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计划”的国际化空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5-04-07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空管卓越

刘 菲

(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天津 300300)

基于“卓越计划”的国际化空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刘 菲

(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天津 30030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工程教育实现跨越的关键突破口,该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空管人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结合中国民航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空管方向“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在人才、教学、科研及工程教育标准等方面做到国际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国际化;空管专业;人才培养;卓越计划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高等工程教育实现跨越的关键突破口。该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

其中,“面向世界”这一要旨就体现了“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走“国际化”之路的总要求。“国际化”翻译成英文是“internationalization”,顾名思义,它体现的是“nation”和“nation”之间的交流性。所以,高校国际化是以教育要素的全球性、交流活动的多样化、手段的网络化为特征的[2],这也就意味着,校内甚至国内已经具备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类的设施、状况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化的要求了,必须搭建一个全方位的平台,实现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国内高校凭借这个平台才能逐渐与国际一流高校接轨,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民航大学在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在本科层面的多个专业开展了相应的试点改革,从不同层次和多个角度进行了改革尝试,目标是为我国民航事业培养出一批未来工程领域的带头人和工程师。作为民航局大力推进的重点人才培养的专业之一,交通运输专业(空中交通管理方向,简称空管方向)也成为了第一批学校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优秀、能够从事空中交通管理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基于空管专业自身的特点,如在岗位工作中势必会涉及到行业标准国际化、航行技术国际化、以及指挥外籍航班等等问题,故而对其国际化的要求更高。在“卓越计划”几年的进程中,我们对于“卓越计划”国际化空管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经验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探究高等教育走国际化之路的策略。认为国际化空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四个方面做起,即人的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工程教育标准国际化。

一、人的国际化

任何教育都应该以人为核心要素,所以要培养出国际化的空管学生,必须首先确定国际化人才的标准要求,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国际化,作为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师资的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学生的国际化是目标,教师国际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两者在教学环节中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一)国际化的学生

通过“卓越计划”培养出的国际化空管人才,除了要求其具备工程能力外,还要求其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与优秀的语言运用技能,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才可能在岗位和行业中发挥领导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以下实现途径:

1. 在“卓越计划”试点班推行全英文或双语授课。英语作为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通用语言,对空管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要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首先要营造语言氛围,这是第一步,因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为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熏陶,其次,专业课程以英文授课的形式出现,可以减小甚至消除学生与行业国际状况之间的沟壑,为将来顺畅走上国际平台奠定基础。

2. 搭建国际平台让学生接触国外教育资源。学院在空管专业卓越试点班开设之初,就引进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学生接受了欧盟空管CCC课程模块式教学,授课教师全部来自国外,这次尝试让学生大大拓宽了视野,受益匪浅。

3. 实现“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性流动。可以在试点班遴选优秀的空管学生到国外学习,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引进国外留学生,如此一来,国际交流不止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会渗透到生活、文化等多个方面。

(二)国际化的教师

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做到“面向世界”,就要求我们的师资队伍必须与国际接轨。

一方面是校内教师的国际化培养。首先,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具有国际交流的能力,同时具有使用外语教学的能力;其次,教师须有一定的国际工程实践能力,不仅走进国内的企业一线,还要走向国外的行业前沿,这样才能总体上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是引进国外师资,实现教师的国际流动。可以创造条件聘请大量外籍教师任教,或者进行短期游学、研究等活动,学校组织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校内的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2011年,由欧盟提供资助的欧盟-中国(EU-China)民用航空合作空中交通管理项目启动,其包含若干子项目,其中包括欧盟与中国民航大学空管学院合作的本科层面的中法联合培养管制员项目。面对这次机遇,空管专业创新性地在本科层面将其与“卓越计划”融合起来,充分利用欧洲的高端教育教学资源,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现双赢效果。在前期,由欧洲的专业教授作为主讲人,此时课堂上不仅有学生,还有中国民航大学的空管专业教师。后者以助教的方式听课、助课,逐渐掌握了课程的进度安排、授课的主要思路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纳。后期,中方教师将担任主讲人,外教作为助教随堂听课,这种方法称为“Training The Trainer”(培训培训者)。就这样,以“授之以渔”的方式,培养出空管专业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优化了梯队建设。

二、教学国际化

高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教学,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必须落实在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环境三个方面。

(一)课程国际化

高等院校“不仅应当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 而且所有课程都应当体现国际观点;国际教育要求在国际的框架内讲授一门学科,以便使学生意识到所有国家的相互联系以及诸如贫穷和种族歧视等问题的普遍性”[3]。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需充分体现国际化标准,不仅专业课要尽量体现行业内国际上的要求,还要多增设一些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全方位获取知识。总之,课程设置必须兼顾开放性、通用性、共享性,只有兼容并包,才能多方受益。

开放性指的是课程设置过程中做到充分与国际接轨,容许国外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融入本校的课程设置中;通用性指的是课程与行业国际标准保持方向一致,与国际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实现通用,可以进行学分替换,为实现学生国际交流奠定基础。共享性指的是拓宽渠道,利用多方平台与媒介实现教育资源的全方位共享,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扩大本校的国际知名度。

(二)教学模式国际化

有了合理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也需保证国际化。拥有了国际化的教学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利用外语或双语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体现多样化,实现专题化、综合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具备国际化的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丰富课余学习模式;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不再如以往 “一张试卷定成败”,多角度考核学生,挖掘学生潜力。以上只是这一方面的几点建议,在教学模式国际化的方向上,很多工作有待完成。

(三)教育环境国际化

教育环境国际化主要体现的是构建多元的、和谐的、进步的校园氛围,校园氛围与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4],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实现教育环境的国际化,在大量聘请外籍教师扩充师资队伍、引进外籍留学生进校学习的同时,必须营造和谐的多元文化环境,让多种国籍、肤色、文化在校园中和谐存在,相互包容。

院校应该建立多种渠道与国外院校加强联系,促进多方位的合作,促进本校师生与外籍教师及留学生的交流,在营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会促进其他方面的国际化进程。

三、科研国际化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具备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把教学和行业实践相结合,把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把书本知识和技术应用相结合。所以,在过去的空管人才培养过程中,空管学院与各地区空管局、管理局、航空公司和机场等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搭建多个教师与行业技术骨干深度融合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针对行业重大现实难题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极大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可见,科研是教育国际化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5],要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国际知名度,做到科研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与国外院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共享研究资料及成果,提高科研项目的参与才能进一步拥有科研活动的话语权。科研国际化的实现可以有效回馈到教学中去,极大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且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一些科研活动,这也是对其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支撑。

四、工程教育标准国际化

多年以来,我国在工程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大批的工科专业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从而为更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可以说,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前列[6],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过渡。

目前,国际上对工程师的培养主要包括两大教育体系: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和以美国为发起国的“华盛顿协议”模式。我国正是参考了这两大体系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这两大体系无不例外地具有以下特点: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培养人才。正是基于这一点,“卓越工程师”才能在国际上实现互认。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并没有与其他发达国家一致的国际化标准,也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等多种问题。

因此,“卓越计划”国际化空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以及国际化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培养出的“卓越工程师”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图1 国际化进程各要素及其关系

如图1所示,要利用“卓越计划”这个契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空管人才,必须多方位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学生国际化为目标,从师资队伍国际化入手,做到课程及教学模式国际化,加快科研国际化进程,促进形成本专业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标准,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卓越计划”的“卓越”之处。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2011-07-30.

[2] 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9).

[3] 陈学飞. 美、德、法、日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 陈宝泉,杨晨光.如何培养好未来的工程师[N].中国教育报,2007-10-09(2).

[5] 张艳芳.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2,(3).

[6] 乌利希·泰希勒, 陈洪捷. 欧洲化、国际化、全球化——高等学校何处去?[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1).

[编校:杨 琴]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ed ATC Talents Cultiv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LIU Fei

(AirTrafficManagementCollege,CivilAviationUniversityofChina,Tianjin300300)

The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is a key breakthrough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trid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is Plan intends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talents towards industry, world and future. However, it is a profound problem how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with international view. This problem is deep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pilot class of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ATCs)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alents, teaching process, scientific researches, engineer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etc. may be a key to realize the target.

internationalization; Air Traffic Manage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2015-03-09

刘菲( 1983— ),女,河南永城人,讲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

本文为2014年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研究计划“十二五综投项目”“基于国际化空管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培养模式优化研究”(编号:B02-0818)、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CAUC-ETRN- 2013-64)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2;F562

A

1671-9654(2015)01-031-04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空管卓越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解析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安全及人为影响因素
民航空管2018年运行统计公报
民航空管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应用研究
乙醇蒸气放空管设置室内引发爆炸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