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分析

2015-04-07张奕涵

金融经济 2015年24期
关键词:红利增长率劳动力

张奕涵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言

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以来,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初,人口增长被认为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后来,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人们认识到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既有负面作用也有正面作用。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理论也肯定了人力资本等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人们也开始从单纯的关注人口数量转为更细致分析人口质量和结构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根据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增长率的变迀,可以推断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迁,以及人口负债和人口红利的形成。在人口转变处在第一阶段时,较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整个社会中少年人口较多,少儿扶养比较高,从而形成少儿人口负债;到第二阶段,由于死亡率先开始下降,预期寿命增加,适龄劳动人口比将增大,形成老年人口红利;到第三阶段,出生率迅速下降,少年人口比开始减少,死亡率下降速度减缓,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增大,形成少儿人口红利;当到达第四阶段时,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老年人口比重大,形成老年人口负债。由此可见,人口红利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机遇期。

经济增长率是潜在增长率和增长缺口的组合,人口结构影响着潜在经济增长。一方面人口结构变化带动了储蓄率的变化,储蓄率变化影响投资。高储蓄率有利于形成高投资,加速基本积累,从而提升潜在产出水平。反之则相反。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如果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自然失业率升高,人力资本水平下降,从而降低潜在产出水平。反之则相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连续30年经济高速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研究表明,在高速经济增长背后,人口红利的贡献巨大。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济活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978年没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从42.3%上升至58.0%,总抚养比从69%下降至36.1%。然而,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开始逐年递减,抚养比开始上升,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2010-2013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4%、9.3%、7.8%、7.7%,呈逐年下降趋势。如果过去人口红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历史机遇,那么我国即将面临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又是怎么的,我国的经济和人口政策又该如何调整,以最大限度保证经济增长的潜力。

我国近两年经济下行是从经济过热发展回归正常健康发展的信号,还是由背后结构性因素的不合理导致的,衡量这一问题理论上最标准的方法就是比较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增长缺口,由增长缺口的方向和大小来判断。

二、文献综述

(一)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人口结构变化从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积累、储蓄率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等几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

郭晗、任保平(2014)从人口转变理论出发,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得出人口红利变化会呈现倒U型曲线的一般规律,并依次经历人口负债减小、人口红利增大、人口红利减小、人口负债增大三个关键转折点。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这几个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口红利变化通过资本形成、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配置效率等四个维度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蔡昉(2010)从国际国内统计数据经验出发,探讨了人口转变、人口红利和我国二元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人口结构转变和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是一致的,做出了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论断。

孙爱军、刘生龙(2014)在索洛模型中引入人口结构变量,对人口结构变迁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认为劳动年龄人口份额上升、人口抚养比下降是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1990-2010年人口抚养比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为1.4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5%。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刘渝林、刘俊茗(2014)从世代交叠模型出发,揭示人口结构通过储蓄率影响资本积累的机制。研究认为,老年人口抚养比与资本积累有正相关关系,但存在0.129的门槛值,老年人口抚养比超过这个值就对资本积累贡献不大。少儿抚养比与资本积累有负相关关系。

汪伟(2009)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认为经济高速增长和抚养比系数下降是导致中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部分的研究是通过生育率等人口结构的指标与经济增长速度回归,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人口结构做为要素加入度量经济增长的模型中,无法揭示人口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另一部分的研究是通过储蓄率这一中间因素,探讨人口结构变化和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缺乏将人口结构变化、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给三者结合起来,深入分析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法,将人口结构因素纳入潜在经济增长的模型中,估计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

(二)人口结构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关系理论

陆旸、蔡昉(2013)将人口结构纳入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模型,测算了在人口结构影响劳动参与率和自然失业率的情况下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结论得出,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我国潜在增长率将下降。并估算了在不同人口增长率变化下,未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提出我国现在应该放开人口生育政策,以减缓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趋势。

陆旸、蔡昉(2014)在生产函数模型中带入分年龄的劳动参与率和自然失业率,和随抚养比变化的资本积累,这样能充分反映人口结构的间接效应。比较了日本1960-2010年和中国1980-2030年的潜在增长率,提出我国不要过度刺激需求,以免重蹈日本覆辙。并测算了不同总和生育率下经济潜在增长率,提出放松人口政策,适当提高总和生育率短期对潜在增长率产生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人口结构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内涵和估算

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哈罗德首先提出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由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其后,萨缪尔森将这种增长的源泉归结为“投入(资本、劳动、土地)的增长和技术或效率的改进”。斯蒂格利茨进一步将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定义为“经济中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的数值”。这一类定义强调各种要素的

充分利用。第二类定义认为,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在不引起通货膨胀情况下的。这里我们沿用第一类定义,潜在经济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

目前国内外对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度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消除趋势法,该方法认为,经济增长率是潜在增长和短期波动的组合,运用计量技术将实际产出序列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其中周期成分为产出缺口,趋势成分为潜在产出。消除趋势法的计量方法有HP滤波法,卡尔曼滤波法等。该方法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过程简单,在估测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研究中用的比较普遍。但是该方法考虑的因素较少,只考虑实际产出这一个指标,没有体现潜在产出供给面特征。而且这些计量方法有严格的假设条件,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现实经济状况。

第二种是宏观经济增长模型法,主要以菲利普斯曲线或奥肯定律为基础。这种方法忌直接套用西方公式,应更多考虑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情况。

第三种方法是生产函数法,它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认为经济增长是由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和劳动推动的。该方法有很强的理论基础,能体现经济的供给面特征,是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测度一国潜在经济增长的方法。但是该方法面临的困难是对数据要求高,对资本存量和自然失业率等关键变量的测度方法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谢保嵩,雷进贤(2013)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构建了中国可变折旧率、可变要素弹性的生产函数,测算我国未来2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在7.0%-7.5%之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11)重新估计了资本存量,进而估计了1978-2009年的潜在产出,分析了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认为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时,经济面临过热压力,通货膨胀有上升趋势。同样,黄梅波,吕朝凤(2010)也是重新估计资本存量,进而估计了1952-2008年的潜在产出,分析了产出缺口与一般均衡价格的关系,拒绝了“自然律假说”,认为我国目前的状况不能支持存在自然失业率,我国刺激经济的措施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

(二)模型阐释

采用规模报酬不变和希克斯技术中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Y为潜在国内生产总值,A为全要素生产率(TFP),K为资本积累,L为潜在就业人数。α和β分别表示要素产出弹性。等式两边同时除以总人口P再取对数,可得

其中,y表示人均产出,k表示人均资本存量。等式两边对实践求导,可得

由公式(3)可知,潜在经济增长率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人均资本变动率和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动三部分决定。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

(1)人口结构变化与劳动力供给

人口结构从两个方面影响劳动力供给。一方面,如果人口抚养比下降,潜在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增大,劳动力供给增大。如果人口抚养比上升,微观上将有更多适龄劳动人口参与到非生产性劳动领域,劳动力供给减少。

另一方面,自然失业率是年龄的函数,意味着当其它条件不变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自然失业率的变化引起潜在就业的变化,最终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

(2)人口结构与资本形成

人口结构变动与资本形成的关系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等人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部分。年轻时期没有收入,或者收入较少,但是预计未来收入会提高,所以消费大于支出,储蓄为负或者很少。中年时期收入增加,收入用于三部分,一部分用于现期消费,一部分用于偿还年轻债务,另一部分储蓄起来用于养老。这一阶段的储蓄率是最高的。老年时期收入下降,消费超过收入,储蓄为负。

投资是由社会储蓄形成的,当一国或地区人口抚养比低,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大,有利于形成高储蓄,进而形成高投资。相反,如果一国的人口结构出于高抚养比的负债期,社会难以形成较多的储蓄。

近一步将人口抚养比分为少儿抚养比,即少儿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即老年人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有研究显示,少儿抚养比对储蓄和资本形成有负的影响,而老年抚养比在一定范围内对资本形成有正向影响(刘渝林、刘俊茗2014),超出该范围则有相反的作用。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超过老年人口抚养比对资本形成正向影响的范围。所以总体来看,人口抚养比和资本形成及积累的关系是负向的。

(3)人口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把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促进潜在经济增长的因素定义为全要素增长率。人口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作用,第一个方面是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第二个方面是影响劳动力配置效率。

人口结构变化并非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充分或者必要条件,但是人口结构变化是人力资本积累变化的潜在因素。当人口抚养比低时,社会中有丰富的资本积累,同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能延缓资本效率递减,使粗放的生产方式也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情况下对技术的要求不高,潜在中减少人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相反,当人口抚养比高时,劳动力供给有限,客观上对劳动力技术提出要求,促使人们增加资本积累。

人口结构和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跨地区、跨产业、跨部门的流动。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二元经济发展的初期,三个产业之间生产率存在差异,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向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专业,最终使三部门生产率达到一致。

当人口抚养比低时,有充足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劳动力配置效率高,当人口抚养比高时,无限劳动力供给变为有限,劳动力配置效率保持稳定不易变动,甚至会下降。

四、总结

人口结构从资本供给,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未来,我国必将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质量。取消劳动力流动限制,促进劳动者更合理流动,保证劳动力供给。这几个方面应着力加强。

[1]陆旸、蔡昉(2014):《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世界经济》第一期.

[2]张连成、韩蓓(2009):《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宏观经济》.

[3]罗冰、石美遐(2012):《论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投资》,《生产力研究》.

[4]郭晗(2012):《人口红利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5]郭玉梅、陈彦斌(2015):《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以及政策含义:1979-2020》,《经济学动态》第二期.

[6]陆旸、蔡昉(2013):《调整人口政策对中国长期潜在增长率的影响》,《劳动经济研究》第1卷第1期.

猜你喜欢

红利增长率劳动力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健康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