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2015-04-06孔晓红

传媒国际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文化

孔晓红



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孔晓红

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凶猛,国家文化安全成为重要的文化命题。西方文化借助国际性传媒强势渗透我国,在社会上引发强烈的国家文化认同危机,因此寻找认同危机的历史由来是第一步,留意并深刻认识当下全球化冲击的现状是第二步,古今结合,从根源上寻找解决之道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全球化 国家文化安全 历史由来 现状 保护

孔晓红,女,汉族,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4级传媒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全世界范围进行强势传播,“文化帝国主义”的旋风再一次对中国的文化安全体系构成威胁和挑战。布尔迪厄认为,“全球化”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一种有预谋、有组织实施的“政治行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灌输工作”在人们心目中强加的信仰;“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宣传的产物。*何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基于近年来西方媒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强势地位,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不论全球化的成因是什么,达成共识的是全球化已成为目前的流行趋势,甚至可以说是现状。我们一般说到的全球化指的是经济的全球化,而国家文化安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文化全球化,另一个同义词是“世界主义”,或者说“世界文明”,从表面意思看指的是全球文化呈同一种形态,世界人民持有同样的价值观。亨廷顿对“世界文明”概念的分析极为精辟:“世界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十九世纪,‘白人的责任’之观念被用来为西方对非西方社会扩张政治和经济的统治作辩护。二十世纪末,世界文明的概念又被用来为西方对其他社会实施文化统治、为那些汲汲乎模仿西方习俗和体制的社会作辩护。世界主义,是西方对抗非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何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简言之,世界文明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相同的一点是强者说了算,那么如何在高手如林的世界版图中保存独有的中国国家文化,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护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应该成为每个学者不时思考的问题。

一 中国文化认同危机问题的历史由来

胡惠林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危机史、屈辱史,就是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发生史和形成史。”*胡惠林.论20 世纪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与演变[J].社会科学,2006(11):5.世界史学家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进入近现代化。鸦片战争不仅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更是一次以殖民、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强行打开中国大门的文化战争,可以说中国是以屈辱的方式被迫纳入世界体系。有人别有用心地主张,从文化的先进性角度来说,中国开始逐步摆脱落后的封建的思想文化,接受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文化,但笔者认为,文化不同于物质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有统一的度量标准,文化不存在优劣之分,文化的差异是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因此中国文化因为这种外来文化的强迫性和殖民性导致后来的发展举步维艰。

随鸦片战争的结束,洋务运动兴起,有识之士以相当于“半推半就”的方式——在洋人的帮助下开始了现代化历程,但当时的国人只注重了经济军事的发展而忽视了上层建筑的制度和文化创新,表面功夫没能支撑多久便以甲午战败而宣告终结。中国接着在不平等条约的压力下走上了维新变法道路,但因内部争斗维持了不到一百天再次失败。值得欣喜的是,戊戌变法暗示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了人民内部蕴藏着的文化复苏。

真正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救亡运动源于五四运动,国民第一次体验到了国家主权安全对民族存亡的意义。五四运动使人反省:拯救国家危亡与其拯救国人肉体不如拯救国人灵魂。对于文学家鲁迅所主张的“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实则是从内部寻找中国落后的根源,寻找中国文化不安全的原因。然而,五四运动在全盘推翻旧有建筑的同时也扯断了与传统文化的天然联系,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西化思想氛围中丧失了中国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当儒家文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寻找和创造新的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责任,但是国人并不明白真正的西方文化是什么,也没搞清中国文化的精髓,只是简单地否定酿成了中国文化从此与传统文化断链,延续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从此断流,重塑国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变得无比艰难。

时间过渡到20世纪,从冷战时代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到后冷战时代软实力的较量,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及趋利性的强化和异化,不论这是否是发达国家散布出来的一个利己谣言,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较量都是各种利益之争,文明的冲突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国家文化安全。

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构成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系数,与一个国家自身的文化创造能力成正比,即核心竞争力成正比,与外来文化入侵成反比。因此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髓,扬长避短,在已有遗产中寻找建构当代中国发展所需要的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也许正是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运动和发展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二 全球化冲击下国家文化安全的隐忧

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尽情享受着各种规则带来的益处,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常借助传媒工具在世界各个角落到处传播,发达国家垄断性媒体充当了这场众生喧哗的帮凶,他们一边为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聚众敛财摇旗呐喊,一边为受欺负的弱国无病呻吟。一组数据显示:美国凭借经济、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其科学技术和文化设施,控制文化资源和市场,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倾销,占领对方的文化阵地。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由美国和西方的通讯社垄断。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转播网、美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发布信息量的1000倍。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但是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60%~80%,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而美国本身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1%~2%。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美国《读者文摘》以19种语言、48种国际版本在10多个国家发行2800万份。《大都会》有36个版本,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450万美元。*李志敏.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安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01(4):90.当美剧《生活大爆炸》在网上遭禁播时,也无怪乎人们认为这是广电局面对美国文化洪涛肆虐时的无奈应对之举。

不可否认,媒体的政治性和倾向性使得所有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且合法,在其中,被传输国的国家文化渐渐地丧失了自己原本的根基,难以认清自身的使命,加上信仰的缺失,很容易在外来文化入侵时倒戈相向。当美国潮流大面积汹涌而入时,难以想象瘦弱的国人能抵挡得住来势汹汹的文化入侵。何清认为,“事实上,中国人既对自己的文化不那么了解,对西方文化也不甚了了。对自己的文化历史,眼光过于苛刻,而对西方文化,则过于理想化。”*何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在他的著作《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他列举了当下中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表层的政治制度、经济理论、文化概念的合法性价值,都搬自西方文化,甚至纪元都是以西方的(当日本还在用‘昭和’‘平成’年号、台湾还在用‘民国’年号,我为大陆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时间而悲哀,为中国人有口无心地使用以基督出生为时间起点的所谓‘公元’‘x x世纪’而悲哀)。而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没有真正了解就被简单地认定为‘封建’、‘落后’、‘过时’。”他甚至以亲身经历为例,列举了可以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社会怪象”的我国流行的英语风:“我在德国、意大利的城市景观中,甚至在博物馆,只看到德文和意大利文。而在中国,触目皆是英语。赫然印有‘police’的警车、警察服,常常在你眼前晃动。究竟是为中国人用的高速公路上,标牌也充斥英文。央视‘挑战主持人’节目,明明是选拔在中国播中文节目的主持人,竟也请一位美国人来考一番主持人的英语口语水平!那位被聘为英国某大学校长的中国杨教授,颇以自己用英语在中国大学授课而自豪,可是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他却把母语的‘棘手’说成‘辣手’,把‘传媒’说成‘传某’(不认得的字念半边),由此可见其母语文化水准。”*何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

对英语在我国的推广力度和程度不少学者提出批评,目前高考改革也一直在朝着削减英语的比重努力,尽管承认语言是国家文化的标志,却无奈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着最多人数基础的汉语被吞噬的危险。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断线,于是在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下,西方娱乐性的大众消费文化便伺机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消解并颠覆着我们原有的文化价值观。随着儒家文化逐渐淡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准则也越来越疏离我们的生活,我们对公交车上不让座的行为不仅不反感且有各种理由辩护,对不幸倒在车轮下的无辜孩童视而不见致使遭再次碾压,道德滑坡的问题在社会掀起争议,然而这不仅是道德表面的问题,更深层的存在于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已有弱化的趋势,相反,是对金钱和权利的露骨追求,本性的膨胀,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致使本该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主流文化价值体系遭到极大削弱,社会失序现象频繁,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民族危矣。“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美]萨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 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7.可怕的是,这种冲突更加隐蔽和无形,常常在娱乐中消弭了原有的坚持,如同麻醉的酒精一样令你感觉不到疼痛,也可以用春晚赵本山经典小品中范伟的一句名言:“防不胜防”,但是风雨来临前的“防”更有意义。

三 从源头出发保护国家文化安全

以上分析看出,各国间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西方有西方的文化根源,中国亦有自己多年的文化根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差距”的关系,而是“差异”的关系。妄图照搬某些所谓先进的文化而丢失看家本领是舍本逐末的表现。文化帝国主义如同过去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样,不可能任由其横冲直撞、所向无敌,必然在强有力的推动下遭到拦阻,未来的趋势不可能像某些预言家畅想的出现全球文化同一,文化的多元融合发展才是未来可能出现的繁荣景观。对国外剧的引进限量限时,不只是保护国产剧的目的,WTO的游戏规则下,我们必须寻求夹缝中生存。当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已提上要程,中国不仅要经济自强,更要文化自强。只有保存和坚持中华之“国性”或“文化精神”,与其他文化“和而不同”,才是我们立国安邦之本。*何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

第一寻找传统信仰。孔子学院走向世界各国,国学重焕生机,这似乎都在昭示着国人在努力寻根,寻找丢失了的传统信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难用一两个字词来概括全部的内容,至少“尊老爱幼”这一传统信仰在公交车上得到反驳时,我们该感到悲哀。公共场所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句子“XX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何必为了跟随所谓的大流去跟风,一味地崇尚西方的自由、开放,而放弃了自己的传统,造成最后“邯郸学步”的尴尬,所带来的只能是犹豫不决、进退维谷,发展成“混沌”状态。文化本身无对错之分,梁漱溟先生认为“对他人的尊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何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2.何清认为,“人和”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相对于西方的“人权”)。中国文化传统非常强调“和”:道家的人与天和(与大自然相和),儒家的人与人和(与社会相和),佛家的人与己和,代表了很高的智慧。*何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所以,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和”字变幻出了各种造型,只是有多少人看出了其中的道理。

第二宣扬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一用语是1997年费孝通先生为了力求准确描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多种文化接触中引起人类心态变化的情景而首次提出的,即“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杨海.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J].学术论坛,2013(2):192.后来也有不少学者重提此概念。文化自觉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西方文化的全盘吸收,而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进行分析和鉴别,站在高角度审视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当代保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任重而道远,文化自觉将肩负着既深入挖掘中国历代文化成功转型的内在基因与精髓,还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使转型后的新兴文化能够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论是多元文化主义还是普世主义,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时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美]萨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 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7.在多文明基础上保存本国的文化传统扬长避短才是应对一系列危机的可靠保障。

总之,重视并保护国家文化安全已是当务之急,对于转型中和在风险中运行的中国而言,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和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全球化最复杂的作用是改变、剥蚀或涣散低位国家和弱势国家的人心,重塑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至行为准则。”*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J].学习与探索.2006(4):23.以上分析均是基于已有可参考文本作出的浅薄考核,给出的意见乃一家之言,本文的更大价值在于通过事实罗列唤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从根本上杜绝中国文化西化的风险,保护并延续华夏古老并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

▼ 青 年 文 学

猜你喜欢

全球化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全球化陷阱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