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静怡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验*

2015-04-04张选国王静怡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陕西中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通阳青年人王老师

张选国 王 凌 党 博 王静怡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

王静怡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验*

张选国 王 凌 党 博▲王静怡△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

目的:介绍王静怡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治疗的认识,归纳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依据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名中医王静怡的临床心得并归纳总结。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实证以痰瘀证最为普遍,病机为痰瘀阻滞脑之脉络所致,治疗采用涤痰化瘀,镇眩通络之法。老年眩晕以痰瘀为主,多兼有气虚、阳虚体质,治疗辅以补气通阳之排毒养生膏;青年人眩晕以颈性眩晕为主,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并配合中药、理疗,效果良好。

王静怡主任医师是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第四批国家级学术继承人导师,长期致力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现将王静怡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 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经过长期的整理分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分为6型:风痰上扰、阴虚阳亢、肝火上炎、痰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其中风痰上扰、肝火上炎、痰瘀阻窍为实证,阴虚阳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为虚证。王静怡长期从事眩晕病的研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痰湿与瘀血兼夹为病非常普遍,在实证中所占比例较大。她强调“痰瘀”是眩晕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和证候,它不仅是眩晕的主要病因,也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独立危险因素,并与风、火、虚等病因和证候存在着密切关联。痰瘀交结,阻滞脉道,“湿邪缠绵难愈”,而致眩晕易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这也是眩晕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眩晕发作急性期以“实证”为主,其基本病机为痰瘀痹阻脑络。治以涤痰化瘀,镇眩通络。缓解期则须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调养,以祛除危险因素,防病于未然。

2 创制涤痰化瘀、补气通阳方剂 王静怡经过多年研究及临床实践,发表了多篇有关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学术论文,她认为[1,2],由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为痰瘀阻滞脑之脉络所致,故治疗当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逐步形成了镇眩饮(镇眩通络胶囊)组方,该方采用涤痰化瘀,镇眩通络之方药,以熄风涤痰、健脾化湿、活血化瘀并重,由天麻、川芎、茯苓等中药组成,其组方简约,疗效确切,并已获得国家专利。王老师1994年~199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在国际上首次运用放射性同位素123I-IMP示踪脑血流技术完成了镇眩饮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涤痰化瘀制剂-镇眩饮确切的改善脑的血流量作用,至今尚未见到同样的研究报道[3]。近年来王老师通过体质辨识的调研,发现老年眩晕患者,多兼有气虚、阳虚体质,正符合“因虚致眩”原则。又进一步在镇眩饮的处方中,加入补气通阳的黄芪、桂枝等药,创立了排毒养生膏,特别适合老年动脉硬化并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作者,可作为冬季滋补的基础膏方,也可以作为发作期的治疗药物。

3 对青年人颈性眩晕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快,青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逐渐增多,用血管源性理论很难解释青年人眩晕的发病机制。王老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青年人眩晕的病因以颈椎病最为多见,故提出青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为颈性眩晕[4]。王老师发现青年颈椎病的发病本身就和长期的焦虑紧张、强迫性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少颈椎病表现为心慌、心悸甚至恐惧、多汗或少汗、情绪易激动等焦虑紧张表现,而失眠多梦更可见于各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异常导致胸椎、腰椎的继发改变,可致痛经、梦遗、腰痛等多种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症状。因为青年颈椎病的病因不是颈椎椎间盘和骨质的退行性改变,而主要是颈椎在水平、垂直及旋转等3D空间的复杂错位,所以,王老师总结出以手法复位为主,配合中药以及外用中药理疗的三维治疗策略。

4 典型病例 患者胡某,男,76岁,于2013年10月05日以“发作性眩晕3年余”就诊。患者诉3年前晨起时出现眩晕,视物旋转,站立不稳,伴有全身汗出,乏力,心悸;有恶心感但未呕吐,同时伴发耳鸣;约持续2h,卧床休息后不能自行缓解。3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不愈。就诊时症见:眩晕,视物旋转,站立不稳,乏力,食纳一般,夜休可,二便调。舌暗红,有瘀点,舌下脉络青紫,苔白腻,脉沉细无力。患者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血压:130/80mmHg,化验检查:血、尿、粪三常规正常;生化全套、凝血系列基本正常;心脏B超:主动脉硬化;左房略大;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降低;少量二尖瓣、主动脉瓣返流。颈部血管B超:颈部血管有多发斑块形成。视频眼震电图:前庭功能正常;无视动中枢异常;有典型供血不足之视频眼震电图改变。中医体质辨识:痰湿瘀血体质兼气虚体质;中医诊断:眩晕病(痰湿血瘀证兼气虚);西医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法:涤痰化瘀,镇眩通络,补气通阳;方药:镇眩饮(镇眩通络胶囊)加减,茯苓、葛根各20g,天麻、炒白术、桂枝、当归各12g,黄芪30g,鸡血藤20g,川芎、怀牛膝各15g。7剂,水煎服,1d1剂;患者服用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上方服用14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后以排毒养生膏每日20mL调养,随访3月未再复发。

孟某,女,19岁,于2014年7月2日以“发作性眩晕2周,加重伴乏力、心慌2d”为主诉就诊,2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眩晕,呈间断性发作,以视物旋转、自身不稳为主,2d前眩晕加重伴乏力、汗出、心慌;无明显呕恶,无耳鸣。就诊时症见:眩晕时作、体位变动、转颈可诱发,乏力、时有心慌、食纳差、夜休可、二便调。查体:双风池穴压痛(+),颈肌如板,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血压110/70mmHg、血常规、血糖正常、心电图正常、胸部X片正常。颈椎X线片示:寰枢关节不对称,颈椎生理曲度反张,棘突连线不整。诊断为颈椎病。中医辨证为风痰痹阻督脉,清阳不升所致眩晕。用手法复位及理疗2周,并配合以解肌活血、祛风除湿、安神定志为治法的中药汤剂,葛根、茯神、鸡血藤各30g,羌活、川牛膝、川芎各15g,天麻、远志各12g,汉防己、桂枝各9g,1d1剂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上述症状消失,颈部X片复查有明显改善。间断进行推拿理疗,同时给予患者健康指导。随访1月未再复发。

5 讨 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老年人和青年人病因病机各有不同,老年人辨证以痰瘀互结,阳气亏虚为主,故在治疗上以涤痰化瘀,益气通阳为治则。用镇眩饮(镇眩通络胶囊)涤痰镇眩,熄风通络,排毒养生膏涤痰化瘀,补气通阳,治疗痰瘀痹阻脑络所致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镇眩饮方中天麻长于涤痰镇眩,熄风通络,川芎长于燥湿行气,活血化瘀,两药合用,共奏涤痰化瘀之功效,共为君药。葛根具有缓挛急,舒经筋的作用,擅于生津、解肌、升阳,特别对颈项强痛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其可增强脑血流量。炒白术在方中为臣药,功于利水燥湿,益气健脾,可天麻的涤痰化湿之效,增强其化痰定眩之力。茯苓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当归活血化瘀,温燥化痰,二者共用可使痰浊化浊、活血祛瘀,此二药为佐,助君臣之用。总览本方,配方严守病机之要,药简力专,配伍精当,方中以天麻配白术、茯苓,于健脾除湿,涤痰之中而定眩晕,特别注重健脾之功;以川芎伍葛根、当归、鸡血藤于养血之中而活血化瘀。方药虽少,但涤痰化瘀之效力宏,镇眩通络之功立显,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镇眩饮基础上加黄芪、桂枝补气通阳,升阳通脉。青年人眩晕以颈性眩晕为主,除手法复位及理疗为主要方法外,中医的辨证施治也可起到重要的作用。王老师的处方,不仅重用葛根、川芎、鸡血藤解肌活血,用羌活、汉防己、牛膝祛风除湿,还以远志为君药之一,辅以天麻、茯神安神定志。其原因是王老师认为颈椎病是一种心身疾病,要注意对焦虑、紧张情绪的调整,对促进颈椎病的康复有很大帮助。

[1] 王静怡,林 海,贾兰芬,等. 镇眩饮对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状态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4):189-190.

[2] 刘 岗,吕富荣.王静怡主任医师治疗中风眩晕症的经验[J].陕西中医,2011,32(9):1215-1216.

[3] 王静怡,间贺田,泰 宽,等.用123I-IMP示踪法观察中药镇眩饮对脑缺血大鼠的血流改善作用[J].中医杂志,1996,37(12):742-743.

[4] 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35(1):62-64.

(收稿2014-09-03;修回2014-12-09)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LC38)

眩晕/中医药疗法 中医师 @王静怡

R277.7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2.044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00)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通阳青年人王老师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奇妙的旅行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有趣的动物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结合《伤寒论》探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通阳中药的特点及分类
我的王老师
西医常规疗法联合滋肾通阳活血方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