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在百米跑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中的应用

2015-04-07戴兴鸿詹建国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戴兴鸿 詹建国

摘要:在传统的百米跑速度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以距离为参照系进行专项速度训练,即通过快速跑不同的短距离进行速度训练。这种速度训练手段对运动员的加速能力以及运动员对全程节奏的控制能力的提高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训练实践中,我们根据百米跑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和全程节奏特点,灌输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研究表明,优秀女子百米跑运动员速度训练中运用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能力以及提高运动员对全程的控制能力。

关键词:时间参照系;专项速度训练;能量供应特点

中图分类号:G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6-0100-04

Abstract:In traditional sprint speed training, both coaches and athletes take the distance as frame of reference, in which speed training is carried out by running different short distances. However, this method cannot help athletes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accelerate and the rhythm controlling ability of the whole distance. In the training practice, we educate the training idea that takes the time a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supply and the whole rhythm for sprint. Research shows that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athlete's speed ability and controlling ability of the whole rhythm in sprint speed training.

Key words:temporal frame of reference; special spee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supply

收稿日期:2014-06-16

基金项目: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2012BS012)。

作者简介:戴兴鸿(1983-),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1.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410072;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1.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2, Hunan, 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短跑是以肌肉快速伸缩的工作形式、高强度以及高频率的收缩能力,推动机体快速位移的周期性速度力量型项目。速度是短跑运动的核心要素。短跑运动员的最大速度以及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是获胜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经常采用30米跑、50米或60米跑、80米跑等训练手段作为百米跑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的主要内容。而我们在训练实践中研究发现,经常采用短距离的高速跑,虽然使短距离跑的成绩提高了,但是运动员的百米专项成绩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使得运动员的百米跑全程节奏被打乱,全程节奏的控制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本研究通过在短跑训练实践中引入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旨在为短跑运动的专项速度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研究对形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在百米跑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中的运用。实验对象为北京体育大学女子百米跑运动员8名。实验对象的具体情况见表1。表1女子百米跑运动员基本情况 (n=8)

年龄身高 (cm)体重 (kg)训练年限最好成绩 (s)运动等级19.2±2.9166.7±2.757.4±1.46±1.312.08±0.34一级及以上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电子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整理目前短跑运动员速度训练的相关资料,了解短跑专项速度训练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

1.2.2专家调查法

通过对短跑教练员和短跑训练专家的调查访问,得出目前我国短跑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采用的专项速度训练方法以及手段。

1.2.3实验法

为了验证以时间为参照系的速度训练理念的可行性,在女子短跑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我们将该理念实践于训练实验中,以证实该训练理念有助于促进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提高。训练实验历时10周。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戴兴鸿,等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在百米跑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中的应用No.6 20141.2.4高速摄像法

采用频率为50 Hz的SONY-1000E数码摄像机。对女子运动员在30米、60米跑、80米跑以及百米的高速跑动过程中进行动态影像录制,摄影方法采用平面定机摄影。用视频同步记录途中跑影像,对获得的影像资料进行解析,得到运动员在30米、60米跑、80米跑以及百米跑途中的运动学参数。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以时间为参照系的专项速度训练理念提出依据

2.1.1百米跑的能量供应特点

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是所有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能源物质基础,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的项目只能依靠磷酸原系统。由于百米跑的运动强度极大、持续时间极短,所以它主要通过磷酸原系统供能。其供能过程是三磷酸腺苷(ATP)在酶的催化下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无机磷酸(Pi),并将能量直接供应肌肉收缩,当肌肉继续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时,这时ADP又促使肌肉中的磷酸肌酸(CP)立即分解为磷酸(Pi)和肌酸(C),并释放能量,供ADP和Pi再合成ATP,ATP又继续分解供能。

磷酸原系统作为极量运动的能源,维持极限运动的时间仅仅为6-8秒。因此百米跑运动员在6-8秒钟的时间里所通过的距离就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该运动员在ATP-CP能源系统供能下的速度能力,同时能反映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专项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通过6秒或者8秒的疾速跑训练,能提高百米跑运动员在ATP-CP能源系统供能下的速度能力。运动员在6秒或者8秒钟所跑过的距离越长,说明该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能力也越强。

2.1.2传统短跑专项速度训练手段的理论分析

百米跑技术动作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四个技术环节。长期以来,短跑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实践中相应地采用30米跑、60米跑和80米跑作为百米专项速度训练的主要手段。我们通过对女子短跑运动员在30米跑、60米跑、80米跑以及百米跑训练中的分段速度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各种距离跑中的速度变化趋势图。

图130米跑、60米跑、80米跑与百米跑速度节奏对比从图1可以看出,在训练实践中,30米跑在起跑后的极短的距离内就达到了最高速度;60米跑在前半程速度也很快达到最高,但是速度下降也很明显。显然,30米跑和60米跑的强化训练不利于百米跑前半程的速度节奏的控制。相对来说80米跑在前半程的速度节奏比较接近于百米跑,但是80米跑的后阶段速度下降十分明显,也说明其对百米跑全程节奏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不足。

30米跑、60米跑、80米跑每十米段落中的速度相应地都要高于百米跑中的速度。这是因为在30米跑、60米跑、80米跑训练中,运动员被要求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通过相应地距离,而忽视了跑动过程中的速度节奏,运动员一味地求快,不讲速度节奏。因此,经常采用30米跑、60米跑、80米跑作为进行专项速度训练的主要内容,对百米跑的全程速度节奏不仅没起到促进作用,而且有破坏百米跑全程速度节奏的趋势,不利于运动员形成稳定有效的全程节奏感。

完善百米跑全程速度节奏是进一步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在训练实践中, 我们研究发现, 运动员经常性地进行30米跑和60米跑练习,会导致一些舍本逐末的结果, 起跑后的过度疾跑, 30米和60米的成绩提高了,但正常的全程节奏被打乱,运动员过早过快地抬高身体重心,提前耗尽体力,这对100米跑全程节奏的调节和控制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不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们在训练中做了一些调整,即改变以距离为参照系的专项速度训练手段, 换之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手段,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速度和运动员对全程节奏的控制。

2.1.3以时间为参照系的专项速度训练理念研究

在百米跑专项速度训练中采用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即根据百米跑专项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和百米跑全程节奏特点,速度训练中严格控制运动时间,使运动时间与能量供应时间、运动节奏与百米全程节奏保持高度一致。这类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十分强调运动员在固定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

我们通过对女子百米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的分析得出,起跑加速跑阶段应避免全力加速,在30米左右时,运动员应调整速度并有一个速度的缓冲阶段, 这对途中加速跑的速度发挥有一定的作用, 在50至70米段有一个峰值, 直到冲刺;30米和60米起动练习容易导致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抬高重心,竭尽全力,并在前30米或60米进行全力冲刺,导致运动员不能处理好疾跑阶段到途中跑阶段这个临界点, 导致100米全程只有一个加速段,只有一个速度高峰,并且这个速度高峰出现的过快过早,以致打乱了整个过程的速度节奏。

6秒速度训练法正是针对起跑后的加速跑到途中跑这个临界点的链接,使运动员完整地完成起跑后的加速跑,顺利进入途中跑阶段。6秒前进行专项速度训练,6秒后让运动员有意识地养成高重心和放松跑即惯性跑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6秒速度训练法作为短跑训练的一个切入点,对于100米全程速度节奏的调节与控制具有一定的训练效果。

80米跑虽然在速度节奏方面较接近于百米跑,但是从能量供应的角度分析得出,女子百米跑运动员跑80米需耗时9秒以上,这远远超出了磷酸原系统的供能时间,该训练手段不能有效地利用磷酸原供能系统,同时也说明该训练手段不能使运动员在磷酸原系统的能供下发挥加速能力,也不能相应地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能力。

百米跑属于典型的磷酸原系统供能的项目,磷酸原系统是其主要的供能源。由于磷酸原系统供能时间只能维持6~8秒。因此我们在百米专项速度训练中,要充分利用磷酸原供能的这6~8秒的时间,充分发挥6~8秒的能供效率,使运动员在6~8秒的有限时间里尽可能多的通过距离。鉴于此,我们在百米跑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训练中采用了6秒速度训练法和8秒速度训练法。此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链接百米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到途中跑这个临界点,而且有利于百米跑全程节奏的调控,形成高效的速度节奏。

2.2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在百米跑运动员训练中的实验研究

我们在女子百米跑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训练实践中,改变以距离为参照系的训练手段, 换之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手段。同样以秒表为准, 在秒表中设置以6秒和8秒为倒计时, 以运动员起动开始计时,以倒计时为零时的蜂鸣声为准, 在直道上标记好间隔1米或0.5米的白线,在倒计时为零时运动员通过的距离就是其在6秒或8秒钟内高速通过的距离。这种训练手段能提高女子百米跑运动员在有限能供时间里的速度能力,能客观反映出不同水平运动员磷酸原系统的利用率以及加速能力。表2训练实验期间女子百米跑运动员周训练安排

周时间训练任务主要训练内容一3小时身体素质、速度耐力走绕栏架10个×20组、曲背起8个×5组、跨步跳60米×8组、300米×5组二3小时提高力量水平、发展有氧耐力肩负杠铃登台阶、俯卧高台双腿后摆、蹲跳×5组、拖阻力伞跑80米×6组、半蹲4个×4组、肩负杠铃快速全蹲起6个×6组、双杠双臂支撑6个×6组、俯卧腿后肌群牵拉6个×6组、肩负杠铃提踵×4组、200米×3三3小时发展速度及专项力量6秒疾速跑×4、8秒疾速跑×4、俯卧拉弹力带屈小腿×4组、背肌蛙泳×3组、弹力带仰卧挺髋×4组;肩负杠铃登台阶×4组四3小时调整、发展柔韧素质球类活动1小时、绕栏架10个×10组、拉伸柔韧练习五3小时完善技术、发展专项素质6秒疾速跑×4、8秒疾速跑×4、拉弹力带抬大腿40个×4组、俯卧拉弹力带屈小腿40个×5组、拉弹力带后摆腿40个×5组六3小时提高技术节奏、力量及耐力深蹲×4组、抓举×4组、挺举×4组、高翻×4组、单支撑手提壶铃蹲起10×4组、手提壶铃箭步收10×4组、跳栏架10个×8组、双杠双臂撑起×4组、200米×6组日休整

表2是训练实验期间女子百米跑运动员的周、课训练安排。在训练实验期间女子百米跑运动员周训练安排与实验前的训练安排基本保持一致。在发展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的实践中,我们将30米跑、60米跑以及80米跑的训练手段改为6秒疾速跑和8秒疾速跑。以提高运动员磷酸原系统的利用率以及加速能力。

2.3女子百米跑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发展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10周的专项速度训练实验,女子百米跑运动员6秒跑距和8秒跑距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加。从训练实验前后相比,6秒跑距和8秒跑距都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这同时说明运动员的磷酸原系统能供的利用率得到较大幅度,在有限的能供时间里高速通过的距离增加了,与此相应地,运动员的加速能力也得到增强,专项技术动作得到完善。

表3训练实验前后女子百米跑运动员6秒和8秒跑距(n=8)

6秒跑距 (m)8秒跑距 (m)训练实验前48.05±1.5267.04±1.37训练实验后48.75±1.46**67.93±1.23**注:*P<0.05;** P<0.01。表4训练实验前后女子百米跑运动员各项速度指标 (n=8)

最大速度 (m/s)达到最大速度的时间(s)以Vmax98%跑过的距离(m)百米成绩 (s)训练实验前9.09±0.176.10±0.1632.6±6.7612.08±0.34训练实验后9.21±0.16 **6.18±0.15 **33.8±6.35 *12.01±0.29 **注:*P<0.05;**P<0.01。

从表4可以看出,运动员训练实验前后百米跑中达到最大速度的时间延后了。这一方面说明运动员在起跑后加速段的加速方法更加合理了,从起跑后的加速段到途中跑阶段这个临界点衔接的更加顺畅了;另一方面说明运动员在百米跑中能源系统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运用。

百米跑运动员以大于自身最大速度98%的速度跑过的距离称为最大速度保持段。因此,以大于最大速度98%的速度通过距离的能力反映着运动员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结合运动员达到最大速度的时间和以最大速度98%跑过的距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证实女子百米跑运动员在训练实验后,能源物质的利用率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专项速度得到发展以及全程速度节奏感的调控效果十分显著,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也相应地得到大幅度提高。

结合表3和表4分析得出,采用6秒和8秒速度训练法这种以时间为参照系的专项训练方法能使女子百米跑运动员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物质的利用率,全面提高运动员的专项速度和全程速度节奏感。

3小结

采用30米跑或者60米跑,有助于运动员在百米跑中的起跑后的加速过程中能达到自身最大速度,但是运动员通过这种训练手段所获得的较高的加速速度是以更高的能量消耗为代价的,以至于能源物质的利用不合理、能量提前耗尽,导致后续段落不能维持较高的速度。经常采用30米跑或者60米跑不利于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的调节与控制。80米跑在能量供应上并不符合百米跑能量供应特点,百米跑是典型的磷酸原系统供能的项目,而女子百米运动员跑80米所耗时间在9秒以上,远远超过了磷酸原系统供能的时间,不能更好地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6秒速度训练法和8秒速度训练法这种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方法更能符合百米跑的供能特点, 与传统的发展专项速度训练手段的30米跑、60米跑以及80米跑相比, 更能客观地反映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的速度差异。

在女子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实验期间中,通过采用6秒速度训练法和8秒速度训练法进行专项速度训练,训练实验前后运动员的6秒跑距和8秒跑距以及以Vmax98%跑过的距离都有了质的提高,最大速度也得到提高。这些说明女子短跑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和对全程节奏的控制能力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发展。而且实验对象中有两名女子百米跑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分别获得了百米跑第一和第四的好成绩。理论和实践证明,在女子短跑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训练中,采用以运动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来指导百米跑专项训练和研究技术动作, 对提高短跑运动水平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健.国外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百米跑速度的动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89-92.

[2]王川,等.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练习的设计与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10):7.

[3]Young,W.,McLean,B.,&Ardanga,J.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ngth qualities and sprint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1995(35):13-19.

[4]李风雷.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百米跑速度节奏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93-96.

[5]G.温克勒,V.甘伯塔.短跑训练的能量系统分类[J].译报,1988(2):23-26.

[6]申伟华.优秀运动员的步态变化对100m速度结构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2,22(3):66-69.

[7]Brent Mcfarlane.Developing maximum running speed[J].Modern Athlete and Coach, 1985(1):3-8.

[8]张建华.世界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200m跑全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2):35-36.

[9]李庆.中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百米加速段某些运动学特征规律的研究[J].体育科学,1988,8(3):18-22.

[10]Elio Locatelli, Laurent Arsac. The mechanics and energetic of the 100m sprint[J]. 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5,10(1):81-87.

[11]周铁民.对国内外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加速跑距离、个人最大速度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26-128.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6Decem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