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讨
2015-04-05孙振勇李钟宁
孙振勇,李钟宁
(天桥黄河河务局,山东 济南 250032)
实现本质化安全管理,就是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控制与管理。
1 人的不安全行为及控制措施
在水利工程项目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危险行为。
1.1 原因分析
1)安全教育效果不佳。施工单位不重视安全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培训内容、时间、效果根本不符合要求。
2)安全技术交底不够细致。项目技术负责人在进行技术交底时,没有将安全注意事项讲解清楚,交底内容不够全面细致。
3)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有的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纪律性差,忽视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为了赶时间和图省事而不惜违章作业。
4)技术不熟练。有的施工人员对施工工艺掌握不够,应急能力差,出现状况就紧张不安、手忙脚乱、盲目应对。
5)身体状况不佳。有的施工人员年龄偏大或是健康状况不佳,无法适应当前的劳动强度。
6)心理疲劳或情绪烦躁。施工人员在长时间进行高强度和重复性劳动后,心理出现疲劳感或是烦躁情绪,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安全施工。
1.2 控制措施
1)营造安全生产文化氛围。施工单位应坚持人本原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通过日常教育、激励、引导等措施,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不断调动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施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施工单位在进行安全培训时,应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创新教学方式,严格考核标准,保证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施工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3)注重安全技术交底。技术负责人在进行技术交底时,应将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的技术要求讲解清楚,尤其针对危险性较大的施工环节,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详细的交代,使他们熟悉和掌握安全施工措施。
4)重视人员素质。施工单位应为工程项目配备认真负责、技术过硬的施工力量,对于工作态度差、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施工人员,应清退出场;对于特种作业人员,不但要保证其持证上岗,还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评,对考评不合格的人员应清退出场;对有禁忌病和年龄偏大等不适合进行危险作业的人员进行转岗或退场。
5)制定和落实安全制度规程。施工单位应在相关法规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各工作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加大执行力度,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制止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危险行为,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并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
6)合理进行工作调配。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人员的能力、体力和性格特点,安排其在不同难度和强度的工作部位和岗位进行施工,积极发挥熟练工人的攻坚克难作用和对新人的传帮带作用;同时根据工程实际,选择合适的劳动强度,避免工人疲劳施工。
2 物的不安全状态及控制措施
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物的不安全状态表现为施工机械、物资材料、安全设施、防护用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原因分析
1)机械设备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施工单位对机械设备疏于维护保养,机械运行状况不良,安全隐患未得到及时处理。
2)工程材料不合格。施工单位选用的工程材料不能满足工程安全生产需要,为工程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
3)安全设施布置不到位。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无醒目的安全标志,防护栏、安全网设置不当,电气保护不到位。
4)劳保用品不能满足要求。施工单位选用的劳动保护用品,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正常的劳动保护需要。
2.2 控制措施
1)加强机械检修维护。应为工程配备性能完好、满足工程需要的机械设备,并对工程机械进行定期检修保养,并做好检修保养记录,确保机械设备安全状态良好。
2)严把材料进场关。在采购工程材料时,应选择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对于涉及危险较大的材料,安全人员、技术人员应参与到采购过程中,选用安全系数高的产品;在材料进场时,应做好检查和试验工作,确保所用材料手续齐全,质量合格,符合工程安全技术要求。
3)合理布置安全设施。应在施工现场正确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在坑、洞四周设置警戒线,放置安全警示标志牌,夜间悬挂明显的警示灯;临空、临边和临水作业应按规定设置防护栏杆和防护网。
4)选用合格劳保用品。应为现场施工人员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产品,特种劳保用品必须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安全标志;施工人员应该会检查劳保用品的可靠性,会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劳保用品。
3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措施
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表现为水文气象、自然地质,施工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1 原因分析
1)施工环境不良。工作场地布置不合理、现场不整洁,施工道路不畅通,对安全施工及应急救援设置了“绊脚石”。
2)电路设置不合理。施工现场的供电线路架设、配电箱安装存在不规范现象,为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3)夜间施工照明不足。夜间施工时,由于照明不足对安全施工造成了不利影响。
4)气象条件不利。施工单位在冬季、雨季施工时,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保证安全施工的正常开展。
5)水文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工程施工过程中,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施工单位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2 控制措施
1)创造文明安全的施工环境。应确保对主要通道、材料仓库、设备存放场所、材料预制场,生活办公区进行合理、科学的布置;施工道路应做到平整、坚实、畅通,场地应做到整齐洁净,无杂物、无积水,从而为安全施工创造一个文明、整洁、安全、便利的施工环境。
2)合理布置用电线路。线路架设要规范,电缆线路采用“三相五线”接线方式,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必须绝缘良好,场内架设的电力线路其悬挂高度及线距应符合安全规定,并应架在专用电杆上。室内配电盘、配电柜要有绝缘垫,并要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各类电气开关和设备的金属外壳均要设接地或接零保护。配电箱要能防火、防雨、箱内不得存入杂物并应设门加锁,专人管理。
3)保证夜间施工安全。应根据事先制定的夜间施工专项方案和应急预案,积极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夜间施工时应保证施工场地用电安全,确保照明充足,施工用电设备由专人看护,必要时应配备发电机,以备应急使用;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现场设置必要的围栏和警示装置。
4)采取季节性施工防护措施。在夏季、雨季施工时,应对影响工程安全的高温、大风、强降雨等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和预警,提前做好防中暑、防汛防风、防火防爆等措施;冬季应做好防冻保温工作,注意天气预报,积极应对大风、暴雪、寒流天气对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5)掌握水文工程地质情况。应在掌握工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工程涉及区域的水文地质、周边建筑、管道线路等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实际条件与设计不符时,应停止施工,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4 管理缺陷及控制措施
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管理缺陷表现为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无章可循、责任不清,给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4.1 原因分析
1)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设置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统筹协调,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不能很好地履行。
2)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制度不完善,风险防控水平低,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制度不落实,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3)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对安全生产资金投入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4)安全检查效果不佳。对操作现场的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力度不足。
5)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善。施工单位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及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对需要防范的风险考虑不周,报批程序不规范,实施阶段不注重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6)安全预警机制不成熟。不能及时、全面、高效地监测到安全风险,无法实现对事故的早期预防控制,同时没有建立前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4.2 控制措施
1)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确保安全机构正常运行,确保安全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并严格落实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加大奖惩力度,切实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2)制定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应在科学分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整套严谨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克服和避免管理的随意性,实现从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实现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关口前移,堵塞安全管理漏洞,保证安全施工的有序进行。
3)保证安全费用的投入与使用。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与使用管理制度,做好费用管理台账,确保安全投入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并取得预期效果。
4)深入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合理安排好安全检查的周期、内容和范围,做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优化方法,综合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在治理方案中将整改任务、工作措施、经费落实、责任人员、完成期限和应急预案等内容加以明确。
5)完善和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时,应考虑周全、侧重实效,并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动态管控,修补完善;针对基坑支护、土方开挖、起重吊装、脚手架工程、拆除及爆破、围堰等工程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还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以及总监理工程师核签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6)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及时获取隐患信息,提前进行预测警报,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工程项目中设置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制定事故应急预案,保证应急设施、装备、物资完好齐全,组织应急演练并进行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