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圆田螺及其生物活性物质

2015-04-07郭学峰艾欢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年12期
关键词:饲养应用

郭学峰,艾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中华圆田螺及其生物活性物质

郭学峰,艾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介绍中华圆田螺的饲养、生物活性物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中华圆田螺的开发应用前景。关键词:中华圆田螺;生物活性物质;饲养;应用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ndina Cathayensis(Heude)]俗称田螺、螺蛳,属软体动物门(Phylum 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田螺科(Viviparidae),圆田螺属(Cipangopahudina Hannibal)[1],广泛分布于稻田、湖泊、沼泽、河流、小溪等处,是淡水螺中较大型的食用螺[2]。田螺肉丰腴红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内含蛋白质18.2 g、脂肪0.6 g,还有磷、钙、铁、维生素B、以及丰富的维生素A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食品[3-4]。《本草纲目》记载“田螺利湿清热,止渴醒酒,利大小便;治脚气、黄疸”。民间根据田螺有“清湿热、利小便”等之功效,常应用于治疗小便不畅、黄疸、中耳炎、痔疮等疾病[5]。近年,有关淡水贝类活性物质的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凝血、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6],田螺的研究也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对中华圆田螺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养殖及其生物活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

1中华圆田螺的生物学特性

田螺为雌雄异体,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一般雌大而圆,雄小而长,外形上主要从头部触角加以区分,雌螺左右两触角大小相同,且向前方伸展,雄螺的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末端向右内弯曲,其弯曲部分即为交接器,这是鉴别田螺雌雄的一大特征[7]。

田螺喜栖息在冬暖夏凉、饵料丰富、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底泥富含腐殖质和有微流水的水域环境中。田螺食性杂,以水生植物嫩茎叶、细菌和有机碎屑等为食,喜夜间活动和摄食。中华圆田螺生活适宜的pH为5.5~7.5,其中最适pH为6.0~7.0,偏酸性,在最适范围内,升高或下降,其生长率均下降,且存活率下降[8]。对于田螺的最适生长温度,学者们有不同看法,林桂寿[9]认为生长适温20℃~27℃,而柳富荣[7]认为适宜生长适温17℃~28℃,李拥军[10]认为最适水温20℃~28℃,陈大福[11]认为最适水温为20℃~25℃。水温超过30℃时,田螺会将肉体缩入壳内停止摄食并群集于阴凉处栖息,或用庵片封口潜入泥土中避暑水温超过40℃时,便会死亡。冬天水温在8℃以下时,田螺便潜入泥穴中休眠,至翌年春季水温回升到15℃左右,又重新出穴活动,摄食[12]。

Cole等对氮氧化物对田螺早期胚胎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13],Smith等对类鸦片肤对神经系统和生殖器官的作用进行了研究[14],对中华圆田螺的核型进行分析发现,中华圆田螺二倍体染色体的数目为18,核型为2 n=8 m+10 sm,染色体臂数(NF)=36[15]。杨晓芬等[16]通过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中华圆田螺和铜锈环棱螺的精子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利用光镜下的目镜与台镜测微尺进行形态学上的数量统计。发现中华圆田螺与铜锈环棱螺的典型精子之间差异显著,非典型精子间体长、尾长、体宽与全长均没有显著差异,仅体宽间有显著性差异。林群等[17]对中华圆田螺、日本沼虾等6种重要淡水养殖动物的肝脏β-肌动蛋白基因cDNA的核心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其它动物类群的β-肌动蛋白基因与进行比较发现,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6%以上,表明软体类、节肢类、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等不同类群动物β-肌动蛋白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

2中华圆田螺的养殖技术

中华圆田螺是盛产于我国的大型淡水螺,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品,一年四季广泛分布于稻田、湖泊、沼泽、河流、小溪等处,但随着农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田螺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学者对田螺的养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田螺适应性强,疾病少,对养殖场所要求不严格,养殖地点最好选择低洼田,水深在0.5 m左右,池底保留一层10 cm以上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摄食、栖息等[18]。

如利用池塘养殖田螺,则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注排水方便且地势平坦的地方开挖池塘,螺池一般宽为2 m~3 m,长10 m~15 m,也可以地形为准,池底有丰富腐殖质的土层,田螺对水质的溶氧非常敏感,含氧要比较充足,质地要清新,用微流水更佳,螺池水位一般保持在30 cm~40 cm,冬季稍加深水位,以利保持水温恒定,早春初秋可稍降低水位,以利水温升高[19]。

利用稻田饲养中华圆田螺,则要求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遇旱不干、遇涝不淹、土质肥沃、无冷浸、背风向阳、保水性能好、进排水方便的稻田作为养螺田。研究表明,在稻田中饲养中华圆田螺不仅可以提高稻谷产量,还可以获得大量优质的商品田螺[20-24]。

3中华圆田螺的生物活性物质

中华圆田螺具有一定的药效作用,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目前国内外对中华圆田螺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较少。

高梦祥等[25]在对田螺和河蚌中牛磺酸含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田螺肉为原料提取牛磺酸,着重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次数等因素对牛磺酸提取量的影响规律。

刘小燕[26]对田螺多糖进行提取分离和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田螺多糖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活性。

马力通等[27]以中华圆田螺为原料提取纤维素酶,采用均匀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并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初步纯化酶液,提取出了具有较高活性的纤维素酶。

4中华圆田螺的应用

中华圆田螺作为常见的水生生物,国内外学者对其在环境监测和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4.1中华圆田螺在环境检测方面的应用

通过测定螺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比较室内模拟法、样点笼内放养法和直接采样法测定保护酶分子标志物活性评价大运河污染方法的优劣,刘缠民等提出中华圆田螺组织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SOD、POD、CAT活性是指示污染的敏感指标,中华圆田螺保护酶作为京杭大运河不同污染程度环境监测的分子标志物是可行的,样点笼内放养测定保护酶分子标志物活性评价法最优,直接采样测定保护酶活性法不可取[28]。对水系沉积物为研究发现,重金属对川螺表现出毒性作用,且田螺的死亡率和体内重金属积累浓度随该比值的增大而增大,从而通过检测田螺来判定水域重金属污染程度[29-30]。通过检测来自中国南方某电子垃圾拆解地区的中华圆田螺和沉积物中多溴二苯醚的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1]。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华圆田螺内的多溴二苯醚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长[32]。

4.2中华圆田螺在饮食卫生方面的应用

中华圆田螺是人们喜爱的食物,由于中华圆田螺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容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调查分析佛山市五区中华圆田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发现在中华圆田螺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33]。但在湖南野外捕获的中华圆田螺调查发现不存在广州管圆线虫[34]。在中华圆田螺体内也查见9种棘口科吸虫的囊蚴,其中有7种可以感染人体[35]。但是对中华圆田螺的营养和污染情况分析发现中华圆田螺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36]。

5展望

中华圆田螺广泛分布我国各地,淡水湖泊、水库、稻田、池塘沟渠等均产,一年四季生产。其营养丰富,高蛋白质低脂肪。具有清热明目、利尿、通淋等功效,主治目赤肿痛、尿闭、痔疮、黄疸等疾病。螺壳也可以入药,有散结、敛疮、止痛等功效,主治湿疹、胃痛及小儿惊风等症。因此结合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进一步研究中华圆田螺中各种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工艺,对充分有效利用中华圆田螺以及从天然产物中开发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1]刘月英,张文珍,王耀先,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徐成文.金秋时节话田螺[J].食品与健康,2008(9):35

[3]吴开志.田螺的营养价值[J].农村养殖技术,1998(10):12

[4]林蒲田.洞庭螺肉鲜[J].内陆水产,1990(3):40

[5]陈继培.药食俱佳话田螺[J].家庭医学,1997(7):44

[6]殷涌光,韩玉珠,丁宏伟.动物多糖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6,27(3):256

[7]柳富荣.田螺的养殖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2(7):39-39

[8]杨东辉,冯世龙.pH值对田螺生存和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4-4561

[9]林桂寿.人工养殖田螺技术[J].科学养鱼,1989(5):16-17

[10李拥军.田螺的饲养技术[J].内陆水产,1998,23(2):22-22

[11]陈大福.田螺的人工养殖[J].广西畜牧兽医,1993,9(2):55-57

[12]杨东辉.中华圆田螺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13]Cole A G,Mashkournia A,Parries S C,Goldberg J I.Regulationg of early embryonic behavior by nitric oxide in the pond snail Helisoma trivolvi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02,205(20):3143-3152

[14]Smith F G,Parish D C,Benjamin P R.Met-enkephalin Arg-Pheimmunoreactive neuron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the pond snail Lymnaea stagnails[J].Cell and Tissue Research,1996.283(3):479-491

[15]闻海波,顾若波,徐钢春,等.两种淡水贝类的核型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22(1):42-45

[16]杨晓芬,谷晓明,张小雪,等.中华圆田螺与铜锈环棱螺精子形态的比较研究[J].水利渔业,2007,27(6):15-16

[17]林群,梁旭方,王琳,等.近江牡蛎等7种养殖鱼虾贝类参照基因β-肌动蛋白cDNA序列的克隆与比较分析[J].生态毒理学报,2008,3(3):256-261

[18]杨立平.中华圆田螺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7(1):40

[19]黄富友,苏小平,赵书贤,等.田螺池塘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4(2):47-49

[20]吕耀平,姚子亮,叶小芳.中华圆田螺稻田人工养殖研究[J].水产科学,2002,21(4):23-24

[21]王烈华.稻田养殖田螺技术[J].中国水产,2005(1):43-44

[22]张志恒,范友德.高山有机中华圆田螺人工养殖技术示范试验[J].水利渔业,2008,28(3):76-77

[23]吕耀平,姚子亮,叶小芳.中华圆田螺稻田人工养殖研究[J].黑龙江水产,2003(1)10-11

[24]吕耀平,姚子亮,叶小芳.中华圆田螺稻田人工养殖试验[J].水产科学,2002,21(4):23-24

[25]高梦祥,姚小东.田螺中牛磺酸的提取工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2(8):84-88

[26]刘小燕.中国圆田螺多糖的提取及体外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

[27]马力通,李珺,刘佼.中华圆田螺纤维素酶提取及纯化工艺的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812-2814

[28]刘缠民,冯照军,李宗芸.圆田螺保护酶分子在大运河污染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864-12866

[29]李振平,张秦安.桂林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J].生态环境,2007,16(3):744-747

[30]郭明新,林玉环.用中华圆田螺作为底泥重金属毒性和生物可给性的指示生物[J].环境与开发,1997,12(2):8-11

[31]Z.Z.Yang,X.R.Zhao,Z.F.Qin,et al.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in Mudsnails(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and Sediments from an Electronic Waste Recycling Region in South China[J].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2009,82:206-210

[32]Pengyan Liu,Dongkai Ren,Guodong Du,et al.Accumulation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in Mudsnails(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Did Not Increase with Age[J].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2013,91:1-5

[33]张丽华,陈加力,董为人.佛山市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华圆田螺和环棱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调查[J].广东医学,2008,29(11):1898-1899

[34]段绩辉,李正祥.湖南省抽样点广州管圆线虫宿主分布及其感染情况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8,8(8):839-843

[35]杨光友,赖从龙.中华圆田螺体内棘口科吸虫囊蚴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3(3):71-71

[36]包辉和,许荣年,沈炳荣,等.中华圆田螺营养及污染情况研究[J].科技通报,1992(2):166-168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 and its Bioactive Constituent

GUO Xue-feng,AI Huan
(School of Sport,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330013,Jiangxi,China)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artificial culture,bioactive constituents and application in Chinese 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As a result,the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 were expected.

Chinese 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bioactive constituents;artificial culture;application

10.3969/j.issn.1005-6521.2015.12.034

2013-12-30

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GJJ10242)

郭学峰(1979—),男(汉),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营养研究。

猜你喜欢

饲养应用
池塘主养黄颡鱼技术
浅谈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对奶牛饲养兽医防疫的分析
种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