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因势利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早教观※
2015-04-07张敏杨谊金李静
张敏 杨谊金 李静
众所周知,美国的早教机构以家长作为服务对象。美国PAT(Parents as Teachers)早教机构主要从事帮助父母成为孩子合格的启蒙老师的家庭支持项目,已经遍布全球3000多个站点。可见,早期教育远远不是孩子每周上几次课,学什么课程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家长要学会如何教育孩子,怎样开展早期教育,而这些内容的选择需要科学的早教观作为指引。
一、建立科学早教观的意义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推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托幼儿园,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公益性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随着国家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早教日益被人们关注,并成为教育的热点。关于早教是什么?如何教?从何时开始?众说纷纭,给家长带来诸多困惑。没有科学的早教观指引,部分家长便盲目跟风,进而带来更多的教育困境。教育应该走在孩子发展的前面,对早教问题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虽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家长及早教人士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足以导致孩子一生教育的失败。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如何建立科学的早教观事关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教育无论何时都是父母的必修课,科学的早教观可指引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向,合理地开发孩子的潜能,根据孩子的需要给孩子提供帮助,防止家长延误孩子的发展。因为如果错过孩子教育发展的敏感期,对孩子潜能的开发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早教观存在的误区和影响
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师资力量等,有相关的政策和文件给予详细和明确的规定。而0-3岁婴幼儿的教育和管理相对薄弱,大专院校很少有针对0-3岁早教的专业,我校于2012年开始开设早教专业,仅招一个班。可见,对于早教领域缺乏相对专业的引领,导致大多数家长对早教的专业性认识产生各种误区。笔者通过对合肥部分早教机构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家长的早教观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一些家长认为既然是早期教育,当然越早越好,这显然是对早期教育一种狭义的理解。0-3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快速时期,能在孩子身心发展的敏感期给予相应的感官刺激以促进其认知学习,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予适宜的智育,无疑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但并不是孩子学什么都是越早越好。
家长常见的问题是,尽早地教孩子识字和数数。这种接受知识灌输式早教的儿童,早期往往显得比同龄的普通儿童更为“聪明”,而这并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体现,只是建立在他们比其他孩子死记硬背了更多的书本知识的基础之上。0-3岁的孩子思维还处于一个动作思维的发展期,不适于学习抽象、机械的识字和数数活动。在不当早教的影响之下,孩子们一次次地体验失败和不成功等负面情绪,一些心理调节、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而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需要家长和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和教育,相比较孩子的收获而言,自然是得不偿失。孩子在这个过程消磨掉的时间和精力,足以让孩子做更多他们感兴趣的有益的事情,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二)课程开设,越贵越好
目前合肥的早教机构有30多家,每节课的收费价格从50元至200元不等,其中以国外早教品牌的收费最高。正是由于没有科学的早教观作为指引,面对不同的收费,自然会让很多家长认为越贵的早教课程,效果越好。
早教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早教班也并非越贵、越洋越好,早教机构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哪些课程适合自己的孩子,家长感到无所适从。其实,只有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早教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知识学习,越多越好
有些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教孩子识了多少字,会数多少数,背诵多少古诗,甚至还规定一天要识多少个字,背多少首诗词,用量的多少来衡量孩子早期教育的效果。不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用量衡量早期教育的效果,这显然有失偏颇。
早教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学画画、弹钢琴,报多少培训班,学习多少技能,而是侧重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例如学习调节情绪、人际交往能力等。家长将早教等同于早期的素质教育,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对孩子是很不利的。
国外的早教比较注重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单关注知识的获取。[1]孩子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这也正是我国早教所要反思的方面。
早教误区的产生和家长的急功近利、早教机构的过度宣传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早教理念不无关系。
三、因势利导,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早教观
家庭教育环境是决定儿童心智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十分有益。[2]早期教育需要用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行为学等分析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然后采取科学而系统的早教方式。对孩子的教育能做到如此专业的家长少之又少,因此建立科学的早教观,对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势在必行。
(一)去功利化,追随孩子的成长,因势利导
早教对于孩子而言,是自然、是游戏、是生活的方式,而不是机械重复的作业。家长要尊重孩子,去除功利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追随孩子的成长,满足孩子成长过程的各种需求,而非家长强加给孩子的课外功课。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郭橐驼传》中,将郭橐驼种树的诀窍归纳为八个字: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只有顺应树木发展的自然规律,才能使每棵树都长得很茁壮。种树如此,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培养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只要遵循其发展规律,才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成为有才能的人和幸福的人。家长要明白这个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学会追随孩子成长变化,因势利导,为孩子创造适应其发展的空间。endprint
本文所倡导的“追随孩子”就是顺应天性、因势利导,帮助每个孩子身心自然发展。家长要深信孩子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家长要学会追随孩子成长的步调,学会放手,减少束缚,让孩子释放他们生命本真的东西,才有利于挖掘每个孩子最大的潜能,让教育真正地发挥其正向引导作用,而不是给孩子作茧。对于0-3岁处于生命本真阶段的婴幼儿而言,更应如此。
(二)顺势而为,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科学育儿
蒙台梭利认为,童年是个性形成的最重要时期。[3]这一时期,儿童的各种心理机能也存在不同的发展敏感期,如2-6岁是对良好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针对孩子所处的敏感期进行合理引导,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的早教器材,对孩子进行敏感期的能力培养。此外,家长要多带孩子外出活动。与其让孩子在家学会了认“草”字,不如带他去大自然,让他多观察草,发散他的思维,让他自己通过实物的学习,知道草的概念。这种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孩子获得知识、经验,既能帮助孩子在快乐中增长知识、锻炼思维,又让孩子自己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这样的早教,何乐而不为。
(三)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早教重在为孩子创设情境,体验快乐,萌发兴趣。其实早教最好的途径莫过于与孩子沟通、交流,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发挥最早的启蒙作用,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王虹翔教授指出,无论早教机构专业程度达到多么高的水平,始终替代不了父母对孩子的早教。因为亲子教育中,除了生活知识的教导外,更多的是亲子关系的培养和孩子安全感、归属感的提升。家庭和机构虽是互补关系,家庭却始终是重心。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使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
早教关键在于家庭和父母的言传身教,要对孩子“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婴儿从出生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喜欢模仿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对于还没有明确是非观念的婴幼儿而言,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可见,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早期教育。
(四)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
对孩子的要求统一,并不单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统一,还包括家庭和早教机构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统一;在家和在外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父母要言行一致做好孩子的表率,对孩子教育的一些原则上的要求无论是何时、何地都要统一。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在日常行为和品德的形成中产生认知方面的冲突,才能有效培养孩子的正确是非观念,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和品质的形成。
德国著名早教专家卡尔·威特的父亲教育孩子的原则就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从小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他,不行就是不行,从未考虑过“小时候可以放宽一些,稍长大后再严格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禁止”反复无常,有时不行,有时就行。这样不知不觉就在培养孩子的投机心理,而不是自制力。应该说,父母没有主见以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都是早教的最大禁忌。
(五)用孩子的评价标准评价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致使很多家长以高标准去评价孩子,而忽略孩子自身正处于生长期的客观现实。孩子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和家长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因此,我们无法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只有用孩子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成长过程,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否则,你就会发现孩子很多方面离你的要求相距甚远,即使孩子已经很努力了。对孩子而言,家长的种种不满对他们是一种压抑,孩子很难建立自信心,自然就难以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用孩子的标准评价孩子,家长还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很多行为。如把一团泥捏成长条,而后又搓成了圆球,最后什么也没有做成,孩子却很高兴。在成人看来,孩子简单的重复毫无意义,而孩子却在简单的重复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其实,孩子简单的重复,就是因为好奇,就是想不断地探究,就是想有新的发现。
同时,家长也需要注意不要拿别人孩子的标准,拿优秀孩子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的生长发育还存在个体差异性,并且孩子越小,这方面差异越明显。0-3的婴儿月龄不同,心智的发展差异就很明显。家长要学会纵向地看待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孩子每天都有新的进步,你才能真正做到用孩子的标准客观地评价孩子的成长。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对早教的诠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家长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差异,选择和满足孩子成长过程的各种需求,这才是科学的早期教育。
参考文献:
[1] 文冬,中美早期教育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2011(11).
[2] 张静,社区0-3岁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2).
[3](意)蒙台梭利著,霍力岩等译,童年的秘密[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