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合理模拟及空间差异研究*

2015-04-08陈丹路卞显红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消费水平纯收入

陈丹路,卞显红,2

(1.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2.杭州碧海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1)

引言

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力度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民生保障逐步完善,农村居民旅游市场日益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集中在:(1)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特征与动机研究[1-4],从行为学、地理学角度分析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和消费时空特征,或者从经济学角度全面统计分析旅游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消费倾向、消费率等;(2)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及消费水平低下的成因分析[5-8],包括家庭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等;(3)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水平测定、需求变迁与预测研究等[9-11],刁宗广认为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具有复杂性,经济收入对人均花费和旅游购买力有一定影响,对出游率影响不大[12];(4)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如陈灿平等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居民收入增长、金融资产发展与国内旅游消费的动态关系[13],张丽峰通过计量经济学得出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和GDP、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具有协整关系的结论[14];(5)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及空间差异研究等[15-18]。这些研究从多方面分析了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问题,近年来已成为社会热点研究领域,对如何提升城乡居民旅游消费能力及更好地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2010年,长江三角洲16座地级以上城市(含地级),苏州人均GDP最高(145 229元/人),其次为无锡(92 166元/人),最低为泰州(40 624元/人),分别为全国人均GDP(29 992元/人)的4.84,3.07,1.36倍。其中,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旅游花费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14 657元/人),其次为嘉兴(14 365元/人),最低为泰州(9 324元/人),分别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5 919.01元/人)的2.48,2.43,1.58倍;上海、江苏、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为440.46元/人、430.15元/人、368.75元/人,分别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1.44,1.41,1.21倍。《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9年后为《中国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对省级行政单位的农村居民出游率、人均旅游花费等进行了抽样调查,但地级以上城市(含地级)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资料缺失。行政区内各地市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难以用省级行政单位数据反映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情况。本文采取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级以上城市(含地级)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及其空间差异进行了科学合理衡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1996》至《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1999》中未针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测算。2000年国家旅游局未发布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相关数据。《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1》及以前各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仅对农村居民过夜旅游者旅游消费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因此,本研究中的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两省一市农村居民旅游者人均旅游花费、一日游人均旅游花费数据自2001年开始,过夜农村居民旅游者人均旅游花费数据自1997年开始。为了统一相关消费数据分析口径,本研究中的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两省一市农村居民旅游相关消费统计数据采用2001-2010年共10年的数据,过夜与一日游农村居民旅游者数据直接源自2001-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9年之后为《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农村居民旅游者人均旅游花费依据《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9年之后为《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与旅游总人次计算。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研究只对中国大陆地区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行政单位(西藏资料缺乏)的2001-2010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过夜游人均花费、一日游人均花费与人均GDP、年纯收入、生活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回归方程模拟,得出各年份的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回归方程,并对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两省一市各年度农村居民旅游花费进行测算。

由于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两省一市农村居民旅游抽样调查样本数在各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9之后为《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较少,导致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数据严重失真,可信度较低。经过前期试验分析,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人均GDP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2001-2010年10年中国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年纯收入、人均GDP等数据作为研究试验数据,把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作为因变量,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作为自变量,发现除2001年、2004年外(使用OLS线性回归方程可 信度较 高,因 此,2001年、2004年、2005年 所 使 用回归方程为线性回归方程),其他年份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之间不是线性关系。

本研究引入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Y代表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X1代表农村居民年纯收入,X2代表人均GDP。在(1)式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得到:

二、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测算

(一)回归方程构建

对2001-2010年10年中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自然对数进行回归分析,如表1所示。各方程可信度高,相关指标均满足回归要求。

(二)长江三角洲人均旅游花费模拟值与实际值差异及形成原因分析

通过表1中2001-2010年10年的回归方程,得出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两省一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模拟值,并得到实际值与模拟值相比较的数据,如表2所示。分析如下:

1.模拟值平抑了调研数据的较大波动性

2001年,上海、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分别为669.434元/人和488.135元/人,而江苏仅 有220.784元/人,对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与上海、浙江极其相似的江苏来说,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上海、浙江偏离太大是与实际情况极不协调的。2008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实际值为385.590元/人,分别高于浙江省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的1.26,1.07倍,这与实际严重背离。通过回归分析,数据平抑为301.640元/人。2002年上海与江苏数据以及2008年、2009年江苏数据等都得到了一定校正。利用中国东部10省市的广域数据来推导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两省一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较好地平抑了调研数据的强烈波动性,使数据更加符合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与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的密切相关性。

表1 2001-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人均GDP回归分析

表2 2001-2010年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实际值与模拟值比较

2.模拟值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内的差异及克服样本误差性

浙江省2001-2010年模拟值与实际值总体上差异较 小。上 海 市 除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份差异较大外,其他年份差异较小,江苏省除2006年、2007年差异较小外,其他年份差异均较大。回归分析模拟出的值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内的差异及克服样本误差性。以江苏省数据为例,江苏省除2006年、2007年修正较小外,其他年份修正较大,2001-2005年是正修正,这5年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明显低于上海、浙江及全国平均值,这与江苏作为全国发达省份的地位有所偏差。2008-2010年江苏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数据相对于自身2001-2007年数据及上海、浙江、全国的数据,明显有所偏大。使用中国东部10省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人均GDP、年纯收入进行回归分析,能有效克服单体抽样样本带来的误差。

3.模拟值较好地反映了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等对其旅游花费的影响

回归方程将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两大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自变量,使用中国东部10省市的数据推导得出。使用回归方程模拟出的数据有效克服了抽样调查所带来的样本数量少、省市范围内样本不均衡、省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人均旅游花费数据跳跃性大(随意性明显)等缺点,能有效反映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等经济发展指标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水平的影响,使数据具有较高的客观性、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能较好地用于分析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状况。

4.长江三角洲人均旅游花费模拟值与实际值差异原因分析

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模拟值与实际值存在一定差异,上海较小,而江苏、浙江较大,其原因在于:(1)上海模拟值与实际值差异较小,主要由于上海作为直辖市,农村居民旅游抽样调查在一市范围之内进行,能较好地代表一市整体水平。(2)江苏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差异也较大。江苏农村居民抽样调查总人数为1 810人,主要集中在南京、无锡、苏州等苏南、苏中城市,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模拟值与省域平均实际值差异较小,而苏中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等5市模拟值与省域平均实际值差异较大。(3)浙江分为浙南、浙东、浙西、浙北,区域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及人均GDP差异较大。宁波、杭州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模拟值与实际值差异较小,其他地市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11》中的浙江1 466位农村居民旅游抽样调查样本集中在杭州、宁波等浙江省内重点旅游城市。

(三)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测算

根据表1中2001-2010年各年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与年纯收入、人均GDP之间的回归方程,使用长江三角洲16市2001-2010年各年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测算出各市2001-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额,如表3所示。

表3 2001-2010年长江三角洲各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模拟值(单位:元/人)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抽样调查主要从1998年开始进行,之前主要根据相关数据指标匡算,1999-2001年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抽样调查逐步完善,自2002年开始,抽样调查样本数开始逐步增加,可信度逐步增大。2001年长江三角洲上海、无锡、杭州等地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数据要明显高于2002-2010年的数据,这主要与2001年中国东部地区10省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普遍高于以后年度值有关,2002年之后数据逐步具有线性数据特征。

三、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空间分异规律

本文把长江三角洲各行政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相对各行政区人均旅游花费平均值的比率用做衡量各行政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相对发展水平的指标(如表4所示);把相对于各行政区人均GDP的比率用做衡量各行政区单位人均GDP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的指标(如表5所示);把相对于各行政区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比率用做衡量各行政区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指标(如表6所示)。

表4 长江三角洲各市2001-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发展水平(单位:%)

表5 长江三角洲各市2001-2010年单位人均GDP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单位:%)

续表5

表6 长江三角洲各市2001-2010年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单位:%)

(一)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等指标空间差异分析

1.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空间差异

由表4分析:

(1)江浙沪两省一市2001-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发展水平实际值、模拟值均值上海最高(1.205,1.227),其次为浙江(0.981,0.932),最低为江苏(0.814,0.841)。江苏、浙江全省指标较低主要是由于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及浙江浙北、浙西、浙中等地域差异大。

(2)对比长江三角洲地级以上城市(含地级)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南京6座中心城市中,只有南京指标低于1.10,其中苏州最高(1.391),其次为无锡(1.197)、上海(1.196)。南京、嘉兴、绍兴3市指标位于1.0与1.10之间,其他市低于1.0,其中苏北的泰州、扬州、南通分别为后三位。

(3)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杭州等6个中心城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发展水平很高,江苏苏北3市和浙江台州、舟山、湖州3市相对较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4)上海、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发展水平持续下降,江苏持续上升。总体上,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基本上呈现2001-2006年停滞不前或有所下降,2007年之后开始逐步提升的规律。

2.长江三角洲单位人均GDP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空间差异

刘文斌认为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关系[19],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旅游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GDP规模与增长对农村居民旅游花费具有重要影响。由表5分析:

(1)浙江单位人均GDP所带动的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最高,其次为江苏,最后为上海。浙江人均GDP拉动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水平高,这主要与浙江藏富于民、民营经济发达、社会福利与保障水平较高密切相关。上海拉动作用很低,值得深入思考分析其影响机制。

(2)以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市的数据分析,2001-2006年人均GDP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贡献逐步降低,2007年之后,又呈逐步上升态势。而同期,各市人均GDP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苏州为例,年均增速18.98%)。经济增长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注重质量。2007年之后,中央及地方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投入及对农业的补贴,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逐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人均GDP的高低与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呈正相关系,还受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水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影响。

(3)上海、南京、杭州等16市,2001-2010年单位人均GDP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均值中,苏州最低(0.008 0),其次为上海(0.008 3)。总体上,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虽然人均GDP水平很高,但人均GDP较低的城市的农村居民花费率较高。以2010年为例,苏州人均GDP最高(145 229元/人),泰州最低(40 624元/人),而农村居民花费率均值正好相反,泰州最高(0.016 3),苏州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达城市GDP的增长并未有效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带来改变,这种GDP的快速增长对旅游消费增长起到的作用没有显现。

3.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空间差异

由表6分析:

(1)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倾向2001-2006年基本呈逐渐下降趋势,2007年是转折点,2007-2010年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尚未达到2004年水平。2007年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全国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全面实行农业税免除、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年纯收入水平等得到大幅度提升,促进了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能力的提升。旅游消费和居民收入为长期均衡关系,居民收入每增加1%,可以使旅游消费增加1.144%[5]93。2001-2007年平均旅游消费倾向高,主要因为2007年之前旅游消费基本上属于提前性消费,高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旅游市场份额较大,旅游消费水平高。2007年之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开始进入更广阔的空间,农村居民旅游者社会阶层更广。

(2)根据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均值分析,苏州最高,南京、无锡、镇江3市基本等同,上海、杭州并列第五位。均值大于0.050 0的依次还有扬州、宁波、常州3市。江苏8市中仅有南通、泰州均值小于0.050 0(均为0.049 9),而浙江7市中有嘉兴、湖州等5市均值小于0.050 0。这主要是因为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年纯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而旅游消费水平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中国省域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存在空间依赖性,旅游消费行为受到本地旅游消费和相邻省域旅游消费的共同影响,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对省域旅游消费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17]54。长江三角洲江苏8市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高,而浙江7市明显偏低,这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空间依赖性密切相关。

(3)江浙沪模拟值与实际值比较,上海均为第一位,江苏经过调整提升到第二位,主要是由于2006年以来,江苏省实际值得到较大程度提升,浙江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倾向率相对于江苏落后29.51%。因此,实际值均值江苏落后于浙江与实际情况有所冲突,模拟值对此进行了修正。

(二)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单位人均GDP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空间差异分析

1.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

以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水平的均值(1.000 063,0.050 863)为参考值,由图1所示。

图1 长江三角洲各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空间分异性

(1)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高,平均旅游消费倾向高。苏州、无锡、杭州、上海、宁波5市属于此类。长江三角洲6大中心旅游城市,只有南京未在此序列。苏州、无锡、上海、杭州、宁波等5市旅游经济发达,农村居民家庭年纯收入也高于其他城市,旅游消费水平高,旅游收入占年纯收入比重高。5市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发达的城市。

(2)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高,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低。嘉兴、绍兴农村居民在长江三角洲16市中旅游消费水平处于前列,但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嘉兴、绍兴2市农村居民年纯收入水平高,但旅游消费未与年纯收入同比增长。农村居民旅游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拓,旅游消费需要进一步激发,并形成旅游消费水平高,且平均旅游消费倾向高的区域。

(3)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高。南京、镇江、扬州3市属于此类。宁镇扬都市圈是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中社会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区域,尤其是位于苏中的扬州。3市旅游经济发达,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识强,旅游消费占年纯收入的比重高,但总体上旅游消费水平在长江三角洲处于下游。3市农村居民年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旅游消费能力滞后,尤其是南京未进入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双高序列。

(4)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中等,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中等。常州属于此类。常州近10年来,依托常州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主题公园等主题公园类旅游区及城市旅游的发展,旅游经济水平提升较快,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水平也较高,是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市场重要的潜在市场。

(5)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低。泰州、南通、台州、湖州、舟山5市属于此类。5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额低,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也较低。5市农村居民家庭年纯收入水平与其他省份及地级以上水平相似城市相比,旅游消费占年纯收入的比重较低,需要大力提升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识,加强旅游市场营销,提升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

2.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与单位人均GDP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空间分异规律

以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与单位人均GDP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的均值(1.000 063,0.011 575)为参考值,由图2分析:

图2 长江三角洲各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与单位人均GDP旅游消费率空间分异性

(1)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高,人均GDP旅游消费支出率低。此类城市主要有苏州、上海、无锡、杭州、宁波。这5个城市均在长江三角洲6个中心城市之列,人均GDP水平高,经济相对发达,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相对水平较高,但其与人均GDP比值(单位人均GDP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5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水平的增长相比人均GDP的增长要低,这主要因为这些城市外资企业众多,高GDP并没有为当地农村居民带来多少实惠。

(2)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低,人均GDP旅游消费支出率低。此类城市主要是江苏南京、常州、镇江。王晖认为小康农村居民的出游意愿十分强烈,出游预算比实际花费明显偏高[20];相对而言,农村居民小康水平低,则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低。由于高淳、溧水两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较低。这需要南京大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尤其是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提升南京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在长江三角洲的相对水平。

(3)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高,人均GDP旅游消费支出率高。此类城市主要有绍兴、嘉兴两市。这两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水平高(2010年嘉兴市为14 365元/人,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苏州市的14 657元/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也较高。绍兴、嘉兴两市人均GDP水平相对不高(2010年分别为67 534元/人、63 770元/人,位居第8、10位),因此导致两市人均GDP旅游消费支出率不高。

(4)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低,人均GDP旅游消费支出率高。此类城市主要有泰州、南通、台州、扬州、湖州、舟山等6市。这6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低,主要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较低有关。以台州市为例,人均GDP水平较低,仅占苏州市的30%,导致单位人均GDP所带来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率高。这6市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升农村居民年纯收入水平及人均旅游消费水平。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使用2001-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自然对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然后对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两省一市及16座地级以上城市(含地级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进行模拟计算,得到模拟值。回归分析模拟出的值平抑了调研数据的较大波动性,较好地反映区域内的差异及克服样本误差性,较好地反映了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人均GDP等对其旅游花费的影响。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地级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数据真实性问题,所得到的数据对客观反映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家庭年纯收入水平的关系及空间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上海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城乡差异小,而江苏、浙江区域差异大,导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要高于江苏、浙江。城市间的差异也呈现出区域差异明显特征。长江三角洲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中心城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高,苏北各市及浙江台州、舟山、湖州等市较低。在单位人均GDP所带来的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率上,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虽然人均GDP水平很高,但总体上,人均GDP较低城市的农村居民花费率较高。目前,经济发达城市GDP的增长并未有效给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带来改变,这种GDP的快速增长对旅游消费增长起到的作用没有显现,迫切需要考虑GDP增长的质量问题,使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与GDP的增长同步。

(3)长江三角洲16市人均GDP水平越高,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越低。苏州人均GDP在16市中最高,泰州最低,但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率正好相反,泰州最高,苏州最低。我国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对农村居民来说,对其旅游消费水平提升没有起到多大作用,甚至是反作用。如何使人均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能让农村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并促进农村居民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多重消费水平的提升,是迫切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之一。

(4)嘉兴、绍兴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高,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低,人均GDP旅游消费支出率高。嘉兴、绍兴2市农村居民年纯收入水平高,但旅游消费未随年纯收入增长而增长。高淳、溧水两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南京市农村居民年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旅游消费能力滞后,尤其是南京未进入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人均GDP旅游消费率三高序列。泰州、南通、台州、湖州、舟山等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低,但人均GDP旅游消费支出率高。该5市农村居民家庭年纯收入水平与其他省份及地级以上水平相似城市相比,旅游消费占年纯收入的比重较低,需要大力提升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识,加强旅游市场营销,提升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

(5)长江三角洲16市中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无锡等5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单位人均GDP所产生的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率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GDP增长的质量问题。目前,长江三角洲苏州等5市的人均GDP水平很高,但旅游消费水平不高,需要在提升农村居民家庭年纯收入与旅游消费水平的基础上,使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与城市人均GDP水平相对应。在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单一指标比较上,经济越发达,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越高。这5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相对水平高,平均旅游消费倾向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平均消费倾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1]Xu HJ,Huang ZF,Hou B.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market for China’s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J].Tourism Tribune,2010,25(3):41-46.[徐海军,黄震方,侯兵.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3):41-46.]

[2]Zhou WL.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J].Tourism Forum,2011,4(4):35-42.[周文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特征统计研究[J].旅游论坛,2011,4(4):35-42.]

[3]Zhong SE,Zhang J,Ren LX,et al.Spatial pattern of domestic traveling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9,25(3):103-107.[钟士恩,张捷,任黎秀,等.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空间行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3):103-107.]

[4]Wu DCG,Li G,Song HY.Economic analysis of tourism consumption dynamics:A time-varying parameter demand system approa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9(2):667-685.

[5]Yao LF,Long RY,Li QC.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tourism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10,26(6):92-95.[姚丽芬,龙如银,李庆辰.中国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6):92-95.]

[6]Qiu JW,Zhang YH,Zha AP.Empirical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sidents’tourism consumption willingness[J].Lanzhou Academic Journal,2011(3):57-63.[邱洁威,张跃华,查爱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780户农村居民的微观数据[J].兰州学刊,2011(3):57-63.]

[7]Janga SC,Baib B,Hongc GS,et al.Understanding travel expenditure patterns:A study of Japanese pleasure travel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income level[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331-341.

[8]Thrane C,Farstad E.Domestic tourism expenditures: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length of stay and travel party size[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46-52.

[9]Zhou WL,Li SP.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domestic tours:Based on ELES theory[J].Tourism Science,2010,24(3):29-38.[周文丽,李世平.基于ELES模型的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10,24(3):29-38.]

[10]Diao ZG,Zhang T.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evel and structure of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J].Human Geography,2010(2):158-160.[刁宗广.张涛.中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10(2):158-160.]

[11]Tian Q.Research on demand chang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consumers[M].Beijing:Science Press,2011.[田青.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Diao ZG.Tourist consumption level of China’s rural residents and its regional classification[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9,29(2):195-199.[刁宗广.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9,29(2):195-199.]

[13]Chen CP,Liu M,Zhang GF.Dynamic relation among resident’s income growth,financial asset development and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J].Finance &Economics,2011(9):25-31.[陈灿平,刘梅,张国峰.居民收入增长、金融资产发展与国内旅游消费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11(9):25-31.]

[14]Zhang LF.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Consumer Economics,2008,24(5):71-74.[张丽峰.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8,24(5):71-74.]

[15]Chen C,Xie HB.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regional diversity of latent domestic emissiveness(LDE)in Fujian Province[J].Economic Geography,2006,26(5):884-891.[陈超,谢红彬.福建省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地区差异综合评判[J].经济地理,2006,26(5):884-891.]

[16]Zheng HY,Bao JG.The regional diversity of latent domestic emissiveness(LDE)in Guangdong Province[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20(3):70-74.[郑海燕,保继刚.广东省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地区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3):70-74.]

[17]Deng ZT,Wang YK.Spatial econometrics analysis of tourism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province[J].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2010,8(5):52-56.[邓祖涛,王远坤.省域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空间计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8(5):52-56.]

[18]Li Y,Liu KW.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omestic tourist expenditure at tourist destination[J].Human Geography,2008(1):115-118.[李瑛,刘科伟.旅游目的地区域国内旅游花费的差异性分析[J].人文地理,2008(1):115-118.]

[19]Liu WB.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econometric model about China's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 expenditure[J].China Economist,2009(8):275-276.[刘文斌.关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支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初步研究[J].经济师,2009(8):275-276.]

[20]Wang H,Zou DS.Demand for travel expenditures of well-off peasant:Based on situation in Changsha,Zhuzhou and Xiangtan[J].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11(5):21-25.[王晖,邹冬生.小康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特点:基于湖南长株潭地区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21-25.]

猜你喜欢

长江三角洲消费水平纯收入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溢出效应的作用及优化
基于PSR-TOPSIS模型的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2022年新疆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 951元 同比增长12.1%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6年1-9月)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及发展思路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