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5-04-07张大勇
张大勇
摘要:将生活信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对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不过这虽然为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怎样实现这种可能还需要我们仔细摸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活化 课堂教学 实际运用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抽象,死板的理论教学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课堂教学必须要生动灵活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模式吸收了现代教学理念,科学的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让高中化学教学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为什么要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
1.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生活化教学模式消除了学生和知识间的距离感,让学生不至于太陌生。生活化教学模式将生活中很多有趣的事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也显得比较有趣。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此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觉得没有太多的约束,这样就不会感到紧张。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在考试的时候也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但是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却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能力。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求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比较有效的提升。
二、怎样运用好生活化教学模式
1.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要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这样才能够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化学内容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化学思想的传授。而这种传授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夠实现。此外,人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化学知识,与其让学生在课堂上枯燥的背诵相关的内容不如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知识和学习知识。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教学折射反射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回去自己找一些物件做实验。比如学生可以用玻璃杯、筷子还有水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筷子在水中、玻璃杯中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学生却不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些现象。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来听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将这个实验再做一遍。而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楚的掌握。在了解学生的想法之后教师再揭示最终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十分的活跃,这为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了积极的保障。而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内容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处理妥当都能够实现这样的效果。
2.注意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吻合。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能力只有经过锻炼才能够有所提高。只有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教师要给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张弛有度,一味的紧张并不能真正的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放松的机会。这也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需要教师做到的。课堂教学只有真正的做到松弛有度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放松下来。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就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聊聊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着更高的兴趣,也愿意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会变得更加亲切,这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3.和时事新闻结合起来
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让教师将化学教学和我们平时的生活结合起来,更要求教师要将课堂和时事新闻结合起来。学生对时事新闻也有比较高的兴趣,而时事新闻中有不少内容都和化学有着紧密的关系。举个例子来讲,食品安全就和化学有着紧密的关系,食品添加剂就是化学产品。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积极的走进生活,让生活进入到课堂中。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受到积极的影响。广大教师们要好好思考怎样做才能够真正在课堂中运用好生活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双安.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J].化学教育,2013,(4):20-23.
[2]门娟.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J].赤子,2014,(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