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金融体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定量分析
2015-04-07耿志波
耿志波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 郑州 450040)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德布拉吉成在发展经济学中提出城乡二元经济可以通过二分法进行分析,当出现贫困现象时市场经济明显倾向于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市场失灵情况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政府务必要有所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以当时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础,他强调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能保证国家的强大和共同富裕,更与百姓民生密不可分。农村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所以,中央政府从2014年初开始频繁出台金融新政,以便能够尽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因此研究农村二元金融体制的形成,以及金融资源定量分析,为当前各界学者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分析二元金融体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定量,其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分别选取农业贷款,乡村个体与私营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乡村年末从业人员数。
一、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由于金融抑制条件的作用金融体系呈现二元状态,就是所谓的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其主要有两方面表现:一是自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未得到主管部门审批且不被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各种处于金融监管当局监督管理以外的金融形式即内生金融;二是受到央行或金融监管当局监督管理体制约束的金融机构即外生金融。
1、理论基础
农村金融理论的形成发展紧密联系着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发展。有国外学者指出农村金融理论主要分为三方面:①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认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农业产生“借贷”行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缺乏资金的问题,农业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贷款且是利率较低的贷款,以此来解决农业收益低资本边际问题,要求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即农业信贷补贴论。②农村金融市场轮是以农业信贷补贴论为基础,与Shaw和Mckinnon金融抑制轮相结合的产物。该理论指出农民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具有一定储蓄能力,无需外部资金注入,要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机制作用,市场化利率来化解农户贷款风险,降低贷款成本较高情况,必要时内生金融市场可适当发展,平衡农村资金供求。③市场竞争不完全论,主要指借贷双方消息存在不对称问题,金融市场为竞争不完全市场,必要时允许外部注资和政府干预弥补金融市场的缺陷。这三大理论多维度的分析探讨了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供给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
2、机制生成与表现
通过实践证明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市场竞争不完全轮、农村金融市场和农业信贷补贴论对其具有深刻影响。
2.1 外生金融体系的形成
我国经济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前为计划经济体系,金融还并未独立属于我国财政体制的一部分,其体制采取“大一统”计划管理模式为主。而近年来随着不断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深入,国家经济复苏的引擎俨然在于农村的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根据农业信贷补贴论的思想,1980年恢复合作金融成立农村信用社,同时还恢复成立新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且我国自1994年从中国农业银行中分离出政策性功能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我国农村外生金融体制正是形成,其包括政策性和农村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即典型的“三驾马车”式金融体制。由于近年来农村金融理论的不断完善丰富,受竞争市场不完全轮和农村金融市场论的影响,我国农村外生金融机构相继成立诸如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民资助、农业保险机构等,这些金融机构的成立有效补充并完善了农村金融体制。实际上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的外生金融机构仍旧是计划性非市场化金融体制,依旧采取计划控制金融市场的货币交易,所以新一轮改革中农村外生金融体制仍处于不断完善状态。
2.2 内生金融体制的形成
经济结构和金融格局的变化决定着急迫性和多样化的资金需求,而我国金融市场中资金主要供给者还是国有金融机构,资金供应体制还有待转变,国家金融格局与经济间结构体制显然呈不同步性,因此导致资金供需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增长。最近几年,我国农村不断的发展壮大其乡镇企业和农村合作机构,农村金融市场明显需要更多货币资金。加上政府干预利率较低,和农村货款交易成本高收益稳定性等特征,国有金融机构作为主要资金供应者,供应资金方面逐渐产生“借贷”现象,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日益上涨的信贷规模,这也就促进农村内生金融机构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从其发展形成的条件来看,城乡居民手中大量闲散资金从客观上创造出内生金融机构生存所需的资金条件。由此,我国农村个人借贷、摇会、私募基金等内生金融机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数量之广超乎想象。并且农村内生金融机构的形成能缓解农村资金供需矛盾,补充其市场资金供应不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以三大农村金融理论为基础,我国农村逐渐形成二元金融结构格局即内外生金融并存格局。在该结构下,我国农村内外生金融间在功能上存在互补替代关系。虽然国家各项金融改革如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逐渐向农村倾斜,但仍然不能较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农村信贷需求量逐渐从外生金融机构溢出到内生金融机构。
二、农民贷款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贷款分析被解释变量选取农业贷款,解释变量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个体、私营及乡村年末从业人员数,从经济学基本常识来看由于解释变量是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所以按理论来说二者间关系为因果关系。
1、单位根检验: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检验得出下表,可看出原始序列中各变量呈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中各变量呈平稳序列,即乡村年末从业人员数为二阶单整序列,其余变量皆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依照协整检验理论思想,除乡村年末从业人员数外的变量间可能长期存在稳定关系。
序列 检验形式 ADF检验值 临界值1% 临界值5% 临界值10%概率 结论△lnxc (0,0,2) 1.846108 -2.692358 -1.960171 -1.607051 0.9801非平稳lnxc (C,T,2) 1.778467 -4.571559 -3.690814 -3.286909 1.0000非平稳△lnxcsy (C,T,1) -7.326007 -4.571559 -3.690814 -3.286909 0.0001平稳lnxcsy (C,T,1) -2.390172 -4.532598 -3.673616 -3.277364 0.3721非平稳△lnxcgt (0,0,2) -1.81214 -2.692358 -1.960171 -1.607051 0.0674平稳lnxcgt (C,T,2) -2.677485 -4.532598 -3.673616 -3.277364 0.255非平稳△lnnydk (C,T,1) -4.095594 -3.831511 -3.02997 -2.655194 0.0058平稳lnnydk (C,T,1) -2.502817 -4.498307 -3.658446 -3.268973 0.3232非平稳△lnnlmy (C,T,3) -4.532422 -3.92035 -3.065585 -2.673459 0.0031平稳lnnlmy (C,T,1) -3.190326 -4.532598 -3.673616 -3.277364 0.1157 非平稳
2、协整检验理论:协整检验主要描述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的关系即协整关系。首先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出如下结论:农业贷款 =4.361254+0.651997(lnnlmy)+0.569516(lnxcsy)+0.81032(lnxcgt)+u,R2=0.94639,DW.=0.93321,然后根据残差序列单位根进行经验得出下表,即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10%水平以下显著的表明各变量长期存在均衡关系,也就是协整关系。
检验形式 ADF检验值 临界值10% 临界值5% 临界值1% 概率 结论(C,T,0) -3.599143 -3.277364 -3.673616 -4.532598 0.0572 平稳
3、回归模型:通过加入虚拟变量xnbl分析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对其信贷市场的影响,回归全部变量后得出下表结果,表中显示乡村私营企业和个体年末从业人员数的系数分别显著为正、负,说明当其他变量不做变化时,其增长率分别变化1个点,农业贷款增长率分别反向变化0.570939和0.805433个点,由此可见大型商业银行对个体的授信差于私营企业的授信。
T值 系数乡村个体年末从业人员数(lnxcgt) -1.888757* -0.805433虚拟变量(xnbl) -0.013948 -0.00476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nlmy) 1.060191 0.646183乡村私营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lnxcsy) 2.124858** 0.570939intercept 1.357042 4.375611DW 0.932897Adj-R2 0.946391
由上表也可见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客户为民营经济,但考虑到风险及金融资源稀缺性的特征,针对农村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个体经济呈金融排斥状。虚拟变量系数显示不显著证明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从农村撤离并没有影响到农村贷款增长率,所以这一回归结果具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而造成我国农村大型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撤离,主要原因是县域营业网点成本费用高于收益。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县域网店的大规模减少,农村县域贷款市场并不受其影响,也可看出针对县域内优质客户大型商业银行未选择放弃;同时大规模撤离县域网店势必会造成储蓄的大规模减少,大型商业银行之所以放弃农村储蓄主要是从银行个体角度考虑,虽然国民储蓄中农村储蓄站极重比例,但大型商业银行贷款市场中减少农村储蓄影响不大,从而也就暴露出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二元金融体制下,其已经逐渐在城市形成自我内部循环,农村则是其部分优质客户的保留,即那些规模相对较小却是县域内龙头企业或支柱企业的民营经济。
4、改善建议: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我国二元金融体制金融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还需要从这几方面着手:①我国金融体系内还需要加强竞争机制建设,政府应鼓励金融服务机构朝多层次、多种性质的方向发展壮大;②我国金融改革需侧重倾向于农村经济,降低其准入门槛,允许多种性质如股份制、合作金融等的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③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管理并积极培育地方性小微金融机构,以促进地方性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④大幅度降低农业盈利本身存在的风险,完善金融保险体制和财政补贴政策,增加农业技术方面投入。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当前的金融服务环境十分严峻,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盈利风险大能力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商业银行过于追求自身利益的商业化行为。不过作为一个区域农村不仅要负责国民农业和粮食的安全,更需要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我国多年来金融资源配置格局注定农村源源不断的为城市输送资金。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虽然在进行商业化改制,但其改制后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效率低下的金融资源配置,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今天中央政府提出要求城市反哺农村的决定将引领我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逐渐走出经济中等收入陷阱。
[1]张永升,冉霞,谷彬等.二元金融体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定量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4):6-9.
[2]宋雷.金融资源公平配置的价值分析及法律实现路径[J].商业时代,2014,(1):99-102.
[3]宋保胜.基于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8):46-51.
[4]谢涛.金融资源的公平配置及其法律保障研究[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9):80 -81.
[5]范慧杰.基于农村金融二元性的东北农村金融倾斜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2,(1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