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促进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
2015-04-04丁建平
丁建平
实现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促进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
丁建平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同样是摆在我们住建系统工作人员面前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实现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正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所系。
一、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是顺应时代发展所需
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是建材工业和建筑产业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促进了建筑产业和建材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和优化。预拌混凝土与传统现场搅拌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是能保障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节省工程造价;二是实现机械化施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建设速度;三是能利用工业废渣,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提高和改善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四是减少施工场地占用,减少粉尘、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实现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是建设建材领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筑领域依靠自主创新、创新生产方式、提高建筑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及效益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城市作基础,生态城市需要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绿色建材。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指出,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是指保证混凝土质量,满足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企业的具体要求:一是花园工厂,风景亮丽。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规划布局合理,生产区道路干净整洁,全部硬化。生活区、办公区满园绿色、生机盎然。分区隔离带与未硬化空地全部绿化,花园式的厂容厂貌彻底改变了传统搅拌站“晴天满天灰、雨天遍地泥”的形象。二是封闭作业,抑尘降噪。从原材料料仓、配料地仓、骨料输送到搅拌主楼实行全封闭式作业,将生产性粉尘与噪声完全控制在室内,并安装除尘、降噪设施集中除尘降噪,避免扬尘外泄和噪声污染破坏大气环境。使厂区生产性粉尘、噪音大幅度下降,粉尘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噪音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出厂车辆经过高压冲洗,清洁上路。雨水、污水分离,污水经多级沉降过滤循环利用,实现三废回收处理,再利用,零排放。三是质量管理,全程监控。实行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质量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了对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远程在线监管。因此,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代表先进生产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的实施,“两型”社会建设,“两圈两带”、“一主两副”发展等均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也会迎来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并推动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改变传统预拌混凝土粗放型生产模式,以满足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目前,我省荆州、随州等地已有少数企业率先实现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掀起了我省预拌混凝土行业提档升级的序幕。
二、我省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从90年代开始起步。武汉市1994年开始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当年市区一、二类地区建筑工地一律使用预拌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混凝土供应量就达到40万立方米。1998年,襄阳市首家混凝土搅拌站建成投产,开启了全省各市州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的序幕。2003年《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下发,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力度加大,2010年后预拌混凝土迎来快速发展期。我省预拌混凝土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步推广、强制禁止现场搅拌、自主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全省2014年预拌混凝土生产总量达5540万立方米,随着混凝土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预拌混凝土市场已形成规模越来越大、市场覆盖面越来越广、社会必须使用、大众十分认同、行业规模较大的行业体系。
一是产能扩张迅速,但设备利用率低。截止2014年,全省预拌混凝土企业已达到560家,比上年新增近百家,产能近3亿立方米。新增企业规模化发展,单产能力较大,有的企业按照4条270生产线、2条450生产线主机配置,企业年产可达300万立方米以上。但2014年全省实际生产5540万立方米,扣除统计不全因素,全年预计产能发挥也不足30%,有的企业部分生产线从投产基本没有使用过。
二是预拌混凝土向乡镇延伸,但局部地区产能过剩。除市州城区外,全省县级城区预拌混凝土企业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特别是这两年乡镇预拌混凝土企业发展迅速,预拌混凝土的使用已初步形成由县级向乡镇延伸的良好势态。但我省局部地区预拌混凝土产能过剩明显,有的地方一个开发区有预拌混凝土企业15家,甚至我省的一个贫困县就建有预拌混凝土企业17家,扎堆严重,发展失衡,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极不相适应,其产能发挥不足10%,造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三是预拌混凝土行业向集团化、多元化发展。近年,我省一些水泥企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而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则向上游拓展资源。中建三局、华新集团、葛州坝集团、世纪新峰等企业将预拌混凝土作为发展方向,并以集团化方式运营;而以中都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则以管桩、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化方式同步发展。
四是预拌混凝土企业起点较低,粗放经营。全省预拌混凝土企业设备、设施普遍起点较低,粗放经营、升级换代较慢,废水、粉尘、噪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较严重,与绿色环保要求差距较大。武汉市为控制主城区环境污染,将预拌混凝土企业从一、二环全部搬迁至三环外,造成企业搬迁场地难找、预拌混凝土供应运输距离增加、成本费用上升,治标难以治本。另外,混凝土生产存在产品强度等级偏低、质量控制不严等诸多问题,C25~C40等级混凝土占总产量的80%以上,能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生产的企业极少。
五是行业管理水平低下,素质不高。许多企业负责人都是跨行业投资,专业不熟悉;行业技术负责人、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行业标准、规范都不熟悉,不认真研究本企业原材料的适应性和施工要求,不是按标准规范要求实施,而是单纯凭个人经验操作,对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生产成本控制影响较大;有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技术资料建档不全,留下建筑安全隐患。
六是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管理无序。预拌混凝土企业有序发展的地方竞争还好,如一个县城3~4个站,有的站年产近40万立方米,C30混凝土价格还稳定在300元/立方米以上,生产运营良性循环;预拌混凝土企业扎堆的地方有的企业为了开发市场,C30混凝土售价230元/立方米以下,甚至低于原材料成本销售,卖到170元/立方米;还有的地方预拌混凝土企业之间为了抢工程项目,甚至动用社会力量火拼,引发群体事件;另外,预拌混凝土行业货款回收困难,每个企业应收账款都有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财务成本升高,恶性循环,影响行业良性发展。
三、实现我省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的对策
(一)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监管必须加强
近年来,我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已出现超常规发展,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发展失控。如何确保全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既尊重市场规律,确保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自主发展,又更好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实现良性发展,这便是摆在我们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已由迅速扩张期转为稳定发展期,预拌混凝土行业必将迎来重新洗牌。今后,预拌混凝土企业要靠管理、靠技术、靠质量、靠信誉、靠绿色发展占领市场。我们作为全省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部门,首先,从思想上要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保持高度一致,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其次,要尊重市场规律,市场能决定的事情由市场去做,管理者不能越位;其三,要创新全省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方式,做到管理不能缺位。
一是规划先行,绿色优先。黄石、咸宁等地已对当地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发展编制了中长期规划,其它市州也要结合各地散装水泥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加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中长期单项规划的编制,并将规划向社会公示,让规划引领发展。坚持绿色优先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不折不扣落实《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规范,各市州可选择1~2家企业作为试点,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适当扶持,使之率先实现绿色生产,为其它企业做好示范效应,带动并影响其它企业。
二是强化监管,宽进严管。今年,全省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省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行业信息监管平台”,完成全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预制构件企业的企业库、人员库、设备库、诚信信息库的建设,同时,与现有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监管库对接,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最终实现省级平台与市州分平台、每一个预拌混凝土企业的ERP管理系统对接,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动态信息,实现动态监管。对监管发现存在问题的预拌混凝土企业,要联合建设管理、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查处,下达整改通知、停产通知、直至取消资质、诚信信息列入黑名单。
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管理者“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企业“法无禁止就可为”。以前,我们对全省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是“重审批、轻监管”,现在要调整为“淡化前置管理,重视事中和事后监管”。以前有的地方以控制企业资质发放的方式控制预拌混凝土企业建设,但预拌混凝土企业建设门槛较低,企业很容易满足申请资质所需条件,没有正当理由不能不核发其资质,因此,单纯以堵的方式难以奏效,只能靠先行引导、疏导,宽进严管,变“堵”为“疏”。
去年,住建部下发了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改为不分等级,标准要求为:企业净资产2500万元以上,技术负责人要有5年以上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经历的工程系列高级职称或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实验室主任工程类中级或注册建造师,工程类中级职称以上不少于4人。新资质标准将预拌混凝土企业的门槛有所提高,特别是技术人员标准的提高将有助于企业管理和预拌混凝土质量的控制,确保建设工程质量。此标准今年已开始施行,同时住建部令第22号《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相继出台,进一步加强了资质管理。目前,我省已启动新资质的申领工作,企业将逐步过渡到新资质。
三是规范管理,优胜劣汰。预拌混凝土企业,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严格执行《预拌混凝土》《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并按标准规范企业从原材料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运输到交货验收各环节行为。前几年,省、市对预拌混凝土企业日常管理偏弱。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标准及规程加强日常管理巡查的频次,综合与单项检查结合,通知与突然检查结合,做到事前引导、事中监管、事后处理。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从去年十月开始实施,住建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制订《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按照《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进行达星评价,并对社会公布,取得标识的企业可作为绿色建材的评价依据。我省在此标准的基础上也将制订出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实施细则和达星评价规定,要求企业实现工厂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绿色生产洁净化,并对全省预拌混凝土企业进行星级评定,起点一星,对达星企业以住建部门文件形式对外公告,建议工程建设项目优先选用达星企业产品。各级散办可从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中对先期达星企业和具备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的企业中优选部分企业予以适当扶持。对第一次验收不能达星的企业给整改期限和过渡期,如整改后仍不能达星的企业将列入黑名单、甚至取消资质。最终使我省预拌混凝土行业达到良性发展,实现扶持一批、达标一批、整改一批、淘汰一批。
四是行业自律,自我约束。我办作为预拌混凝土行业日常管理部门,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开展工作,行业自律方面应该交由行业协会自我管理。今年,我省几家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集团准备发起成立湖北省散预行业协会,各市、州也基本成立了地方预拌混凝土协会。要充分发挥省、市两级行业协会的力量,促进行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有的市州协会已对预拌混凝土等相关企业开展了标准、规范的培训和新标准贯标工作。还要充分发挥协会力量,对预拌混凝土企业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分层次、分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企业必须自律
企业是市场主体,实现我省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离不开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必须认清形势、树立信心、调整方向、变被动要求提档升级为主动适应市场求发展,这也是实现我省预拌混凝土绿色发展成败的关键。
一是转变观念,提档升级。预拌混凝土行业已由迅速扩张期转为稳定发展期,企业要有行业重新洗牌的准备。以前行业低门槛、低投入、高回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要靠管理、靠技术、靠质量、靠绿色、靠环保、靠信誉取胜,特别是准备新建、扩建生产线的企业,一定要做好市场分析和可行性研究,要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企业要想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必须对照《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查找本企业存在的差距,按照工厂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绿色生产洁净化原则,尽快将提档升级改造列入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确保星级评定能先期达标,不提档升级没有出路。按《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意见》(建标[2014]117号)文件精神,争取进入高性能混凝土生产企业和工程应用试点。
二是质量至上,优化管理。对内,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选定、进站分级分类存放、检测,在计算理论配合比基础上进行试拌、进行线性分析、设计出常用配合比备用,并在实际使用中开盘验证调整,到整个生产过程控制,再到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验收、抽检,所有数据都能朔源,什么工地用的什么混凝土、什么配料方案用的什么原料都能一一对应,如施工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我们能用数据进行验证;对外,要按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规范“预拌混凝土出厂合格证”“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报告”“预拌混凝土施工应用须知”等需对外提供的文书。
三是标准约束,提高素质。对标准规范要有敬畏之心,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要严格执行现有标准规范,确保质量。要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加强职工培训,特别是加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标准、规范的学习和知识更新,鼓励职工提升素质,按资质新标准配备所需人才。要按“谁发证、谁管理、谁负责”原则,企业要积极配合住建部门和散办的行业管理,不折不扣落实部门管理事项,积极参与行业各项活动。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要求,按一站一资质的管理原则,尽快到工商注册地设区的住建部门申领更换新资质。
总之,实现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是积极倡导绿色环保产业链、推进我省预拌混凝土行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绿色环保型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预拌混凝土行业全体同仁愿为实现我省天更蓝、水更清,构建优美宜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湖北、美丽湖北贡献一份力量。实现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单位:(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