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MOOC所带来的启示

2015-04-08彭文刚

社科纵横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形式思政

彭文刚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MOOC所带来的启示

彭文刚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由于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偏差、教材内容的陈旧以及学生的学科背景等因素,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的挑战,而MOOC的兴起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既要看到思政课实行MOOC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应当充分意识到其存在的一些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难题。

MOOC 思政课 教学方式

近年来,随着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教学方法改革的浪潮。相比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不同,“MOOC课程是基于大规模、大数据的结合翻转课堂和微视频等新型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更加注重学生的启发、讨论、探究、小组、研究性学习,学习评价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元评价”[1],因而MOOC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培养学习的能力。在某种意义说,由于MOOC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潮流,将先进的网络基础与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更多的学生喜欢通过视频、网络而非传统的纸质书本)很好地结合起来,确实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但是当MOOC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我们更应当理性地反思,MOOC是否是万能的,它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是否所有的课程都适合MOOC?本文将以高校思政课为例,探讨MOOC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的内在困境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饱受诟病,不仅其教学效果,而且其教学方式遭受很多非议。当前的现状是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不到什么知识,太枯燥,还不如将时间花在专业课或英语等更加“有用”课程学习上面,所以思政课经常会出现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大多数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出现老师讲的越多,学生越没有兴趣的尴尬局面。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校思政课教学领域出现的这种不理想的状况呢?笔者认为比较突出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首先,我国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它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功能,这决定了课程的“有用性”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在市场经济时代,资本的逻辑不仅塑造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资本所蕴含的功利性逻辑使“有用性”成为一种很多人遵循的价值观。“在学习上,学生的明确目的只学习有用并尽可能产生最大利益的课程,对哲学、艺术、文学等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学问不予理睬,后者这些人文科学只是他们用来其市场价值获得人们承认的一种功利性的手段。”[2]因而学习“有用”的知识——即能带来实际效果的知识很自然地成为学生们的共识。而思政课却并没有传授有用的技能,它似乎也不是找工作的核心要素。因此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们没有意识到思政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他们对“有用”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样对一个人的健康工作、生活必不可少。而且从长远来说,思政课并非无用,相反,它对人们正确处理好工作事务,人际关系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可能需要学生毕业多年之后才会被深刻地领悟。

其次,思政课教材内容枯燥、知识点陈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默是金”。有些思政课的教材其内容多年不变,导致的后果是要么有些观点已经过时,与现实社会脱节,不具有说服性;要么有些理论只是突兀的给出经典作家的结论,却没有给出基本的论证过程,从而显得不具有科学性。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中,“阶级”与“阶级斗争”仍然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词汇出现,却没有意识到当前“阶层”而非“阶级”分析乃是解释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范畴。如何科学地说明阶级与阶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显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课题。虽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到处提到与时俱进,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做到。另外,教材只是理论上描述了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内在矛盾必然被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所取代,但是没有从现实上合理地说明这种过渡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众所周知,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依赖两个基本的前提,即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客观条件)与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主体条件)。但在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使生产力无限发展的乐观主义信念遭受质疑;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权利和福利的有效保障使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队伍“消失”,这样一来共产主义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如何回应这种看似合理的理论上的挑战,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念,就是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但是教科书却并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动力。

最后,由于学生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的限制,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理解上的困难,这尤其体现在非文科类专业学生身上。广义上的文科与理科不仅研究对象非常不同,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知识形态也具有较大差异,因而对于从未深入接触过人文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学生来说,仅仅在有限的时间内转变思维方式,转换理论视角,并接受一种迥然异于理工科专业知识形态的人文知识,显然力不从心。据笔者调查,很多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之前对哲学很有兴趣,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却发现很难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要如此去思考问题。可以说正是学科差异和知识背景的缺乏,使思政课的学习带来了一些问题。而且,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有机组成,如没有西方哲学、西方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学科的知识储备,要真正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存在较大的难度。

总之,除了上述客观因素之外,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主观因素都导致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而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MOOC的兴起或许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二、MOOC与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变革

MOOC最大的优势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充分尊重适应学习者的获取知识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将枯燥的课堂学习变成带有一定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学习形式。因而科学合理地将传统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转化为MOOC教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改观,这当然不仅对授课者,而且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过的,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讲述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更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思政政治素质,增进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而通过MOOC,这些基本的目标似乎更容易实现。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教育,老师们的直接“说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而通过MOOC,让名师来讲授知识,以制作精美的视频为载体(如授课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当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大的人格魅力,不仅具有较丰富的知识,而且具有高超的讲课艺术,能够将教材的内容讲的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起共鸣。并能够熟练地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找准时机将主流价值观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使学生能够真诚地认同与接受。

另外,将思政课做成MOOC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对思政课基本原理和内容的掌握。学生在MOOC学习过程中,并不是随意地观看视频,因为很多MOOC为了保证学习质量,会在视频中随机提出一些小问题,只有回答正确才能接着往下看。这就避免了学生为了进度而打开电脑播放视频,自己却在做别的事情。这样“闯关”的形式就逼迫学生必须认真的看视频,弄清楚老师讲课的基本要点。这种形式一方面使视频能够不断重复播放从而清楚地弄清楚知识点,另一方面使学生必须正确回答问题才能接着学习的形式,避免了传统课题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听不听无所谓的局面。这在无形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激发了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的热情,从而在很大意义上保证了教学质量。由于MOOC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重解脱出来,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上。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做面对面的交流,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同时,思政课以MOOC的形式出现,这也是传播国家主流价值观,捍卫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入侵”,价值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甚嚣尘上是其根本的体现。尤其是当前互联网上,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各种价值理念大肆传播。“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把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理论和政治倾向等‘物化’于网络上。”[3]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当自觉适应时代的要求,借助于网络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适当的形式加以传播,使青年学生能够自觉认同我国的意识形态。因而思政课的MOOC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思政课的MOOC不仅仅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且是改变思政课的“古板”、“说教”的形象。使学生意识到思政课原来可以非常的时髦、前沿,也非常的有趣和贴近现实。

因此,以MOOC的形式来改革高校思政课,不仅能够改变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形式枯燥的状况,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含义,值得推广。

三、思政课的MOOC应当注意的问题

正如上文所说,思政课MOOC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我们并不能盲目乐观。“舶来品MOOCs在我国高校进行的这一本土尝试,无疑呈现出未来教育的曙光。因此,对于MOOCs,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适应中国的水土,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4]所以面对我国迅速开展的MOOC,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理性思考。

可以说,MOOC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思政课顺应这种潮流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盲目的引进MOOC这种新式,而是要注意思政课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MOOC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形式,虽然这种形式较之传统的课堂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这种模式的创新并不能忽视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更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如果不是建立在理论内容创新的基础上,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抛开理论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容易失去方面、目的。”[5]所以归根到底,要使高校思政课对学生具有吸引力,除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如采取MOOC的形式,更为根本的是要使基本的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因此,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变革应当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

除此之外,由于MOOC以网络学习为主的方式替代了课堂学习,这就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在线上进行。但正如电话交流取代不了当面交谈,线上的学习交流显然难以取代面对面的即时交流,尤其是以价值引导和形式形态教育为内容的思政课。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所营造的那种氛围,教师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所传递出的气场与感染力,这远非单纯的MOOC所能取代。因此,承认MOOC所具有的各种优点及其对思政课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并不表明思政课应当全面的实现MOOC,否则就忽视了高校思政课区别于专业课的独特地位与学科特性。所以一所学校的思政课是否应该开展MOOC,以及是否所有的课程都应该MOOC,要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并考察本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和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展开科学的调查研究,进行充分的论证。否则,盲目的进行MOOC不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MOOC的特点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是在课堂之外自主完成,这就意味这学生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于视频的观看,但缺乏教师的当面监督,是学生是够有足够的自觉性,是否愿意花足够的时间来学习思政课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特别是如果不进行周密的考察,一股脑地将学生的所有课程进行MOOC,那么思政课的MOOC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MOOC这样一种新的学习形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那么正如本文所已经指出的,学生会更倾向于将时间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所以思政课的MOOC要取得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如何控制MOOC和传统课堂之间的适当比例,同时要通过教育、动员等形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除此之外,外在的约束也必不可少,因此教师的随时监督、抽查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如何将教师的监督作用与MOOC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总之,关于高校思政课的MOOC,应当辩证看待。既充分认识到MOOC对传统课堂的冲击及其对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所具有的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应该注意思政课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开展思政课MOOC时应当谨慎而行,真正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提升。

[1]李晓明.MOOCs——北京大学的实践与认识[OL].兰州大学新闻网[2013-10-17].http://news.lzu.cn/201310/27375. html.

[2]贾丽民.儒家传统伦理观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99-102.

[3]王海斌.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课程建设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25-28.

[4]梁萍、何云峰.MOOCs的教学资源优势及对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借鉴[J].中国农业教育,2014(1):33-36.

[5]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思路与对策[J].社科纵横,2011(1):121-124.

G641

A

1007-9106(2015)11-0168-04

彭文刚(1982—),男,华中农业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思政课形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议过去进行时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