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中亚贸易 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
2015-04-07王珏关欣
王珏关欣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重要演讲中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引起全球瞩目。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给地区经济缺乏新增长点的态势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似乎成为世界的期盼,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希望。而这条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贸易大通道上,始终没有、也无法缺少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参与,积极拓展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发展,必将奠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基础。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发展概况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物质和技术基础丰厚,许多矿物和农业产品产量在前苏联名列前茅,是前苏联重要的能源、动力、冶金和农牧业基地。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五国先后独立,中国即很快承认了其国际地位并与它们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近十年来,双方贸易发展迅速(如图1)。
图1 2004—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由图1可见,在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整体逐年递增的同时,哈萨克斯坦一直保持着五国中最旺盛的增长和最大的贸易量,是中国在中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双边贸易额达286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亚贸易总额的76.9%,与土库曼斯坦的贸易额也已经达到了约100亿美元。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额从1992年建交时的3000多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已经达到51.4亿美元。中国一直稳居吉尔吉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并且为吉的第五大出口目的国。
中国是塔吉克斯坦第四大贸易伙伴国(前三位是俄罗斯、哈萨克、土耳其),2013年贸易额达19.6亿美元,其中出口是塔第四大贸易伙伴,进口是塔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额亦逐年增长,从1997年的2.03亿美元到2013年的45.5亿美元。2012年中国首次超越哈萨克斯坦,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占乌外贸总额的12.3%),仅次于俄罗斯(占乌外贸总额的29%)。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方法
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odel)的基本思想源自于万有引力定律。其最早由 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该模型指认为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1]该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其中Xij表示国家i对国家j的出口额;A是常数项;Yi、Yj分别代表国家i和国家j的经济总量,通常用GDP表示;Dij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来表示。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因为引力模型是非线性的,所以一般在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转化成线性形式。本文采取引力模型的扩展形式:
其中Rijt=|RGDPit-RGDPjt|;RGDPit表示出口国i在t时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jt表示进口国j在t时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模型中的符号说明如表1所示。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贸易流量截面数据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克吉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个国家为样本,样本容量为50个观测值。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所有统计数据均来自于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利用Google earth软件测算北京到中亚五国首都的距离。[2]
表1 模型解释变量说明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基本回归方程的分析可知变量Rijt、WTOt、SCOt没有通过t检验,且显著性水平超过了5%。SCOt变量与预期符号不相符,所以将SCOt变量剔除,再对调整后的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与中亚五国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调整后的回归方程
通过对调整后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并且各个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在1%以内,表明调整后的引力模型对中亚五国的统计数据拟合结果比较好。因此,采用调整后的引力模型,形式如下:
将参数估计的结果带入模型,得到:
根据以上得到的引力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各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分别是:空间距离、本国GDP、边界是否接壤、是否加入WTO、中亚五国的GDP、两国人均GDP差距。说明各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是否接近以及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和加入WTO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及中亚五国的贸易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2)GDP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符。说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增加。从调整后的引力模型方程可以看出,我国GDP每增加1%会使得我国向中亚五国的出口额增加1.13%。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主要由GDP的总量决定,说明该国的贸易规模处于较低级的阶段,该国主要出口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与我国的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是相符的。
(3)中国与中亚五国GDP之差的绝对值与中国对五国的出口额的关系是反向变动的,这与我们的预期也是相符的。因为GDP之差绝对值越小说明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其各自需求越相近,从而产业内贸易流量可能越大,进而两国贸易总量就会增加。
(4)交通运输距离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影响较大。交通运输距离反映了货物的运输成本,空间距离越大,运输成本越高,越不利于双边贸易,从而限制了各国的经济往来。根据对各国首都距离进行测算,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相离最近,具有较好的自然地理条件。近几年哈萨克斯坦积极参与创建过境运输通道。非常重视连接欧亚大陆的运输走廊。交通运输业是它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在交通领域的合作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5)从两国边界是否接壤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因为与中国接壤具有较好的贸易条件,并且符合我们的分析结果。这说明陆地边界接壤对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6)是否加入WTO对中国和中亚五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六国之中最早加入WTO的成员是吉尔吉斯斯坦,在1998年12月20日加入WTO,之后是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WTO,塔吉克斯坦也于2013年3月2日加入了WTO组织。如果各国同属WTO成员,那么贸易壁垒会减少。考虑到其他的中亚五国未来也可能会加入WTO组织。因此,加入WTO将大大的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
(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的测算与分析
通过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根据各个解释变量,可以计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的模拟值,再将模拟值与实际贸易额相比较,从而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潜在贸易水平。如果实际值低于模拟值,表明两国当前的双边贸易额不足,说明两国仍具有较大的贸易发展空间,但现存的贸易壁垒阻碍了两国的贸易发展;如果实际值大于或等于模拟值,说明两国贸易已取得较好的发展,应该继续充分发挥已有的贸易潜力,从而促进两国的经贸合作;但如果实际值过高,说明存在贸易过度的现象,表明两国间的贸易潜力已经充分发挥出来,需要继续发现新的贸易增长点。按照调整后的引力模型进行计算,如果实际值与模拟值之比小于0.8,表示贸易不足,如果大于1.2表示贸易过度,介于二者之间表示贸易正常。[3]具体数值如表3所示。根据以上分析可得,虽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属于贸易正常,但是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两国贸易严重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加强两国的双边贸易。中国与吉尔吉斯坦虽然在均值上体现出贸易过度,但是近几年也是呈现出贸易不足的现象,说明两国的发展空间巨大,应该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基本上处于贸易过度的状态,说明两国的贸易潜力已经发挥出来,需要继续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但是在2013年又出现贸易不足的现象,说明两国之间还是有一定贸易潜力的发展空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基本上处于贸易正常的水平,说明两国贸易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应当继续发挥已有的贸易潜力。
表3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的测算
三、结论
(1)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坦两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是互补的。我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而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两国在这两种产品上是具有比较劣势的。所以,我国可以通过进口两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且向两国出口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弥补各国国内市场上的不足,但同时也要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技术水平。
(2)通过构建引力模型以及对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表明:二者的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边界接壤、是否加入WTO、两国人均GDP差距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两国之间的贸易。基于此,双方应在完善上海合作组织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国-中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建设与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便捷的运输渠;改善贸易结构,丰富贸易商品种类。
[1]Tinbergen.“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J].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2]毕艳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3).
[3]张鸿.中日韩区域贸易潜力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角度[J].国际商务研究,2009(4).
[4]Balassa,Bela.“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65,Vol.33,No.2 May,pp.99 -124.
[5]傅朝阳.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6]刘重力,刘德江.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