是“神秘湘西”,但游客来旅游之后,湘西究竟神秘在哪里,神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打出神秘湘西的宣传口号依然是盘旋在旅行者脑中的未解之题。山东、青海两省份旅游宣传分别推出了“好客山东”、“大美青海”口号[3],统一推介本地区旅游产品,恰到好处地概况了本省旅游形象,极大地提升了两省份旅游知名度。尤其是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由于其与湘西在经济发展程度、少数民族属性、区域地理位置均具有一定相似性,更值得湘西旅游发展借鉴。

5 加强湘西州旅游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5.1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

一是要摒弃狭隘地域观念,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盘棋”格局,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建设,打破相关部门利益壁垒,组建由州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旅游、发改、交通、质监、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以及相关县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合参与的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二要对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做好注脚。要科学合理统筹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使二者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在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地方适当植入民族文化产品,满足旅游者旅游探新探奇的心理需求。一方面降低旅游开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打造出一批精品旅游目的地,起到提高湘西旅游知名度和缓解部分景区游客过于集中的压力的作用。

5.2 强化文化旅游品牌意识,推动湘西旅游品质建设

首先推动形成全民支持旅游建设意识。加强民众思想教育,形成“我为旅游,旅游为我”的良好氛围,要动员民间艺人积极参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对流传在民间的土家剪纸、婚丧哭嫁、打溜子、摆手舞等技艺要认真发掘整理,引导民众将技艺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形成湘西民间技艺文化品牌。其次,深入挖掘湘西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湘西民族文化所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因子,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让游客在湘西旅游真真切切能体验到与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的旅游感受。湘西是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如神秘的巫傩文化、先民图腾说、湘西赶尸、落花洞女等。充分挖掘整理好“湘西文化”这座富矿,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形成魅力十足的湘西文化品牌,让旅游者对这里的民族文化倾情向往。

5.3 大力挖掘各方旅游资源,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要搭建好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平台。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载体,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发展文化旅游,要积极构建民族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平台,从政策引导、税收优惠、企业开发用地等方面支持民族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速推动经营民族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的公司企业成长。同时,要加强湘西文化特色品牌宣传,准确定位湘西旅游中高端客源市场,选准选好符合旅游人群旅行偏好的宣传口号及传播载体,尽可能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推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二是要理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全面树立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同等重要思想,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民族文化研究,积极为高校、院所与相关文化企业合作牵线搭桥,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多方联动,建立湘西旅游品牌可持续发展机制。针对凤凰、猛洞河等湘西知名景区将50年承包经营权出让给相关企业特点,要认真核实旅游企业对景区开发及维护的资金落实情况,确保景区景点日常管理、修缮维护、后续开发在合理合法合规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不断推进湘西文化旅游品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11年湖南省湘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高静.山东青海两省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实践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BA282)。

作者简介:蒋才芳(1969-),男,湖南洪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旅游品牌产业融合湘西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山东旅游品牌个性差异化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旅游品牌设计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旅游品牌对旅游经济的推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