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应用桂枝治疗发热的配伍及机理浅析

2015-04-04王怀茂赵鸣芳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

陕西中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阳化温通张仲景

王怀茂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

·医经研读·

张仲景应用桂枝治疗发热的配伍及机理浅析

王怀茂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

在辨治发热时,张仲景灵活而充分的应用了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本研究梳理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明确使用桂枝治疗发热的方证条文,对单纯外感发热者单用桂枝发汗解肌;对本有宿疾内伤、体质偏弱而兼外感风寒的患者则用桂枝辅助麻黄辛温发汗、开腠理散表寒;对于内伤发热,则重点发挥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

《伤寒杂病论》中,包含桂枝并明确以发热为适应症的方剂共有16个: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枝人参汤、竹叶汤、小柴胡汤加减法、柴胡桂枝汤、五苓散、厚朴七物汤、芪芍桂酒汤、小建中汤、温经汤、肾气丸,可见张仲景十分重视桂枝在发热治疗中的作用。《中药学》的桂枝功效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1]。纵观张仲景应用桂枝治疗发热的方证条文,充分的体现了桂枝的这些功效,在外感发热治疗时注重发汗解肌的作用,在内伤发热治疗时注重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16个方剂的条文,按照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不同,浅析张仲景应用桂枝治疗发热的配伍及机理。

1 桂枝治疗外感发热的配伍及机理 上述16个方剂中,有12个张仲景用于外感发热的治疗,桂枝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发汗解肌”作用。

1.1 单味桂枝发挥解肌除热的功效 桂枝辛甘温,能够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但其发汗开腠的力量较麻黄温和,更适宜于本有宿疾内伤、体质偏弱而外感风寒的患者,所治发热通常热势不高,常伴有汗出恶风等表虚的症状。现代研究认为桂枝中主要成分桂皮醛、桂皮酸钠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2]。

桂枝配伍小柴胡汤:仲景在第96条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写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很明显,“不渴”与“去人参”相对应,“外有微热”与“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相对应。鉴于前半部分条文已经提到了往来寒热,故此时外有微热区别于少阳病之往来寒热,是太阳中风表邪不解的表现,因此仲景用桂枝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所以将桂枝配伍小柴胡汤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本条文中仲景直接将外有微热与加桂枝相对应,突出了桂枝解肌除热的作用。相似的还有第146条,仲景将柴胡桂枝汤用于邪入少阳而太阳表证未罢,柴胡桂枝汤实际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其中桂枝起到解肌发汗除热的作用。周晓虹应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高热,一剂即效[3]。

桂枝配伍扶正药物:桂枝人参汤实际上是理中汤加桂枝。163条说:“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理中汤治疗太阳病误下而导致的里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桂枝用于治疗表邪未尽陷于里的发热。熊燕治疗太阳病误治,表寒内陷,协热下利,治用桂枝人参汤温中阳、透表寒之邪于外[4]。

桂枝汤也是通过扶正解表治疗外感发热。赵鸣芳认为桂枝汤中“桂枝、生姜温中和胃,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芍药缓急,共成温中补虚、和中缓急之方;桂枝汤的“解肌 ”是建立在温中补虚、健运中焦的基础之上的[5]。说明桂枝汤不仅发汗解肌,而且具有温中补虚的作用。桂枝汤的“发热”是患者体质较虚表邪不解的表现。所治翕翕发热即是指像羽毛披在身上一样,热势轻浅。于会勇等采用桂枝汤加白薇治疗婴幼儿发热30例,有效率达96.7%;认为婴幼儿脏腑柔弱,受外邪侵袭而发病,发病后极易表现为脾失健运,纳差乏力,或腹泻等中焦运化失调,与桂枝汤的主治病机相应[6]。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虽然仍是产后中风出现发热、头痛,用桂枝、葛根、防风祛除外邪以除热,但伴有真阳上浮之面正赤、喘,因此用人参、附子扶固欲脱之正气。梅大钊治疗产后正气大虚而复感风寒,以竹叶汤加减,益气温阳解表,其中桂枝即发挥了解表除热的功效[7]。

桂枝配伍利水或通下药物:五苓散和厚朴七物汤可以联系起来看,一方主以小便不利、一方主以大便不通,但张仲景在两方中都使用了桂枝来治疗表证发热。如“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表邪未解,故见脉浮、发热、头身疼痛;水饮蓄结于下焦,故出现小便不利,蓄水更甚者影响气化,津液不布故出现消渴。桂枝温散的性质使五苓散“作用非‘利小便’ 一端 ,而是几乎参与了水液代谢的全过程”[8]。其在方剂中一方面解肌散邪除热,另一方面温阳化气祛水湿。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中言“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七物汤即是由桂枝汤去芍药加小承气汤组成的,仲景用于治疗阳明腑实不甚兼表邪未解。腹满而饮食如故,说明病情有向阳明腑实发展的趋向,但程度较轻,故用小承气汤通泻肠腑以除腹满;发热十日而脉浮,是表邪未解,故用桂枝解肌除热。

1.2 桂枝配伍麻黄达到辛温散寒发汗除热的功效 桂枝配伍麻黄时,多发挥的是辅助麻黄辛温发汗的作用。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都是以桂枝配伍麻黄作为核心的解表方剂,条文中皆明确以发热作为适应症,其病机可以概括为不同程度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相较于上述单用桂枝发挥解肌除热的方剂,桂枝配伍麻黄的发汗力量更强,适宜体质强壮、腠理致密无汗,其所治发热通常热势较高。

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所治疗的伤寒表实证较为单纯,恶寒发热贯穿于始终。表邪郁闭最重者,表现为麻黄汤证的持续性高热,应用麻黄3两、桂枝2两;表邪郁闭次重的,表现为桂麻各半汤证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麻黄只用1两,桂枝1两16铢;最轻的桂枝二麻黄一汤仅仅是发热恶寒、一日再发,麻黄用量进一步减少为16铢,配伍桂枝1两17铢。伤寒表实证兼有烦躁时,加用石膏清内热,就成为了大青龙汤;若兼有干呕或咳嗽伴有大量清稀痰涎,加用半夏、干姜、细辛温化寒饮,就成为了小青龙汤。

2 桂枝治疗内伤发热的配伍及机理 张仲景也多次将桂枝用于内伤发热的治疗,这一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金匮要略》中。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说“虚劳里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提到“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当以温经汤主之。”“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宜肾气丸主之。”从用药配伍的角度分析,小建中汤、温经汤、肾气丸三方皆是温润濡养之剂,条文中所言“发热”是阴液不足所致的虚热,因此均在大队的滋润濡养药中,稍佐以桂枝以通阳,将原本甘寒的大队滋阴药物变为甘温,体现了其“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使三方既能够滋养阴液以除虚热,又不伤及阳气。桂枝用量虽小,却左右着整个方剂的性味。

在《金匮要略·水气病》一章中,仲景应用芪芍桂酒汤治疗黄汗,也提到了发热,即“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脉自沉,说明黄汗并非表证,其病机在于寒湿郁遏肌表而身肿,郁久而发热。应用桂枝配伍黄芪,温通经脉,实卫固表,逐寒湿于体外。

3 小 结 综上所述,在辨治发热时,张仲景灵活而充分的应用了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对于外感发热,或单用桂枝发汗解肌在本有宿疾内伤、体质偏弱而兼外感风寒的患者;或用桂枝辅助麻黄辛温发汗、开腠理散表寒,适宜于病性相对单纯、体质强壮的患者。对于内伤发热,则重点发挥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发热这一症状,极易理解为热证而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而张仲景对桂枝的应用提示我们不能见到发热就考虑清热退烧,一定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兼症等,辨识清楚病性病位、适应症才有望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所引《伤寒论》原文均出自刘渡舟《伤寒论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金匮要略》原文均出自张琦《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1] 高学敏.中药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3-54.

[2] 汤 奇,刘 蓉,杨发龙,等.桂枝挥发油与桂皮醛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J].时珍国医国药,2012,26(7):1622-1644.

[3] 周晓虹,柴胡桂枝汤临证应用举隅 [J].山西中医,2014,30(6):42-43.

[4] 熊 燕,桂枝人参汤临床运用举隅 [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2):62-63.

[5] 赵鸣芳,桂枝汤的应用思路及作用机理分析 [J].江苏中医药,2005,26(1):39-42.

[6] 于会勇,卢思俭,陆丽萍,刘培民,桂枝汤加白薇治疗婴幼儿发热30例 [J].陕西中医,2003,24(6):493-494.

[7] 梅和平,梅雯明,梅大钊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病经验介绍 [J].陕西中医,2009,30(9):1239.

[8] 赵鸣芳,五苓散的应用思路及机理分析 [J].江苏中医药,2005,26(7):36-38.

(收稿2014- 08-12;修回2014-09-28)

桂枝 中药配伍 @张仲景

R222.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2.057

猜你喜欢

阳化温通张仲景
温通刮痧联合中药塌渍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效果中的应用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温通活血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IL-6、NF-κB表达的影响
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的影响
“阳化气,阴成形”与中医肿瘤关系探究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